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41)
- 2023(7225)
- 2022(6011)
- 2021(5847)
- 2020(4948)
- 2019(10979)
- 2018(11098)
- 2017(20740)
- 2016(11581)
- 2015(13056)
- 2014(13141)
- 2013(12977)
- 2012(12375)
- 2011(11117)
- 2010(11410)
- 2009(10787)
- 2008(10924)
- 2007(10223)
- 2006(9283)
- 2005(8345)
- 学科
- 济(51780)
- 经济(51722)
- 农(45060)
- 业(38255)
- 农业(29893)
- 管理(27423)
- 企(18400)
- 企业(18400)
- 方法(16691)
- 业经(15561)
- 数学(14299)
- 中国(14228)
- 数学方法(14069)
- 地方(13062)
- 学(11043)
- 制(10979)
- 农业经济(10186)
- 发(9891)
- 财(9261)
- 村(9050)
- 农村(9041)
- 策(8769)
- 贸(8361)
- 贸易(8352)
- 体(8169)
- 发展(8145)
- 展(8131)
- 易(8112)
- 土地(8092)
- 及其(7905)
- 机构
- 学院(165073)
- 大学(160615)
- 济(65854)
- 经济(64313)
- 管理(59567)
- 研究(58677)
- 农(51405)
- 理学(50812)
- 理学院(50214)
- 管理学(49124)
- 管理学院(48861)
- 中国(46995)
- 农业(39218)
- 科学(37295)
- 京(34697)
- 业大(32986)
- 所(30707)
- 中心(28490)
- 财(27935)
- 江(27816)
- 研究所(27591)
- 农业大学(24166)
- 范(23282)
- 师范(23030)
- 省(21836)
- 州(21622)
- 北京(21210)
- 财经(21183)
- 院(19984)
- 业(19446)
- 基金
- 项目(106224)
- 科学(82257)
- 研究(79871)
- 基金(74595)
- 家(65386)
- 国家(64641)
- 科学基金(54245)
- 社会(49741)
- 社会科(46349)
- 社会科学(46339)
- 省(43513)
- 基金项目(39749)
- 教育(35968)
- 划(35092)
- 编号(34937)
- 自然(33988)
- 自然科(33184)
- 自然科学(33175)
- 自然科学基金(32592)
- 资助(29732)
- 农(29411)
- 成果(28391)
- 发(24077)
- 课题(23888)
- 重点(23690)
- 部(23429)
- 创(21494)
- 性(20385)
- 业(20193)
- 创新(19989)
共检索到265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一楠 赵洋
20世纪60年代,绵阳成为四川三线建设的重镇。进驻绵阳的三线企业和科研院所带动了当地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和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新变化。与此同时,广大农民掀起了支援三线建设的热潮,在参加基本建设、生产地方性建材、保障蔬菜供应等方面出力颇多。三线建设中的工农关系尽管存在矛盾,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问题得到解决,偏差得以纠正。工农互惠关系的构建为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及战略大后方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给处理新时期的工农、城乡关系提供了历史启示。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工农关系 城乡关系 西部工业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郑有贵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建设战略行动,承载着扩展战略纵深和调整生产力区域布局的双重任务。这一战略行动计划实现了预期目标,对推动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乃至保障国家安全,都发挥着重大作用。通过对三线建设中的典范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建设及转型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全部历程的考察,对为什么要在没有工业基础的西部地区的大山深处攀枝花嵌入式建设大型钢铁生产基地、在攀枝花如何嵌入式建设大型钢铁生产基地以及为什么能够建成、为什么改革开放时期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能够持续发展3个问题进行探讨,以再现国家在三线地区大规模嵌入式实施重大工业建设项目的历史逻辑,再现中国工业化战略实施的历史,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及转型发展路径。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建设及转型发展的实践表明,落后而又交通不便的攀枝花之所以能够突破循环累积因果逻辑,根本在于充分发挥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脱离中国通过70多年建设改变弱势地位的事实,只是基于某一理论抽象地讨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解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现象,还有可能陷入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之前历史的认识逻辑,对新中国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就难以形成共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东林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释了邓小平对三线建设的重要贡献: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决策者和规划者;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提出了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进行三线建设的思想;是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设计师。尤其是邓小平在参与三线建设过程中所孕育的三线建设思想,对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
邓小平 三线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柯尚哲
围绕三线建设与军事战略、三线建设对环境的恶劣影响,梳理了相关欧美学者的成果及其观点。提出为了更加深入研究三线建设,欧美学者需要从其他角度切入,分析它对经济方面的影响。而三线建设的军事战略研究,则必须等到中国档案馆资料更加对外开放,否则外国学者只能沿用刘易斯与薛理泰的研究办法——使用中国学术报刊与领导的回忆录来印证他们的论点。对小三线口述史研究应该尽快开始,时不我待。
关键词:
欧美 学术界 三线建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蒲培勇
从文化人类学探寻三线建设工业遗址背后蕴含着建设者族群意识以及族群表达的文化身份,分析三线建设城市文化具有地方性知识、族群记忆、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内涵构成,以适应三线建设城市发展的文化诉求。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是城市文化形象提升不可缺的物证,从文化景观概念阐释三线工业遗址具有文化景观的属性,以攀枝花三线建设席草坪工业遗址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文化景观的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的具体表述,为我国三线建设城市工业遗址的景观重构和城市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工业遗址 文化人类学 文化景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蒲培勇
从文化人类学探寻三线建设工业遗址背后蕴含着建设者族群意识以及族群表达的文化身份,分析三线建设城市文化具有地方性知识、族群记忆、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内涵构成,以适应三线建设城市发展的文化诉求。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是城市文化形象提升不可缺的物证,从文化景观概念阐释三线工业遗址具有文化景观的属性,以攀枝花三线建设席草坪工业遗址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文化景观的空间性、功能性和时代性的具体表述,为我国三线建设城市工业遗址的景观重构和城市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工业遗址 文化人类学 文化景观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有贵 陈东林 段娟
对于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横贯国家3个五年发展计划,涉及13个省、市、区,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9.01%①,有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次民工参加,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西部地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三线建设,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未提及,原因是在三线建设的评价问题上争议较多而未能形成共识。中央实施的三线建设项目大多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而四川、重庆又是西南三线建设项目的重点地区,三线建设初期在四川、重庆实施的重点项目有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邓利萍
特色资源建设日渐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其中最具“特色”的灰色文献的搜集也成了许多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但许多特藏文献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缺乏文献的背景信息,也没有与之构成相互依存的其他关联文献。这在一方面不利于读者对文献含义的精确解读,另一方面也妨碍用户对文献所关涉事物的整体把握。本文以浙西南小三线建设的资料搜集为例,探讨图书馆如何主动地介入知识生产环节,通过对官方的档案文献和民间文献进行信息补充和信息整合、在资料的搜集阶段就着手建构文献的系统性,以完善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毅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三线建设是我国内地开展的以备战为中心、以军工为主体的经济建设。三线建设对川渝地区机械工业的发展与布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三线建设中建成投产的企业,极大地增强了川渝地区机械工业的实力,使川渝地区机械工业的门类比较齐全,形成了重型矿山、机床工具、石油化工通用、仪器仪表、汽车、电工、通用基础、农机等主要行业。在"靠山、分散、隐蔽"的战略布局方针下,结合川渝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机械工业的行业特性,三线建设中川渝地区的机械企业在四川盆地沿河流成不规则的半圆形分布,集中布点于重庆、成都、自贡、内江及其周边地区,成为城市依托型布局,这种布局兼顾了国防原则与经济原则。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川渝地区 机械企业 分布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汪红娟
作为共和国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三线建设,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经济建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三线建设的特殊性,相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尚属空白。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相关档案及材料的解密,逐渐进入学者视野。迄今为止,学界对三线建设的诸多问题研究都取得了明显进展,诸如三线建设的原因、三线建设的得失评价、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等,并逐渐延伸至相关领域,诸如三线建设与城市化、三线建设的职工婚姻等,可以说,研究趋向更为细化和多元化。在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三线建设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提出对今后三线建设研究的看法和思考,期望推动三线建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深化。
关键词:
三线建设 研究 展望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曙新
本文从均衡与效益两大经济目标入手 ,对怎样客观评价 60~ 70年代开展的三线建设进行了探讨 ,认为三线建设不仅在当时具有备战的意义 ,而且对后来的经济建设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均衡方面 ,对三线建设在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改变我国在 1 949年前形成的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工业畸形布局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在效益方面 ,既认为三线建设在防止外敌入侵方面的作用是一种最大的效益表现 ,又对三线建设投资回报率不高的问题进行了辨析。最后得出的启示是 :在任何形势和条件下 ,都必须妥当处理好均衡目标与效益目标的关系 ,努力求得两大目标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均衡 效益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傅玉芳
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研究员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檪(檪第一辑)最近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檪小三线建设系20世纪60—80年代全国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全国一、二线(沿海沿边)28檪个省区市的腹地,依靠地方自筹资金,以战备为中心、以地方军工和工业交通设施为主的全国性经济建设战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段伟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初,在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的三线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影响非常大。许多三线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政策的转变需要转轨或调整,有的陷入困境。甘肃天水市区的三线企业在最初的工业布局上没有严格按照"山、散、洞"的方针设计,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天水市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企业改造、调整中,产品研发也注意市场需求,不断开拓,有的成为天水市的名优企业。
关键词:
天水 三线 建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英伟
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研究员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二辑)2016年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小三线建设系20世纪60—80年代全国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全国一、二线(沿海、沿边)28个省区市的腹地,依靠地方自筹资金,以战备为中心、以地方军工和工业交通设施为主的全国性经济建设战略。时至1985年鼎盛时期,拥有229家企事业单位,职工人数达到25.65万人,工业总产值17.2亿元。作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此书包括特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