- 年份
- 2024(8302)
- 2023(11777)
- 2022(9326)
- 2021(8568)
- 2020(6858)
- 2019(15766)
- 2018(15539)
- 2017(30145)
- 2016(16544)
- 2015(18742)
- 2014(18947)
- 2013(18793)
- 2012(17268)
- 2011(15603)
- 2010(15816)
- 2009(14949)
- 2008(15012)
- 2007(14065)
- 2006(12478)
- 2005(11182)
- 学科
- 济(75343)
- 经济(75283)
- 农(50217)
- 业(49644)
- 管理(39089)
- 农业(33282)
- 方法(28264)
- 企(28075)
- 企业(28075)
- 数学(25112)
- 数学方法(24908)
- 业经(22730)
- 中国(20839)
- 地方(17399)
- 财(15318)
- 制(14724)
- 发(14059)
- 学(13560)
- 贸(13172)
- 贸易(13168)
- 易(12814)
- 农业经济(12510)
- 发展(11787)
- 展(11768)
- 银(11010)
- 银行(10984)
- 体(10628)
- 行(10487)
- 策(10431)
- 环境(10307)
- 机构
- 学院(244458)
- 大学(238570)
- 济(102560)
- 经济(100417)
- 管理(90165)
- 研究(84383)
- 理学(77479)
- 理学院(76654)
- 管理学(75334)
- 管理学院(74901)
- 中国(65125)
- 农(62966)
- 科学(52219)
- 京(49949)
- 农业(48291)
- 财(43811)
- 业大(43506)
- 所(43503)
- 中心(40413)
- 研究所(39456)
- 江(38863)
- 财经(34570)
- 范(32869)
- 师范(32568)
- 经(31371)
- 经济学(30938)
- 北京(30888)
- 州(30455)
- 农业大学(29778)
- 院(29201)
- 基金
- 项目(160359)
- 科学(125092)
- 研究(120698)
- 基金(113619)
- 家(98682)
- 国家(97740)
- 科学基金(82459)
- 社会(76599)
- 社会科(72079)
- 社会科学(72055)
- 省(65393)
- 基金项目(60546)
- 教育(53988)
- 划(53395)
- 编号(51891)
- 自然(50197)
- 自然科(48940)
- 自然科学(48927)
- 自然科学基金(48019)
- 资助(44315)
- 成果(41715)
- 发(37667)
- 重点(36207)
- 农(35558)
- 部(35305)
- 课题(35209)
- 创(33181)
- 国家社会(31648)
- 创新(30996)
- 性(30712)
- 期刊
- 济(121887)
- 经济(121887)
- 研究(68516)
- 农(67630)
- 中国(50864)
- 农业(45705)
- 学报(40470)
- 科学(36938)
- 财(32762)
- 大学(31200)
- 学学(29694)
- 管理(27694)
- 业经(27113)
- 融(25167)
- 金融(25167)
- 教育(24999)
- 业(21787)
- 技术(21430)
- 问题(18040)
- 经济研究(17156)
- 财经(16510)
- 版(15292)
- 农业经济(15290)
- 农村(15206)
- 村(15206)
- 经(14215)
- 世界(13470)
- 技术经济(12787)
- 经济问题(12734)
- 资源(11905)
共检索到365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贻玉
农村工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构建新型农民的主体性,才能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中,自觉克服城市工业化中的种种缺陷,走一条以人的幸福为最终目的的生态化、特色化和集群化的道路。
关键词:
新农村 工业化 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晓梅 王姗 何懿
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客观因素、主观感受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直接的关系,厘清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客观因素通过影响主观感受,进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提高体面劳动水平对稳定就业有促进作用。基于这一影响路径,就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伟 叶慧 王雅鹏
本文首先从后发优势对农村工业化的作用机理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简单模型,得出了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可以从东部发达农村地区工业的技术和制度中直接获取后发优势的结论,但这种优势是不能自我实现的,而是受到区域间的差距和西部地区学习能力的制约。因此要推动西部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必须充分利用与东部地区存在的技术、制度等差距,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通过引进、吸收、模仿等方式来完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配套支持。村镇银行定位于服务"三农",是农村金融发展的生力军,有效填补了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匮乏与不足,对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通过分析研究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促进村镇银行健康有序发展的路径,以期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村镇银行的发展进一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带动农村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村镇银行 发展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配套支持。村镇银行定位于服务"三农",是农村金融发展的生力军,有效填补了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匮乏与不足,对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通过分析研究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促进村镇银行健康有序发展的路径,以期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村镇银行的发展进一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带动农村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村镇银行 发展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文科 刘田喜 陈汉华 邓贤斌
本文概括了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初见雏形的十种典型模式,着重分析了十种模式的共同路径,即围绕完善宜居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两个基本目标,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以农民向城镇和新社区集中为起点,大力推进"三个集中",努力提高"三化水平";二是从农民住房建设和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入手,软件、硬件建设配套推进;三是以培育特色产业为中心,壮大支撑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四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调动农户、集体和社会参与建设新农村及发展农业生产的多个积极性。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典型模式 共同路径 中部地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赵红军
本文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作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机制和农产品交易效率提升机制以及相应的具体途径。结果表明,在这两个经济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向现代化转型,但如果不彻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农民迁移和就业方面的歧视,城乡收入差距并不一定会随之缩小。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从另一面表明,在二元结构、工业和城市偏向政策下,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而间接促使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也难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这意味着,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破除阻碍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各种制度和障碍确应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钧
农民职业化是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也是我国农民走出传统身份束缚的最终之路。在我国农民职业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本文在分析农民职业化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制度经济学的层面探索对农民职业化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农民职业化 新型农民 制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海峰
工业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城镇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要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作用。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工业化 城镇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表现出它经历了三次道路选择,即:20世纪50年代选择的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80年代选择的以“改革开放”为基础的“外延型全面发展”道路;世纪之交选择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种历史性的选择,既是特定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工业化问题上已经成熟起来。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人口大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换仍将是一个艰难的调整和较长的过程。
关键词:
工业化 发展战略 新型工业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翊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诸多问题,体现在:农业素质低下、资源结构配置不均、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成人教育及培训薄弱等方面。基于此,提出有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源 剩余劳动力 资源开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成林
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有利于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其道路选择是政府与农民之间博弈的结果。由于博弈局中人各自不同的策略选择,导致了现实中农村小额信贷的非合作的低效率均衡。采用加强小额信用贷款的监督管理、提高其金融管理能力、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和提高基层人员的能力等措施,将会达到合作的帕累托上策均衡。
关键词:
小额信贷 金融市场 农村市场 博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燕韡
农村工业化是在传统二元结构体制的历史条件下启动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工业化形式,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农村工业化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其内生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与城市工业化加速融合的趋势。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推出和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规模性转移,农民工跨省区远距离大规模流动,将转向分散型的省内流动或就近向小城镇转移。我国城镇化发展重心也随之下移,由过去的以大中城市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小城镇为主。我国特有的农村工业化模式与小城镇化发展路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将给中国农村带来美好的明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晓伟
近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迅速,农村工业化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同时也给农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农村重要的点源污染,也是当下环境问题关注的重要焦点之一。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农村工业化本身的特点属性决定的,也有农村环保意识、基层政府错位的政绩观以及环境管理政策的"二元性"等因素所致。结合这些因素,为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必须要培养民众的环保意识,设立农村生态工业园,改变现行的环境管理政策等措施,从而实现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先治理,后发展"的环保理念。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申茂向 祝华军 田志宏 韩鲁佳
利用统计数据定量研究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状况,归纳了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提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工业化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农业阶段,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虽然农村工业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却是一条高成本、高产出、低效益的发展道路。最后在研究当前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