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61)
- 2023(11917)
- 2022(10657)
- 2021(10015)
- 2020(8457)
- 2019(19557)
- 2018(19554)
- 2017(38154)
- 2016(20769)
- 2015(23323)
- 2014(23422)
- 2013(23078)
- 2012(21166)
- 2011(18791)
- 2010(18637)
- 2009(16803)
- 2008(16296)
- 2007(13951)
- 2006(12215)
- 2005(10715)
- 学科
- 济(82482)
- 经济(82376)
- 业(55264)
- 管理(54919)
- 企(44610)
- 企业(44610)
- 方法(38001)
- 数学(32960)
- 数学方法(32592)
- 农(23794)
- 财(22498)
- 中国(22061)
- 学(20372)
- 地方(18813)
- 业经(17680)
- 农业(16181)
- 制(14218)
- 贸(13891)
- 贸易(13883)
- 易(13454)
- 和(13089)
- 理论(12902)
- 环境(12568)
- 务(12008)
- 财务(11949)
- 财务管理(11920)
- 技术(11917)
- 融(11333)
- 金融(11331)
- 企业财务(11292)
- 机构
- 大学(291933)
- 学院(288800)
- 管理(115858)
- 济(113966)
- 经济(111525)
- 理学(101160)
- 研究(100264)
- 理学院(99945)
- 管理学(98162)
- 管理学院(97647)
- 中国(71714)
- 科学(64616)
- 京(62921)
- 所(50998)
- 财(50617)
- 农(49349)
- 研究所(47050)
- 业大(45721)
- 中心(44043)
- 财经(41013)
- 江(40929)
- 北京(39726)
- 范(39510)
- 师范(39116)
- 农业(38590)
- 经(37452)
- 院(36803)
- 经济学(34140)
- 州(32958)
- 师范大学(32019)
- 基金
- 项目(205971)
- 科学(161550)
- 基金(149822)
- 研究(148643)
- 家(132540)
- 国家(131203)
- 科学基金(111547)
- 社会(92616)
- 社会科(87624)
- 社会科学(87598)
- 基金项目(80470)
- 省(79429)
- 自然(73957)
- 自然科(72197)
- 自然科学(72179)
- 自然科学基金(70877)
- 划(67800)
- 教育(66901)
- 资助(61546)
- 编号(60200)
- 成果(48297)
- 重点(46509)
- 部(45205)
- 发(44026)
- 创(42309)
- 课题(41090)
- 科研(39596)
- 创新(39551)
- 教育部(38317)
- 大学(37990)
- 期刊
- 济(122619)
- 经济(122619)
- 研究(83915)
- 中国(52031)
- 学报(49071)
- 科学(45877)
- 农(44747)
- 管理(41070)
- 财(36502)
- 大学(36302)
- 学学(34212)
- 农业(30901)
- 教育(30343)
- 技术(23242)
- 融(21085)
- 金融(21085)
- 业经(19599)
- 财经(19268)
- 经济研究(19176)
- 经(16422)
- 问题(16237)
- 业(16172)
- 图书(15605)
- 资源(14781)
- 科技(14656)
- 理论(13948)
- 版(13599)
- 技术经济(13379)
- 现代(12966)
- 实践(12790)
共检索到4130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郑玫 傅强 王兴华
文章对重庆直辖10年以来城镇家庭收入变化与差距扩大化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重庆市、上海市、四川省城镇家庭收入差距及结构变化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重庆市城镇家庭收入差距与结构状况优于上海、四川。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书宇 赵昕东
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家庭问卷微观数据库(CLDS)探究收入分配差距如何影响城镇家庭消费结构及优化升级。研究表明,(1)低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高收入组家庭分别对于医疗、生存型、发展型、享乐型消费的平均消费倾向最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潜力逐渐释放,消费层次逐渐上升。(2)收入差距对家庭不同消费类型存在不同的非线性影响。除去少数极高收入家庭,收入差距整体上对消费升级系数的作用体现为一个平缓的非对称倒"U型",当低收入家庭与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逐渐增大时,该负向收入差距对其家庭消费升级呈现下拉式影响;而正向收入差距的拉大使消费升级系数先缓慢上升后下降。(3)收入差距对于医疗支出无显著非线性作用,而对于教育支出作用显著。总之,在社会资源财富有限的前提下,过大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家庭消费结构升级。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消费结构升级 半参数可加模型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雷汉云 贺晴晴
基于CHFS2019年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金融能力对城镇家庭收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在是否有政府补助以及控制社会互动情况下金融能力对城镇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融能力对城镇家庭收入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即金融能力水平越高,城镇家庭收入越高;金融能力对城镇家庭的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采用工具变量法、联立方程模型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仍然能够得出一致的结论。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在金融能力增加城镇家庭收入中起促进作用,在控制社会互动后金融能力对城镇家庭收入依然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段彦辉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尤其呈现出趋同性的特点。基于此,本文在考虑到家庭收入特征的情况下,对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是否存在趋同现象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在各个消费类型上普遍存在趋同现象,但各地间收入差距的拉大会阻碍交通与通信、家务服务消费的趋同,产业结构上的区别成为了后进省份追赶先进省份的阻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冷智花 付畅俭 许先普
在人地关系调整大背景下,"谁来种地"的现实命题备受关注,土地的权利设置及制度约束固然重要,然而经营主体认识才是土地经营方式决定的第一重要变量。本文运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在既有承包制度设计框架下解析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家庭一般性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家庭收入结构和劳动力内部分工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地区土地流转体现为"富农"行动特征,低收入家庭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成为约束条件,决定着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目标。由此得到的政策含义为:土地流转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和非农业劳动参与的结果,农业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土地流转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土地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
关键词:
土地流转决策 农村收入差距 家庭收入结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尹志超 王天娇 栗传政
本文基于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可及性和使用度两个维度,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家庭数字鸿沟指数,研究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鸿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数字鸿沟使得收入不平等水平显著上升。相较于数字接入鸿沟,数字使用鸿沟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鸿沟通过更大程度上抑制低收入组家庭创业及农村家庭非农就业,加剧收入不平等状况。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于相对弱势群体如低教育水平家庭、低社会网络家庭的收入水平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本文为理解数字鸿沟的影响提供了新证据,为采取措施缩小中国家庭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数字鸿沟 收入差距 马太效应 共同富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飞燕 李孟刚 吴伟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调查数据,利用自适应核密度函数估计刻画了城乡家庭人均收入的分布,测算和分解了城乡家庭人均收入不平等状况,还运用计量模型讨论了影响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并测算了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状况还比较严重,受教育程度、党员身份和城乡、地区因素等都是影响居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其中户主的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等因素在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中贡献最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廖文梅 林静 沈月琴 孔凡斌
【目的】缩小农户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量化分析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新时代新征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助力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分工与专业化效应、优化家庭劳动力配置与促进林地流转经营的理论,构建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影响的分析框架,利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川和广西的2 413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林业社会化服务采纳程度下的影响差异及其分解效应。【结果】1)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增收效应,且对低收入农户家庭的增收效应更大,有利于缩小农户家庭收入差距。2)林业社会化服务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家庭收入的边际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林业社会化服务可使基尼系数显著减小,总体呈现分位点越低边际贡献越大的变化趋势,林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缩小农村家庭收入差距。3)系数效应主导了农村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中,户主是否为村干部、林业收入占比、林地细碎化程度、村距县城距离、地形是影响Q_(10)~Q_(90)分位点上系数效应的主要因素。4)林业社会化服务采纳程度均值为0.354,林业社会化服务对低采纳水平组农户家庭总体具有较好的增收效应,农户家庭收入差距主要由特征效应主导。【结论】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林业社会化服务缩小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面向低收入农户家庭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供需支持政策,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政策,激发与鼓励农户积极采纳林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形成“以需促供、以供带需”的良性循环格局。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段志民 郝枫
家庭在福利分析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家庭收入如何受最低工资政策影响却很少得到关注。本文采用2005-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利用多时期双重差分和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方法实证考察了最低工资政策对我国城镇家庭收入及其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最低工资标准上涨显著提升了处于贫困标准1~2倍家庭的收入水平,对贫困标准以下或高于贫困标准2倍以上的家庭收入没有影响;②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可有效减缓城镇家庭收入不平等,尤其对家庭收入分布较低分位部分的不平等程度有明显改善;③最低工资政策对家庭收入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工资溢出效应和就业挤出效应的比较,且其对不同收入等级家庭中成员的收入和就业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政府在制定最低工资政策时,应针对低收入女性劳动力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各类低收入家庭均能从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中受益。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魏新 邱黎强
为了在有限的财力下为更多的人提供教育机会,中国除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收取少量的杂费外,近年来,一个重要的教育财政政策变化就是开始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成本分担,收取一定的学费。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秀兰
借助社会福利函数对益贫式增长测度的可分解性,结合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提供的家庭就业率、劳动参与率、劳动报酬率、劳动时间等微观数据,追溯居民收入形成的劳动力市场特征要素,将居民收入和各劳动力市场特征的效用性、公平性与增长的损益相结合,应用要素分解模型阐释中国20世纪以来城镇家庭收入增长的益贫性及其形成机制,由此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收入益贫式增长政策启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陆利丽
基于1988-2009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UHS)中的夫妻配对样本,利用变异系数的按收入来源分解公式以及基于各种反事实收入分布,考察了单个时点上中国城镇已婚女性就业对家庭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妻子就业具有使家庭间收入分布更加均等化的作用,且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研究结果相比,这种缩小作用更为明显。此外,分阶段的研究发现已婚女性就业对家庭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存在较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利用不同时点上的方差分解公式考察了已婚女性就业变化对家庭间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已婚女性就业率的下降加剧了家庭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是在1997-2002年间,由于已婚女性就业率下降导...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郭晗 冯星源
研究数字鸿沟如何影响数字经济发展中的益贫性和包容性,是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文章基于CHFS的家庭微观面板数据,将数字鸿沟区分为接入鸿沟、使用鸿沟和能力鸿沟,分析了数字鸿沟与家庭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多重数字鸿沟的存在对家庭收入差距有不利影响,仅消弭接入鸿沟和使用鸿沟不足以保证家庭收入差距得到缩小,只有进一步解决能力鸿沟,才能有效缩小家庭收入差距。因此,需要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普及,构建家庭数字使用场景和长效化保障机制,并警惕数字经济对传统特征差异扩大化而产生的诸如能力鸿沟等不利影响因素,推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甘晓丽 靖薇 顾剑华
消费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最主要的需求来源,深入挖掘消费潜能、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对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前景理论,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历史和社会双维度视阈探讨了家庭收入期望差距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家庭收入期望差距对消费有显著影响,但具有不对称性,总体而言,收入期望顺差对消费的影响落差较大。家庭收入社会期望顺差显著促进消费,落差显著抑制消费;家庭收入历史期望顺差和落差均显著促进消费。收入社会期望顺差比历史期望顺差对当期消费促进作用更强,长期则反之。分析表明,收入期望顺差通过提升家庭风险容忍度进而促进消费,而在收入社会期望处于落差状态下家庭风险容忍度不易改变。研究为解释家庭消费行为和制定刺激消费需求相关政策提供了新的观点和实证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