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69)
- 2023(17810)
- 2022(15059)
- 2021(13903)
- 2020(11718)
- 2019(27224)
- 2018(27240)
- 2017(52621)
- 2016(28993)
- 2015(32907)
- 2014(33374)
- 2013(32942)
- 2012(30098)
- 2011(26994)
- 2010(26790)
- 2009(24488)
- 2008(23927)
- 2007(21253)
- 2006(18314)
- 2005(16041)
- 学科
- 济(118512)
- 经济(118384)
- 管理(84129)
- 业(79651)
- 企(65826)
- 企业(65826)
- 方法(57328)
- 数学(50319)
- 数学方法(49651)
- 农(32783)
- 中国(30554)
- 财(30111)
- 学(26763)
- 业经(26127)
- 地方(23941)
- 农业(21593)
- 贸(20951)
- 贸易(20941)
- 制(20699)
- 环境(20302)
- 易(20229)
- 务(19443)
- 财务(19358)
- 财务管理(19316)
- 理论(19248)
- 和(18861)
- 企业财务(18292)
- 技术(17538)
- 银(16947)
- 银行(16887)
- 机构
- 大学(415274)
- 学院(413920)
- 管理(163875)
- 济(162953)
- 经济(159332)
- 理学(142624)
- 理学院(141062)
- 管理学(138338)
- 管理学院(137603)
- 研究(136007)
- 中国(100082)
- 京(87924)
- 科学(87254)
- 财(72922)
- 农(70820)
- 所(68729)
- 业大(65346)
- 研究所(63040)
- 中心(62837)
- 江(60479)
- 财经(59307)
- 农业(55714)
- 北京(54957)
- 范(54421)
- 经(53872)
- 师范(53856)
- 院(49582)
- 经济学(48910)
- 州(48831)
- 经济学院(44339)
- 基金
- 项目(287411)
- 科学(224859)
- 基金(207810)
- 研究(206532)
- 家(181806)
- 国家(180346)
- 科学基金(154501)
- 社会(128533)
- 社会科(121714)
- 社会科学(121677)
- 省(113162)
- 基金项目(110633)
- 自然(102401)
- 自然科(99978)
- 自然科学(99949)
- 自然科学基金(98087)
- 教育(95567)
- 划(95321)
- 资助(86293)
- 编号(84678)
- 成果(67679)
- 重点(64537)
- 部(62946)
- 发(60829)
- 创(58954)
- 课题(58041)
- 科研(55754)
- 创新(55094)
- 教育部(53575)
- 大学(53342)
- 期刊
- 济(172594)
- 经济(172594)
- 研究(115314)
- 中国(73669)
- 学报(68780)
- 农(64033)
- 科学(62166)
- 管理(57503)
- 财(56196)
- 大学(51720)
- 学学(48735)
- 农业(43918)
- 教育(43577)
- 技术(37187)
- 融(32355)
- 金融(32355)
- 业经(29426)
- 财经(28135)
- 经济研究(27391)
- 经(23986)
- 问题(23377)
- 业(22865)
- 图书(21641)
- 技术经济(20558)
- 版(20330)
- 科技(19761)
- 统计(19541)
- 理论(19424)
- 资源(18598)
- 商业(18496)
共检索到5872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涂正革 谌仁俊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基于构建的LMDI"两层完全分解法"和中国1995—2011年30个省份7大部门CO2排放量及相关数据,分析工业化、城镇化的动态边际碳排放量。研究发现,由于中国工业能源利用率较低,工业规模扩张的边际碳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但工业比重的边际碳排放量却呈现上升趋势,其17年平均值分别为3.81吨/万元和56.58MT(百万吨);城镇人口比重及商业规模的边际碳排放量波动幅度不大,其17年平均值分别为0.67吨/万元和6.83MT。进一步地,各地区间工业化、城镇化的边际碳排放量差异显著。由于经济(人口)规模的差异,工业(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奥 武春友
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和LMDI分解法,对1990~2008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效应测算与贡献率分析,研究表明: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排放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刺激CO2排放量增长,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抑制CO2排放量增长,但这种抑制作用难以抵销由经济效应拉动的CO2排放量的增长。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雨朦 杨丹辉
我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最大的碳排放国,在数字化背景下,研究数字化投入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对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引入数字化投入的我国工业碳排放LMDI分解模型,使用OECD公布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定量评估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变化的绝对影响与相对贡献,重点关注数字化投入的作用。研究表明:2006-2021年,我国工业碳排放历年的增长量逐步减少,我国工业正处在减碳过程之中;分解结果中数字化相关的总效应为负,意味着数字化对于我国工业碳排放的降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数字化相关的规模效应为正,技术效应为负,但在绝对值上技术效应大于规模效应,总体表现出“减碳”效果;分时期研究表明:从“十一五”到“十四五”时期,数字化投入的减碳效果正在逐步加深;分行业研究表明:数字化相关效应的表现在工业各行业部门中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基于此,应重视数字化碳减排效应,加速推进工业领域实现“数绿融合”;加大行业数字化投入,提升数字化低碳技术供给能力;鼓励不同行业部门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探索数字化减排新方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楠 于维洋
在分析2004~2010年我国工业各行业废气排放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工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等因素的变化对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快速发展是导致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口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加也产生正向驱动效应,但影响较小。工业废气排放强度是抑制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工业结构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抑制作用逐年显现,但影响有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邓玲 张鸥
运用动态模型的分析方法对四川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四川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强、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带动程度高于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程度、工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效应较小的结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霞 熊英 郭兵
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的正确认识已经成为我们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引导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此,本文构建了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动态耦合模型,建立多指标评价系统,更多引入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质量"指标,运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关系进行动态耦合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成都在过去的10年里,城市复合系统呈现趋于协调的发展态势;武汉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发展变动较大,工业化发展速率远远大于城镇化发展速率,且这种差距有增大的趋势;通过2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发现,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与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质量密切相关。
关键词:
城镇化 新型工业化 动态耦合 武汉 成都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高文静 柳亚琴 潘明清
在低碳经济领域,能同时兼顾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和产出增加的一个核心指标是碳生产率。本文利用1984—2013年数据分别对工业部门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发现工业碳生产率始终低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经理论分析,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均存在着"门槛效应"的假说,继而运用门槛回归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工业化、城镇化均是决定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碳生产率关系的重要门槛。在工业化水平较低阶段,工业化显著促进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而在工业化水平较高阶段,工业化则抑制了工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高文静 柳亚琴 潘明清
在低碳经济领域,能同时兼顾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和产出增加的一个核心指标是碳生产率。本文利用1984—2013年数据分别对工业部门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发现工业碳生产率始终低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经理论分析,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均存在着"门槛效应"的假说,继而运用门槛回归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工业化、城镇化均是决定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碳生产率关系的重要门槛。在工业化水平较低阶段,工业化显著促进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而在工业化水平较高阶段,工业化则抑制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在城镇化水平较低阶段,工业化显著促进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在城镇化水平较高阶段,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基于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特点,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对我国1990~2007年的CO2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我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CO2排放的主要原因,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分地区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效应对CO2排放量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口效应使东部地区碳排放增加,使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降低,能源利用结构变化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因此,要降低我国的CO2排放,需要针对地区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中西部地区需要逐步改...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强度 碳排放 CO2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志强 张惠
城镇化是区域碳排放的重要来源,而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先导。因此,剖析人口城镇化下的碳排放机理,探寻人口城镇化低碳转型的内部约束机制和治理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受到分权体制刚性、激励机制扭曲和代理机制失灵等内生性机制约束,人口城镇化低碳转型面临着诸多障碍。本文在深入解析人口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下的碳排放分解框架,阐释了人口城镇化下碳排放机理与效应,探求人口城镇化低碳转型的内部约束机制,进而构架了"五大驱动、三大主体、四大路径体系"的人口城镇化低碳治理框架,以探索推进人口城镇化低碳发展的科学路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志强 张惠
城镇化是区域碳排放的重要来源,而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先导。因此,剖析人口城镇化下的碳排放机理,探寻人口城镇化低碳转型的内部约束机制和治理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受到分权体制刚性、激励机制扭曲和代理机制失灵等内生性机制约束,人口城镇化低碳转型面临着诸多障碍。本文在深入解析人口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下的碳排放分解框架,阐释了人口城镇化下碳排放机理与效应,探求人口城镇化低碳转型的内部约束机制,进而构架了"五大驱动、三大主体、四大路径体系"的人口城镇化低碳治理框架,以探索推进人口城镇化低碳发展的科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永务 李璐 曾小燕
针对由单制造商和单零售商组成的两层供应链系统,在需求受价格和碳排放影响下研究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模式下双方的最优策略,揭示影响两方策略的因素,并提出能够降低碳排放水平、实现整体利润最优及双方Pareto改善的协调契约。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所设计的协调契约对整体协调和碳减排的有效性,并给出参数的灵敏性分析。
关键词:
需求 价格 碳排放 契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门丹 黄雄
文章运用LMDI的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增量分解成碳排放效率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经济效率效应,并且综合考虑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6年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使江西省碳排放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规模效率和碳排放效率效应也对减排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居民消费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为增加碳排放。所以江西省要发展低碳经济、打造"江西样板"需要结合江西发展现状从优化产业结构、对人均GDP计算加入环境因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分解 驱动因素 居民消费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彩明 李健
基于IPCC碳排放恒等式,采用LMDI分解法建立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河北省2005—2014年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次之;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力较弱;产业结构抑制了碳排放增长。并提出加强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LMDI模型 河北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传江 黄桂然 章铭
估算了1995—2009年期间我国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从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城乡消费结构的角度,对碳排放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碳排放系数,分析其具体影响,并进行省际比较。结果表明:1995—2009年期间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且各省的差距较大;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碳排放情况看,各省的碳排放均来自第二产业和燃煤;经济规模的扩张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变化和碳排放系数变化对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因素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我国行业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
基于LMDI-PDA-MMI分解法的我国产业体系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
中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动态影响的省际比较——基于协整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
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探析——基于中国37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数据研究
中国林产品生产侧碳排放量的测度与效应分解——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与结构分解分析模型
环境技术框架下的工业碳排放变化研究——基于1995-2014年省际数据的分解分析
基于结构分解法的北京市能源碳排放增量分析
中国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碳排放量的实证研究——基于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