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26)
2023(16662)
2022(13750)
2021(12759)
2020(10923)
2019(24755)
2018(24393)
2017(46971)
2016(25570)
2015(28465)
2014(28381)
2013(27807)
2012(25313)
2011(22691)
2010(22630)
2009(20724)
2008(20328)
2007(18139)
2006(15485)
2005(13781)
作者
(72827)
(61064)
(60811)
(58284)
(38928)
(29517)
(27912)
(23811)
(23152)
(21821)
(20747)
(20621)
(19361)
(19086)
(19049)
(18845)
(18667)
(18017)
(17783)
(17535)
(15085)
(14974)
(14928)
(14000)
(13787)
(13642)
(13637)
(13431)
(12372)
(12159)
学科
(105331)
经济(105220)
管理(72961)
(71502)
(56533)
企业(56533)
方法(51798)
数学(46178)
数学方法(45606)
(31357)
(28466)
中国(27619)
业经(23101)
(21942)
农业(21465)
地方(20158)
(18883)
(18768)
贸易(18762)
(18581)
财务(18524)
财务管理(18481)
(18236)
企业财务(17643)
环境(17400)
(16184)
银行(16140)
(15959)
金融(15956)
理论(15901)
机构
学院(359241)
大学(359060)
(145754)
经济(142776)
管理(138159)
理学(120009)
研究(119158)
理学院(118691)
管理学(116407)
管理学院(115746)
中国(89532)
(74709)
科学(74552)
(66779)
(62250)
(59753)
中心(56334)
业大(55549)
研究所(54581)
财经(53909)
(53326)
(49126)
农业(48865)
(46606)
师范(46079)
北京(46078)
经济学(45353)
(43530)
(42427)
经济学院(41191)
基金
项目(248027)
科学(195743)
基金(181449)
研究(177718)
(159378)
国家(158093)
科学基金(135893)
社会(113557)
社会科(107716)
社会科学(107689)
(96903)
基金项目(95708)
自然(88944)
自然科(86894)
自然科学(86868)
自然科学基金(85326)
教育(82627)
(81832)
资助(74498)
编号(71397)
成果(57356)
重点(56444)
(54841)
(52756)
(51125)
课题(48907)
科研(48290)
创新(47840)
国家社会(47789)
教育部(47029)
期刊
(153350)
经济(153350)
研究(97421)
中国(65439)
学报(59617)
(56268)
科学(53573)
(53095)
管理(48872)
大学(45201)
学学(42731)
农业(37965)
教育(35477)
(31992)
金融(31992)
技术(31370)
财经(26500)
业经(26088)
经济研究(24856)
(22722)
问题(20791)
(20496)
统计(18710)
(18381)
技术经济(17264)
(17008)
图书(16855)
理论(16347)
(16345)
科技(16128)
共检索到515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孝斌  
以中国自临近工业化后期以来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工业化后期生态化与贫困化的实证关系进行阶段性审视。结果发现:贫困化对生态化的影响在全国总体、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生态化对贫困化的影响在全国总体、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呈现出一致性,皆为正向影响,但显著性各异。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吕进中  高文博  
本文通过对韩国、中国台湾等经济体工业化进程中经常项目差额变化的分析发现,工业化进程中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化与工业化的阶段密切相关,具有非线性的S形阶段性特征。我们构建非线性模型,使用25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计量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经常项目差额/GDP与代表工业化变量的人均GDP之间存在非线性的逆三次函数关系。同时,模型回归结果还发现人口结构、实际有效汇率、贸易开放度等因素对经常项目差额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吕进中  高文博  
本文通过对韩国、中国台湾等经济体工业化进程中经常项目差额变化的分析发现,工业化进程中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化与工业化的阶段密切相关,具有非线性的S形阶段性特征。我们构建非线性模型,使用25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计量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经常项目差额/GDP与代表工业化变量的人均GDP之间存在非线性的逆三次函数关系。同时,模型回归结果还发现人口结构、实际有效汇率、贸易开放度等因素对经常项目差额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超  张海洋  胡宝贵  
[目的]城镇化是影响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的关键要素,对于城镇化和减贫之间关系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方法]文章基于1999—201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等,分别从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角度出发,对城镇化和贫困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1)城镇化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均能有效降低农村贫困程度。(2)人口城镇化与贫困之间呈U型关系,而经济城镇化对贫困的影响是单向负相关。(3)我国城镇化减贫效应的区域差异明显,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城镇化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减贫效应更显著。[结论]城镇化是减贫的重要途径,但过度的人口城镇化会加剧贫困,城镇化减贫的重点在于与人口城镇化相匹配的经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高,方能达致减贫。所以应全面提升城镇化规划的科学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推进城镇化的减贫进程。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薛伟贤  孟娟  
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加速发展,处于工业化成长阶段,期间受到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很大。今后5年内中国工业化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2008年前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将出现拐点,工业化发展趋势将开始下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孝斌  钟坚  
以中国三大湾区44个城市进入工业化后期以来(2004-2015)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三大湾区的金融资本产出效率进行实证检验。对三大湾区之间金融资本产出效率的差异性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为:三大湾区在工业化后期的金融资本产出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资本效率是环渤海大湾区的1.73倍。对三大湾区内部金融资本产出效率的不均衡性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为:环渤海大湾区的金融资本产出效率具有较好的内部均衡性,内部三个组别之间的差异性不大;沪杭甬大湾区内部金融资本产出效率的不均衡性要大于环渤海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金融资本产出效率呈现了一个倒金字塔结构,金融资本产出效率的排序为: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高收入组,收入越高的组别,金融资本产出效率越低,并且在内部不均衡程度上,粤港澳大湾区也是最大的。在以上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启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晓烈  梁振民  彭家园  
城市化发展质量决定地区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人口、经济、土地三个维度构建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采用均方差赋权法对辽宁省城市化发展质量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在等级类型方面,大连属于优质等级、沈阳为次优等级,7个城市为中良等级,5个城市为低质等级;(2)城市化质量时间演化方面,大连由次优等级上升到优质等级,丹东和铁岭在2012年临界中良等级,其余年份为低质等级,其他城市趋于稳定;(3)在空间分异方面,呈现出中间高、外围低的空间格局;(4)在结构特征方面,沈阳和大连的经济发展质量得分较高,其余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明显偏低,主要是依靠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质量来支撑;其次,运用聚类分析法,将辽宁省城市化发展质量划分成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核心城市区,第二层级为外围城市区,第三层级为边缘城市区,分析了每个层级地域特征;最后,从生态环境、政策、经济发展、区位等方面探讨了地域层级产生的内在机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倪彩霞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煤炭出口的第三大国,有着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伴随着能源出口的增加,能否真正的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山西,面对着日益污染的环境和众多问题,是否出口的效益能够弥补出口的成本?本文试图通过山西煤炭贫困化增长模型来探讨这一问题,引起人们对经济增长的思考。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陈颂东  
工业反哺农业并不必然发生在工业化的后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中期就开始调整工农关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依据修正后的霍利斯·钱纳里模型来判断,我国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工业化中期,目前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时期;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是政府对农业"予大于取"的界定以及"取""予"的强制性,对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税和财政农业支出进行比较后发现,我国工业反哺农业起始于工业化中期的21世纪初,最晚不过2004年。先行工业化国家一般是在城市化率接近或超过50%、农业就业比重下降到45%以下时实行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养卉  刘路国  
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对2005—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2005—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2005年的0.126增长到2019年的0.605。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化特征,即东北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基于全国30个省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2005年到2012年为第一阶段,2012年到2019年为第二阶段。根据变异系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变异系数呈现出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即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呈现出先逐渐增加后放缓的趋势。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付保宗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发展推动了各国现代经济的加速增长,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未来我国要避免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过快下降,突破"技术升级陷阱"是关键所在。一、工业比重随经济发展呈倒"U"型变化,经济高增长往往与工业高比重相伴而生一个经济体的工业比重随着经济水平提升总体呈现倒"U"型变化形态,也就是经历由低到高再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玉林  胡燕  
从创新过程视角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分为科技成果形成、商业价值形成和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三个阶段,测算从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的滞后期和创新投入的累积比率,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创新绩效的累积效应。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的累积比率呈倒U型变动趋势,在滞后期前逐渐上升,在滞后期后逐渐下降,并在滞后期处达到最优值66.47%;其创新绩效的累积效应随创新阶段的变动呈倒U型变化趋势,在商业价值形成阶段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均强于科技成果形成阶段,规模经济效益形成阶段不存在滞后和累积效应。因此,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和商业价值形成阶段的创新资本投入,通过累积效应培育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其创新绩效;在评价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时应区分不同创新阶段、不同变量的滞后期以及相应的累积效应,优化现有评价标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棣芳  
本文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以往经验,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和统计测度,对1999至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论证在此期间我国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效应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的GDP总量曲线具有倒U型特征,属于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状,工业废水的GDP总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有N型特征,SO_2的GDP总量曲线为线性递增;工业废水和SO_2的工业化水平曲线为N型,工业烟尘的工业化水平曲线为线性递增;工业废水、工业SO_2和工业粉尘的城市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远  徐俐俐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文章利用2004—2013年新疆15个地州市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及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累积效应与路径依赖,工业化水平提升有助于降低能源利用强度,在天山北部地区尤为显著;(2)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投入在短期内更多地体现为能源消耗规模迅速扩大,长期可能存在的集聚效应进而降低单位能耗的机制尚未发挥;(3)通过长期城镇化发展形成的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的路径存在,且作用效果大于通过工业化发展促进经济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这一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远  徐俐俐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文章利用2004—2013年新疆15个地州市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及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累积效应与路径依赖,工业化水平提升有助于降低能源利用强度,在天山北部地区尤为显著;(2)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投入在短期内更多地体现为能源消耗规模迅速扩大,长期可能存在的集聚效应进而降低单位能耗的机制尚未发挥;(3)通过长期城镇化发展形成的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的路径存在,且作用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