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39)
- 2023(11036)
- 2022(9943)
- 2021(9521)
- 2020(8085)
- 2019(18705)
- 2018(18673)
- 2017(35562)
- 2016(19807)
- 2015(22527)
- 2014(22746)
- 2013(22302)
- 2012(20626)
- 2011(18564)
- 2010(18557)
- 2009(17001)
- 2008(16764)
- 2007(14714)
- 2006(12862)
- 2005(11278)
- 学科
- 济(74871)
- 经济(74755)
- 管理(55858)
- 业(51644)
- 企(43293)
- 企业(43293)
- 方法(34819)
- 数学(29673)
- 数学方法(29231)
- 农(20716)
- 学(19822)
- 中国(18768)
- 财(18432)
- 地方(16891)
- 业经(16294)
- 制(14991)
- 贸(13575)
- 贸易(13564)
- 农业(13533)
- 理论(13436)
- 易(13148)
- 和(13013)
- 环境(11869)
- 技术(11744)
- 务(11465)
- 财务(11397)
- 财务管理(11371)
- 银(10876)
- 银行(10828)
- 企业财务(10763)
- 机构
- 大学(282829)
- 学院(279766)
- 管理(109728)
- 济(102603)
- 经济(100094)
- 研究(95227)
- 理学(95121)
- 理学院(93961)
- 管理学(92092)
- 管理学院(91599)
- 中国(69069)
- 科学(63555)
- 京(61167)
- 农(50646)
- 所(49302)
- 财(47282)
- 业大(46366)
- 研究所(45164)
- 中心(42876)
- 江(40022)
- 农业(39915)
- 北京(38949)
- 范(38102)
- 财经(37857)
- 师范(37728)
- 院(34517)
- 经(34310)
- 州(33241)
- 师范大学(30648)
- 技术(30351)
- 基金
- 项目(195279)
- 科学(150699)
- 基金(139605)
- 研究(139229)
- 家(123601)
- 国家(122595)
- 科学基金(103293)
- 社会(84186)
- 社会科(79424)
- 社会科学(79402)
- 省(76217)
- 基金项目(75010)
- 自然(69719)
- 自然科(67964)
- 自然科学(67948)
- 自然科学基金(66677)
- 划(65125)
- 教育(63178)
- 资助(57676)
- 编号(57156)
- 成果(46795)
- 重点(43903)
- 部(41938)
- 发(40989)
- 创(39918)
- 课题(39265)
- 科研(37487)
- 创新(37265)
- 计划(36693)
- 大学(36015)
共检索到405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尚洪 陈红琳 沈学善 王昌桃 刘定辉
为探索川中丘陵区套作春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倒折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单株绿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群体干物质和叶面积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对群体的调控效应大于单株。‘成单30’种植密度由3.75×104株/hm2增加至6×104株/hm2,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但超过6×104株/hm2后,穗粒数、百粒重显著降低,茎秆倒折率显著上升,从而导致玉米减产。小麦玉米套作"双三O"种植模式下,供试品种"成单30"获得较高产量的种植密度为5.25×104~6×104株/hm2,高产群体结构指标吐丝期LAI为4.72...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龙玲 徐开未 胡月秋 蒋帆 周元 莫太相 陈远学
[目的] 探究增加种植密度对川中丘陵区春玉米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的影响,旨在为解析四川盆地春玉米密植高产宜机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和2018年两年,在川中丘陵区农业大县中江县开展田间试验,以全国耐密品种郑单958(ZD958)和西南耐密宜机收品种仲玉3号(ZY3)为试验材料,2017年设置5.25、6.00、6.75、7.50、8.25万株·hm~(-2) 5个密度处理,2018年设置4.50、6.00、7.50、9.00万株·hm~(-2) 4个密度处理,测定籽粒灌浆和含水量动态变化,以评价增加种植密度对两种耐密春玉米的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的影响。[结果](1)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收获期百粒干物质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变化趋势,密度每增加0.75万株·hm~(-2),ZD958和ZY3籽粒灌浆速率分别平均减少1.66%和3.36%,百粒质量分别平均减少1.66%和3.32%;密植效应对玉米籽粒灌浆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影响较大。(2)ZD958和ZY3从吐丝到生理成熟时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1 133和1 074.7℃,到收获期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1 316和1 279.5℃,均表现为ZD958>ZY3。(3)两品种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量均在30%以上;达到适宜机收条件的籽粒含水量28%和25%时所需有效积温因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每增加0.75万株·hm~(-2),ZD958平均增加26.98和35.95℃,ZY3平均增加5.35和19.65℃;ZY3总脱水速率较ZD958大,到达适宜机收的时间较ZD958短。(4)收获期百粒质量、籽粒总脱水速率、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均与有效积温呈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而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与有效积温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 种植密度增加会导致玉米籽粒灌浆性能及脱水速率降低,品种间密度效应存在差异,适宜密植可获高产,ZD958为6.75万株·hm~(-2)时籽粒灌浆性能最好,产量最高为10 419.00 kg·hm~(-2),ZY3为6.00万株·hm~(-2)时籽粒灌浆性能最好,产量为9 861 kg·hm~(-2),6.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0949.45 kg·hm~(-2);ZY3与ZD958相比,籽粒灌浆及脱水速率受密度影响小,到达生理成熟及适宜机收条件所需灌浆期有效积温低,总脱水速率快,更适合作为川中丘陵区密植宜机收品种推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尚洪 陈红琳 沈学善 王昌桃 张玉兰 刘定辉
设置3个密度和3个施氮量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四川丘陵区机播夏玉米生长特征、产量及倒伏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和倒伏的主要因素。营养生长阶段玉米株高、抽雄吐丝期叶面积指数、群体生物量和有效穗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达7500株.hm-2提高穗着粒、百粒重、空秆率,降低穗长、结实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当密度为6000株.hm-2,施氮量375 kg.hm-2能获得最佳产量。夏玉米倒伏以茎折为主,茎折多发生在受密度和施氮量显著影响的基部第5节和第6节,密度为6000株.hm-2且施氮量375.hm-2能降低总倒伏率。
关键词:
夏玉米 密度 施氮量 产量 倒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沈学善 陈尚洪 陈红琳 曹均成 刘定辉
在川中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上进行了玉米"3414"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增产效应显著,其中,处理6产量最高,处理2产量最低,分别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06.0%和18.6%。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8.55%,表明土壤属于下等肥力。N、P、K对玉米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为N>P>K,增产效果居首位的为氮肥,施用纯N 240 kg/hm2的增产效应达到2826.00 kg/hm2;P肥的增产幅度次之,施用纯P 72 kg/hm2的增产效应达到2542.50 kg/hm2;施用纯K 45 kg/hm2的增产效应为1207.50 kg/hm2。在不同肥料的交互作用中,N×P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影响最大,N×...
关键词:
玉米 肥料效应 测土配方 最佳施肥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松 喻华 陈琨 曾祥忠 樊红柱 涂仕华 秦鱼生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川中丘陵区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使用稳定性尿素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及氮效率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处理:无氮肥(CK)、普通尿素1次施用(UB_(100%))、普通尿素2次施用(UD_(100%))、稳定性尿素1次施用(DMPP_(100%))、75%普通尿素2次施用(UD_(75%))和75%稳定性尿素1次施用(DMPP_(75%))。【结果】与UD_(100%)处理相比,DMPP_(100%)的周年作物产量增加3.99%;周年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9.09个百分点,其中小麦季提高7.59个百分点,玉米季提高9.76个百分点;周年作物吸氮量提高20.22%,其中小麦季提高14.34%,玉米季提高23.62%。稳定性尿素处理在作物生长前期的土壤中硝态氮浓度低于普通尿素处理,而在小麦/玉米生长中后期(开花期以后)的植株吸氮量高于普通尿素处理。【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合理施用稳定性尿素,既可保障作物产量,又可提高作物生长中后期的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爱民 李飞 封志明
在南方红壤丘陵区传统种植业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水旱轮作、旱地间作等方式,发展玉米生产,建立“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复合结构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而且还能促进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新模式和传统的较好模式轮换种植,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提高持续生产能力。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种植模式,玉米生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虹荣 李廷轩 戢林 余海英 黄亿
本文汇总川中丘陵区2005-2010年玉米"3414"田间试验结果,旨在筛选出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的可靠指标,建立氮肥施肥指标体系。采用养分丰缺指标法,以相对产量60%、70%、80%、90%为标准,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划分为5个等级,运用养分平衡法计算最佳氮肥(N)推荐用量,比较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的氮肥效应。结果表明:1有机质与缺氮区相对产量、最佳施氮量建立"直线模型",回归决定系数R2分别为0.2686和0.2579,预测精度较高。全氮、碱解氮与缺氮区相对产量、最佳施氮量的回归决定系数R2均不足0.2。因此,有机质为反映土壤供氮能力和推荐施氮的优选指标。2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很丰富(>35...
关键词:
玉米 养分丰缺指标 推荐施肥 肥料效应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江世高 李三要 朱晓花 刘西苑 李燕骄 刘海华 肖怀治 汪春玮
为筛选适宜湘中丘陵区推广种植的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本试验比较了27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在湘中丘陵区种植青贮玉米能获得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和营养品质。在生物学产量方面,‘明凤159’、‘SA336’、‘北农青贮356’、‘北农青贮208’、‘利单588’、‘利单389’、‘利单638’共7个品种表现优异,干草产量在20 t·hm-2以上。在品质方面,粗蛋白含量为7.91%~9.06%,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40.03%~58.83%,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20.63%~29.90%。通过欧式聚类分析获得4个类群,第I类群6个青贮玉米品种综合性状更好,其中‘利单638’和‘利单588’营养品质更佳,可在湘中丘陵区推广种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竹 杨继芝 杨文钰
在"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了玉米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后作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适期早播,产量提高,收获提前,缩短了与大豆的共生期,保证了大豆生长期间适宜的株高、较大的茎粗和理想的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利于大豆产量的形成。玉米不同密度对大豆茎叶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玉米收获前,后期影响效应无显著差异,但大豆在玉米高密度下的产量显著低于在玉米中、低密度下的产量;玉米产量则是以中密度下的产量最高。因此,考虑玉米和大豆的综合效益,本实验得出的最优组合为玉米3月21日播种,密度为5.25万株·hm-2。
关键词:
套作 玉米 大豆 形态 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钟昌松 闫飞燕 石达金 吕巨智 范继征
探讨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糯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糯玉米合理套作甘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设计,以不同糯玉米播期为主处理,分别设为2月18日、2月28日和3月10日;以不同糯玉米种植密度为副处理,分别设为0(纯种甘蔗)、3.0、3.9、4.8万株/hm24个水平;研究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套作甘蔗的糯玉米产量、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套作甘蔗的糯玉米产量表现为早播≥中播>晚播,早播的糯玉米群体棒三叶长和棒三叶面积显著大于晚播的;在3.0~4.8万株/hm2密度范围内,增加套作甘蔗的糯玉米的种植密度,有利于增加糯玉米的产量、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总量;以糯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杜娟 邹超煜 白岗栓 池利刚 张俊 边利军
为探究充分利用河套灌区水资源和提高玉米产值的有效途径,在河套灌区以‘陕单609’玉米为试验材料,以当地常规种植密度6.0×10~4株/hm~2为对照(CK),监测种植密度提高至7.5×10~4(D_1)、9.0×10~4(D_2)和10.5×10~4(D_3)株/hm~2对土壤水分、灌水量、田间耗水量、玉米产量及产值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长期的土壤水分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降低,D_1、D_2和D_3的灌水量较常规种植密度分别增加3.81%、9.72%和13.90%,田间耗水量分别增加5.23%、10.71%和15.42%;秸秆生物量分别增加21.97%、41.34%和39.40%,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2.54%、18.47%和-0.86%;水分生产率分别提高6.93%、7.01%和-14.1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00%、16.39%和1.74%;生产成本分别增加2.17%、4.35%和6.52%,总产值分别提高13.27%、20.47%和2.67%,净产值分别提高21.46%、32.12%和-0.12%。综上,河套灌区‘陕单609’种植密度提高至9.0×10~4株/hm~2时,可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玉米产量,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兴明 曾庆曦 汪运滨 陈启德 刘志明
本定位评价进一步阐明了本区稻田作物布局至今仍以一季中稻为主的生态经济依据。肯定了稻田一熟改两熟能显著提高生产力,提出近期稻田改制仍应以两熟为主,改进技术,主攻单产,提高效益。同时表明本区的温光资源条件,基本能满足一年三熟正常生育的要求,但提高三熟产量的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川东南,稻田,种植制度,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海龙 龚伟 王景燕 林梅 赵昌平 黄帅 熊靓
以川东丘陵区退耕青花椒林、弃耕地和农耕地为研究对象,对青花椒林分(2 a、5 a、9 a和14 a,分别以QHJ2、QHJ5、QHJ9和QHJ14表示)及对照农耕地(CK)和弃耕地(14 a,QGD)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探究青花椒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以指导青花椒种植和培肥改土。结果表明:青花椒林和弃耕地的土壤持水量、孔隙度、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为高于CK,且随青花椒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相反,花椒林和弃耕地的土壤容重低于CK,且逐渐随青花椒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土壤肥力综合值呈QHJ14>QHJ9>QGD>QHJ5>QHJ2>CK的变化规律,林地均显著高于农耕地,QGD与QHJ14差异显著而与QHJ9差异不显著;土壤肥力综合值与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呈显著相关(P<0.05)。说明种植青花椒具有显著的培肥效应,对于提高川东丘陵区土壤肥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土壤肥力综合值能综合反应土壤肥力高低差异。
关键词:
土壤肥力 种植年限 青花椒 川东丘陵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惠刚盈 罗云伍 张校林
近年来,国际上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的缺乏,从而普遍采用低密度控制,即加大造林株行距,加大疏伐强度、减少疏伐次数,以提高林分质量,提前获得收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是我国重要用材树种,生产中通常采用多次下层间伐方式。本文对杉木中幼林一次性间伐的合理保留密度即主伐密度以及深抚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一、试验地概况试验是在江西大岗山山下林场陂元Ⅰ区杉木人工林中进行的。地理坐标为114°36’E、27°42’N,地处中亚热带东部罗霄山北端武功山余脉,海拔130-220m,属丘陵山地。土壤为页岩上发育起来的黄红壤,土层厚度为80-150cm,腐殖质层...
关键词:
杉木 中幼林 低密度控制 深抚效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涛 党小虎 刘国彬 刘宝军 邵传可
【目的】比较宁夏隆德县3种灌木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便选择和发展固碳能力较强的灌木种。【方法】在宁夏隆德县退耕还林实施区,选择7年生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山毛桃(Prunus davidiana)灌木林,设置样地,测算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并取0~100cm土层土样,测定不同土层土壤体积质量,计算灌木层、草本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分析3种灌木林各组分及土壤碳密度的变化。【结果】沙棘、柠条、山毛桃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63.29,52.82和77.78t/hm2,其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即土壤层碳密度所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