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24)
- 2023(3886)
- 2022(3310)
- 2021(3014)
- 2020(2607)
- 2019(5877)
- 2018(5761)
- 2017(10443)
- 2016(5591)
- 2015(6167)
- 2014(5532)
- 2013(5534)
- 2012(5198)
- 2011(4840)
- 2010(4984)
- 2009(4569)
- 2008(4422)
- 2007(3979)
- 2006(3731)
- 2005(3431)
- 学科
- 济(21823)
- 经济(21797)
- 管理(14173)
- 业(10259)
- 学(8662)
- 环境(8647)
- 企(7705)
- 企业(7705)
- 方法(6853)
- 地方(6550)
- 农(6548)
- 生态(5880)
- 数学(5759)
- 数学方法(5644)
- 中国(5188)
- 资源(4483)
- 划(4407)
- 业经(4388)
- 农业(4366)
- 和(4162)
- 关系(3943)
- 财(3917)
- 发(3682)
- 贸(3589)
- 贸易(3586)
- 易(3352)
- 地方经济(3309)
- 制(3288)
- 规划(3215)
- 环境规划(3095)
- 机构
- 大学(79462)
- 学院(78609)
- 研究(35616)
- 济(28368)
- 经济(27695)
- 科学(26082)
- 管理(25346)
- 中国(25297)
- 农(21579)
- 理学(21566)
- 理学院(21175)
- 管理学(20502)
- 管理学院(20397)
- 所(19946)
- 研究所(18619)
- 京(18333)
- 农业(17458)
- 业大(16721)
- 中心(15237)
- 院(13721)
- 省(12976)
- 江(12934)
- 室(12074)
- 北京(11729)
- 科学院(11667)
- 财(11653)
- 范(11266)
- 农业大学(11125)
- 师范(11000)
- 研究院(10883)
- 基金
- 项目(58840)
- 科学(44608)
- 基金(42072)
- 家(40585)
- 国家(40315)
- 研究(36899)
- 科学基金(32255)
- 省(23588)
- 自然(23304)
- 自然科(22602)
- 自然科学(22592)
- 自然科学基金(22179)
- 基金项目(22147)
- 社会(21998)
- 划(20795)
- 社会科(20747)
- 社会科学(20736)
- 资助(17450)
- 教育(15593)
- 重点(14819)
- 计划(13883)
- 发(13792)
- 科技(13214)
- 编号(13026)
- 科研(11966)
- 创(11885)
- 部(11733)
- 创新(11240)
- 专项(10472)
- 业(10234)
共检索到1223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洪铸 宋春雷 刘学勤 李堃
首先概述了巢湖湖滨带及滨湖区生态系统现状,包括土地利用、理化环境、水生植物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然后对整合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出了环湖岸线和水向湖滨带修复方案。前者运用混凝土-原位土壤-植被混合护坡系列技术建立稳固的环湖生态岸线,后者运用水位调控技术和基底改善技术恢复湖滨带水生植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学勤 邢伟 张晓可
针对巢湖湖滨带水生植物消失的问题,提出浅水区自组织生态修复技术框架,并开展工程示范。该技术框架依据湖泊水生植被恢复的环境条件需求,针对不同区域湖滨带情况,提出合理的修复目标,进而集成系列工程措施,改善湖滨带环境并恢复水生植被。根据该技术框架实施中试工程,恢复湖滨带水生植被面积5万m2,使水生植物多样性增加70%,植被盖度由30%提高到60%。该技术为巢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
自组织 生态工程 水生植物 湖滨带 巢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永晶 刘学勤
2009年6月和11月对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进行群落结构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3种,隶属9科29属,以寡毛类和水生昆虫为主,合计占总种类数的79%。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506ind./m2和115.34g/m2。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趋于单一化,敏感种(光滑狭口螺、长角涵螺等)减少或消失,而耐污种(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环棱螺、淡水壳菜等)成为优势种。水向湖滨带底质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及现存量的主要因素,堤岸间接影响其组成和分布,淤泥底质中底栖动物密度最高,砾石底质中生物量最高,而较硬的粘土底质中现存量最低。在功能摄食类群方面,巢湖水向湖滨带以直接收集者和过滤收集者为主...
关键词:
巢湖 湖滨带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底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宣淮翔 安树青 孙庆业 刘梅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方法,研究了巢湖西半湖北岸湖滨带蓝藻堆积处不同深度层次的细菌多样性。利用直接法提取了蓝藻堆积处3个不同深度层次样品(A层0~2 cm、B层2~10 cm、C层10~20 cm)中的细菌总DNA,并进一步构建各层细菌的16S rDNA克隆文库。结果表明,蓝藻堆积处各层细菌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均伴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各层的细菌优势类群主要归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申慧彦 王嘉富 曹承泽 王靖军 李卫华 张瑾
以巢湖北部湖滨带为研究区域,采集潮间带、植物湿地、林地和田地4种类型土地0~20cm表层土壤,利用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探讨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结果表明巢湖北部湖滨带4种土地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与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DOM和FDOM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阳 周驰 曹秀云 周易勇 宋春雷
湖泊陆向湖滨带缓冲磷扩散的机制尚未得到充分地研究。系统分析了2011年4~7月巢湖陆向湖滨带5种野生植物的生长状况与根际土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和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土壤磷的吸附行为可用Langmuir方程加以描述。与对照相比,艾草和小飞蓬根际土总磷含量明显较低,磷的最大吸附量(Qmax)明显较高,而小蓟和狗尾巴草根际土速效磷含量明显较高,Qmax与磷吸附强度明显较低。植物根与茎长均随季节增加,相应的土壤磷饱和度下降。因此,植物吸收与土壤吸附是陆向湖滨带缓冲磷扩散的重要机制。有机质可通过增加速效磷含量和Qmax值调节土壤磷平衡浓度(EPC0)。小飞蓬和艾草根际土的EPC0值明显较低,磷吸附能力较强。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匡武 芮明 张彦辉 严云志 吴添天
从湖滨带区域环境条件及氮磷输出强度差异出发,探讨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对暴雨径流氮磷削减的特征及效果,选取巢湖西北岸湖滨带生态恢复区与原生灌草区内4个典型断面开展暴雨径流氮磷削减的对比试验,研究暴雨期及暴雨间期4个断面氮磷削减效果的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暴雨期,断面2和断面3对暴雨径流中氮磷去除效果明显,断面2对暴雨径流中氮、磷去除率分别为69%和60%,断面3对暴雨径流中氮、磷去除率分别为60%和58%;暴雨间期,断面2区域内水体氮磷浓度平均下降67%和63%,断面3则为59%和51%;生态恢复工程去除暴雨径流中氮、磷的效果,与暴雨径流中氮、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断面2对暴雨径流氮磷削减效果最佳。
关键词:
巢湖 生态恢复工程 暴雨径流 氮磷削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艳红 靖玉明 刘道行 孟飞
通过对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新薛河入湖口湖滨带人工湿地修复区的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该地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以评价退耕还湿措施对湖滨带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经过2年的生态修复工作,湖滨带退化湿地中的植物物种数量由修复前的16科25种提高到修复后的24科47种。修复后的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其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未修复地区,其中,修复后的湿地高位台田区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619、0.745和0.860,远高于未修复高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叶许春 张世涛 李荫玺 付刚
本文分析了抚仙湖水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对抚仙湖东岸海镜—居乐段环境现状的调查,论证了该区段实施污染控制和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工程措施,包括:村庄污染控制、湖滨湿地恢复、湖岸保护和景观修复、天然沙滩恢复、河口拦沙截污、沉水植物保护与恢复。
关键词:
抚仙湖东岸 富营养化 污染控制 生态修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洪铸
介绍了湖滨带的定义、分区、生态特征、服务功能以及研究概况,简述了专刊论文所依托的巢湖湖滨带修复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目标。
关键词:
湖滨带 定义 特征 功能 巢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晓可 刘学勤 刘文治
采用样带法研究了巢湖东部水源区湖滨带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从而探索受损湖滨带植被的修复途径。研究表明:巢湖东部水源区湖滨带共有植物47种,隶属于23科、40属。TWINSPAN分类把45个样方划分为12个群丛,结合各样方实际水面以上高程,将其归并为5个群落类型。DCA排序结果表明水分和土壤基质类型是决定湖滨带植物群落分布的主导因子。结合巢湖多年水文数据分析了湖滨带优势物种与水文的关系,并建议竹叶眼子菜作为沉水植物恢复的先锋物种,荇菜作为浮叶植物恢复的先锋物种,苔草、芦苇等植物作为近岸区域恢复的主要物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志明 高俊峰 闫人华
水生态功能区被认为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修复的基本单元,以其为基础进行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对于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修复等都有重要的意义。选取巢湖环湖带,采用物质量的方法,对其12种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其中陆域生态系统4种,水域生态系统8种。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差异明显,南部和东北部较高,西北部和东南部较低;而研究区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西部较高,东部较低;(2)生态服务功能总量较高的区域,其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并不一定高;(3)环湖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管理和恢复既要考虑生态服务功能总量的大小,也要考虑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的大小,依据实际情...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金晶 张饮江 董悦 李岩 曹世伟 刘晓培 翟斯凡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具较高的环境、生态、经济及美学价值。但近年来,由于缺乏合理的生态规划意识,多数湖岸建设与改造,忽略了直立式驳岸对湖滨带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湖滨带退化,水生植物消失,生物群落丧失,湖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基于淀山湖湖滨带直立式驳岸带来的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分析了水位多变下直立式驳岸型淀山湖湖滨带构建难点,创新阶梯型植物床和消浪、防浪等湖滨带生态景观构建技术,探索出湖滨带直立式驳岸生态景观构建的新模式,实现湖滨带直立式驳岸水生态系统净化与生态景观的有机融合,为我国退化湖滨带生态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和丽萍 陈静 佟庆远 田军 赵祥华
在滇池湖周村庄建设生态村,通过村庄改造和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大大减少这些村庄产生的入湖污染物。本文在对滇池沿湖村庄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村的建设类型及其指标体系,分析现状村庄与生态村之间存在的差距,论述了生态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及产业模式。
关键词:
滇池 生态村 规划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亮 杜耘 刘蜀治
湖滨带湿地是面源污染汇入湖泊的过渡区域,也是湖泊天然的保护屏障。磷素是面源污染的主要组成,同时也是水体中最难被去除的污染物之一,其过量输入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湖滨带湿地的截磷作用能大大削减进入湖泊的外源磷负荷,研究湖滨带湿地的截磷机制对于水污染防治和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具有显著意义。简述了湖滨带湿地截磷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机理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发展宏观大尺度分析、微观协同作用与模型研究,强化湖滨带湿地的截磷效率,提升湖滨带湿地的整体生态功能,是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富营养化 面源污染 定量 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