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54)
- 2023(2595)
- 2022(2270)
- 2021(2190)
- 2020(1780)
- 2019(4211)
- 2018(4253)
- 2017(7377)
- 2016(4433)
- 2015(5207)
- 2014(5587)
- 2013(5255)
- 2012(4935)
- 2011(4482)
- 2010(4617)
- 2009(4040)
- 2008(4249)
- 2007(3795)
- 2006(3403)
- 2005(3102)
- 学科
- 济(13949)
- 经济(13931)
- 管理(10646)
- 业(9176)
- 企(6919)
- 企业(6919)
- 地方(6673)
- 农(5706)
- 中国(4156)
- 学(4136)
- 农业(3999)
- 财(3894)
- 理论(3839)
- 业经(3696)
- 教学(3479)
- 制(3369)
- 方法(3294)
- 教育(3225)
- 贸(3107)
- 贸易(3101)
- 地方经济(2998)
- 易(2947)
- 和(2727)
- 环境(2645)
- 务(2480)
- 财务(2471)
- 财务管理(2454)
- 银(2364)
- 银行(2360)
- 学法(2325)
- 机构
- 学院(59842)
- 大学(56646)
- 研究(20314)
- 管理(18620)
- 济(17860)
- 经济(17181)
- 中国(15868)
- 理学(14561)
- 理学院(14298)
- 科学(14075)
- 管理学(13880)
- 管理学院(13751)
- 京(12712)
- 江(12289)
- 所(11010)
- 农(10878)
- 财(10138)
- 中心(9969)
- 范(9826)
- 师范(9737)
- 研究所(9590)
- 省(9468)
- 州(9436)
- 业大(8860)
- 技术(8622)
- 北京(8363)
- 农业(8222)
- 职业(7734)
- 院(7730)
- 师范大学(7481)
共检索到101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冬冬 陈更 沈慧雯
街区色彩,作为视觉体验的首要因子,饱含着城市文化情怀的必需元素,理应在规划设计中予以重视。根据色彩地理学、色彩景观理论,以四川绵竹富新镇区灾后重建的色彩规划作为实践案例,探索了以细致的现状调研、色彩基调的准确把握、针对不同街区给出不同的色彩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色彩设计、景观色彩设计的街区色彩设计手法。
关键词:
街区 色彩规划 灾后重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丁一
农村公共产品生产供给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缺陷是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经济学基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是民间组织参与其中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的需要社会自身力量来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本文通过成都市灾区重建实地调查,从民间组织在灾后农村社区恢复重建中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入手,探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相互关系,分折民间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困境及原因,提出建立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有效地推动灾后重建工作。
关键词:
灾后重建 农村社区 民间组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中枢 胡敏
历史文化街区是名城保护三个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历史文化街区名称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结合名城大检查的实例,从有与无、是与否、好与坏三个方面对历史文化街区现状问题进行剖析,并探讨进一步完善的途径。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名城大检查 问题讨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梁灏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汶川地震涉及范围广,灾情严重,情况复杂,在具体的灾后重建尤其是农村灾后重建工作中尚存在诸问题和困难,如规划严重滞后;重建资金缺乏统筹安排;时间紧、任务重,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项目活动不能按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缺乏灵活性;原宅基地复耕矛盾凸显。对策建议为:各灾区市县应对灾后重建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项目活动;财政报账制度应具有灵活性;重点区域的项目完成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关键词:
汶川地震灾区 农村恢复重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肖岚
如何在历史街区的更新过程中,做到街区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地方与社会特征的延续,是论文所关注的课题。以温州朔门历史街区更新为例,以探索通过有机更新模式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有机更新 历史街区 朔门街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斌志
通过阅读来实现地震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重建,不仅具有治疗理念、介入方式、服务内容以及工作方法上的优势,在服务的对象、时间、场地和人员方面也具有可行性。因此,需要充分发挥阅读疗法的涉入、认同、投射、净化、洞察和运用等心理机制,通过准备、预估、计划、实施、评估和追踪六个阶段的工作,协助灾后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最终实现心理重建的目标。
关键词:
阅读疗法 汶川地震 青少年 心理重建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肖鹏 何靖怡 尹肖铃 曹仁君 刘洪强 崔梦珂 梁文静
公共图书馆在灾区重建中扮演着"被重建者"和"重建支持者"的双重角色,目前各类相关报道和研究关注的主要是前者,后者仍经常为社会和学界所忽略。文章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通过为期5年的观察和访谈调查,以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在"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所发挥的功用为着眼点,从信息服务、场所和社区合作者等三个中心探讨公共图书馆作为"重建支持者"这一社会角色的职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冬冬 陈更 沈慧雯
5·12汶川地震之后,川西传统街区空间结构遭遇严重破坏,文章运用空间句法的理论和探索手法,并以四川省绵竹市富新镇为实践项目,通过技术手段得到关系图解和整合度值,寻找到街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震时减灾的规划手法,定性描述了人和空间的关系以及空间的重新组构。希望一脉相承的全新规划思路对当下和日后类似的工程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
空间句法 街区重构 绵竹富新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升 罗桂连
选择何种重建方式(原址重建或异地搬迁等)是灾后重建的首要问题。所谓重建意愿即在原居住地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时,受灾居民对不同重建方式(原址重建还是异地搬迁或者两者之间的状态)的选择倾向。了解灾区群众的重建意愿及其因素影响是受灾县(市)制订灾后重建规划、并推动实施的重要前提。通过对五大极重灾区1243户城乡受灾居民家庭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受灾居民所在县(市)、目前安置地、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适应新环境能力及未来经济预期等因素对其重建意愿有显著影响。研究认为:选择重建方式应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应结合目前的临时安置地对城乡布局合理规划;应将灾后重建和城...
关键词:
汶川地震受灾群众 重建意愿 影响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郭先金 夏泽明 杨璠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民生状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09年7月,四川省统计局围绕就业、收入消费、住房等几方面对4个极重灾县(市)绵竹、江油、青川、汶川的692位灾区群众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自地震以来,在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干部群众振奋精神、积极自救,基本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关键词:
地震灾区 重建 民生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紫嫣
打造高质量休闲街区,既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重要载体,也是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新动能。中国的休闲街区是改革开放后循序渐进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是快速城镇化和城乡居民向往幸福生活的必然结果。打造休闲街区、建设宜居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着力解决如下问题:强化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休闲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休闲街区用地需求;塑造休闲街区品牌;推动休闲街区数智化转型;培育休闲街区建设市场主体;以科技、时尚、艺术元素推动休闲街区和宜居城市融合发展。
关键词:
休闲街区 宜居城市 高品质生活 新动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紫嫣
打造高质量休闲街区,既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重要载体,也是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新动能。中国的休闲街区是改革开放后循序渐进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是快速城镇化和城乡居民向往幸福生活的必然结果。打造休闲街区、建设宜居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着力解决如下问题:强化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休闲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休闲街区用地需求;塑造休闲街区品牌;推动休闲街区数智化转型;培育休闲街区建设市场主体;以科技、时尚、艺术元素推动休闲街区和宜居城市融合发展。
关键词:
休闲街区 宜居城市 高品质生活 新动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涛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脱胎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保护理论与方法不断积累完善。历史性城市景观理论的出现,提供了街区保护的新视角。本文回顾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的演变,结合本轮规划的研究与编制过程,简述本次规划在保护方法上的探索与收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祀人
在遭遇了地震和海啸袭击后,东南亚和南亚的许多灾区开始逐渐恢复生气。掩埋了亲人的尸体,擦干了脸上的泪水,灾区的民众又开始面对新的生活。尽管伤痛仍然萦绕心头,一切还都那么艰难,但是生活毕竟还要继续下去。恢复生机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的班达亚齐是印尼此次遭遇地震和海啸袭击的重灾区,至少有3万居民在灾难中丧生,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游 赖胜强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主要旅游区造成了重大破坏,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脆弱,在倡导以旅游业为先导恢复重建灾区经济时,要以生态旅游观念进行开发,确保游客、环境与文化良性互动,积极保护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四川 灾后重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