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76)
2023(6580)
2022(5640)
2021(5107)
2020(4385)
2019(10002)
2018(9807)
2017(18138)
2016(10390)
2015(11610)
2014(11775)
2013(11371)
2012(10607)
2011(9500)
2010(9736)
2009(9200)
2008(9229)
2007(8243)
2006(7358)
2005(6757)
作者
(32130)
(27085)
(27058)
(25748)
(17264)
(13353)
(12191)
(10467)
(10397)
(9955)
(9501)
(9116)
(9056)
(8768)
(8745)
(8197)
(8078)
(7966)
(7881)
(7805)
(6950)
(6814)
(6617)
(6220)
(6202)
(6137)
(6088)
(5997)
(5743)
(5394)
学科
(38550)
经济(38476)
管理(34346)
(29906)
(25703)
企业(25703)
方法(14866)
(12825)
数学(12814)
(12664)
数学方法(12588)
(11086)
(9752)
地方(9682)
业经(9474)
中国(9344)
(8864)
(7859)
财务(7835)
财务管理(7815)
环境(7734)
体制(7487)
企业财务(7421)
农业(7207)
(6879)
(6504)
(6395)
技术(6379)
银行(6371)
(6191)
机构
大学(149528)
学院(149243)
(57107)
经济(55800)
管理(55040)
研究(54763)
理学(46878)
理学院(46281)
管理学(45429)
管理学院(45151)
中国(39706)
科学(35972)
(32241)
(31679)
(29376)
(29312)
研究所(26615)
业大(26447)
农业(25080)
中心(24203)
(23858)
财经(22284)
(20407)
(20031)
(20028)
北京(19978)
(18555)
师范(18346)
(18137)
科学院(16986)
基金
项目(104211)
科学(80597)
基金(74551)
研究(71631)
(67599)
国家(67129)
科学基金(55854)
社会(44775)
社会科(42393)
社会科学(42381)
(41953)
基金项目(39577)
自然(37682)
自然科(36688)
自然科学(36673)
自然科学基金(35963)
(35737)
教育(32369)
资助(30186)
编号(27681)
重点(24751)
(23065)
成果(22580)
(22465)
(22402)
(21430)
计划(21044)
课题(20538)
创新(20346)
科研(19974)
期刊
(65607)
经济(65607)
研究(42185)
中国(33465)
(29812)
学报(29406)
科学(25559)
(24475)
大学(21541)
管理(20847)
学学(20683)
农业(20132)
教育(13856)
(12762)
金融(12762)
技术(12431)
(11520)
财经(11295)
业经(9935)
(9639)
经济研究(9230)
业大(8626)
(8604)
问题(8463)
资源(8440)
科技(8101)
农业大学(7067)
技术经济(6860)
现代(6698)
林业(6622)
共检索到2271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兴明  曾庆曦  汪运滨  陈启德  刘志明  
本定位评价进一步阐明了本区稻田作物布局至今仍以一季中稻为主的生态经济依据。肯定了稻田一熟改两熟能显著提高生产力,提出近期稻田改制仍应以两熟为主,改进技术,主攻单产,提高效益。同时表明本区的温光资源条件,基本能满足一年三熟正常生育的要求,但提高三熟产量的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海龙  龚伟  王景燕  林梅  赵昌平  黄帅  熊靓  
以川东丘陵区退耕青花椒林、弃耕地和农耕地为研究对象,对青花椒林分(2 a、5 a、9 a和14 a,分别以QHJ2、QHJ5、QHJ9和QHJ14表示)及对照农耕地(CK)和弃耕地(14 a,QGD)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探究青花椒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以指导青花椒种植和培肥改土。结果表明:青花椒林和弃耕地的土壤持水量、孔隙度、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为高于CK,且随青花椒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相反,花椒林和弃耕地的土壤容重低于CK,且逐渐随青花椒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土壤肥力综合值呈QHJ14>QHJ9>QGD>QHJ5>QHJ2>CK的变化规律,林地均显著高于农耕地,QGD与QHJ14差异显著而与QHJ9差异不显著;土壤肥力综合值与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呈显著相关(P<0.05)。说明种植青花椒具有显著的培肥效应,对于提高川东丘陵区土壤肥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土壤肥力综合值能综合反应土壤肥力高低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尚洪  陈红琳  沈学善  王昌桃  刘定辉  
为探索川中丘陵区套作春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倒折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单株绿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群体干物质和叶面积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对群体的调控效应大于单株。‘成单30’种植密度由3.75×104株/hm2增加至6×104株/hm2,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但超过6×104株/hm2后,穗粒数、百粒重显著降低,茎秆倒折率显著上升,从而导致玉米减产。小麦玉米套作"双三O"种植模式下,供试品种"成单30"获得较高产量的种植密度为5.25×104~6×104株/hm2,高产群体结构指标吐丝期LAI为4.72...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严燕   季国军   胡乃娟   陈留根   郑建初   胡锋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当前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探究长江下游稻田不同种植制度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碳足迹,设置4种稻田种植制度处理:一年一熟的冬闲-水稻以及一年两熟的紫云英-水稻、冬油菜-水稻、冬小麦-水稻,连续两年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估算农田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投入引起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并进行碳足迹分析。结果表明:(1)一年两熟种植制度较一年一熟的冬闲-水稻增加周年CH4排放17.5%~64.5%、N2O排放60.7%~139.8%以及土壤有机碳固定量17.3%~37.2%;(2)在考虑土壤固碳的情况下,不同种植制度的土壤有机碳固定能抵消26.6%~35.6%的温室气体排放,冬小麦-水稻、冬油菜-水稻、紫云英-水稻单位面积净碳足迹两年平均分别为13.79、11.83和9.07 t CO2-eq·hm-2,较冬闲-水稻(7.63 t CO2-eq·hm-2)分别增加80.6%、55.0%和18.8%;(3)稻田生态系统碳足迹主要来自土壤CH4排放(61.8%~67.4%),其次是氮肥施用(18.3%~23.9%),而后为N2O排放(3.3%~5.2%)和柴油的使用(2.2%~2.8%);(4)一年两熟有利于增加周年产量和产值,非水稻季种植粮油作物能显著提高种植净收益,不同种植制度单位产量和单位产值碳足迹的差异不大。因此,冬闲-水稻是长江下游稻田最为低碳的种植制度,综合碳排放、粮食安全和经济产出,冬小麦-水稻、冬油菜-水稻明显优于冬闲-水稻;发展甲烷减排和氮肥减施技术是降低稻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重要途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卞新民  冯金侠  
针对90年代种植制度变革的新特点,分析了间套作、复种及复种指数的意义,讨论了区别间套作的共生期标准、作物标准熟期与熟数系数以及面积系数等概念,提出了多样化的多元多熟种植条件下复种指数的计算规则和方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继权  黄元宁  黄福建  高正宝  
根据1997、1998两年实验区和调查资料,对皖中地区种植结构调整中稳粮增收新种植方式的产量、经济与可持续因素,以及预留带套种的机械使用、墒间设计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示范应用意见和栽培技术要点。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家国  谢红梅  姜心禄  吴婕  
本文针对四川省两熟制稻-麦(油)秸秆资源丰富,但处理难的现状,研究了在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下,秸秆还田种类(麦秸、油菜秸)和还田数量(全量、半量)的稻田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麦秸、油菜秸全量还田增产效果明显,分别比对照增产4.84%、6.20%;秸秆还田节水效益不明显,麦秸水分生产效率未得到改善,油菜秸还田水稻水分生产效率增加,油全、油半处理灌溉水分生产效率、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比对照高0.048、0.045、0.039、0.032;秸秆还田能有效培肥土壤,土壤全N、P、速效养分及微量元素含量显著提高,其中土壤速效氮麦全、麦半处理分别增加14.5、18.1mg/kg;此外,秸秆全量还田投入/产出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俊辉  曾祖俊  庞良玉  
应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成都平原现有的主要几种稻田多熟种植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生产弹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稻田新三熟种植的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生态效益指标均高于稻田两熟种植;(2)适当调整现有稻田多熟种植的劳力及氮肥要素的分配比例,农业生产的整体生产力就会提高。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何伟均  刘启芳  段求明  姜万河  郑镜新  邓志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松  喻华  陈琨  曾祥忠  樊红柱  涂仕华  秦鱼生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川中丘陵区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使用稳定性尿素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及氮效率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处理:无氮肥(CK)、普通尿素1次施用(UB_(100%))、普通尿素2次施用(UD_(100%))、稳定性尿素1次施用(DMPP_(100%))、75%普通尿素2次施用(UD_(75%))和75%稳定性尿素1次施用(DMPP_(75%))。【结果】与UD_(100%)处理相比,DMPP_(100%)的周年作物产量增加3.99%;周年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9.09个百分点,其中小麦季提高7.59个百分点,玉米季提高9.76个百分点;周年作物吸氮量提高20.22%,其中小麦季提高14.34%,玉米季提高23.62%。稳定性尿素处理在作物生长前期的土壤中硝态氮浓度低于普通尿素处理,而在小麦/玉米生长中后期(开花期以后)的植株吸氮量高于普通尿素处理。【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合理施用稳定性尿素,既可保障作物产量,又可提高作物生长中后期的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菲  张宏  
本文以四川川中地区的广安市广安区代市镇为研究区域,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对该镇农业生态系统各变量进行分析,在经济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前提下得出种植业内部各类作物的种植比例。结果表明,在满足粮食基本需求的条件下,在四川丘陵区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以双业齐动为发展模式,是现阶段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淼  蔡春菊  范少辉  张大鹏  康剑  
[目的]研究川南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竹林地土壤质量的变化,综合评价退耕还竹林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川南地区的竹林生态修复提供支持。[方法]以四川省长宁县不同恢复年限(5,10年)的硬头黄竹林地为研究对象,以非退耕竹林地为对照,测定了林地不同土层(0~20,20~40,40~60 cm)土壤物理性质(土壤体积质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化学性质(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效钾含量、交换性Ca含量、交换性Mg含量);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加权综合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法,对不同恢复年限硬头黄竹林地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在同一土层下,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土壤体积质量和非毛管孔隙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总体减小;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交换性Ca和Mg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有效钾含量则降低。同一恢复年限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体积质量逐渐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化学性质(pH、全钾除外)逐渐降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恢复5年硬头黄竹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最高;在同一恢复年限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不同恢复年限对川南地区竹林地土壤质量影响明显。恢复还林初期(5年),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上升明显;恢复还林后10年,对土壤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芳芳  刘金福  路春燕  朱建平  陈远丽  洪伟  
以福建闽侯县作为研究区,采用传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空间抽样(空间随机抽样、空间系统抽样、空间分层抽样)等方法对研究区农作物种植面积进行样本抽选、总体推算及误差估计,结果表明:1 500 m×1 500 m格网为最优抽样单元尺寸,空间分层抽样方法的相对误差为3.86%,变异系数为6.03%,抽样成本为6.03,抽样效率高.与传统抽样方法相比,空间抽样方法显著减少样本容量,节约调查成本.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冼应男  陈婵  方晰  王留芳  陈金磊  辜翔  张仕吉  
为揭示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磷(P)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选取了地域毗邻、环境(土壤、气候)条件基本一致、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4种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以及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按0~10、10~20,20~30,30~4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季节土壤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比较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TP、AP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TP含量在各季节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且LAG与LCQ、LVR(除夏季外)差异显著;季节变化也基本一致,除LAG 0~10 cm土层外,均表现为"夏高冬低(或秋低)型"。2)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季节同一土层AP含量夏、冬季差异较大,而春、秋季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AP含量在各季节的变化不完全随着植被恢复而逐渐增加;但同一土层AP的季节平均含量基本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AP含量的季节变化不尽相同。3)土壤TP、AP含量与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层现存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生物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pH值的差异显著影响土壤TP、AP的含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景辉  孙丽敏  雷雅坤  刘宁  
河北太行山丘陵区地处国家级贫困带,生态环境脆弱,优化种植结构对增加农民收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河北太行山丘陵区1985-2010年种植结构调整过程,对不同时期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变化及动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未来河北太行山丘陵区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及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