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98)
2023(6848)
2022(5761)
2021(5202)
2020(4421)
2019(9594)
2018(9186)
2017(16830)
2016(9052)
2015(9841)
2014(9005)
2013(8771)
2012(7937)
2011(6965)
2010(6778)
2009(6020)
2008(5764)
2007(4865)
2006(4168)
2005(3372)
作者
(28802)
(24150)
(24113)
(22892)
(15383)
(11876)
(10662)
(9522)
(9323)
(8514)
(8462)
(8083)
(7890)
(7731)
(7587)
(7402)
(7277)
(7261)
(7062)
(6970)
(6299)
(5839)
(5789)
(5532)
(5455)
(5401)
(5308)
(5260)
(5047)
(4872)
学科
(34214)
经济(34179)
(24961)
管理(24740)
(19478)
企业(19478)
方法(15094)
数学(13543)
数学方法(13420)
(10200)
(9417)
(8664)
(8324)
贸易(8324)
(8081)
中国(8080)
业经(7760)
农业(7147)
地方(6920)
技术(6850)
环境(6123)
(5382)
财务(5368)
财务管理(5361)
关系(5329)
(5211)
企业财务(5102)
(4963)
产业(4783)
技术管理(4706)
机构
学院(126849)
大学(126433)
(49634)
经济(48817)
管理(47693)
研究(45494)
理学(42797)
理学院(42243)
管理学(41337)
管理学院(41142)
(33112)
科学(32579)
中国(31961)
业大(27248)
农业(26784)
(25654)
(24226)
研究所(22913)
中心(20150)
(19764)
农业大学(18329)
(17700)
财经(16711)
(16709)
(15620)
(15486)
北京(15355)
(15223)
经济学(14991)
(14962)
基金
项目(98989)
科学(76772)
基金(72939)
(68222)
国家(67696)
研究(62326)
科学基金(56593)
社会(40443)
自然(40048)
基金项目(39648)
(39299)
自然科(39147)
自然科学(39130)
社会科(38471)
自然科学基金(38462)
社会科学(38460)
(33425)
资助(28508)
教育(27929)
重点(23156)
编号(22123)
计划(21637)
(21368)
(21084)
(20708)
科研(20067)
创新(20042)
科技(19904)
(19143)
国家社会(17606)
期刊
(45643)
经济(45643)
学报(31613)
研究(28896)
(28252)
科学(25519)
大学(22704)
学学(22129)
中国(21565)
农业(19308)
管理(15375)
(14097)
(10753)
业大(9879)
技术(8779)
(8393)
金融(8393)
教育(8314)
经济研究(8313)
农业大学(8284)
业经(8273)
(8234)
科技(8139)
财经(7770)
资源(7117)
林业(6846)
(6582)
问题(6318)
商业(6131)
自然(5767)
共检索到1692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阳  周驰  曹秀云  周易勇  宋春雷  
湖泊陆向湖滨带缓冲磷扩散的机制尚未得到充分地研究。系统分析了2011年4~7月巢湖陆向湖滨带5种野生植物的生长状况与根际土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和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土壤磷的吸附行为可用Langmuir方程加以描述。与对照相比,艾草和小飞蓬根际土总磷含量明显较低,磷的最大吸附量(Qmax)明显较高,而小蓟和狗尾巴草根际土速效磷含量明显较高,Qmax与磷吸附强度明显较低。植物根与茎长均随季节增加,相应的土壤磷饱和度下降。因此,植物吸收与土壤吸附是陆向湖滨带缓冲磷扩散的重要机制。有机质可通过增加速效磷含量和Qmax值调节土壤磷平衡浓度(EPC0)。小飞蓬和艾草根际土的EPC0值明显较低,磷吸附能力较强。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学勤  邢伟  张晓可  
针对巢湖湖滨带水生植物消失的问题,提出浅水区自组织生态修复技术框架,并开展工程示范。该技术框架依据湖泊水生植被恢复的环境条件需求,针对不同区域湖滨带情况,提出合理的修复目标,进而集成系列工程措施,改善湖滨带环境并恢复水生植被。根据该技术框架实施中试工程,恢复湖滨带水生植被面积5万m2,使水生植物多样性增加70%,植被盖度由30%提高到60%。该技术为巢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晓可  刘学勤  刘文治  
采用样带法研究了巢湖东部水源区湖滨带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从而探索受损湖滨带植被的修复途径。研究表明:巢湖东部水源区湖滨带共有植物47种,隶属于23科、40属。TWINSPAN分类把45个样方划分为12个群丛,结合各样方实际水面以上高程,将其归并为5个群落类型。DCA排序结果表明水分和土壤基质类型是决定湖滨带植物群落分布的主导因子。结合巢湖多年水文数据分析了湖滨带优势物种与水文的关系,并建议竹叶眼子菜作为沉水植物恢复的先锋物种,荇菜作为浮叶植物恢复的先锋物种,苔草、芦苇等植物作为近岸区域恢复的主要物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洪铸  宋春雷  刘学勤  李堃  
首先概述了巢湖湖滨带及滨湖区生态系统现状,包括土地利用、理化环境、水生植物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然后对整合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出了环湖岸线和水向湖滨带修复方案。前者运用混凝土-原位土壤-植被混合护坡系列技术建立稳固的环湖生态岸线,后者运用水位调控技术和基底改善技术恢复湖滨带水生植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永晶  刘学勤  
2009年6月和11月对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进行群落结构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3种,隶属9科29属,以寡毛类和水生昆虫为主,合计占总种类数的79%。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506ind./m2和115.34g/m2。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趋于单一化,敏感种(光滑狭口螺、长角涵螺等)减少或消失,而耐污种(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环棱螺、淡水壳菜等)成为优势种。水向湖滨带底质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及现存量的主要因素,堤岸间接影响其组成和分布,淤泥底质中底栖动物密度最高,砾石底质中生物量最高,而较硬的粘土底质中现存量最低。在功能摄食类群方面,巢湖水向湖滨带以直接收集者和过滤收集者为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匡武  芮明  张彦辉  严云志  吴添天  
从湖滨带区域环境条件及氮磷输出强度差异出发,探讨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对暴雨径流氮磷削减的特征及效果,选取巢湖西北岸湖滨带生态恢复区与原生灌草区内4个典型断面开展暴雨径流氮磷削减的对比试验,研究暴雨期及暴雨间期4个断面氮磷削减效果的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暴雨期,断面2和断面3对暴雨径流中氮磷去除效果明显,断面2对暴雨径流中氮、磷去除率分别为69%和60%,断面3对暴雨径流中氮、磷去除率分别为60%和58%;暴雨间期,断面2区域内水体氮磷浓度平均下降67%和63%,断面3则为59%和51%;生态恢复工程去除暴雨径流中氮、磷的效果,与暴雨径流中氮、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断面2对暴雨径流氮磷削减效果最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申慧彦  王嘉富  曹承泽  王靖军  李卫华  张瑾  
以巢湖北部湖滨带为研究区域,采集潮间带、植物湿地、林地和田地4种类型土地0~20cm表层土壤,利用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探讨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结果表明巢湖北部湖滨带4种土地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与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DOM和FDOM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沛生  刘正文  韩博平  
大型浅水湖泊沉积物的再悬浮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过程之一,也是影响湖泊内源负荷的主要因子之一。大型水生植物在抑制沉积物再悬浮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测定浮叶植物生长区内外的沉积物再悬浮速率、沉积物总氮含量和水中总氮浓度,探讨太湖湖滨带浮叶植物菱(Trapa quadrispinosaRoxb)对沉积物中氮素再悬浮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菱对沉积物的再悬浮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研究期间,菱生长区内的平均沉积物再悬浮速率为218.46g dw m-2d-1,生长区外为658.13 g dw m-2d-1。随着沉积物的再悬浮,在生长区内平均每天每平方米有719.63mg N(每年每平方米262.66 g)被带入...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宣淮翔  安树青  孙庆业  刘梅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方法,研究了巢湖西半湖北岸湖滨带蓝藻堆积处不同深度层次的细菌多样性。利用直接法提取了蓝藻堆积处3个不同深度层次样品(A层0~2 cm、B层2~10 cm、C层10~20 cm)中的细菌总DNA,并进一步构建各层细菌的16S rDNA克隆文库。结果表明,蓝藻堆积处各层细菌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均伴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各层的细菌优势类群主要归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志聪  吴卫菊  左明  李敦海  
运用物种间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etrailis生态位重叠计算公式分析了3月份巢湖东区和西区的24种优势浮游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值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以这两个参数为基础研究浮游植物物种间生态关系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巢湖东区星形冠盘藻、啮蚀隐藻、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等10个种的生态位较宽,均大于3,而巢湖西区生态位较宽的主要有星形冠盘藻、啮蚀隐藻、卵形隐藻等9个种;研究结果还表明以生态位变动幅度大的种类作为水质指示种有更可靠的生态学意义,因此确定了以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水华鱼腥藻和星杆藻sp.这3种藻作为巢湖水体区域污染状态的指示种。生态位重叠表明在巢湖东区蛋白核小球藻的发展速度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詹乃才  王妍  刘云根  侯磊  王书锦  张慧娟  
【目的】探讨农业面源污染下岩溶湖滨湿地"水体-植物-沉积物"体系中总磷(TP)的时空分异特征,以期为岩溶湖泊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滇东南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法布点方式,在研究区布设3条平行样带(编号Ⅰ、Ⅱ和Ⅲ),每条样带上等距布设不同采样点,于2014年10月和2015年1,4,7月采集研究区不同样点对应的水体、沉积物及茭草茎、叶,测定水体总磷(TP)质量浓度和沉积物及植物样品TP含量,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水体TP质量浓度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云根  王妍  齐丹卉  李梦莹  徐晓军  
以云南阳宗海南岸湖滨湿地表层沉积物磷形态为研究对象,分析沉积物磷形态含量(磷酸二钙型Ca_2-P、磷酸八钙型Ca_8-P、磷酸铝盐Al-P、磷酸铁盐Fe-P、闭蓄态磷酸盐O-P、磷石灰型Ca_(10)-P)随时间推移的变化特征,探究13项环境因子与磷形态之间的关系,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湖滨湿地沉积物6种磷形态在分布上无明显季节性规律且各磷形态含量呈湖岸至湖心递减趋势,以Ca_(10)-P含量为主(占全磷的85%),环境因子沉积物全磷、沉积物总砷、沉积物pH、溶解氧、电导率对磷形态影响较大;线性回归分析能较好地预测惰性磷的时空分布规律(平均相对误差为14.77%),而活性磷相对误差较大,达到28%,可能与环境因子变化对活性磷分布影响显著有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亮  杜耘  刘蜀治  
湖滨带湿地是面源污染汇入湖泊的过渡区域,也是湖泊天然的保护屏障。磷素是面源污染的主要组成,同时也是水体中最难被去除的污染物之一,其过量输入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湖滨带湿地的截磷作用能大大削减进入湖泊的外源磷负荷,研究湖滨带湿地的截磷机制对于水污染防治和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具有显著意义。简述了湖滨带湿地截磷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机理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发展宏观大尺度分析、微观协同作用与模型研究,强化湖滨带湿地的截磷效率,提升湖滨带湿地的整体生态功能,是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飞  陈龙乾  张宇  吴沛瑶  张红梅  王秉义  
基于巢湖水陆交错带1995、2000、2007和2013年4期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参考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测算研究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在综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相关研究基础上采用等距离缓冲带法,对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的梯度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梯度变化在不同时期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在不同的缓冲带内都有1~2个贡献率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2)在研究期内各缓冲带生态服务价值处于基本平稳的状态,其中缓冲带1到缓冲带2的变化幅度较大;(3)从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来看,缓冲带1的生态服务价值始终最高,外层的缓冲带5和缓冲带6由低等级到中等级平稳过度,缓冲带3和缓冲带4则始终处在...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罗彦平  温亚利  刘俊昌  
研究确定了中国野生植物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影响中国野生植物管理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管理政策缺失,对野生植物保护意识薄弱,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保护条例过时、可操作性差以及产权不清是5个影响中国野生植物管理的关键因素。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健全野生植物管理法规,尽快修改现有的保护条例,提高其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并完善与其相适应的配套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从而提高野生植物管理水平,达到野生植物的可持续利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