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96)
- 2023(9668)
- 2022(7601)
- 2021(6639)
- 2020(5467)
- 2019(12082)
- 2018(11901)
- 2017(22944)
- 2016(12644)
- 2015(14139)
- 2014(14037)
- 2013(13714)
- 2012(12230)
- 2011(11128)
- 2010(11176)
- 2009(10062)
- 2008(10042)
- 2007(8917)
- 2006(8197)
- 2005(7321)
- 学科
- 济(56871)
- 经济(56825)
- 管理(32324)
- 业(31621)
- 企(23995)
- 企业(23995)
- 方法(21690)
- 数学(18565)
- 数学方法(18373)
- 农(17186)
- 中国(15355)
- 业经(15238)
- 学(14049)
- 地方(14038)
- 环境(12961)
- 产业(12302)
- 农业(11728)
- 财(9927)
- 发(9732)
- 技术(9164)
- 划(8485)
- 制(8453)
- 和(8222)
- 理论(8070)
- 贸(7788)
- 贸易(7785)
- 地方经济(7529)
- 易(7466)
- 银(7422)
- 银行(7384)
- 机构
- 学院(186065)
- 大学(185161)
- 济(76962)
- 经济(75555)
- 研究(68979)
- 管理(68114)
- 理学(59267)
- 理学院(58488)
- 管理学(57283)
- 管理学院(56978)
- 中国(48991)
- 科学(45454)
- 京(39677)
- 农(36937)
- 所(35849)
- 研究所(33387)
- 财(31572)
- 业大(31449)
- 中心(30303)
- 农业(29099)
- 江(28845)
- 范(26619)
- 师范(26322)
- 财经(25898)
- 院(25002)
- 北京(24393)
- 经济学(24035)
- 经(23529)
- 州(22286)
- 经济学院(21844)
- 基金
- 项目(132505)
- 科学(105479)
- 基金(96733)
- 研究(93805)
- 家(86589)
- 国家(85965)
- 科学基金(72682)
- 社会(61411)
- 社会科(58433)
- 社会科学(58413)
- 省(53261)
- 基金项目(52124)
- 自然(46841)
- 自然科(45627)
- 自然科学(45614)
- 划(44981)
- 自然科学基金(44811)
- 教育(41398)
- 资助(37245)
- 编号(36133)
- 重点(31528)
- 发(31476)
- 部(28406)
- 成果(28105)
- 创(28003)
- 国家社会(26301)
- 创新(26289)
- 课题(25655)
- 计划(25516)
- 科研(25219)
共检索到267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小喜 段存儒 武照亮 王喜峰
产业生态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促进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避免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和破坏。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提升产业生态化的效率,是促进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文章以2009—2019年我国22个工业重点行业的产业生态化效率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产业生态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多产出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计算产业生态化效率的演变特征及其分解,并使用面板Tobit回归方法对产业生态化效率演变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工业行业的产业生态化效率增长比较平稳;外资企业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煤炭消费、烟粉尘处置率与产业生态化效率变化正向相关,单位主营业务收入能耗与产业生态化效率变化负向相关。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云 黄杰
基于1997—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窗口DEA模型测度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利用社会网络和模体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通过二次指派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具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在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对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块模型分析显示,四大板块的农业生态效率互动紧密,全国联动效应显著;模体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非均衡关联关系大量存在;QAP回归结果表明,相似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地理相邻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空间关联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芳
人地关系协调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分形理论的异速生长模型,对中国293个地级市人地异速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时间上,2006-2016年中国城市整体人地异速关系的协调性较弱,以正异速生长为主,正异速三级和正异速二级城市占城市总量的74%;空间上,正异速三级和正异速二级城市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影响因素上,城市行政区位和土地市场化率是影响异速生长系数变化的两大首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行政地位直接作用于人地关系,并影响着土地市场化进程。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丽楠 洪名勇
运用1997—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和SBM-Undesirable模型分析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及其时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生态效率主要受农地确权、财政支农水平、农业生产能力、农业机械密度、农业规模化水平、农业受灾率、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等8类因素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农业自身发展,并由以强调农业高产出为主逐渐转向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东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农业自身发展,中部地区由以政策支持为主转向农业自身发展为主,西部地区由以政策支持为主转向宏观环境为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艳敏 董会忠
采用考虑非期望SBM模型测算我国2007~2018年工业能源生态效率,利用趋势图、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阶段变化特征和动态演化规律,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工业能源生态效率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2007~2013年为平稳期,效率值始终在0.400附近波动,2014~2018年为显著增长期,且增幅逐渐加强;地区差异性由低效率聚拢向均匀分布演化;②空间上呈现中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的分布格局,空间集聚特征主要为H-H集聚、L-H集聚和L-L集聚;③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环境规制对我国整体及分区域抑制作用明显,而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则主要表现为显著正向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思迪 贾彬彬 钟永德 任腾
生态经济效率评价对区域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生态优先视域下,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反馈因素纳入生态经济效率分析框架,构建考虑反馈特性的全局BLP-DEA模型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展开测算,借助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Tobit模型探究生态经济效率时空差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研究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趋势,省域之间效率差异明显且存在微弱的两极分化现象;(2)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空间上形成上游、下游、中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发展格局,此外,地区间的效率差异成为导致总体空间差异存在扩大趋势的主要因素;(3)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则抑制其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烈佳 杨鹏
[目的]为了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明确区域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发展状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的目的。[方法]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及空间计量模型,对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空间上,非农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条块状分布特征,从东向西逐步递减,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非农化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分布在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协调度高值集聚区,极化效应明显:成都市、资阳市、眉山市、内江市为成渝城市群的极化中心,武汉市、咸宁市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极化中心,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上海市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极化中心。下游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联动协调趋势不断增强,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中游地区人口非农化相对滞后是影响非农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上游地区人口非农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和产业非农化,是导致上游非农化协调度过低的直接原因。[结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地理区位条件、产业结构、政府决策行为是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素,但不同因素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的城乡要素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嘉毅 陈玉萍
基于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空间扩展呈非线性增长与稀疏式扩张演变的态势,其省际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在2006年以前表现出了大幅度波动的特征,在2006年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步收敛;城市空间的重心先后经历了向南与向西南迁移的轨迹,七大区域在空间扩展规模、贡献率与扩展强度上皆存在空间异质性;对扩展强度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高速扩展区、快速扩展区、中速扩展区、低速扩展区、缓慢扩展区错位分布,且扩展强度从东往西梯度递减;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口规模、政府干预度、气候舒适度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显性驱动因素,创新能力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的显著性则因时空而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巍 王婷 周世军
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了数字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特征,并借助QAP方法识别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数字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空间关联表现为多流向、多线程的典型网络结构形态,但整体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各省份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数值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北京等8个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江苏等7个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上海等14个省份在网络中扮演着“中心行动者”角色。(3)各板块间的空间联系紧密程度由较为疏松趋于较为紧密,协同、联动效应有较大的提升,但同样存在着非均衡、逆向溢出的问题。(4)地理位置相邻、信息化水平差异、基础设施水平差异、市场开放程度差异、政府创新支持力度差异对空间关联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力资本状况差异对空间关联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铎 梁诗 林煦丹
根据长江流域共23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对因子实现最优离散化,探测长江流域范围内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将熵权法与K-means聚类结合,挖掘各地级市差异化模式,以期为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提供学理参证。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流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空间上呈聚集型分布,地理集中程度较高,地区间不均衡程度高,呈现“单核集聚—三核集聚—多极多区”的空间分布密度演化格局;(2)自然环境因素、经济社会因素以及环境污染与治理因素共同作用于保护区空间聚集格局;(3)长江流域涉及的各地级市具有差异化的保护区分布特征和成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利 石彩霞 谢炳庚
以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1、2017年3个时间截面,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空间分布重心、分布密度以及时空关联性等方面探析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流域内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②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空间集聚形态显著,不同时间截点均展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演变特征;③流域内国家湿地公园空间分布呈正相关关系,时空格局冷热点区域以阶梯状排列,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西北地区推移;④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布的影响具有一致性,经济、交通、人口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格局演化有重要驱动作用,政府政策的影响程度有待加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薛丽芳 谭海樵
以沂河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水文特征参数时间序列法,分析1951-2002年流域降水、径流、洪峰流量等水文要素的演化趋势,通过临沂站50年来天然径流过程的回归模拟及其与实测径流的比较,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沂河流域年径流量和各月径流量显著减少,并且对降水波动的响应迟缓,而单次暴雨径流对降水反应敏感;10年尺度的降水波动中,径流随着降水的多少而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降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径流的演化;但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临沂站实测径流的平均值减少了149mm,占天然径流量年平均值的51.6%,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39.3%和60.7%。水利工程建设、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对径流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流域可持续发展要求在遵循水循环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约束人类活动。
关键词:
水文特征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沂河流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振 李泽浩
为更好制定中部地区碳排放削减策略,对中部六省2007—201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论文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镇化率以及人口规模六个指标出发,构建碳排放测度及其驱动因素的灰色面板关联模型。在对中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整体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测算碳排放量与其驱动因素的时序灰色关联度和截面灰色关联度,并分省解析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碳排放与驱动因素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规模、城镇化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率等驱动因素是影响各省碳排放总量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等驱动因素则因各省具体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近年来,中部地区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变得稳定。以上结论为促进中部地区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振 李泽浩
为更好制定中部地区碳排放削减策略,对中部六省2007—201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论文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镇化率以及人口规模六个指标出发,构建碳排放测度及其驱动因素的灰色面板关联模型。在对中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整体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测算碳排放量与其驱动因素的时序灰色关联度和截面灰色关联度,并分省解析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碳排放与驱动因素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规模、城镇化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率等驱动因素是影响各省碳排放总量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等驱动因素则因各省具体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近年来,中部地区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变得稳定。以上结论为促进中部地区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于良 金凤君 王成金
本文回顾了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使用2002年103个国家的商品出口贸易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首位联系分析,对国际贸易空间格局,尤其是国际贸易流向与贸易组团进行了研究。着重指出了国际商品贸易体系中的等级结构和核心国家,分析了区域性贸易组团形成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美国和欧盟是第一级贸易中心,是世界性核心;中国和日本是第二级中心,是世界性贸易核心的候补者;俄罗斯联邦、韩国、印度、巴西、新加坡、沙特等则为第三级的区域性贸易核心。贸易组团的组成反映了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中华地区表现为以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特区为核心的双星体系,香港特区在中国国际贸易中仍起重要的中转作用。
关键词:
贸易流 组团 模式 全球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