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6)
- 2023(1961)
- 2022(1744)
- 2021(1616)
- 2020(1497)
- 2019(3330)
- 2018(3339)
- 2017(5563)
- 2016(3685)
- 2015(3931)
- 2014(3836)
- 2013(3865)
- 2012(3738)
- 2011(3510)
- 2010(3377)
- 2009(3121)
- 2008(3137)
- 2007(2796)
- 2006(2434)
- 2005(2122)
- 学科
- 济(10153)
- 经济(10146)
- 学(7989)
- 业(5271)
- 方法(4896)
- 管理(4580)
- 数学(4334)
- 数学方法(4236)
- 壤(3863)
- 土壤(3850)
- 森(3808)
- 森林(3808)
- 林(3761)
- 企(3759)
- 企业(3759)
- 农(3152)
- 生态(2584)
- 地方(2318)
- 农业(2218)
- 生态学(1958)
- 中国(1909)
- 和(1757)
- 财(1737)
- 环境(1735)
- 融(1731)
- 金融(1730)
- 及其(1639)
- 关系(1636)
- 业经(1605)
- 贸(1580)
- 机构
- 大学(52241)
- 学院(51248)
- 研究(26861)
- 农(22813)
- 科学(22718)
- 农业(18161)
- 所(17522)
- 业大(16908)
- 中国(16901)
- 研究所(16716)
- 济(14772)
- 经济(14425)
- 管理(13097)
- 省(12560)
- 京(12452)
- 室(12010)
- 实验(11629)
- 农业大学(11595)
- 理学(11205)
- 实验室(11085)
- 理学院(11004)
- 重点(10566)
- 院(10548)
- 管理学(10464)
- 中心(10433)
- 管理学院(10396)
- 业(10153)
- 林业(10101)
- 科学院(9920)
- 林(8993)
共检索到764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殷睿 徐振锋 吴福忠 杨万勤 熊莉 肖洒 马志良 李志萍
采用封顶埋管原位培养法研究川西亚高山不同海拔3种森林群落(岷江冷杉原始林A、针阔混交林B和珉江冷杉次生林C)土壤氮转化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3种森林群落的土壤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和净氮固持速率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在非生长季,3种森林群落的净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和净氮固持速率都为正值,而净氨化速率极低且为负值;各时期土壤氮矿化过程以土壤硝化作用为主,且土壤净硝化速率与净氮矿化速率季节动态趋势一致;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在生长季初期最低,在生长季中期达全年最高峰;不同海拔之间土壤净氨化速率差异显著(P<0.05);B海拔的土壤净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低于其他2个海拔,但差异未达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魏圆云 武志超 杨万勤 吴福忠
为了解季节性冻融期不同阶段土壤冻融作用对细根分解的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测定粗枝云杉、红桦和岷江冷杉细根在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区不同海拔地段(3023,3298,3582m)5个冻融阶段(初冻期、深冻期、融化前期、融化中期和完全融化期)的分解动态。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季节性冻融期细根残留率为88%~92%,不同海拔和不同树种之间差异显著。季节性冻融期各阶段均对3个树种细根分解具有明显贡献,但贡献率随着分解的延读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且较低海拔的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细根分解速率常数在0.1776~0.2424之间,各阶段细根相对失质量率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但细根分解速率与细根初始质量多项指标的相关性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巩合德 王开运 杨万勤
观测了王朗自然保护区紫果云杉林、岷江冷杉林和白桦林3种森林群落一个观测年的大气降雨量、穿透雨量和茎流量,并对其中的养分元素进行了同步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3个森林群落穿透雨的硫(S)及铵态氮(NH4+-N)浓度都低于大气降雨中的浓度,说明S和NH4+-N在经过林冠表面时被吸附,而穿透雨中的硝态氮(NO3-N)、钾(K)、钙(Ca)、镁(Mg)、全碳(C)和全磷(P)等元素浓度都高于大气降雨中的浓度;2)所有样地茎流中的养分元素浓度都明显高于大气降雨和穿透雨中营养元素的浓度;3)C、N(NH4+-N、NO3--N)、P、K、Ca、Mg、S等随大气降雨输入林地的量分别为40.57、6.44、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雷 孙鹏森 刘世荣
【目的】定量揭示我国川西亚高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的蒸腾耗水特征,为当地森林恢复树种选择、水源涵养功能提升与低效林改造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川西亚高山地区植被恢复系列中无论是林龄、类型还是面积都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岷江冷杉老龄原始林、红桦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技术监测生长季树木蒸腾量;利用林分边材面积进行尺度上推,估算林分冠层蒸腾耗水量。基于机器学习技术(随机森林回归算法)估算整个生长季(5—10月)的林分冠层蒸腾耗水量。【结果】各森林类型平均日冠层蒸腾量表现为粗枝云杉林>红桦林>岷江冷杉林;在整个生长季观测到的粗枝云杉林、红桦林和岷江冷杉林日最大冠层蒸腾量分别为3. 17、2. 08和1. 69 mm;基于多气象因素,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可有效估算森林蒸腾耗水量;整个生长季的林分冠层蒸腾总量估算结果表现为粗枝云杉林(314. 1 mm)>红桦林(199. 3 mm)>岷江冷杉林(125. 5 mm)。【结论】处在演替早期的红桦次生林冠层蒸腾耗水量明显高于处于演替晚期的岷江冷杉原始林;人工林蒸腾耗水量明显高于天然林(岷江冷杉原始林和红桦次生林),因此可将森林蒸腾耗水特征作为研究区森林恢复度的评价指标。该区大量营造的粗枝云杉人工林已步入中龄林阶段,高蒸腾特征可能会对流域产水量构成压力,建议进行抚育性结构调整。通过综合分析多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一个"森林水分利用生态演替"假说:伴随着亚高山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进程(正向演替),林地蒸腾耗水量趋于减少,地带性演替顶级群落亚高山暗针叶林具有最低蒸腾耗水特征。这个假说可作为川西亚高山区区域水文平衡维持和植被结构调整的参照体系。
关键词:
蒸腾液流 天然林 人工林 演替 随机森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瑜良 刘世荣 孙鹏森 张国斌 张瑞蒲
应用Li-cor 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研究生长季节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叶面积指数(LAI)的时间动态,比较4种岷江冷杉林分LAI的差异性,分析LAI与海拔和坡向之间的关系,探讨林分尺度和小流域尺度上LAI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小流域LAI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明显,为单峰曲线,峰值(5.82±1.32)出现在8月中旬;4种岷江冷杉林LAI平均值为5.44±0.83,不同林分之间LAI差异极显著(p草类-箭竹-岷江冷杉林>草类-杜鹃-岷江冷杉林>藓类-杜鹃-岷江冷杉林;随着海拔升高,LAI先增加,后减小,转折点出现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怀玉 杨万勤
以川西亚高山地区分布范围最广和面积最大的冷杉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处理试验和动态采样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冻融事件对高寒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季节性冻融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降低,真菌数量明显增加。在自然环境梯度下,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随海拔降低基本呈持续升高的变化趋势,放线菌数量则随海拔的降低而降低。腐殖质层(AL)、淀积层(BL)和母质层(CL)的微生物数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海拔3298m的AL,CL土层细菌数量分别比3582m的AL,CL增加4.2%和7.0%,BL土层细菌数量降低了0.6%;海拔3023mAL,BL和CL土层细菌数量分别比3298m的相应...
关键词:
季节性冻融 亚高山冷杉林 土壤微生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义贵 郝凯婕 李贤伟 范川 陈栎霖 王谢 王晓红
20世纪50到60年代,川西亚高山林区林分由于大量砍伐后更新,以及近年国家实施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显著变化。文章选取米亚罗林区典型的原始冷杉暗针叶林、灌木林、草地、云杉林、云杉+红桦混交林、退耕云杉林等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坡耕地为对照,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熵的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在土壤表层显著大于亚表层(P<0.05);季节动态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冬季最高,其次为夏季,秋季最低,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则表现出相反的动态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毛煜民 王克勤 宋娅丽 张晓花 梁阳森 肖文贤
【目的】研究N沉降对不同森林类型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旨在为我国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细菌群落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应对N沉降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亚热带高海拔季风气候区高山栎林、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定4个N施氮水平:对照(CK, 0 g·m~(-2)·a~(-1))、低氮(LN,10 g·m~(-2)·a~(-1))、中氮(MN, 20 g·m~(-2)·a~(-1))、高氮(HN, 25 g·m~(-2)·a~(-1)),测定施N18个月后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1)4种林分类型土壤细菌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细菌α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常绿阔叶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林>高山栎林;不同施N浓度会造成细菌多样性变化,即随着施N浓度增加,细菌多样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不同施N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优势门均由酸杆菌门(29.10%~44.46%)、变形菌门(25.22%~37.50%)、放线菌门(9.3%~12.1%)组成,其中酸杆菌门相对丰度随施N浓度上升而降低,而变形菌门则相反。3)优势属中仅罗河杆菌属、厌氧黏细菌属、出芽菌属、黏液杆菌属在不同施N浓度之间有显著差异。4)土壤细菌一级功能代谢通路包括6类,其中最主要的功能代谢(51.5%~52.2%);二级代谢通路功能基因获取41类,其中主要的二级代谢通路包括10类,碳水化合物代谢占总功能基因数最高(10.7%-~11.1%)。【结论】N沉降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具有阈值限制性;土壤细菌可通过改变生化过程来应对N沉降,以此提高对于N沉降的抵抗能力;林分类型因C源差异、立地特征等因素,为影响N沉降下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艳春 王鹏程 肖文发 曾立雄 黄志霖 雷静品
以三峡库区2类典型的森林类型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与不同季节酶活性,以揭示土壤酶的季节动态及其与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酶活性最低值均出现在冬季(1月),除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夏季(7月)外,其余4种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秋季(10月)。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一致,从夏季到冬季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的季节变化则呈现从春季到秋季持续升高再降低的动态规律。除多酚氧化酶外,其余4种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4种酶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欢 宫渊波 吴强 李瑶 刘颖 朱德雯
论文通过研究川西亚高山/高山生态系统不同海拔分布典型土壤类型SOC、TN、T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比《四川土壤》1985年调查成果,评价我国川西亚高山/高山典型土壤恢复状况。测定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褐土的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土壤SOC、TN、TP含量,计算生态化学计量值。结果表明:土壤SOC含量表现为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暗棕壤>褐土>黄棕壤>棕壤,TN含量表现为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暗棕壤>褐土>黄棕壤>棕壤,TP含量表现为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棕壤>褐土>黄棕
关键词:
典型土壤 化学计量特征 川西亚高山/高山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卓男 张新军 王瑞红 李傲 李欣彤 魏雨泉
为探究高寒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揭示海拔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本研究于西藏色季拉山3 500~4 300 m海拔梯度开展为期一年的凋落物掩埋实验,结合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不同海拔凋落物降解规律来分析,阐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凋落物分解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相对稳定,优势菌门丰度受总氮、碳氮比显著影响(P<0.05);土壤含水率、碳氮比显著影响真菌优势菌门变化(P<0.05);细菌和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均受海拔、凋落物降解及二者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0.001)。高海拔(4 100和4 300 m)和低海拔(3 500、3 700和3 900 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别具有一定相似性,而不同海拔细菌和真菌共生网络复杂程度差异较大;掩埋1年后,凋落物在不同海拔的降解率为28.2%~45.2%,碳氮比与凋落物降解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研究发现,海拔、碳氮比、土壤含水率均对细菌、真菌群落演替和凋落物降解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真菌群落较细菌群落对凋落物降解贡献更大。本研究可为色季拉山高寒森林不同海拔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凋落物降解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海拔 细菌 真菌 凋落物 降解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中声 谷新光 江蓝 徐道炜 刘金福 李文周 陈文伟
【目的】探讨土壤细菌群落在戴云山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900~1 500 m)分布特征,为理解海拔影响森林土壤结构和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分析环境因子对土壤优势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过程。【结果】(1)随海拔升高,土壤全磷含量总体呈逐渐递减;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体呈单峰模式;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呈双峰变化趋势。(2)不同海拔中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10%)。(3)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如物种数、Chao1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ACE指数沿海拔梯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1 100 m处达到峰值,且达到显著水平(P <0.05)。(4)微生物共现网络分析表明戴云山不同海拔土壤优势细菌群落具有明显模块化结构,关键类群包括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的部分属,其中变形菌门的细菌关键类群最多。【结论】海拔、坡度、pH值、土壤全氮、水解氮和土壤有效磷是驱动不同海拔森林土壤优势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力 刘国华 刘丹 石松林
通过典型抽样法,分析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大小林窗中植物物种的更新组成及其沿海拔的动态变化,研究了林窗大小及林窗海拔对林窗内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林窗海拔的降低,乔灌层主要植物种垂直分布格局明显,林窗中植物种类组成逐渐增多,各物种更新数量逐渐增大,林窗越大,增加趋势越明显;(2)在不同海拔、不同大小林窗中,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在乔木层物种重要值排序中始终位列第一,大叶金顶杜鹃Rhododendron faberisp、无柄杜鹃Rhododendron watsonii和华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靳翔 徐庆 刘世荣 姜春前
利用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岷江冷杉树木年轮样本资料,建立树轮宽度年表,对比宽度年表,提取树木年轮(简称树轮)碳稳定同位素(δ13C)序列和去趋势序列(DS),研究岷江冷杉树轮碳稳定同位素序列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岷江冷杉(1904—2009年)树轮碳稳定同位素变化范围为-23.33‰~-26.31‰,平均值为-24.91‰,变异系数为-0.025;相关分析表明,岷江冷杉δ13C序列(DS)与前一年11月和当年1月的月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P≤0.05),与前一年1月和当年2,11月的月平均气温极显著正相关(P≤0.01),冬季平均气温对岷江冷杉树轮碳稳定同位素的响应最为敏感,是研究过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宁 杨雪 李世兰 王楠楠 韩冬雪 冯富娟
[目的]研究红松混交林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生长季动态变化,为更多地了解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碳氮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松林在长白山海拔分布高度上限为准,从最高海拔起按每100 m海拔为1个梯度依次向下选取5个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同一海拔设置3个重复样地,面积均为20 m×20 m,间隔20 m。样地内按S型随机布点,共设10个15 cm×15 cm样方,分别于2013年5月21日、7月19日、8月23日、9月20日进行样品采集。分析不同海拔红松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生长季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差异的机制。[结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