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425)
- 2023(20365)
- 2022(16525)
- 2021(15117)
- 2020(12929)
- 2019(29445)
- 2018(29489)
- 2017(57292)
- 2016(31190)
- 2015(35313)
- 2014(35274)
- 2013(34654)
- 2012(31589)
- 2011(28400)
- 2010(28535)
- 2009(26991)
- 2008(26963)
- 2007(24489)
- 2006(21566)
- 2005(19738)
- 学科
- 济(133955)
- 经济(133777)
- 业(107814)
- 管理(102842)
- 企(94147)
- 企业(94147)
- 方法(61817)
- 数学(51773)
- 数学方法(51010)
- 财(40677)
- 农(39154)
- 业经(38262)
- 中国(34468)
- 制(29442)
- 务(27532)
- 财务(27453)
- 财务管理(27394)
- 农业(26735)
- 企业财务(25993)
- 学(23969)
- 贸(23532)
- 贸易(23519)
- 理论(23409)
- 地方(23239)
- 易(22856)
- 技术(22539)
- 和(21541)
- 银(21521)
- 银行(21465)
- 体(20793)
- 机构
- 学院(450887)
- 大学(449104)
- 济(184657)
- 经济(180834)
- 管理(176483)
- 理学(151412)
- 理学院(149841)
- 管理学(147105)
- 研究(146439)
- 管理学院(146274)
- 中国(114651)
- 京(94900)
- 财(89242)
- 科学(88943)
- 农(78071)
- 所(74085)
- 江(70476)
- 财经(70001)
- 中心(68690)
- 业大(66977)
- 研究所(66566)
- 经(63451)
- 农业(61381)
- 北京(59304)
- 经济学(56375)
- 范(55482)
- 州(55077)
- 师范(54820)
- 院(53002)
- 财经大学(51674)
- 基金
- 项目(295824)
- 科学(233739)
- 基金(215844)
- 研究(214174)
- 家(188155)
- 国家(186576)
- 科学基金(161321)
- 社会(136531)
- 社会科(129493)
- 社会科学(129457)
- 省(116325)
- 基金项目(112830)
- 自然(105155)
- 自然科(102782)
- 自然科学(102750)
- 自然科学基金(100939)
- 教育(99756)
- 划(97342)
- 资助(89466)
- 编号(86747)
- 成果(70472)
- 重点(66678)
- 部(65464)
- 创(62991)
- 发(62866)
- 课题(59922)
- 创新(58439)
- 科研(56881)
- 国家社会(56801)
- 教育部(56353)
- 期刊
- 济(206615)
- 经济(206615)
- 研究(130031)
- 中国(90289)
- 财(73904)
- 农(71686)
- 管理(70360)
- 学报(69744)
- 科学(64751)
- 大学(53875)
- 学学(50791)
- 农业(48316)
- 教育(46294)
- 融(43179)
- 金融(43179)
- 技术(42621)
- 财经(35642)
- 业经(35108)
- 经济研究(32636)
- 经(30598)
- 业(28258)
- 问题(27123)
- 技术经济(24127)
- 统计(23421)
- 版(22029)
- 策(21685)
- 贸(21075)
- 财会(20644)
- 商业(20592)
- 现代(20517)
共检索到676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肖琳琳 夏宜君 黄洁 刘玫燚 王雪红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工业互联网与不同行业的知识、经验、需求相融合持续创新,形成了一批聚焦行业特点、解决企业痛点、价值成效显著的解决方案,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楠 蔡跃洲 马晔风
基于覆盖全国十余个省市的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资料,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与影响展开分析。多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既有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主动作为,又有“招工难”倒逼的被动应对。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整体偏低,先进数字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数据要素潜力亟待开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初期成效主要体现在效率提升、成本管控、质量优化等方面。在数字化转型中,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技术支撑不足、投入回报不确定性高、人才短缺等难题与挑战。基于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量化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判断,为案例研究结论提供了数据支撑。为此,应从完善公共服务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人才培养、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等方面,积极应对转型挑战,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郑勇华 孙延明 尹剑峰
基于吸收能力理论视角分析平台数据赋能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作用机理。采用239份来自全国部分地区制造企业调查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平台数据赋能的3个子维度中,平台连接能力、平台智能能力和平台分析能力均显著正向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吸收能力分别中介平台连接能力、平台智能能力、平台分析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数字化导向正向调节吸收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数字化导向正向调节平台连接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但在平台智能能力、平台分析能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数字化导向正向调节平台连接能力通过吸收能力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的促进作用,但在平台智能能力、分析能力分别通过吸收能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正向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怡君 王亚楠 常媛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实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数据,验证了工业互联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微观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工业互联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安慰剂检验和稳定性检验证实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稳健性。异质性检验发现: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对其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更加显著。本研究结论可作为我国工业互联网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依据,同时为政府鼓励企业加大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力度提供经验支撑。对此,本文建议:完善工业互联网政策体系,引导企业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主体,缩小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地区差异。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安家骥 狄鹤 刘国亮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关注重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催生以需求为中心的商业理念、模式和业态,但同时需要更为高效的创新、研发流程和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从组织变革视角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产业布局的战略性变革、研发部门的结构型变革、生产销售的流程主导变革和以人为中心的变革等路径来实现。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战略端,应搭建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生态协同平台;在结构端,要培育行业创新生态,强化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财税保障;在流程端,要大力推广以数字驱动的柔性生产新模式;在人才端,要一体推进研究导向型与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白全民 王倩 王东旭 张茹莹
为深入探究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模式及区域异质性,基于我国部分地区出台的24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采用文本挖掘、共词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地方政府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分析框架,建立由5个一级指标、5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政策一致性指数模型(PMC),选择广东、山东、江苏、安徽、陕西、吉林六省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并通过均值比较和凹陷指数分析方法找出政策优化路径。结果发现:(1)各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呈现内在一致性,只是具体支持方式存在一定差异;(2)各省政策总体较为合理,指数得分排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度较高,东部省份的政策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均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3)六省政策在转型依托和实现功能两方面表现优异,但在转型路径、支撑保障以及政策工具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要加强运用强制型政策工具等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丽娜 张超 朱卫东
研究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内在机理,对促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服务化转型,实现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价值共创与共享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本文运用扎根理论以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变革为研究对象,从战略、价值链、组织结构和核算制度视角研究如何通过价值共创行为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研究发现:互联网环境下制造业服务化关键在于用户的全流程参与,核心在于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目标是构建制造业的服务生态系统,而制造业企业成为资源整合平台,实现多主体、多资源或多因素的优化配置。海尔经验来源于中国本土实践,可在其他制造业企业中进行推广,以期促进服务化或互联网转型进程,进而提升企业绩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唐国锋 李丹
针对学术界缺乏对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和驱动机理探究的现状,选取在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实施制造业服务化的18个典型案例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展开质性研究。通过对案例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性编码以及选择性编码,共得到104个概念、20项主要影响因素,类属于5个主范畴,包括模式创新前期基础、模式创新外部环境、模式创新内在需求、平台支撑能力、服务化模式创新;构建能反映影响因素对制造业服务化模式创新驱动机理的典范模型,并进行理论阐释。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杨寅 陈菲尔
随着数字技术和数据资产的发展与应用,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以2011—2021年沪深两市医药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中介检验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经营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基于回归分析研究,医药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即数字化可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2)基于机制研究,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管理费用率、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来改善企业经营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绩效。(3)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在医药制造行业中,数字化转型对高新技术企业、处于衰退期以及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企业有着更为显著的作用。文章结论为医药制造行业的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启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戴建平 骆温平
本文立足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多边价值创造视角,从供应链数据质量、数据透明度以及数据驱动协同度三个层面剖析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问题,并结合平台理论、价值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支撑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关键核心能力,即供应链数据处理能力、数据融合能力以及数据治理能力,详细探讨能力内涵与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关系。在建构能力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各主体多边价值共创,剖析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机理,提出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径:一是构建供应链数字化映射,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强化供应链数据质量管理;二是加快数据融合,为数字化供应链提供数据互联共享,提升供应链数据透明度;三是提升数据治理能力,通过数据驱动供应链协同,实现供应链网络化价值创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惠树鹏 王卓 惠小轩
为进一步明确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的形式﹑机制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有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门槛效应的假设,进一步运用2005—2021年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直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智能化水平每增加1%,制造业低碳转型水平平均提高0.383%;(2)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间接效应,智能化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优化能源使用效率间接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3)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有门槛效应,受技术创新水平和能源使用效率的约束,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分别呈现递增的单门槛效应和递增的双重门槛效应;(4)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就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的直接效应和门槛效应而言,低碳制造业都高于高碳制造业,且二者的门槛特征具有差异性。据此提出制造企业应深化智能化改造,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能源使用效率的间接驱动作用,充分关注技术创新水平﹑能源使用效率与智能化水平的匹配性,以及制定差异化的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政策等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建国
造业服务化转型是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增值过程,企业客户不仅包括最终消费者,还包括上中下游企业等供应链节点环节,因而企业服务化转型就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面向终端消费者,以产品为基础的服务化转型,一种是面向生产企业,以流程为基础的服务化转型。根据这一导向,提出以制造服务为核心的自营性服务、协作性服务、生产性服务的概念,分析了基于产业价值链分布和产品服务系统的服务化转型模式,探讨了服务化转型的技术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由"企业类型-转型模式-服务类型-产品服务系统"组成的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体系结构。认为企业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铭辰 刘衡
重塑制造业新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前全球制造业强国和先进制造企业共同的战略选择,中国政府和企业紧跟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新浪潮,加快制造模式变革创新。本文将重点选取三一重工、海尔、航天科工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企业做对比研究,分析其数字化转型战略制定和业务实施的成功经验,系统梳理三家企业在自身数字化转型成功后对外赋能的模式路径。研究表明:将数字化转型融入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转型突破的关键,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企业业务质量和优化运营的重要工具;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对外赋能需要以聚焦制造业转型需求、服务广大中小企业为重点;通过完善平台建设和生态建设,助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由单一领域向跨领域赋能,目标指向全栈式服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薛安伟 吉辰 苏娜
中国制造业可以通过应用数字技术推动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章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利用Python文本分析法,研究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促进其拓展海外市场。研究认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三个机制提升其海外市场拓展能力:一是成本效应,数字化转型有助于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创新效应,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企业工艺和产品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三是供应链效应,数字化转型推动了企业供应链多元化,增加了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研究同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海外市场拓展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以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国制造业海外市场拓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卫红 杨帆 张爱美 刘颖
依靠数字经济发展红利,突破资源环境双重约束,实现绿色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从资源赋能和结构赋能双重视角出发,对数字经济赋能效应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需进一步通过技术进步扩展绿色发展空间;(2)企业内部数字化技术转型能够显著促进绿色转型升级水平提升;(3)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和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作为绿色工艺创新的两个维度,在数字化技术转型影响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显著中介作用;(4)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能够正向调节数字化技术转型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通过识别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情境因素,可为我国有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数字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