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30)
2023(14011)
2022(11800)
2021(10596)
2020(8898)
2019(19845)
2018(19228)
2017(37209)
2016(20132)
2015(21997)
2014(22005)
2013(21750)
2012(20531)
2011(18815)
2010(18946)
2009(17752)
2008(17621)
2007(15918)
2006(14202)
2005(12907)
作者
(62320)
(52491)
(52234)
(49575)
(33453)
(25008)
(23354)
(20189)
(19792)
(18682)
(18328)
(17349)
(17178)
(16695)
(16612)
(15968)
(15558)
(15408)
(15073)
(15022)
(13239)
(13151)
(12705)
(12002)
(11799)
(11796)
(11688)
(11226)
(10677)
(10306)
学科
(103815)
经济(103690)
管理(61929)
(56815)
(46731)
企业(46731)
方法(37307)
数学(32493)
数学方法(32207)
(23583)
地方(23057)
中国(22857)
(22852)
业经(21996)
(21435)
(20981)
(15716)
农业(15269)
地方经济(15227)
(15050)
贸易(15043)
(15026)
金融(15023)
环境(14876)
产业(14763)
(14681)
银行(14630)
(14545)
(13992)
技术(13960)
机构
大学(305002)
学院(303677)
(137220)
经济(134773)
管理(111846)
研究(110792)
理学(96851)
理学院(95693)
管理学(94111)
管理学院(93552)
中国(81187)
科学(67936)
(62994)
(62250)
(57698)
(57052)
研究所(52535)
财经(49400)
中心(48096)
业大(47960)
(45966)
农业(45075)
(44784)
经济学(44228)
经济学院(39581)
(39229)
北京(39076)
(37058)
财经大学(36642)
师范(36540)
基金
项目(203999)
科学(161200)
基金(151308)
研究(141431)
(135014)
国家(133981)
科学基金(113378)
社会(95083)
社会科(90363)
社会科学(90339)
基金项目(80048)
(79233)
自然(73536)
自然科(71839)
自然科学(71809)
自然科学基金(70600)
(66841)
教育(63156)
资助(61118)
编号(52145)
重点(46933)
(45403)
(45103)
(42947)
成果(42240)
国家社会(40863)
创新(40428)
(40064)
科研(38934)
教育部(38659)
期刊
(157119)
经济(157119)
研究(91306)
中国(58604)
学报(54693)
(52124)
科学(49132)
(48487)
管理(43436)
大学(40803)
学学(39426)
农业(34484)
(28034)
金融(28034)
经济研究(26674)
财经(26360)
技术(23560)
业经(23474)
(22889)
教育(22268)
问题(20571)
(17707)
技术经济(16498)
(15616)
(15439)
科技(14559)
世界(14529)
统计(14363)
业大(14088)
商业(14011)
共检索到4546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邓又一  孙慧  
基于外部性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基于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工业产业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工业产业集聚与经济韧性之间呈“U”型关系,当前我国工业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不利于经济韧性提高,而产业相关多样性水平能够提高经济韧性;(2)从空间视角来看,经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邻地的示范效应与本地的监管泄露均会影响本地经济韧性;(3)通过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工业产业集聚能够通过产业竞争、资源配置以及创新影响经济韧性;(4)区域异质性研究表明工业产业集聚对不同地区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顾宁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通过集聚式发展可有效增强城市抗风险能力,强化城市经济韧性。本文基于2011-2020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通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间的关系展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流通产业集聚不仅对本市经济韧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还对相邻城市经济韧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城市规模异质性。基于此,还需加速推动流通产业空间集聚、构建跨城市流通产业协同集聚机制、引导城市间流通产业均衡发展,以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纪玉俊   张晓萌  
在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变得越发重要。文章在探究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运用2008—2021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且这一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耦合协同效应在制造业集聚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且具有异质性;空间效应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文章针对如何提高城市经济韧性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胜利  王东  
当前,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巨大且深远。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并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两者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增强经济韧性;就作用机制而言,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增强经济韧性的3个渠道;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仅会提升本地区的经济韧性,也会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由此,本文的研究促进了对数字经济发展效应的理解,也为探索经济韧性的提升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丁亮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数字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提振区域经济的关键动力。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均正向影响区域经济韧性。产业集聚在数字经济驱动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可通过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在不同地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此,应推进经济数字化改造,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筑牢经济发展根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网络,驱动地区均衡发展,为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蔡雪玲   庞智强  
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村韧性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农村韧性,这一效果主要是通过促进市场化程度所实现;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村韧性的提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显著增强中东部地区和粮食主销区的农村韧性,且相比农村适应能力,数字经济对农村应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和变革能力的提升更强劲。据此,应加快数字经济与农村建设的融合,加强区域间的互动与合作,制定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奕玮   郭丛斌  
文章将产业多样化集聚、人力资本与城市经济韧性置于同一个研究框架内,在三大外部性理论、克鲁格曼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选取我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7—2022年的数据,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多样化集聚除了直接赋能城市经济韧性之外,还可以通过人力资本间接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正向作用;进一步将产业多样化集聚细分为产业相关多样化集聚和产业无关多样化集聚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二者均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正向作用。另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城市距离港口的距离小于524公里时,产业多样化集聚和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正向作用更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   宋宝琳   宋凤轩  
伴随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打破,人口自由流动产生的人口集聚成为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选取2012—2022年中国城市数据,在厘清人口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存在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人口集聚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升级和产业多样化来间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不同地区的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空间外溢性,能够间接提升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   宋宝琳   宋凤轩  
伴随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打破,人口自由流动产生的人口集聚成为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选取2012—2022年中国城市数据,在厘清人口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存在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人口集聚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升级和产业多样化来间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不同地区的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空间外溢性,能够间接提升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巍  徐筱雯  
在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空间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涉及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是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渠道;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还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和低城镇化率省份农业经济韧性的数字经济促进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谭前进  聂鸿鹏  于涛  
使用2009-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韧性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长短期效应差别以及市场化水平作用。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经济韧性之间具有显著“U”型影响关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经济韧性均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当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尚处于初期阶段,其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短期效应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市场化水平的交互项并不显著。对此,应推动区域集中布局,实现高新技术企业错位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改善跨区域负向空间溢出格局;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降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娜娜   杨仁发  
在测算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协同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分维度看,协同集聚对抵御力和恢复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异质性研究表明,协同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强于东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作用强于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N型变化趋势。同时,提升人力资本是协同集聚提升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鉴于此,应提高协同集聚质量,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定差异化区域政策,强化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振  李志刚  胡璇  
城市群是区域空间形态高级化的有形载体,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因其空间结构与产业集聚的相互支撑具有更强的韧性。文章构建了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理论框架,并基于2003—2018年中国18个重点发展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探究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城市群维度内,本地经济韧性随着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强,同时也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专业化与多样化产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城市群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中部、西部地区城市群由于大多处于雏形发育阶段,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多样化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慧玲  凌悦  罗家鑫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创新与进化能力3个维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借助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支持在两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增强型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加强“两业融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
[期刊] 改革  [作者] 赵凡  罗良文  
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背景下,构建集聚模式多样化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对于降低城市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视角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制造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基于集聚外部性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从集聚类型异质性来看,制造业集聚和产业协同集聚均与城市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但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更显著也更强烈,特别是在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从集聚外部性异质性效应来看,相较于MAR外部性效应,制造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效应更能促进城市碳排放强度降低;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全行业协同集聚的Jacobs外部性与城市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且这种影响在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更显著;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各城市应培育差异化的主导产业,优化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培育制造与服务一体的多功能产业群,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