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2)
- 2023(1567)
- 2022(1259)
- 2021(1197)
- 2020(999)
- 2019(2272)
- 2018(2079)
- 2017(3160)
- 2016(2114)
- 2015(2371)
- 2014(2283)
- 2013(2472)
- 2012(2467)
- 2011(2140)
- 2010(2404)
- 2009(2125)
- 2008(2236)
- 2007(1962)
- 2006(1749)
- 2005(1655)
- 学科
- 济(4798)
- 经济(4789)
- 教育(4599)
- 生(3989)
- 研究(3884)
- 研究生(3519)
- 业(3305)
- 管理(3259)
- 制(3221)
- 度(2767)
- 制度(2759)
- 农(2601)
- 学(2244)
- 疗(2161)
- 医疗(2160)
- 服务(2098)
- 企(2007)
- 企业(2007)
- 农业(1893)
- 中国(1867)
- 麦(1860)
- 小麦(1617)
- 地方(1546)
- 理论(1537)
- 财(1499)
- 业经(1467)
- 银(1459)
- 银行(1438)
- 行(1318)
- 方法(1279)
- 机构
- 大学(32047)
- 学院(29793)
- 研究(16087)
- 农(12089)
- 科学(11042)
- 农业(9594)
- 中国(9305)
- 所(9271)
- 研究所(8412)
- 省(8016)
- 京(7998)
- 业大(7897)
- 济(7894)
- 管理(7441)
- 经济(7385)
- 中心(6382)
- 农业大学(6008)
- 理学(5927)
- 院(5892)
- 理学院(5791)
- 江(5528)
- 管理学(5490)
- 管理学院(5437)
- 业(5413)
- 室(5387)
- 范(5347)
- 北京(5311)
- 科学院(5284)
- 师范(5263)
- 教育(5012)
共检索到53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知仪 李朝苏 郭大明 李华 吴春 代昌富 李俊
川麦42、川麦43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聚合了广适、抗病、高产等多个优良性状,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针对区域性生态生产条件和新品种特性,多部门密切协作,强化配套技术的研究、集成、示范、培训和推广工作。2003年以来,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得到迅速推广,各地连续多年创造了一列高产典型,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性小麦生产水平的提升,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2004~2009年,四川省累计推广194.8万hm2,新增小麦8.80亿kg,新增纯收益15.67亿元。
关键词:
川麦42 人工合成小麦 示范推广 成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晓丽 吴春 杨武云 黄钢 马孝玲
【目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HW)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和高产潜力,研究SHW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为区域小麦遗传改良和产量提升奠定基础。【方法】2011—2013年在四川广汉市选择3个SHW衍生品种和5个非SHW衍生品种(普通小麦品种),测定主要生育阶段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开花灌浆阶段的冠层结构与光合参数。【结果】联合方差分析表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品种及其互作效应,且年际效应大于品种与互作效应。SHW衍生品种3年平均产量9 163 kg·hm-2、19 133粒/m2、千粒重47.5 g,分别比普通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松杰 杨武云
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以引自CIMMYT的Syn768、Syn769和Syn780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分别与中国四川成都平原主栽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的BC2F2∶6后代群体中选育的113份优良高代系为材料,采用SSR特异引物的PAGE凝胶电泳对其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21份材料中,8份材料缺失Waxy-B1型蛋白亚基,占全部材料的6.6%;没有检测到其他类型的缺失体。从每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亲本材料所形成的后代衍生群体来看,Waxy-B1缺失体频率各不相同,说明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建敏 罗江陶 万洪深 李式昭 杨漫宇 李俊 杨恩年 刘于斌 蒲宗君
【目的】本研究拟明确川麦44的育种贡献及其与衍生品种的特征差异,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充分地利用优异种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来源于文献资料、审定公告和区试总结中的相关数据,将川麦44及其9个衍生品种的系谱、产量特征和品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川麦44的育种贡献及其与衍生品种的特征差异。【结果】川麦44在9个衍生品种中的细胞核遗传贡献率为47. 22%,细胞质遗传贡献率为55. 55%,衍生品种除有来源于川麦44的簇毛麦、硬粒小麦血缘外,还有来自黑麦、人工合成小麦等的遗传背景,衍生品种原始亲本数远多于直接亲本,遗传构成来源复杂。产量比较分析显示,衍生品种区试平均产量达5852. 59 kg·hm~(-2),比川麦44区试平均产量增产15. 11%(768. 34 kg),衍生品种的产量水平提升明显。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4品质指标达中强筋类型,衍生品种为中筋或弱筋类型;弱筋类型中含优质弱筋小麦2个,膨化专用弱筋小麦1个。【结论】川麦44在衍生品种中的育种遗传贡献大。实践证明,在四川省高温、高湿、弱光照生态条件下利用川麦44为亲本,能够选育高产/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是育种利用的优异亲本。
关键词:
小麦 育种 遗传贡献 产量 品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亓佳佳 韩芳 马守才 张莉莉 余欣欣 陈蕴文 毕晓静 史秀秀 牛娜 张改生
【目的】了解小麦骨干亲本小偃6号及其衍生品种(系)间的遗传差异,以及小偃6号对各代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方法】利用63对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SSR引物对小偃6号及其子1代到子6代的80个衍生品种(系)进行UPGMA聚类分析,以各衍生品种与小偃6号共有位点数占总位点数的百分比表示小偃6号对各世代的遗传贡献。【结果】63对SSR引物在81份材料中共检测到175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数目为1~6,平均2.78个;SSR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变化幅度为0.067 4~0.836 4,平均值为0.480 4;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521~0.931,平均值为0.664,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永贵 殷贵鸿 李慧慧 夏先春 阎俊 郑天存 吉万全 何中虎
【目的】利用高密度分子标记解析了周8425B衍生品种的遗传结构,并鉴定其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方法】利用921个DArT(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标记和83个SSR标记分析周8425B及其50份衍生品种(系)间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区段传递,并利用关联分析定位抗条锈病基因。【结果】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67.6%,聚类分析结果与品种系谱来源基本一致。周8425B对其衍生一代、二代和三代的平均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7.7%、63.6%和58.8%,在A、B和D基因组间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8.7%、62.0%和59.4%。周8425B对其衍生品种的21条染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新伦 王长有 王亚娟 张宏 吉万全
【目的】研究阿夫及其4个不同时期衍生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阐明阿夫衍生品种(系)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方法】在点播条件下,对阿夫及其4个不同时期衍生品种(系)的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阿夫衍生品种(系)的株高明显降低,其中子四代的平均株高仅为阿夫的84.70%;子代株型由松散型逐步过渡到紧凑型,叶片由长窄逐渐变为短宽;穗长、单株有效穗数、千粒质量、穗粒质量和小区产量均显著增加,小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明显。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千粒质量和穗粒质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株高对产量的负向贡献较大,单株有效穗数、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均不显著,其对产量直接作用的正...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永贵 路亚明 闻伟锷 陈新民 夏先春 王德森 李思敏 童依平 何中虎
【目的】利用高密度SNP标记解析骨干亲本京411的遗传结构,并研究其根系性状遗传特征,为培育高产广适性品种奠定基础。【方法】选用京411及其14个衍生品种(系),包括衍生一代6份,衍生二代8份,每品种选取饱满且大小一致的种子在发苗网上生长6 d,每份材料选取大小一致的幼苗转移至培养盘,每个培养盘种植3次重复,连续培养15 d后测定苗期根部性状的最长根长、侧根长、主根长、总根长、侧根表面积、主根表面积、总根表面积、总根尖数和根系干重。利用90K SNP芯片分析京411及其衍生后代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区段传递,结合逐步回归分析定位苗期根部性状基因,探讨京411携带的优异根系基因在衍生后代中的分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兰秀锦 龙海 刘千 颜泽洪 魏育明 刘登才 郑有良
RSP是用抗穗发芽的节节麦与圆锥小麦合成的人工六倍体小麦Triticumturgidum-Aegilopstauschii),其抗穗发芽特性在维持小麦面粉加工品质方面有着潜在的重要价值。为了了解其低分子量谷蛋白这一对小麦加工品质有直接重要影响的蛋白组分情况,本研究采用PCR法从合成小麦RSP中克隆得到3个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s)基因,命名为LMWRSP-1、LMWRSP-2和LMWRSP-3。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Y676681、AY676682和AY676683。其中,LMWRSP-1和LMWRSP3的编码区长度分别为825bp和915bp,可分别编码274和304...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莉莉 韩芳 马守才 亓佳佳 陈蕴文 余欣欣 薛小雁 郑雅潞 张改生 牛娜
为明确豫麦2号及其衍生系的遗传差异,将之更好地运用于育种工作,利用40对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引物对豫麦2号及其近年来育成的参加黄淮麦区预试或区试的51个衍生品种(系)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40对SRAP引物在52份材料中检测出941个等位变异,其中具有多态性的266个,多态性条带比率为28.27%,每对引物平均检测出6.65个等位变异。2)SRAP引物基因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值为0.106 3~0.738 5,平均值为0.477 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云 郭元林 尹春蓉 张洁 杜文平 任哓波 宣朴
为了解3份具特异优良性状但高感条锈病的人工合成小麦SHW-Z1、SHW-Z2和SHW-Z4感病性的遗传特点,用高抗条锈病的普通小麦材料5157与上述人工合成小麦分别进行正反杂交获得6个杂交组合,对其亲本材料及F1代的条锈病抗性和F2代的条锈病抗感分离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本研究的普通小麦和人工合成小麦杂交后代的条锈病抗性由多对基因控制,遗传上表现出加-显效应;②SHW-Z1条锈病的抗性改良效果优于SHW-Z2和SHW-Z4;③本研究材料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可能还受到遗传背景的影响。本研究对这3份人工合成小麦的条锈病抗性改良和育种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小麦条锈病 遗传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罗琴 杨在君 彭正松 魏淑红 廖明莉
为了解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选用了100条ISSR引物对11份人工合成小麦和3个普通小麦材料(TP、HTS-1、C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了42条引物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有24条引物对供试材料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42条引物共扩增出了273个条带,每条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数是3~12,平均每条为6.5,同时检测到在14份小麦试材中有170(占62.3%)个等位变异位点,引物等位变异数为1~11,平均每个位点出现4.5个等位变异。42条引物扩增产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499~0.879,平均为0.767,多数引物扩增的多态性信息量在0.800左右。14份材料间的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汤永禄 杨武云 田纪春 李俊 陈放
【目的】研究人工合成小麦中6+8、1.5+10HMW-GS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方法】选用一份含6+8和1.5+10HMW-GS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CD780,与栽培品种川育12-1(CY12-1)(亚基组合为1、7+8、2+12)杂交,构建F8重组近交系群体(RIL),分别在3个环境下种植(G05、G06、J06),测定16个品质参数。【结果】(1)2个亲本之间除FY之外,其他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籽粒和蛋白质参数(TW、GH、GPC、FY、WGC、SED等)的群体均值在G06、J06环境下介于亲本之间;粉质仪参数表现不一,群体均值或处于亲本之间(FWA、SOF)或亲本范围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锋 夏先春 王德森 Morten Lillemo 何中虎
【目的】山羊草与硬粒小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研究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籽粒硬度变异类型,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方法】以来自CIMMYT的176份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硬度测试仪、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和改进的SDS-PAGE凝胶电泳对其SKCS硬度及其基因型进行了研究。【结果】硬质基因型均为Pina-D1b/Pinb-D1a类型,软质基因型有Pina-D1a/Pinb-D1a、Pina-D1j/Pinb-D1i、Pina-D1a/Pinb-D1i和Pina-D1c/Pinb-D1h等4种类型。其中Pina-D1j/Pinb...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段晓亮 许兰杰 侯起岭 张小华 刘志勇 梁荣奇
为了丰富可利用的植物凝集素基因,获得具有较高抗蚜水平的小麦新种质,采用"Gene ShufflinG"策略人工合成中国水仙凝集素基因(S nTl),并转化小麦以分析其抗蚜效果。结果表明:根据小麦遗传密码偏好性人工合成了植物凝集素S nTl基因,并构建了S nTl表达载体;用基因枪转化小麦品种中优9507和丰优6号的幼胚愈伤组织,经PPT筛选和分化后,获得T0植株,对T0植株进行PCR筛选而获得阳性植株28株。并经过连续PCR检测,表明S nTl基因已经初步与小麦基因组进行整合并且能够稳定表达。对T2转基因株系进行室内离体叶片抗虫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转S nTl株系使蚜虫致死率达到53.1%~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