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00)
- 2023(11794)
- 2022(9408)
- 2021(8189)
- 2020(6480)
- 2019(14448)
- 2018(14315)
- 2017(27133)
- 2016(14833)
- 2015(16156)
- 2014(16310)
- 2013(15964)
- 2012(15072)
- 2011(13772)
- 2010(14192)
- 2009(12669)
- 2008(12514)
- 2007(11224)
- 2006(10341)
- 2005(9848)
- 学科
- 济(70784)
- 经济(70725)
- 管理(35277)
- 业(34618)
- 中国(26579)
- 企(24654)
- 企业(24654)
- 地方(24511)
- 农(20597)
- 方法(19203)
- 业经(17335)
- 数学(16352)
- 数学方法(16219)
- 学(15120)
- 农业(14215)
- 发(13861)
- 地方经济(12962)
- 制(12936)
- 财(12656)
- 银(12168)
- 融(12144)
- 金融(12143)
- 银行(12142)
- 环境(11921)
- 行(11866)
- 产业(11667)
- 贸(10516)
- 贸易(10504)
- 发展(10323)
- 展(10293)
- 机构
- 学院(212846)
- 大学(211019)
- 济(88241)
- 经济(86157)
- 研究(84931)
- 管理(73112)
- 中国(63429)
- 理学(61195)
- 理学院(60229)
- 管理学(59027)
- 管理学院(58628)
- 科学(53469)
- 京(47813)
- 所(43990)
- 研究所(39921)
- 财(39617)
- 农(39120)
- 中心(37579)
- 江(34933)
- 范(32560)
- 师范(32189)
- 院(31648)
- 业大(31577)
- 北京(30628)
- 财经(30603)
- 农业(30341)
- 州(28033)
- 经(27727)
- 经济学(27586)
- 省(26961)
- 基金
- 项目(140452)
- 科学(111377)
- 研究(101344)
- 基金(100985)
- 家(89514)
- 国家(88780)
- 科学基金(75177)
- 社会(65615)
- 社会科(62278)
- 社会科学(62264)
- 省(55845)
- 基金项目(53605)
- 划(47619)
- 自然(47434)
- 自然科(46294)
- 自然科学(46284)
- 自然科学基金(45442)
- 教育(44623)
- 编号(39940)
- 资助(39217)
- 发(37722)
- 重点(33327)
- 成果(32397)
- 发展(30064)
- 课题(29695)
- 展(29586)
- 部(29574)
- 创(28577)
- 国家社会(27687)
- 创新(26955)
- 期刊
- 济(109389)
- 经济(109389)
- 研究(70407)
- 中国(49077)
- 农(37329)
- 学报(34858)
- 科学(33945)
- 管理(28658)
- 财(28066)
- 大学(26050)
- 农业(25292)
- 教育(24687)
- 学学(24547)
- 融(22746)
- 金融(22746)
- 业经(19067)
- 技术(17919)
- 经济研究(17621)
- 问题(15964)
- 财经(15034)
- 业(13489)
- 经(13129)
- 资源(11844)
- 发(11720)
- 现代(11130)
- 科技(10334)
- 贸(10210)
- 商业(10181)
- 世界(10113)
- 技术经济(10112)
共检索到341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伟 唐捷
"工业化后"的城市,与过去两个世纪工业城市的差异足以使其用全新的内涵来解读,其表征着一系列新兴城市功能和形态。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在若干方面是工业城市的延续,在演化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功能和形态。经营性城市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的主要特征;多中心网络化成为其存在的主要形态;其空间结构也表现出扩散的特征即地理空间的蔓延和经济空间的重构。对先行国家工业化后大都市区发展的经验性总结,于我国率先完成工业化区域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强,鲍家声
通过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的方法,剖析长沙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的演变过程和机制,可以发现商业空间的发展与整个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为长沙提供城市空间拓展的优化和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代明 张杭 饶小琦
基于区位、地租、增长极、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等经典理论,通过构建描述多中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并以深圳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已有城市出现由一个以上主中心、多个副中心及潜在中心以及非中心组成的多层级、多功能城区体系。据此,国内相关城市需赋予其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以足够的动态性和前瞻性,以因应后工业时代多中心城市体系的形成并推动其健康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静 崔东 高倩
在充分理解新型工业化内涵的基础上,建立由经济发展程度、工业信息化程度、生态环境治理、资源集约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赋值法确定权重,测度新疆及其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2003—2013年新疆新型工业化水平呈现出增长趋势,并处于初级向中级的过渡阶段;从空间上看,新疆各地州市新型工业化水平差异显著,最高处于新型工业化的中级阶段,最低处于新型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北疆地区的新型工业化程度最高,东疆次之,南疆地区最为薄弱,并形成向北疆地区集聚趋势。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综合赋值法 时空差异 新疆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万陆
优化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需从优化全国各个城市群空间格局入手。单中心和多中心是城市群的两种基本形态,其中多中心城市群符合国家提倡"大扩散、小集聚"的区域发展思路,代表了城市群的世界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现阶段中国所有城市群均具备发展多中心的条件。在辨析城市群效率机制的基础上,将工业化作为推动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化的基本动力,同时纳入对外开放、区域一体化和行政干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进程主导了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化,且其演化趋势并不是单向的,工业化先推动城市群趋向单中心,到一定阶段后又推动城市群走向多中心;区域一体化和对外开放同样不是简单地促进或抑制城市群多中心化,而是因应城市群的演化趋势而发挥作用;城市行政级别作为看得见的手,显著迟滞了城市群及时向多中心结构转化。这一研究反驳了中国城市群已整体进入多中心时代的观点,主张不同城市群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又适度前瞻地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程绪平 梁凯
一、资源极问题及基本特征资源极是以自然作用形成的资源为基础,由于自然规律决定的区域偏在性,使其在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要素高度聚集。构成资源极的基本条件,一是资源在某一区域单元的富集程度,二是具有明显规模效应,对供给与需求经济关系的调整与改善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常成 吴康
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为谋求空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目前尚有争论。通过分别采用城市人口数据以及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知识信息流数据来测度八大城市群2000—2016年形态多中心和知识多中心程度变化。其次,利用我国八大城市群143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和考虑双重差分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形态和知识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虽然形态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于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作用效果不显著,但知识多中心空间结构却能通过借用规模行为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差异间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枫 黄河
《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一书是厦门大学鲁西奇教授关于汉水流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综合研究的第三阶段成果。笔者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试图领会作者的治学态度、治学方法与治学旨趣。
关键词:
城墙内外 治学态度 治学方法 治学旨趣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章平 曾华翔
运用位点简化表征城市功能空间,文章考察在通勤距离和开发成本约束下微观经济主体选址决策调整过程,发现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变迁,根本上是通过众多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投资选址和消费选择等活动逐渐积累形成。以深圳30年城市发展经验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功能位点在深圳市整体区域结构中的变迁,据此得到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并分析后续的发展走势。
关键词:
主体选择 功能位点 空间结构 深圳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建伟 付保宗 周劲 张义博
近年来,我国要素条件变化对工业发展的深刻影响凸显。基于此,"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研究"课题组于2013年下半年赴安徽亳州市、浙江杭州萧山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对我国工业发展条件、特点和趋势形成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一、东部地区要素成本高企,中部地区"洼地"优势显现(一)东部地区要素成本快速上涨形成倒逼与约束作用调研发现,要素成本上涨以劳动力、土地等变化最为明显。萧山区劳动力供应从前几年的供大于求转变为趋于紧张。2008年以来,劳动者平均工资年均增速在10%以上。这与新生代农民工厌倦工业就业、传统劳动输出地就业岗位增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毅
本文以城市群为研究视角,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构建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性评价体系,以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从时空维度实证考察黄河流域城市群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态势。研究发现:“五极”城市群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且各维度同样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山东半岛城市群明显处于领先水平;时间维度上,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渐趋提升,但群际间的非均衡态势却呈现扩大之势。本文据此提出推进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应重视均衡化发展和差异化产业政策的制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晓虹
福厦城市群是位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较为发达的城市集聚体。包括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和莆田五个省辖市,石狮、宁德、福安三个县级市及四十一个县。面积5.361万km~2,总人口2121.29万。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低谷地带。改革开放以来,本区因临近台湾而成为大陆对外经济发展的前沿和窗口,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之快令人瞩目。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95.60亿元,占福建省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建军
从发生学角度应用定量统计方法分析了青岛城市地域拓展和空间结构调整的历史过程,探讨了青岛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内在机制,构建了城市空间结构耦合模型和空间结构演进机制模型;对青岛拥湾发展战略进行评析,分析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及地铁建设对青岛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提出了青岛城市空间结构重组方略及政策措施:胶州湾岸线和黄海岸线要进行生产、生活功能的合理分工;建设黄岛、胶州和城阳新城,构建具有生态镶嵌结构的网络城市;推进产业地域分工,实现产业空间整合;推进城市土地置换,嵌入式发展"斑块经济";对历史街区进行"拼贴式"改造,促进城市功能转型;整合推进城市外部空间拓展与郊区城镇化;调整行政区划,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尹叶青
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供应链管理入手,探究现代物流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物流网络式系统内部各个节点根据自身功能,促进物流供应链稳定运行,不断改变城市运输和用地格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而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现代物流 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高瑞
以人地关系理论分析为基本切入点,结合陇东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分析该地域小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提出以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为目标,从城市建设的基本地理单元出发,通过人地关系顺向演替的城市空间布局,寻求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的发展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