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31)
2023(11819)
2022(9456)
2021(8574)
2020(6874)
2019(15277)
2018(15049)
2017(28310)
2016(14951)
2015(16967)
2014(16705)
2013(16543)
2012(15392)
2011(14157)
2010(14192)
2009(13436)
2008(12947)
2007(11574)
2006(10759)
2005(10085)
作者
(43146)
(36142)
(36045)
(34442)
(23002)
(17168)
(16120)
(13956)
(13711)
(12782)
(12670)
(11789)
(11749)
(11724)
(11387)
(11133)
(10785)
(10392)
(10382)
(9730)
(9218)
(8707)
(8638)
(8379)
(8225)
(8191)
(7823)
(7683)
(7195)
(7128)
学科
(88737)
经济(88675)
管理(43657)
(42050)
(31619)
企业(31619)
方法(28631)
中国(26084)
数学(25414)
数学方法(25297)
(20994)
地方(20799)
业经(17545)
(14780)
(14773)
贸易(14760)
农业(14645)
(14432)
(14346)
技术(14263)
(14069)
地方经济(13767)
(12663)
金融(12663)
(12650)
银行(12626)
(12267)
(12074)
环境(11925)
(10953)
机构
大学(224170)
学院(222475)
(114755)
经济(113084)
研究(86669)
管理(81381)
理学(69089)
理学院(68301)
管理学(67401)
中国(67291)
管理学院(66958)
(48642)
(47415)
科学(47019)
(43217)
研究所(38933)
经济学(38708)
财经(38613)
中心(37027)
(35339)
经济学院(34661)
(33215)
(32696)
(30757)
北京(30613)
财经大学(28607)
(28001)
师范(27792)
业大(27731)
科学院(26637)
基金
项目(142043)
科学(114282)
基金(106723)
研究(105657)
(92994)
国家(92312)
科学基金(79099)
社会(73851)
社会科(70283)
社会科学(70269)
基金项目(54799)
(52219)
自然(46412)
教育(46307)
自然科(45424)
自然科学(45413)
自然科学基金(44669)
(43897)
资助(42795)
编号(38799)
(33368)
国家社会(33234)
(32838)
重点(32527)
成果(31981)
(31457)
创新(29987)
中国(29690)
教育部(28723)
发展(28153)
期刊
(133121)
经济(133121)
研究(76622)
中国(47488)
(36315)
管理(34655)
(31952)
科学(31293)
学报(30732)
大学(24228)
(23767)
金融(23767)
经济研究(23702)
学学(22805)
农业(21586)
财经(20985)
技术(19511)
教育(18959)
(18495)
业经(18044)
问题(17772)
(15907)
世界(15120)
国际(14659)
技术经济(13993)
(12729)
统计(11507)
经济问题(10953)
(10588)
现代(10335)
共检索到3555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昌文  许召元  朱鸿鸣  
自2012年前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经济结构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的新要求。本文从多个角度研究了工业化后期各种增长动力的发展趋势以及增长新动力的源泉,结果表明:①从产业结构角度看,经济主导产业将由过去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转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这要求经济增长模式由重化工业时代的要素扩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②从要素供给角度看,当前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和资本积累对增长的贡献已经显著下降并将进一步减少,今后增长的新动力主要在于通过提高要素质量和促进要素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率。③从总需求角度看,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投资和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将难以维持在较高水平,今后增长的新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群慧  
从工业增长速度变化、工业需求侧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变化以及工业企业微观主体表现分析,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工业经济正走向一个速度趋缓、结构趋优的"新常态"。这个过程也正是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后期阶段往往是曲折和极富挑战性的。对于中国而言,在众多挑战中,当前必须高度重视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三方面的问题。当前中国出现的工业"劣质产业论"是站不住脚的,而工业"地位下降论"还为时尚早。在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推进工业发展对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步入"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面对工业发展的新挑战,我们要做的是增加工业经济增长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正兵  
本文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拉动国民经济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投资推动工业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是建国以来需求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的总体逻辑过程。经验结果显示了工业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特殊重要性,今后应当改变工业化倚重资本形成的状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庆玉  熊广勤  
文章认为,最终需求和出口需求对我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中间产品对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可发挥积极作用,收入效应、分配效应、降低最低有效规模和提高生产率是中间产品影响工业化的主要途径,而规模、技术、人力资源和一些其它条件是制约中间产品生产扩张的主要因素。中间产品生产发展不足和我国存在的就业不足、技术进步缓慢、收入分配不公与工业化趋缓和经济增长放慢等问题密切相关,我国已具备大力发展中间产品生产、以中间产品生产扩张促进工业化转型、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文章提出了采取大推进策略、延伸产业链和加强制度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亚娟  陈振环  
为了探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文章选取中国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VAR模型的对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崔  
我国经典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我国既要完成经典工业化的任务,又要迎接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冲击;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又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过程中,必须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新型工业化、再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以制造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为核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宏淼  张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从一穷二白到物质很大丰富,伴随着经济赶超、结构转型,我国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范式实现转向: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范式是封闭条件下的重工业优先增长范式,后四十年则是开放条件下的现代经济增长范式。70年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包括"赶超模式"转型与经济增长研究范式引入,改革以来的"经济奇迹"及其增长源泉的争论,长期增长路径、机制与结构等关键问题的探索,近十年及未来着力于高质量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柳思维  尹元元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任务亟需理论上的探究,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内涵、本质、路径、评价机制、战略措施等方面对新型工业化进行了探讨,但工业化的动力研究一直未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关于市场动力研究即是其中之一。特别是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市场环境中,尤其需要对市场动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唯有全面分析市场动力失衡的现状、表象、原因及实现均衡的对策,才能有效地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顾海兵  
追求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目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争取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求得速度递增的经济增长。然而事实上,速度递增难以实现。因为首先从逻辑上讲,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越来越高,由于资源与资金的制约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必有一个上限。综观世界各国,至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光友,邱长溶  
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量引进外资的深层次原因。采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中国工业化进展程度的指标对整个90年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工业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大量引进外资导致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是“外资替代效应”,二是“弱质替代强质”现象。两个“替代效应”对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深刻影响值得反思。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高萍  孙群力  
本文采用中国28个省市区1978-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表示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就业结构的变化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东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空间结构变化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军  
把中国的经济转轨、增长与工业化联系起来是本文的一个尝试。作者认为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近年来越来越表现出静态的特征 ,至今尚不具备持续的动态改进的力量 ,而中国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转轨过程则又典型地表现为以新兴工业部门的进入和扩张为特征的持续的工业化过程。本文给出了一个帮助理解转轨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概念框架和经验描述。在这个框架里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过去 1 0年来所表现出的下降趋势可以由过度的工业化进程来解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长虹  
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苗长虹(河南大学地理系、开封475001)科学地认识农业工业化的作用和绩效、是农村工业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农村工业的发展究竟能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发展起哪些作用呢?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问题的专家小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沈坤荣  李子联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显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主导、以城市化为空间载体、以市场化为体制基础以及以国际化为战略支撑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资源环境、市场条件、资金资本、人才资本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所存在的困境与不足也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突破这些约束,宜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资本市场、实施有效的人才计划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石磊  
1.中国经济自1991年底进入新一轮增长波动。自上而下的动员、各地的恢复性调整和过去10多年积蓄的增长潜力加速释放,使经济增长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达到经济体系所能承载的峰值。强劲的增长反弹、存量结构调整与增量扩张速度的不对称、投资扩张的乘数效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高度关联,和中央对种种“过热”信号的积极反应,引起经济学界对此次波动作了多角度的判断。我们的问题是:80年代中期以来始终困扰经济稳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通货膨胀都属于增长型膨胀,是否意味着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仍在重复80年代的循环程式?在市场具有充分弹性条件下,最终需求扩张一般不会导致持续的通货膨胀或“过热”,而中国的此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