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60)
- 2023(2773)
- 2022(2277)
- 2021(2048)
- 2020(1706)
- 2019(4030)
- 2018(3852)
- 2017(6611)
- 2016(3827)
- 2015(4389)
- 2014(4596)
- 2013(4491)
- 2012(4224)
- 2011(3748)
- 2010(3820)
- 2009(3453)
- 2008(3503)
- 2007(3444)
- 2006(3075)
- 2005(2345)
- 学科
- 济(14742)
- 经济(14736)
- 管理(10086)
- 业(7116)
- 企(6098)
- 企业(6098)
- 方法(5754)
- 地方(5168)
- 数学(4928)
- 中国(4857)
- 数学方法(4821)
- 农(4682)
- 学(4443)
- 业经(3988)
- 和(3260)
- 环境(3190)
- 农业(3034)
- 财(2927)
- 理论(2671)
- 资源(2667)
- 教育(2579)
- 发(2468)
- 策(2302)
- 生态(2275)
- 教学(2224)
- 技术(2189)
- 划(2170)
- 制(2150)
- 及其(2105)
- 工作(1932)
- 机构
- 学院(52172)
- 大学(51863)
- 研究(20392)
- 管理(18796)
- 济(16304)
- 经济(15713)
- 理学(15334)
- 理学院(15139)
- 中国(14948)
- 管理学(14771)
- 管理学院(14682)
- 科学(14626)
- 京(12107)
- 农(11072)
- 所(10891)
- 研究所(10022)
- 江(9762)
- 中心(9607)
- 业大(9376)
- 农业(8629)
- 院(8549)
- 省(8391)
- 技术(8389)
- 范(7905)
- 北京(7797)
- 师范(7754)
- 财(7677)
- 州(7451)
- 研究院(6810)
- 部(6186)
共检索到85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刘舜斌 汪振华 林良伟 杨平海 章守宇
基于2004年渔业资源的本底调查和2005年四个季度的跟踪调查结果,对嵊泗人工鱼礁一期工程的建设效应进行了初步评估,得到如下结果:(1)投礁后,礁区渔业资源生物量的相对变化率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增幅达75%,到了秋季生产力达到2004年同期的4倍多,而对照区的资源量则以36%的平均幅度减小;(2)投礁前,各个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多,投礁后,鱼礁区的多样性值逐渐赶上并超过对照区,平均高出25%左右;(3)投礁前后,对照区的经济种种类数维持在10种左右,而鱼礁区随着礁体的投放,经济种增加,多达25种。结果表明,鱼礁投放后,鱼礁区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群落结构也得以明显改善,人工鱼礁的经济、生态效应已有良好的...
关键词:
嵊泗 人工鱼礁 资源量 多样性 效果评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增强 章守宇
人工鱼礁是放置于海底以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物理、生物或社会经济过程的人工设施,具有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功能。21世纪以来我国东海区开展了较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用以改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局面。科学地评价人工鱼礁建设的经济效果,对指导今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根据东海区建设规模超过5×104空m3、建成时间大于2年、礁体结构为具有代表性的钢筋混凝土和旧船改造、并且有跟踪调查记录的4个有代表性的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项目的调查资料,选取净现值(NPV)、动态投资回收期(DPP)、内部收益率(IRR)和益本比(BCR)等作为评价指标,运用模糊数学法建立了相应的模糊隶属函数,运用熵权法确定了评价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尹增强 章守宇
科学评价鱼礁生态效果对后续鱼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鱼礁生态效果产生原理出发,以鱼礁的自然特征、流场效应、水质与底质、饵料生物、鱼类与大型无脊椎动物5方面作为评价准则,建立了2个评价层次共29个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在查阅文献和分析调查资料基础上,确定了定量评价指标的模糊隶属函数和定性指标的评判依据以作为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运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对2个代表性资源保护型鱼礁的生态效果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吻合。评价方法可以作为有关鱼礁生态效果评价的依据。
关键词:
生态效果 评价标准 资源保护 人工鱼礁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尹增强 章守宇
人工鱼礁是放置于海底以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物理、生物或社会经济过程的人工设施。科学评价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生态容纳量的改善程度对揭示鱼礁的生态功能和指导鱼礁后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可分为3种类型(I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Ⅱ型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身体不接触鱼礁,但在鱼礁周围游泳、在海底栖息。该生物学资料可通过拖网调查取样获得。根据2004年10月~2007年9月浙江嵊泗人工鱼礁海域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建立了模拟礁区渔业资源密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Logistic模型,并据此求解了鱼礁海域资源数量容纳量模型。通过遗传算法求得了Logistic模型的参数。结果表明,...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袁华荣 陈丕茂 李辉权 黎小国 唐振朝 秦传新 余景 舒黎明
基于2004年3月本底调查和2007年5月以及2010年8月跟踪调查的结果,对雷州乌石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投礁后2007年和2010年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50倍和2.15倍;对比区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27倍和2.00倍。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是投礁前的2.13倍和3.00倍;对比区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是投礁前的0.46倍和1.96倍。投礁后,礁区和对比区海域的Pile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均明显高于投礁前。投礁后,礁区和对比区海域鱼类成为第一优势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曾旭 章守宇 林军 钟佳明
为了提高人工鱼礁选址的有效性,本研究以岛礁海域保护型人工鱼礁选址适宜性评价为例,基于多准则决策方法,结合专家系统、层次分析法、GIS空间分析对马鞍列岛海域进行了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经验提取影响保护型人工鱼礁选址适宜性的主要准则(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管理因素)和对应的次级准则(底部坡度、底质类型、海流、水深;渔获量、资源密度、幼鱼量、幼鱼扩散;与污染源距离、与航道距离、离岸距离)。通过两两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要准则和次级准则的权重,结果显示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管理因素的权重分别为0.481、0.4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赵静 章守宇 汪振华 王凯
为了探明鱼礁生境中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取得的生态效果以及探索人工鱼礁投放对整个资源组成情况的影响,根据2004年-2007年嵊泗海域人工鱼礁区及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的资源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上述3个海域的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发现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150种,其中鱼礁区119种。鱼类和节肢类在生物量和数量上均占较高比例,为3个海域的主要资源组成。鱼礁区在历次调查中共发现季节性优势种类11种,随时间的推移,鱼类作为优势种的次数增多。同步调查中,鱼礁区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其余2个海区,最高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别为6.349和3.303,鱼礁周边海域分别为3.982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陈海刚 陈丕茂 吕国敏 贾晓平
为了解不同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了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实际投放的10种礁体模型对黑鲷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在距离水槽中心40~70 cm的区域出现频次最高,且在试验水槽中分布较为分散。分别将10种礁体模型放入水槽后,对有礁及无礁时试验鱼随距离出现的频次进行曲线趋势回归显示,1-8号礁体模型试验中试验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为距离水槽中心20~50 cm,而9号和10号礁为体试验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则为距离水槽中心10~40 cm,分别比对照组试验鱼最大出现频次区域向中心点近移了20 cm和30 cm,说明10种礁体模型对试验鱼均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对试验结果做模...
关键词:
黑鲷 鱼礁模型 集鱼效果 深圳杨梅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曾雷 唐振朝 贾晓平 于杰 陈国宝
为探究人工鱼礁聚鱼效果,于2017年2月、4月、9月和11月主要通过声学探测技术,对防城港海域渔业资源密度、空间分布与大小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其临近海域4次调查共捕获各类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201种,包括鱼类126种、蟹类32种、虾类20种、虾蛄类11种和头足类12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在时空层面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且交互作用显著(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真真 公丕海 关长涛 李娇 王腾腾
为研究不同水泥类型混凝土人工鱼礁对生物附着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在青岛薛家岛海域进行礁体挂板实验,水泥类型包括复合硅酸盐水泥(P.C)、矿渣硅酸盐水泥(P.S)、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P.P)、粉煤灰硅酸盐水泥(P.F)和铝酸盐水泥(CA),2015年9月完成海上挂板。结果显示,2015年11月第1次取样,不同材质人工鱼礁上的附着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为P.P、P.S、CA、P.F和P.C,生物量分别为888.29、755.43、752.07、620.11和402.01 g/m2;生物种类分别为P.S上7种,P.F
关键词:
水泥类型 混凝土人工鱼礁 附着生物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磊 陈栋 彭建新 张建明 王磊 陈帅 全为民 蒋玫 姜亚洲
为研究箱体礁(M1型)、三角形礁(M2型)、框架礁(M3型) 3种不同构造的人工鱼礁对黑棘鲷(Sparus macrocephlus)的诱集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观察了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活动和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未放置人工鱼礁模型时,黑棘鲷随机分布于各试验区域;放置的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均具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以有效空间最大、遮蔽效果最好的M1型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最佳; M2、M3型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随着礁体模型有效空间、遮蔽效果的减弱而逐渐降低,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3种鱼礁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差异可能由礁体模型的构造差异和黑棘鲷的习性共同决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黑棘鲷 诱集效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胜南 汪振华 梁金玲 章守宇
为了解东海典型软相泥地生境鱼礁投放后在水平梯度上的影响能力,于2014年8月在嵊泗人工鱼礁区采用等间距设点的方法,对不同网具(刺网、地笼网、拖网)在评价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刺网渔获组成以鱼类为主,占刺网总渔获种类的51.1%;拖网主要为节肢类,其次是鱼类,分别占拖网总渔获种类的41%和37.7%;地笼网的渔获种类分布则较为均衡。比较不同采样方法在鱼礁区水平方向上多样性的表征能力,拖网优于刺网和地笼网,3种网具组合的采样方式优于单种网具或任意两种网具相互组合。自人工鱼礁核心区向外,各站点生物资源量、多样性等指标大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从上述指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淼 章守宇 王伟定 虞宝存
为了解人工鱼礁的矩形间隙大小对鱼类行为产生的影响,实验利用特征礁体的不同组合来模拟人工鱼礁矩形间隙的大小,在来流速度分别为19.1、23.4和27.7cm/s情况下,探讨不同礁体矩形间隙(水平、垂直)的大小对黑鲷幼鱼行为产生的影响,总结出黑鲷幼鱼的喜好流速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当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水平38.8cm时,相对其他情况来说,黑鲷幼鱼具有最大趋礁率43.1%,对应的喜好流速范围为9.6~23.4cm/s;当礁体矩形间隙设置为垂直20cm时,黑鲷有最大趋礁率50.1%,对应的喜好流速范围为6.7~27.9cm/s。总体来说,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水平时的集鱼效果要好于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垂直时。
关键词:
黑鲷幼鱼 人工鱼礁 结构间距 流速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庆怀
从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日本竟把濑户内海水产品产量从年均25万吨提高到年均70万吨;美国从1964年开始到80年代末,把原来水质贫瘦、资源贫乏的东部海区渔业产量意推进到年均180万吨,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把产量提高如此大的幅度呢?不是水域环境的自然改变,更不是捕捞力量的大量增加,而是因为,他们都是投放了人工鱼礁进行增殖的缘故。 人工鱼礁,是人为地在海底设置一定形状的礁状物,吸引和增加鱼类及其它动植物,以达到提高渔获量和繁殖保护水生生物的目的。鱼礁可用混凝土、石、木、铁等多种类型的材料制造而成;可制成M、N、C型、圆筒型、三角型、方型等各种形状。按其主要作用可分为:资源保护礁、海洋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沈蔚 章守宇 李勇攀 张进 沈天跃 沈赟 张翔
长期以来将多波束测深数据和侧扫声呐图像进行融合叠加,一直是水下测绘领域的研究难题,而美国Benthos公司近年推出的C3D测深侧扫声呐系统,采用了多阵列换能器,CAATI专利算法,可同步获得高分辨率的侧扫图像和高质量的测深数据。本文着重研究:(1)在鱼礁区的设计阶段,C3D系统提供三维的水下地形、等深线等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的鱼礁礁址的选择和布设方案设计;提供高分辨率的水下地貌图像,进行海底地质的分类,也可直观判断水下的各种地貌和障碍物等。(2)在鱼礁施工阶段,利用C3D水下图像对鱼礁的位置和状态进行评估,改进投放方法和工艺,确保设计方案的实施到位。(3)在鱼礁竣工后的监测阶段,利用不同时期的...
关键词:
测深侧扫声呐 人工鱼礁 多波束 探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