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49)
2023(10300)
2022(8200)
2021(7052)
2020(5919)
2019(13568)
2018(13419)
2017(26444)
2016(14670)
2015(16714)
2014(17052)
2013(16998)
2012(15606)
2011(14161)
2010(14051)
2009(12840)
2008(12795)
2007(11761)
2006(10280)
2005(9345)
作者
(44587)
(37575)
(37552)
(36012)
(23665)
(17958)
(17052)
(14653)
(14123)
(13153)
(12783)
(12410)
(12009)
(11909)
(11844)
(11746)
(11539)
(11156)
(10909)
(10853)
(9369)
(9270)
(9260)
(8709)
(8486)
(8461)
(8324)
(8284)
(7663)
(7537)
学科
(69008)
经济(68946)
管理(42305)
(40155)
方法(31436)
(30107)
企业(30107)
数学(28328)
数学方法(28123)
(20441)
中国(18661)
(15781)
业经(14760)
(14516)
环境(14417)
地方(13995)
农业(13532)
(12150)
贸易(12148)
(11785)
(11262)
(10163)
(9631)
(9599)
(9550)
银行(9518)
(9307)
金融(9305)
(9246)
财务(9222)
机构
大学(220135)
学院(219632)
(96282)
经济(94441)
管理(82704)
研究(76242)
理学(71438)
理学院(70667)
管理学(69448)
管理学院(69060)
中国(56284)
科学(47234)
(46093)
(42115)
(41881)
(39398)
研究所(36024)
业大(35232)
中心(35028)
财经(34091)
(33693)
农业(33264)
经济学(31271)
(31010)
经济学院(28598)
北京(28555)
(28014)
师范(27702)
(27140)
(26021)
基金
项目(148470)
科学(116740)
基金(108552)
研究(106168)
(95735)
国家(95022)
科学基金(80680)
社会(69238)
社会科(65768)
社会科学(65749)
(57970)
基金项目(57219)
自然(51429)
自然科(50247)
自然科学(50232)
自然科学基金(49352)
(48992)
教育(48089)
资助(44172)
编号(42162)
重点(34048)
(33359)
(33292)
成果(33169)
(30446)
国家社会(29615)
课题(28990)
科研(28893)
创新(28690)
教育部(28222)
期刊
(102434)
经济(102434)
研究(62344)
中国(40115)
(38542)
学报(36575)
科学(33249)
(32156)
管理(27994)
大学(27235)
学学(25849)
农业(25776)
技术(19132)
教育(18898)
(18756)
金融(18756)
业经(17050)
经济研究(16934)
财经(16824)
问题(14619)
(14591)
(14369)
技术经济(12312)
统计(11346)
(11052)
(10997)
商业(10392)
(10106)
资源(10032)
理论(10008)
共检索到3169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高文静  柳亚琴  潘明清  
在低碳经济领域,能同时兼顾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和产出增加的一个核心指标是碳生产率。本文利用1984—2013年数据分别对工业部门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发现工业碳生产率始终低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经理论分析,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均存在着"门槛效应"的假说,继而运用门槛回归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工业化、城镇化均是决定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碳生产率关系的重要门槛。在工业化水平较低阶段,工业化显著促进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而在工业化水平较高阶段,工业化则抑制了工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高文静  柳亚琴  潘明清  
在低碳经济领域,能同时兼顾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和产出增加的一个核心指标是碳生产率。本文利用1984—2013年数据分别对工业部门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发现工业碳生产率始终低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经理论分析,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均存在着"门槛效应"的假说,继而运用门槛回归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工业化、城镇化均是决定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碳生产率关系的重要门槛。在工业化水平较低阶段,工业化显著促进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而在工业化水平较高阶段,工业化则抑制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在城镇化水平较低阶段,工业化显著促进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在城镇化水平较高阶段,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本文通过建立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门槛效应模型,以及对环境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验证了经济集聚与污染集聚之间表现为"N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且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双门槛效应。当工业化率介于41.76%与44.89%之间或城镇化率高于88.50%,经济集聚产生的负面效应最小,EKC曲线中改善的"拐点"值最小,恶化的"拐点"值最大,即经济发展可以迅速跨过越发展越污染的拐点,进入再发展少污染的轨道,并推迟下一个拐点的到来。在分析"十二五"时期各省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和"拐点"特征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各省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即优先推进江浙沪的协同发展;以北京和天津为引领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大背景下推进广东与福建的协同发展,深化闽粤经济合作;依托环渤海与京津冀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实现山东与辽宁的协调发展,以此重点突破东北困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本文通过建立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门槛效应模型,以及对环境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验证了经济集聚与污染集聚之间表现为"N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且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双门槛效应。当工业化率介于41.76%与44.89%之间或城镇化率高于88.50%,经济集聚产生的负面效应最小,EKC曲线中改善的"拐点"值最小,恶化的"拐点"值最大,即经济发展可以迅速跨过越发展越污染的拐点,进入再发展少污染的轨道,并推迟下一个拐点的到来。在分析"十二五"时期各省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和"拐点"特征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各省市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伟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城镇化、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机制,并推导出两个命题假设,基于我国2001—2014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两个命题假设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不仅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对邻近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工业化只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伟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城镇化、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机制,并推导出两个命题假设,基于我国2001—2014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两个命题假设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不仅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对邻近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工业化只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谢杰  
本文从二元经济增长模型推出两个命题假设: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城市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应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门槛效应。根据门槛水平对我国各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程度做出归类,证实了我国城镇化进程长期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现实。将实证研究与现实相结合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长期战略和短期策略都需要更着力地推进城镇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郑强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作为非期望产出和投入指标,采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和DEA-GML指数测算了我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了普通面板模型和以公共支出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模型,考察了城镇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区域差异明显;单独考虑城镇化时,城镇化显著驱动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考虑公共支出对城镇化的影响时,城镇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基于公共支出的门槛效应,即公共支出结构水平越高,城镇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谭策天  何文  刘玉人  
本文应用NEG异质性企业模型,探究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化的形成机理,分析物流成本和工业生产率等因素的影响,基于2000—2018年的省级数据构建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理论假说并获得全国和分区域的相关结论。研究发现,第一,物流成本的降低对于城镇化的作用取决于当地的人口规模,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越大,物流成本越低,越能提升当地的城镇化水平。第二,工业生产率的提升对于城镇化水平的作用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工业生产率的提升越会降低城镇化水平。第三,物流成本的持续降低和工业生产率的不断提升,以及资本禀赋及利用效率的区域差距,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市场规模大的地区要致力于推动区际贸易自由化,市场规模小的地区则需要重视人口的吸引和产业集聚;欠发达地区要持续推动技术进步,而发达地区则需要权衡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和就业岗位流失这两方面的得失。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柴建  卢全莹  张钟毓  汪寿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电力需求量将持续上升。电力的充足供应是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故合理准确的对电力需求进行分析及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分析我国电力需求现状,利用通径分析筛选电力消费需求的核心驱动因素。在模型选择的基础上,基于单变量(ETS、ARIMA模型)和多变量(情景分析)两个维度进行电力需求量分析及预测。结果表明:GDP每提高1%使得电力需求量提高0.5249%;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使得电力需求量提高2.2146%,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使电力需求量相应提高1.0076%。"十二五"末中国电力消费需求量将近61425.96KW/h,2020年中国电力消费需求...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贺建清  
利用1997年~2010年全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研究城镇化、工业化对城乡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且西部地区效果最明显,中部次之;工业化具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西部地区更为突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萍  谌新民  
泛义的子承父业在社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均存在,父析子荷和阶层逆袭同时存在于代际职业的变动中。不同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子女职业受到父母职业和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一是,由于教育扩张有利于国民人力资本积累,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侧重公平性,大大削弱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力,最终削弱父母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力。二是,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是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劳动力回报更追求经济效益原则,减少了父母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的空间。三是,新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的供给数量和渠道都增加,加大了代际职业流动。本文通过Mosteller矩阵转换的子女与父亲职业分布列联表总结代际职业变迁事实,使用误差减小比例来表示职业的代际关联性,比较高、低城镇化率(高、低工业化率)组别的代际关联性差异,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在高城镇化和高工业化的地区,父母对子女职业等级的影响力下降,代际职业流动性上升;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推进深入阶段,代际职业流动性更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国平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与工业化紧密联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逐年提高,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基本协调。就不同时期而言,先后经历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基本协调、城镇化快于工业化3个阶段。近年来整体上出现了城镇化速度快于工业化进程的倾向,但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速度与工业发展水平是基本协调的;东北三省有类似过度城镇化的倾向;中西部一些省份的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人口向非农转化的速度均过低,显示出低度城镇化的倾向;一些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较工业化发展速度仍显得过快;而另一些地区城镇化水平不低,但较工业化发展速度却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邵慧敏  秦德智  咸丰茂  
知识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积极的影响。文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运用Hansen的门限回归思想,设计门限回归模型,并将我国31个省份的知识服务业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作为门限变量值。测算结果表明:当知识服务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使其发展指标跨过某个门限值时,地区城镇化率增速水平显著提高。并提出完善知识服务产业体系、提升创新驱动模式、优化知识服务业环境及建立和完善知识服务人才培养和流动政策等相应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韶华  柳杨  
文章基于目前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就我国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非线性特征,两个门槛值分别为0.312和0.471。(2)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只对处于特定城镇化水平的省份才成立。(3)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政府通过干预经济和扶持农村来缩小城镇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显著,且对处于较高城镇化水平的省份还起到了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