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47)
- 2023(8995)
- 2022(7545)
- 2021(6692)
- 2020(5251)
- 2019(12081)
- 2018(11690)
- 2017(21866)
- 2016(11986)
- 2015(13219)
- 2014(13124)
- 2013(13209)
- 2012(12973)
- 2011(11993)
- 2010(12329)
- 2009(11159)
- 2008(10903)
- 2007(9813)
- 2006(9095)
- 2005(8555)
- 学科
- 济(58093)
- 经济(58037)
- 管理(27516)
- 业(25322)
- 中国(22205)
- 地方(21895)
- 企(17018)
- 企业(17018)
- 农(16284)
- 方法(15303)
- 学(13452)
- 业经(13170)
- 数学(12965)
- 数学方法(12803)
- 地方经济(11671)
- 农业(11601)
- 发(11511)
- 环境(10502)
- 融(10433)
- 金融(10432)
- 银(9482)
- 银行(9442)
- 行(9314)
- 制(9094)
- 贸(8832)
- 贸易(8820)
- 财(8587)
- 易(8360)
- 发展(8164)
- 展(8139)
- 机构
- 学院(176037)
- 大学(174554)
- 研究(74776)
- 济(69876)
- 经济(68074)
- 管理(57665)
- 中国(55297)
- 科学(49408)
- 理学(47834)
- 理学院(46954)
- 管理学(45960)
- 管理学院(45638)
- 京(41090)
- 所(40546)
- 农(37030)
- 研究所(36687)
- 中心(32354)
- 财(30683)
- 农业(29186)
- 江(28861)
- 业大(28328)
- 院(27970)
- 范(27263)
- 师范(26910)
- 北京(26744)
- 省(25165)
- 科学院(24001)
- 州(23491)
- 财经(23387)
- 师范大学(21936)
- 基金
- 项目(116806)
- 科学(91034)
- 基金(82709)
- 研究(80639)
- 家(75522)
- 国家(74904)
- 科学基金(61904)
- 社会(50548)
- 社会科(47851)
- 社会科学(47841)
- 省(46641)
- 基金项目(43922)
- 自然(41221)
- 划(40663)
- 自然科(40201)
- 自然科学(40190)
- 自然科学基金(39428)
- 教育(34939)
- 资助(33175)
- 发(32389)
- 编号(31085)
- 重点(27883)
- 发展(25365)
- 成果(25096)
- 展(24959)
- 课题(24111)
- 部(23937)
- 创(23562)
- 计划(23522)
- 创新(22236)
共检索到2873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鹏 阙菲菲
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区位商分析法、经济重心分析法分别对川渝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水平、发展联系、空间重心演变路径进行研究,探寻川渝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川渝城市群内的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市内部各行业的分配存在差距,但各城市的辐射能力都比较强,而各指标重心变化趋势整体表现为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逐渐变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川渝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川
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建设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耦合协调度函数分析发现,成渝城市群在时序上呈现小范围的上下浮动以及从以人口为主导转向以空间为主导的特征,在空间上一直维持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发展结构、其他城市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的特征。但由于产业结构转型过慢,导致成渝地区的大部分城市表现出产业与空间协调度滞后的特点。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产业、空间协调发展,使成渝城市群更快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庞晶 叶裕民
作为一种群体化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群既是城市和区域经济演进的必然产物,又是实现区际间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由市场所决定的生产过程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运行机理决定着城市群的产生、发育与成长机制:在微观层面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的聚集与扩散;在中观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在宏观层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城市群的形成发展机制揭示了城市群成长过程与企业、产业和工业化发展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城市群 聚集与扩散 纵向分离 创新网络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罗洪群 肖丹
通过分析川渝城市群与产业群发展的矛盾与冲突,重点探讨了产业集聚支撑的川渝城市群发展体系的建设重点,认为川渝城市群必须走一条以产业集聚、关联发展为支撑、网络化发展双中心——外围城市群落的双核型城市群发展道路。
关键词:
川渝城市群 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 城市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叶文辉 伍运春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稳步推进,城市群发展迅速,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崛起成为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一批城市群也快速崛起。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成渝城市群2007—2016年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并利用耦合度模型测算空间集聚效应、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度。研究发现:成渝城市群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中心—外围"模式特点,趋于上升阶段,但还相对较低,重庆市核心区域的耦合度略高于成都市。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集聚效应 溢出效应 协同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吕文静
城市群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群内各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群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各城镇地缘相接、人文相通,有着较好的互补关系并逐成网络体系,城市群建设深深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力,城市发展方针指引我国城市发展方向和趋势,尤其是"十三五"规划提出城市群的具体政策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格局等等,为我国城市群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积极探求适合本地特色城镇化的路径。鉴于此,在新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趋势背景下,顺应国家构建科学合理城镇化战略新格局的历史机遇,有效把握大中小城市协调的政策演进,明确城市群城市层次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态结构等关系,归纳总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城市群 政策演变 规律总结 发展趋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林
都市圈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的重要空间战略,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成渝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过程中,必须推动成渝两大都市圈由"背向"发展转向"相向"发展,经济合作逐步取代区域竞争成为"主旋律",区域市场逐步由"散乱"走向统一。新时代,为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应当以国际化现代城市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创新体系协同和交通网络体系连接贯通为重点,打造成渝两大现代化都市圈,引领成渝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关键词:
都市圈 成渝城市群 路径设计 战略要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志远 苗建军
为考察城市群的资源协调利用状况,在界定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构建了协调性测度模型,分析了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显示:成渝城市群的协调发展趋势与区域生态效率变化一致,二者呈现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协调发展状况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不一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与生态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样本期内,成都、达州、资阳三地的协调水平较高,眉山、乐山的协调水平较低。据此认为,成渝城市群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条件,二者的协调发展必须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并且应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促进成渝城市群土地的集约利用。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土地利用 生态经济 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志远 苗建军
为考察城市群的资源协调利用状况,在界定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构建了协调性测度模型,分析了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显示:成渝城市群的协调发展趋势与区域生态效率变化一致,二者呈现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协调发展状况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不一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与生态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样本期内,成都、达州、资阳三地的协调水平较高,眉山、乐山的协调水平较低。据此认为,成渝城市群区域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土地利用 生态经济 协调发展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月起
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城市群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必须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渝城市群(经济区)快速发展并日趋成熟,成为我国重点培育的城市群之一,但其一体化发展程度还有待提升,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在响应新发展理念、落实发展规划等方面仍大有作为。因此,成渝城市群应通过共立决心、共建机制、共筑内涵、共赢合作实现共生发展,以有效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剑波 涂建军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土地、经济、生态、社会五大要素协调推进的统一整体,本文运用层次分析一熵值法、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并结合障碍度模型对2005-2014年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时序变化以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结果表明:①2005-2014年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是影响成渝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②研究时段内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发展协调度不断增长,子系统的两两协调关系变动趋势基本与之一致,其中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间的协调水平最高,城镇人口比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社会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两者间协调水平最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③城镇人口比重、人均GDP、职工平均工资、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例、非农人口规模等成为影响研究区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主要障碍因子。成渝城市群应重点突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巩固和提升新型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
协调度 新型城镇化 时序特征 成渝城市群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创琳
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既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博弈过程,需要遵循科学理论,尊重科学规律,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实现共同繁荣昌盛、共享蓝天白云、共担发展风险、共建世界都会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与科学规律。认为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应以协同论、博弈论、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论作为科学理论基础,其中协同论为核心理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过程是一个博弈、协同、突变、再博弈、再协同、再突变的非线性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博弈—协同—突变过程,都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创琳
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既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博弈过程,需要遵循科学理论,尊重科学规律,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实现共同繁荣昌盛、共享蓝天白云、共担发展风险、共建世界都会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与科学规律。认为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应以协同论、博弈论、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论作为科学理论基础,其中协同论为核心理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过程是一个博弈、协同、突变、再博弈、再协同、再突变的非线性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博弈—协同—突变过程,都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推向更高级协同阶段,并呈现出阶段性规律。具体包括协助阶段、协作阶段、协调阶段、协合阶段、协同阶段、协振阶段、一体化阶段和同城化阶段共8大阶段。进一步分析认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真正内涵是推动城市群实现规划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同、城乡协同、市场协同、科技协同、金融协同、信息协同、生态协同和环境协同,建设协同发展共同体。本文成果旨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婷 张瑜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多中心化 夜间灯光数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周霞 王德起
运用GIS工具,结合地统计学空间差值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土地一级市场工业地价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工业地价呈波浪状次第衰减趋势;分布极不均衡,且呈现不平稳衰减趋势,存在明显的地价"悬崖"与"价值洼地",城市群腹地的工业用地价值未得到充分显化。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工业地价 空间分布 GI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