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1)
- 2023(1131)
- 2022(954)
- 2021(945)
- 2020(873)
- 2019(1910)
- 2018(1722)
- 2017(2831)
- 2016(1817)
- 2015(1960)
- 2014(1906)
- 2013(2023)
- 2012(1945)
- 2011(1815)
- 2010(1874)
- 2009(1783)
- 2008(1845)
- 2007(1568)
- 2006(1413)
- 2005(1299)
- 学科
- 学(8160)
- 济(5676)
- 经济(5675)
- 经济学(2230)
- 业(1862)
- 理论(1781)
- 管理(1703)
- 农(1579)
- 教育(1507)
- 生物(1402)
- 虫(1367)
- 水产(1342)
- 方法(1276)
- 企(1222)
- 企业(1222)
- 中国(1201)
- 动物(1181)
- 地方(1173)
- 农业(1153)
- 害(1101)
- 和(1063)
- 图书(1045)
- 及其(1036)
- 书馆(1023)
- 图书馆(1023)
- 动物学(1001)
- 防(950)
- 生态(946)
- 虫害(935)
- 壤(902)
- 机构
- 大学(29133)
- 学院(27223)
- 研究(13478)
- 科学(11668)
- 农(11085)
- 农业(9056)
- 所(8645)
- 研究所(8179)
- 中国(7939)
- 业大(7877)
- 济(7177)
- 经济(7004)
- 京(6263)
- 省(6115)
- 室(6021)
- 农业大学(5945)
- 管理(5903)
- 实验(5710)
- 实验室(5502)
- 中心(5234)
- 重点(5203)
- 业(4834)
- 院(4814)
- 理学(4678)
- 科学院(4607)
- 理学院(4525)
- 技术(4507)
- 江(4451)
- 范(4342)
- 管理学(4295)
共检索到423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唐晓琴 臧建成 卢杰
【目的】2011年至2013年西藏林芝地区川滇高山栎受到食叶害虫朱颈褐锦斑蛾的严重危害,但文献资料仅有该害虫成虫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记载。研究朱颈褐锦斑蛾的生物学特性和完整的形态特征,以期为该害虫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选定3个有代表性的观察基地,在每个基地中选择5株典型受害植株,每株按东、西、南、北方向随机选10枝带虫的川滇高山栎枝条,每枝条用纱网笼罩,每星期观察一次,记录斑蛾习性、形态特征等。2011年3月中旬从观察基地采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朱颈褐锦斑蛾 形态特征 防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涛 曾汉青 盛茂领 才让旦周 周卫芬 孙淑萍
【目的】高山毛顶蛾(鳞翅目:毛顶蛾科)是我国青海海东地区严重危害桦树的潜叶类害虫,阐明其生物学特性及寄生性天敌种类,为该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生物学特性观察在互助县北山林场,采用室外和室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越冬茧在体式显微镜下解剖,并统计寄生性天敌寄生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α=0.05)进行[Ryan-Einot-GabRiEl-WElsh(REGW)]Q测验。【结果】高山毛顶蛾1年1代,以老熟幼虫下树在腐殖质层下0~12 cm土层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为化蛹高峰期,并始见成虫,5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下旬成虫羽化结束;产卵期从5月上旬持续到6月上旬;卵...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集昆
采自新疆库尔勒香梨树上的1种新害虫,经鉴定为鳞翅目螟蛾科斑螟亚科优斑螟属1新种,其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关键词:
鳞翅目 螟蛾科:新种 新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翠玲 钟觉民
利用蓑蛾科老熟幼虫头部的F1、AF1、AF2毛和Fa、AFa孔的相对着生位置,3对胸足的长度,第8和第9腹节上D1、D2、SD13对毛片的愈合程度,臀板上刚毛的数量,结合幼虫身体的大小、颜色以及袋囊的外部形态特征,鉴定了在中国已发现的11种蓑蛾的幼虫。
关键词:
蓑蛾,幼虫,分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范立鹏 黄范全 王鸿斌 李国宏 孔祥波 张苏芳 张真
【目的】研究杨小舟蛾的生殖行为,为利用性信息素对该虫种群进行监测和无公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第3代老熟幼虫自然下树化蛹后的杨小舟蛾蛹,羽化后对杨小舟蛾的求偶、交配行为进行观察统计,并对精子在交配过程中的转移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杨小舟蛾雌蛾有着明显的求偶时辰节律,存在2个求偶高峰,分别是4:00和21:00,其中19:00—21:00为日求偶最高峰时段;光期不存在求偶现象。杨小舟蛾有2种求偶方式,除了典型的通过释放性信息素求偶外,也可仅通过飞舞追逐、不释放性信息素迅速完成求偶、交配过程,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1日龄成虫中。不同日龄的杨小舟蛾平均求偶率无显著差异,平均交配率也无显著差异,平均求...
关键词:
杨小舟蛾 生殖行为 求偶率 交配率 精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单林娜 杨莲芳
首次记述了中国毛翅目特有种莫氏斑胸鳞石蛾(Paraphlegopteryx m orseiYang&W eaver)和长叉瘤石蛾(Goera ra-m oseYang&Arm itage)幼虫的形态特征和筑巢、化蛹等生物学特性。莫氏斑胸鳞石蛾幼虫主要鉴别特征为头黄褐色,刚毛3特别细长,前胸背板前半部为黑褐色,后半部黄白色,老熟幼虫巢长16.0 mm,宽约7.0 mm。长叉瘤石蛾幼虫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中胸背板两侧骨片各分为主骨片和侧骨片。主骨片sa1刚毛1根,后缘区sa2刚毛3根,sa3位于侧骨片,具刚毛2根;腹节Ⅰ有1背突;老熟幼虫巢长9.3~12.5 mm。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维芳 杨莲芳
通过室内饲养 ,首次发现黄纹鳞石蛾幼虫 ,并对其形态作了描述与绘图。对该种和宽羽拟石蛾的筑巢、弃巢、耐受力、取食及化蛹羽化等生物学习性进行了观察。探讨了黄纹鳞石蛾作为中国华中区东部和华南区以及宽羽拟石蛾作为中国东洋界华南区、华中区东部和古北界华北区、东北区清洁水重要指示生物的应用前景。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朴美花 方志刚 李灿镛
详细记述了中国螟蛾科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幼虫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所有标本均保存在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图2参7
关键词:
昆虫学 幼虫形态 螟蛾科 鳞翅目 中国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朴美花 樊乐慧
详细记述了中国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和稻蛀茎夜蛾Seasamia inferens(Walker)幼虫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芬 罗庆怀 孔志红 邓颖新 肖顺华
黑斑瘤蛾 N ola melanota Ham pson的寄主植物和生活史在国内外都未见报道 ,1995年首次在贵阳发现时危害紫薇十分严重 .为了探索该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在贵阳和长沙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 .对黑斑瘤蛾卵、幼虫及蛹茧进行了描述 ,报道了该虫的年生活史、发生特点、危害习性等生物学特性 ,并据此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
园林害虫 黑斑瘤蛾 生物学特性 防治对策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楼君芳 徐炳潮 陈小忠 吴继来 钟志华
眼斑钩蛾是严重危害山核桃的一种新害虫 ,在浙江临安 1a发生 4代 ,9月下旬以蛹在地表杂草下越冬。第 1~ 3代成虫分别于当年 6月下旬、 7月下旬和 8月下旬出现 ,越冬代成虫翌年 5月下旬出现。该虫以幼虫食叶危害。用 2 0 %速灭杀丁或 2 5%溴氰菊酯 1 50 0~2 0 0 0倍液树冠喷雾除治 ,效果在 95%以上。大发生年第 3代后天敌能起到控制作用 ,不必用化学药剂防治。表 2参 4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伟 毕嘉瑞 刘梅 张吉辉 张益恺 臧连生
【目的】了解杨背麦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和超微形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杨背麦蛾雌、雄蛾的触角感器。【结果】杨背麦蛾触角感器绝大部分位于触角鞭节的腹面和侧面,少部分位于柄节和梗节。基于感器外部形态可分为8种类型:B?hm氏鬃毛(BBⅠ型和BBⅡ2种亚型)、毛形感器、锥形感器(SBⅠ和SBⅡ2种亚型)、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锥形和耳形感器表皮具多孔,属于嗅觉感器。雌、雄蛾触角感器形态和分布无明显差异。但雄蛾触角与雌蛾相比,亚鞭节多1~4节;毛形和锥形SBⅡ感器明显长于雌蛾;刺形和腔锥形感器基部直径雄蛾明显长于雌蛾;毛形、锥形、刺形、腔锥形和鳞形感器总数均明显多于雌蛾。【结论】杨背麦蛾触角感器种类丰富,多数具有嗅觉功能,雌、雄蛾触角感器在数量和特征上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关键词:
杨背麦蛾 触角感器 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钱范俊 刘友樵
在我国长江以南杉木产区的一种织叶蛾危害杉木的球果和种子。经研究为Macrobathra属一新种,命名为杉木球果织蛾MacrobathraflavidusQianetLiu.这个种与日本产木包树织蛾MacrobathraquerceaMoriuti,1973相似[1],但在雌,雄外生殖器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力 李慧琪 朱耿平 蔡波 李敏 刘强
【目的】椰子木蛾是椰子等棕榈科植物上的重要食叶类害虫,2013年8月该虫已在我国海南省9个市县、广东省中山市和顺德市及广西防城港等地发现,局部地区已形成种群,其入侵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林业局于2014年将其增补为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对该新发现入侵害虫进行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可为实施监测和控制其扩散蔓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根据椰子木蛾已有的分布记录对其本土种群和我国入侵种群所占有的气候空间进行对比,分析其入侵过程中生态位的保守性,然后结合其主要寄主植物椰子在我国的种植区域,运用Maxent和GARP 2种相关性方案的生态位模型对椰子木蛾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椰子木蛾本土种群和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