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45)
- 2023(11687)
- 2022(10357)
- 2021(9745)
- 2020(8075)
- 2019(18363)
- 2018(18291)
- 2017(35178)
- 2016(19568)
- 2015(21560)
- 2014(21638)
- 2013(21491)
- 2012(19622)
- 2011(17614)
- 2010(17347)
- 2009(15662)
- 2008(15104)
- 2007(12926)
- 2006(10963)
- 2005(9452)
- 学科
- 济(76248)
- 经济(76170)
- 管理(52977)
- 业(50126)
- 企(41468)
- 企业(41468)
- 方法(35810)
- 数学(31161)
- 数学方法(30817)
- 农(19403)
- 学(19301)
- 地方(18791)
- 中国(18320)
- 财(17624)
- 业经(16164)
- 农业(13281)
- 理论(12513)
- 和(12387)
- 环境(12264)
- 贸(12134)
- 贸易(12130)
- 技术(12060)
- 制(12030)
- 易(11723)
- 务(11583)
- 财务(11524)
- 财务管理(11506)
- 企业财务(10973)
- 地方经济(10672)
- 划(10417)
- 机构
- 大学(274111)
- 学院(272433)
- 管理(107360)
- 济(101004)
- 经济(98723)
- 理学(94420)
- 研究(93513)
- 理学院(93240)
- 管理学(91479)
- 管理学院(90998)
- 中国(64983)
- 科学(63452)
- 京(57979)
- 农(51376)
- 所(48633)
- 业大(46466)
- 研究所(45165)
- 财(44497)
- 中心(41349)
- 农业(41052)
- 江(38320)
- 财经(36805)
- 范(36455)
- 师范(36046)
- 北京(35716)
- 院(33904)
- 经(33614)
- 州(31498)
- 技术(30161)
- 经济学(29600)
- 基金
- 项目(199332)
- 科学(155431)
- 基金(144051)
- 研究(140040)
- 家(128061)
- 国家(127059)
- 科学基金(107811)
- 社会(86209)
- 社会科(81611)
- 社会科学(81591)
- 省(79488)
- 基金项目(77561)
- 自然(73232)
- 自然科(71502)
- 自然科学(71478)
- 自然科学基金(70173)
- 划(67350)
- 教育(63734)
- 资助(58967)
- 编号(56247)
- 重点(45138)
- 成果(44851)
- 发(42893)
- 部(42831)
- 创(41583)
- 创新(38851)
- 课题(38835)
- 科研(38818)
- 计划(38635)
- 大学(36140)
共检索到3765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姝 钟雪莲 乔贵艳 沈丽 周天云 彭云良
四川、重庆和贵州是我国稻瘟病(Magnaporthe oryzae)重要发生区之一,分析这些地区稻瘟病菌群体的毒性差异,有助于延长抗性品种使用寿命,减轻稻瘟病发生危害。为了解不同地区稻瘟病菌的毒性差异,2012-2013年在四川、重庆21个县(区)的稻瘟病常发地种植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24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按国际水稻所09级标准调查各地水稻抗稻瘟单基因系的发病情况。2014-2015年采集四川省北部10个、贵州省全境15个和山东省2个县(区)共47块病田穗颈瘟标样,浸湿后接种上述近等基因系及16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邸仕忠 韩海波 勾治琴
对重庆市万州、涪陵、黔江、潼南、永川、开县、江津等24个区县征集的穗颈瘟标样进行单孢分离,采用我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对获得的189个有效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同时以9个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对供试菌株进行毒力基因分析。测定结果为:重庆市稻瘟病菌存在ZA27、ZB11、ZB27、ZC3、ZD7、ZE3、ZF1和ZG1等7群36个小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ZB群,为58.2%,其次是ZA群,出现频率为16.9%;出现频率最高的小种是ZB27,为25.4%,其次是ZB11,因此ZB群为优势种群,ZB27、ZB11为优势小种。对供试的189个菌株进行毒性基因分析表明Av-Z+和Av-sh+毒性基因频率较高,...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毒性基因频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海呈 曾令祥 周维佳 宋耀 杨学辉
以胚根抑制率测定8个稻瘟病菌株培养滤液毒性、R-069-1菌株的产毒动态及各菌株滤液毒性对湿热灭菌温度(121~126℃)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菌株间毒性差异显著,据抑制率大小可分为强毒、中毒、弱毒、无毒4个组;R-069-1菌株的产毒动态随培养时间增加而毒性增强,至28天达最大,产毒盛期为8~24天;菌株毒液具良好的耐高温性。
关键词:
稻瘟病菌,培养滤液,毒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颜群 岑贞陆 农倩 李焜华 张月雄 韦丽丽 晏卫红 韦善富
【目的】探究广西稻瘟病菌的致病力、优势种群和优势生理小种,分析其无毒基因,了解其生理小种及无毒基因组成与分布情况,为水稻抗性育种和品种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利用7个我国统一鉴别品种和26份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采用室内苗期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对2021年从广西南部(桂南)、中部(桂中)、北部(桂北)和高寒山区4个不同生态稻作区分离得到的128株稻瘟病单孢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60.16%供试稻瘟病菌菌株表现出强致病力,128株稻瘟病菌株被划分为7个种群26个生理小种,ZB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69.53%,优势生理小种为ZB_(13)和ZB_(9),出现频率分别为25.00%、14.84%。供试菌株对26个抗病基因的毒力频率为28.12%~100.00%,其中,供试病菌对Pik、Pikm、Pi1、Pi9基因的毒力频率较低,分别为28.12%、28.91%、35.94%、37.50%。供试的广西稻瘟病菌含有与测试抗病基因相对应的无毒基因,其中15个无毒基因在桂南、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区4个不同稻作区均有分布,无毒基因Avr-Pia(1)、Avr-Pia(2)、Avr-Pii、Avr-Pik~(s)、Avr-Pib、Avr-Pit、Avr-Pish(2)、Avr-Pi3(t)、Avr-Pi5(t)、Avr-Pi12(t)、Avr-Pi19(t)出现频率均低于20.00%。携带有5、6、7、8、10个无毒基因组合的菌株较多,其在供试菌株中占比分别为19.53%、11.72%、11.72%、15.63%、10.16%。【结论】2021年广西稻瘟病菌致病力强,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B_(13)和ZB_(9),无毒基因Avr-Pia(1)、Avr-Pia(2)、Avr-Pii、Avr-Pik~(s)、Avr-Pib、Avr-Pit、Avr-Pish(2)、Avr-Pi3(t)、Avr-Pi5(t)、Avr-Pi12(t)和Avr-Pi19(t)的出现频率较低,在水稻抗病育种与品种布局中,与之对应的抗病基因应慎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秀娟 朱春雨 阮宏椿 杜宜新 关瑞峰 陈福如
测定了2003-2006年从福建省主要稻区分离挑选的97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对国际水稻所CO39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s,NILs)6个鉴别品种和部分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结果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株分别属于14个毒性类型,优势类型和亚优势类型分别是I34.1和I35.1,其对8个福建主栽品种的毒力频率分别为51.96%和60.23%.2003-2006年各年度的菌株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324、0.5541、0.6000和0.7699.相邻年度间的病菌毒性类型相似率分别为57.14%、54.55%和46.15%.说明福建省稻瘟病菌毒性类型在各年份间的分布呈现不同的特征.CO...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毒性类型 水稻品种 抗病性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洁 裴桦
用稻瘟病菌 (Pyriculoria oryzae Cav.) 非致病性菌系89-44-1 和致病性菌系89-10-3, 89-7-3, 89-42-3 和89-12-1 的培养过滤液对寄主作毒力测定, 研究了粗毒素在水稻稻瘟病害中的作用初步确定稻瘟病菌粗毒素为致病性因素, 在病菌侵入寄主体内时起作用。不同菌系对寄主植物的毒力存在差异,金属元素Zn、Mn、Fe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粗毒素 致病性 致病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席亚东 刘波微 彭化贤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04~2007年分离自四川省16个地区(市、州)41个县(市)的208个有效稻瘟病菌单孢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全省最不敏感菌株EC50值(20.7794μg/mL)是最敏感菌株EC50值(0.8135μg/mL)的24.54倍。确定了四川省水稻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基线为6.9749μg/mL。全省没有出现对稻瘟灵产生高抗药性和中抗药性菌株,大部稻瘟病菌株都表现为低抗水平(?3),有的地区低抗菌株出现频率为0。因此,只要加强田间抗药性监测,稻瘟灵在四川水稻生产上仍可作为防治稻瘟病的有效药剂使用。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稻瘟灵 抗药性 敏感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杰 李小娟 肖友伦 任佐华 邓力喜 夏新格 朱艳 刘二明
【目的】明确桃江病圃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其毒性,为湖南省水稻抗病品种的选育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在番茄燕麦培养基(oat tomato agar medium, OTA)上诱导产孢,测定分离自桃江病圃的64个稻瘟病菌株的产孢能力,并利用水稻离体叶片接种技术鉴定分析其中53个菌株的生理小种类型及其毒性。【结果】2018年分离自桃江病圃的64个菌株中,诱导产孢后有53个菌株孢子量达1×10~5个/mL以上,满足离体接种对孢子浓度的要求;根据在7个中国鉴别品种上的抗感反应,53个菌株被划分为4群12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B,出现频率为79.2%,优势生理小种为ZB_(15),出现频率为39.6%;毒性较强的ZB_1小种出现频率仅次于ZB_(15),还出现了毒性最强的ZA_1小种。【结论】桃江病圃稻瘟病菌群体的毒性较强,优势生理小种为ZB_(15)。
关键词:
稻瘟病圃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病菌毒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兰 波1 杨迎青1 常冬冬2 徐沛东2 李湘民1
为明确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中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分化情况,将分离的100个单孢菌株分别接种到7个中国传统鉴别品种和30个抗瘟单基因品系上,根据接种品种的抗感反应确定稻瘟病菌的优势小种类型、生理小种组成、致病力及其所含无毒基因等信息,并与从同一地区其他寄主品种分离到的稻瘟病菌种群的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 从丽江新团黑谷上分离的稻瘟病菌与从整个区域不同品种上分离的病菌致病性分化情况相似,其中从丽江新团黑谷分离的菌株各种群组成为小种ZA占85.00%、ZB占13.00%、ZC占2.00%,优势小种为ZA1、ZA5、ZB13,菌株平均毒性频率为83.33%; 从其他寄主品种分离的菌株各种群组成为ZA占53...
关键词:
丽江新团黑谷 稻瘟病菌 致病性 分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富 程开禄 罗庆明 刘兴义 涂建华 卿雨文 张志东
1997 年对四川省东南部稻瘟病菌230 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 病菌生理小种由4 群17 个小种组成, 以28 群小种为优势种群, 出现频率为70.2% 。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水稻品种间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明显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叶瘟和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也有显著差异, 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比叶瘟复杂, 致病力比叶瘟强。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叶片、不同病穗乃至同一叶片不同病斑间都可测出不同生理小种。
关键词:
稻瘟病菌 致病性变异 生理小种组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蔡江桥 王玲 潘庆华
以分离自泰国大麦稻瘟病菌的2 个菌株TH12 和TH16,以及中国云南旱稻稻瘟病菌的2 个菌株94-64-1b和95-23-4a 为A、B 两组标准菌株;以采集于2002 年度广东省三大稻作区的141 个稻瘟病菌株为供试菌株;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的交配型及育性结构,以及两对标准菌株的鉴别能力进行了分析。在育性方面,广东群体的可育性菌株平均频率为85.9%。其中,粤北稻作区的最高,为97.7%,粤南稻作区的次之,为85.5%,粤中稻作区的最低,为74.2%。由此说明,稻作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就生长季节而言,早季的可育性菌株频率为82.8%,晚季的为89.6%,两者的差异不大。在交配型结构方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运高 杨国涛 唐力琼 张玲 马坤 郭连安
【目的】明确稻瘟病菌对杂交水稻光系统的毒害机制。【方法】采用ZA10、ZA14、ZA18、ZC11 4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粗毒液浇灌水稻植株,探讨4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毒素对不同生育时期冈优725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非循环光合电子流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初始荧光(Fo)、叶片表观量子效率(α))的影响。【结果】稻瘟病菌毒素处理后,冈优725叶片的光系统受到破坏,Fv/Fm、Fv/Fo、ΦPSⅡ、ETR、qP、qN、α显著降低,而Fo显著升高。不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毒...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名海 赵美 舒灿伟 周而勋
为明确南繁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无毒基因的分布情况,对6个无毒基因(ACEI、Avr-Pia、Avr-Pik、Avr-Pita、Avr-Piz-t和PWL2)在南繁核心区和非核心区60个稻瘟病菌菌株中的分布情况进行PCR检测。结果发现,这6个无毒基因在核心区和非核心区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和96.67%、33.33%和0.00%、100.00%和100.00%、96.67%和90.00%、73.33%和100.00%以及100.00%和73.33%。该结果说明除了无毒基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斌 陈传远 钟杰 高必达
应用纤维素吸附法对60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真菌病毒筛选,发现14个菌株含有ds RNA病毒。对带毒菌株GD45通过利巴韦林–高温结合方法得到衍生脱毒菌株GD45–4,与带毒菌株相比,其菌丝更为饱满、菌丝较直,在PDA平板上菌落形态显得更为蓬松,颜色偏白。推测菌株GD45 ds RNA病毒消除后会对其表现型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
稻瘟病菌 dsRNA 弱毒菌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芝芬 张红心 崔四平 王立安 魏建昆
稻瘟病菌90-2菌株系是从大田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CMS)上分离的对野败型(W)CMS专化致病的生理小种。研究表明,该菌株产生的毒素在致病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本试验测定了此菌株在不同pH培养基中培养对毒素产生的影响、毒素的热稳定性及pH值变化对毒素活性的影响等。离体叶片法测定毒素活性发现毒素使离体叶段褪绿和细胞坏死,珍汕97A褪绿程度大于珍汕97B,进一步测定了毒素对W珍汕97A、97B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和对W珍汕97A、97B呼吸作用的影响,初步测定了粗毒素的致病作用。用根冠细胞法测定了90-2菌株毒素对一套4种同核异质CMS材料的致病力,表明稻瘟病菌90-2菌株是CMS野败型的专化生理小种...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菌,毒素,雄性不育细胞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