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21)
2023(9644)
2022(8026)
2021(7317)
2020(5873)
2019(13015)
2018(12549)
2017(23019)
2016(12726)
2015(14067)
2014(13806)
2013(13454)
2012(12727)
2011(11647)
2010(12202)
2009(11534)
2008(11750)
2007(10836)
2006(9884)
2005(8786)
作者
(37676)
(32305)
(31726)
(30279)
(20258)
(15212)
(14256)
(12263)
(11993)
(11435)
(11130)
(10805)
(10488)
(10344)
(10171)
(9669)
(9229)
(9210)
(9199)
(9091)
(8193)
(7885)
(7764)
(7471)
(7274)
(7185)
(7142)
(7032)
(6533)
(6450)
学科
(51064)
经济(50964)
(42169)
管理(40072)
(30963)
企业(30963)
(27836)
农业(18693)
方法(17629)
(16807)
业经(16684)
(15669)
数学(14703)
数学方法(14509)
中国(14342)
(11724)
(10571)
(9691)
银行(9663)
(9546)
金融(9543)
体制(9296)
(9271)
地方(9062)
(8971)
(8802)
财务(8785)
财务管理(8758)
环境(8708)
(8413)
机构
大学(191193)
学院(190622)
(79183)
经济(77484)
管理(70544)
研究(68500)
理学(60430)
理学院(59715)
管理学(58743)
管理学院(58377)
中国(51758)
(40140)
科学(40000)
(39818)
(38901)
(34460)
中心(31093)
研究所(31068)
财经(30754)
(30435)
农业(29327)
业大(29319)
(27854)
(25776)
师范(25530)
经济学(25013)
北京(24799)
(24220)
(23161)
财经大学(22708)
基金
项目(127217)
科学(100996)
研究(94833)
基金(93825)
(83369)
国家(82225)
科学基金(69209)
社会(63192)
社会科(59525)
社会科学(59507)
(49093)
基金项目(48974)
教育(42964)
自然(42425)
自然科(41366)
自然科学(41351)
(41274)
自然科学基金(40641)
编号(37565)
资助(36857)
成果(32415)
(30178)
(29231)
重点(29173)
(27612)
国家社会(27117)
(26699)
课题(26592)
(25147)
教育部(25136)
期刊
(96778)
经济(96778)
研究(58113)
中国(43124)
(42223)
学报(32428)
(31457)
科学(30371)
农业(27921)
管理(26245)
大学(25810)
学学(24517)
教育(20100)
(19874)
金融(19874)
业经(17386)
财经(15863)
技术(14194)
(13653)
经济研究(13396)
问题(12595)
(12315)
(12256)
世界(10103)
农村(9605)
(9605)
业大(9462)
社会(9342)
农业经济(9118)
科技(9041)
共检索到2947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运勋  
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下村庄治理中"聘用干部"的生成逻辑及其治理效果。基于田野调查的质性研究发现,为了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基层治理需要,通过村集体或乡(镇)政府公开招聘的村干部开始进入村庄治理场域。村庄的中青年人口外流所导致的村治主体流失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带来的规范治理是"聘用干部"产生的结构与制度背景,而嵌入家庭再生产为他们进入村庄治理提供了较大的能动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聘用干部"不仅可以较为顺利地参与村庄治理,低成本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而且在与主职村干部的互动中逐渐掌握群众工作方法,他们开始成为村庄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运勋  
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下村庄治理中"聘用干部"的生成逻辑及其治理效果。基于田野调查的质性研究发现,为了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基层治理需要,通过村集体或乡(镇)政府公开招聘的村干部开始进入村庄治理场域。村庄的中青年人口外流所导致的村治主体流失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带来的规范治理是"聘用干部"产生的结构与制度背景,而嵌入家庭再生产为他们进入村庄治理提供了较大的能动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聘用干部"不仅可以较为顺利地参与村庄治理,低成本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而且在与主职村干部的互动中逐渐掌握群众工作方法,他们开始成为村庄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江红  苏运勋  
利用来自山东省一个村庄的质性调查材料,通过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和农场雇工,探讨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由村庄职业农民推动形成的家庭农场能够比较顺利的开展,与其嵌入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有密切关系。家庭农场生产已经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小农户生产,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基于熟人关系流转的土地附带有合同关系,农场雇工虽然是来源于传统人情基础上的帮工,但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柔性嵌入是驻村干部通过沟通、对话、协商参与乡村治理的管理实践。柔性嵌入式治理并非单纯的行政制度吸纳与整合,而是包括文化嵌入、认知嵌入、关系嵌入在内的多维柔性嵌入的互动与治理的过程。从辽宁省X县的治理实践来看,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治理仍受根深蒂固的刚性治理思维、运转不畅的民主协商机制、薄弱的乡村社会资本、匮乏的村庄公共精神等现实因素掣肘。需要从转变刚性治理观念、运用情感治理技术、完善基层协商机制、挖掘乡村内生资源、培育村庄公共精神等层面进一步激活柔性嵌入机制,持续提升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治理效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亮  
本文认为,村庄内部的空间构造对村庄公共权力的产生和运行有着基础性的影响。一方面,明确的村庄次属空间单元的存在使得村庄公共权力的分配能够找到一个明确的地理依据,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因权力——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的村庄派性的形成;另一方面,村庄空间的非均衡性又造就了村庄权力的一种与制度规定并不相同的层级性,由此而导致了村庄中心与边缘的政治格局。国家权力的实现依托在村庄既有的空间格局之上,从而凸显了这一地域村庄权力生产机制的特点。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红  
村庄公共性关涉基层社会内生性秩序,重建公共性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面子”是发育在熟人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和行为规范,是实现村庄公共性再生产的可行机制。通过解构村民面子交换、面子积累和面子竞争的日常性生活实践行为,发现面子具有功能互惠性、社会交互性、伦理价值性三重逻辑,能依托熟人社会中人情关系的长期性、舆论公道的有效性和道德伦理的约束性,以亏欠-补偿机制、嵌入-转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生产出公共交往、公共规则和公共精神,实现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存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面子具有可塑性,既秉持着传统的控制功能,又可以嵌入新的价值内涵,有必要强化国家权力对面子观的引导功能,使其在村庄公共性再生产中发挥出积极效应,以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平衡增强农村内部发展动力,重构稳定有序的乡村秩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从家庭与市场的契合性视角,基于浙江J村家庭作坊的社会学考察结果表明,家庭并不仅仅是市场解构作用的产物。依托作坊经济,家庭嵌入并适应市场的同时也受到了市场的再造。家庭的市场嵌入是指家庭的日常生活逻辑与家庭再生产的策略均服从于市场与资本的逻辑。市场对家庭的再造表现为伦理冲击与结构强化的悖论后果,形成利益性家庭。利益性家庭融合了激进与保守的双重属性,反映了家庭市场化转型的复杂性,并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印子  
鲁西北农村分家与代际互动形态对既有家庭再生产理论形成冲击。伴随家产的累积与流动,家庭的"分—继—合"体系发生重组,进一步呈现出虚"分"、弱"继"、实"合"的特点。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发展压力,母家庭成为子代核心家庭应对生活压力时的转嫁对象,代际互动过程中的家不仅没有裂分,反而紧密地粘连在一起。现代农村家庭结构趋于代际合作的实质,是分家后围绕家庭再生产所形成的亲子两代核心家庭之间家庭资源的整合利用。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并非意味着家的整体性的退场,中国的现代家庭依然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面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方成  靳永广  
集体所有的制度安排、产权与政治的密切关联以及层级制的行政治理机制使村级组织和基层政府共同行动于土地制度改革场域中。本文的核心议题是探究土地制度改革中行政与自治能否以及如何有效联动。Y县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表明,行动的关键是构建集体自主治理的行动机制,实则是政府嵌入式治理与村庄自组织管理联动的过程。其中,前者以弹性制度嵌入、涉农项目进村和内生组织赋权等村庄面向的行政嵌入调动村民事务理事会主导改革积极性,而宗族性村庄具有的强关联特性和外部行政赋权则为后者通过情感与利益动员提供了条件。宅基地利用现状及未来需求、"尽量不得罪人"的心理定位、村庄集体收入水平以及制度赋予的行动自主性,分别从自然和社会层面约束或激励理事会的具体行动,由此改革呈现多样性结果样态。组织的非正式性与激励的单一性为自组织管理的长期存续埋下了消退的潜在可能性。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窗口透视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认为应通过行政资源培育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从而实现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晋洪涛  郭秋实  史清华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但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并不高。本文基于制度嵌入性理论,通过对河南省柘城县农户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家意识”和“面子观”两种非正式制度对传统农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分化对传统农区宅基地退出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各类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都较为薄弱。由“家意识”衍生出的乡土情结、落叶归根观念等,是非农户和兼业户不愿退出宅基地的重要原因;“面子竞争”与传宗接代观念的结合使农村形成了激烈的子代婚备竞赛,由此导致的严重代际剥削引发农户对“老有所居”的担忧,并进一步弱化了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传统的“家意识”与“面子观”共同促使农户形成了对宅基地的心理依赖,进而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了很强的削弱作用。当前在传统农区推进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尊重农户“归有其根”“老有所居”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户观念的引导,实现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互补与适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红阳  赵煌  
在家庭化迁移背景下,家庭再嵌入正在成为随迁老人及其家庭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现实挑战。成功的家庭再嵌入不仅有利于随迁老人顺利市民化,而且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的动力在于:贫困倒逼、创造美好生活与正哺延续。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的现实张力来自生活模式的碰撞、日常的生活博弈以及刚性约束的打破。通过考察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的动力与张力可以发现,随迁老人责任日益核心化,但在家庭中的地位却呈现边缘化。解决好农村随迁老人家庭再嵌入,首先应积极营造随迁老人贡献的正面宣传;其次要积极构建家庭内部的民主机制;最后要构建专业化支持体系,帮助随迁老人顺利融入家庭。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永丽  卢海陵  
本研究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探讨了工作嵌入、工作家庭平衡和家庭内关系的相互关系。研究采用配对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234份员工及其配偶的有效配对数据。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员工工作嵌入对员工自评的工作家庭促进和家庭工作促进有正向影响,对员工自评的家庭工作冲突有负向影响;相对地,工作嵌入正向影响配偶评的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配偶评工作家庭冲突正向影响配偶感知的家庭冲突,配偶评家庭工作冲突负向影响配偶感知的家庭亲密度,配偶评家庭工作促进负向影响配偶感知的家庭冲突、正向影响配偶感知的家庭亲密度。工作嵌入可以通过员工自评工作家庭促进和配偶评的工作家庭冲突间接正向影响配偶感知的家庭冲突,工作嵌入还可以通过配偶评的家庭工作冲突间接负向影响配偶感知的家庭亲密度。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仕华  李维安  
本文针对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视角下,公司治理的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的不足,从社会嵌入理论视角审视公司治理,认为公司治理具有社会嵌入性,并提出一个初步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中,本文依据"主体嵌入于客体情境"的概念模式,将嵌入分为主体嵌入和客体嵌入,其中:认知嵌入为主体嵌入,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和宏观嵌入为客体嵌入。然后从主体认知(认知嵌入)嵌入于联结企业情景(关系嵌入)、企业网情景(结构嵌入)、国家情景(宏观嵌入)以及各情景间交互影响方面剖析了公司治理的嵌入机制。从社会嵌入理论视角审视公司治理不仅可以解释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视角不能解释的诸多实践现象,而且还为有关公司治理的政策制定带来有益启示。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会金  戚振东  
国家审计承担着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功能。文章首先构建了一个国家审计嵌入性治理的理论框架,分析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嵌入性治理本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认为,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作用机制包括对国家治理目标实现的控制作用、对国家治理主体运行的监督作用、对国家治理服务的评价作用、对国家治理结构不断优化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国家治理环境的培育作用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振其  郭诚诚  
人口流动与乡村公共性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更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命题。大众媒介作为乡村公共性的载体,发挥着联结整合的作用,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变革的技术支撑。通过提炼“媒介传播-公共性再生产-治理重构”分析框架,本文以华北前赵固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高音喇叭作为早期扎根乡土的适宜媒介和基层治理工具,表现出具有权威主导性的单向管控特征。社会结构转型使高音喇叭经历了从“国家象征”到“广告载体”祛魅化的角色嬗变,高音喇叭的信息传播功能受时空限制而明显削弱。面对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乡村社会中乡村公共性解体与乡村社会治理脱域,数字赋能下的村务微信群成为乡村公共性再生产与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载体。村务微信群使村民实现了跨时空的“共同在场”,塑造了虚拟的熟人社会,增进了村民之间的社会关联,强化了村庄共同体意识,推动了互动治理的形成,为乡村善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