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93)
- 2023(5444)
- 2022(4631)
- 2021(4255)
- 2020(3563)
- 2019(7936)
- 2018(7971)
- 2017(14044)
- 2016(8311)
- 2015(9222)
- 2014(9498)
- 2013(9033)
- 2012(8522)
- 2011(7724)
- 2010(7792)
- 2009(7148)
- 2008(6952)
- 2007(6338)
- 2006(5708)
- 2005(4908)
- 学科
- 济(28039)
- 经济(28006)
- 管理(16291)
- 业(13701)
- 学(11366)
- 地方(10888)
- 农(9958)
- 企(9588)
- 企业(9588)
- 方法(9185)
- 中国(7409)
- 农业(6850)
- 数学(6739)
- 数学方法(6631)
- 制(6430)
- 业经(6336)
- 理论(6246)
- 体(5917)
- 财(5742)
- 环境(5218)
- 地方经济(4834)
- 融(4310)
- 金融(4303)
- 银(4154)
- 银行(4108)
- 和(4063)
- 生态(4050)
- 行(4025)
- 教育(3935)
- 税(3782)
- 机构
- 学院(115091)
- 大学(111034)
- 研究(46929)
- 管理(36708)
- 科学(35221)
- 济(34371)
- 中国(33921)
- 经济(33314)
- 理学(30435)
- 理学院(29902)
- 管理学(28977)
- 农(28802)
- 管理学院(28777)
- 京(27021)
- 所(26084)
- 江(25417)
- 研究所(24379)
- 业大(23274)
- 农业(22459)
- 中心(21251)
- 省(20061)
- 范(19021)
- 师范(18689)
- 院(18524)
- 财(17294)
- 北京(16320)
- 州(16290)
- 室(16091)
- 技术(15645)
- 师范大学(14878)
- 基金
- 项目(82318)
- 科学(62484)
- 基金(55990)
- 研究(55374)
- 家(52671)
- 国家(52249)
- 科学基金(41928)
- 省(36832)
- 社会(31480)
- 基金项目(30709)
- 划(29730)
- 自然(29716)
- 社会科(29557)
- 社会科学(29549)
- 自然科(28829)
- 自然科学(28819)
- 自然科学基金(28245)
- 教育(24340)
- 资助(23271)
- 编号(22059)
- 重点(20045)
- 发(19377)
- 计划(18274)
- 课题(17777)
- 科技(17549)
- 成果(17377)
- 科研(16198)
- 江(16074)
- 部(15803)
- 创(15742)
共检索到1777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慧玲 杨万勤 汪明 岳楷 王滨 彭艳 张川 吴福忠
森林河道与溪流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与水生态系统的关键纽带之一,其贮量特征直接关系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但缺乏必要关注。因此,以岷江上游典型高山森林河道与溪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山森林河道与溪流木质残体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域森林木质残体在河道与溪流中的总贮量分别为2 630.72g/m2和753.41g/m2。(2)河道木质残体以径级大于10cm的粗木残体为主(达88.23%),1~2.5cm的细木质残体分布最少(仅1.20%);相反地,溪流木质残体以1~2.5cm比例最大(达48.95%),10cm以上的木质残体分布比例最小(仅1.22%);(3)...
关键词:
高山森林 溪流 河道 木质残体 贮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岳楷 杨万勤 彭艳 张川 黄春萍 吴福忠
凋落叶在高山森林河流中的分解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内容,而且与森林养分流失以及下游水体环境密切相关,并可能受到冬季雪被变化和土壤季节性冻融的影响,但一直缺乏必要的关注。因此,以岷江上游高山森林4种代表性植物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研究了一个冬季不同冻融时期(冻结初期、冻结期和融化期)的质量损失特征。经过一个冬季(162d)的分解,康定柳、高山杜鹃、方枝柏和四川红杉凋落叶分别完成了初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国斌 刘世荣 张远东 王植 缪宁
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样地数据,基于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估测岷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碳密度、碳密度年增长率及其随林龄、海拔和坡向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暗针叶林的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较高,中龄林、幼龄林生物量碳密度较低,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龄林和近熟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幼龄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中龄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大,为1.3%,其次为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为0.8%,幼龄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小,为0.7%;海拔3600~3800m处生物量碳密度最大,明显高于其他海拔区段;海拔3000~3400m处生物量碳密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庞学勇 包维楷 吴宁
干旱河谷是我国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环境异质性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以其较好的光热等条件成为整个川西地区人口和城镇分布集中的核心地带,但是由于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和随之而来的人地矛盾,加之干旱河谷脆弱的生态系统,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为例,探讨了干旱河谷气候成因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指出人类活动是叠加于自然因素作用之上的,不是起主导作用,大气环流、局地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造就了当今干旱河谷气候形成,是干旱河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其气候特征具有:(1)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春季气温回升快,秋季下降迅速,≥10℃的积温大,持续时间较长,地温...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气候特征 气候成因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勇 何勇 张健 陈秀兰 曾维忠
针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现状,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以支付卡形式设计了374份调查问卷,调查了岷江流域居民对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WTP)。结果表明:岷江流域60.80%的居民家庭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支付意愿,平均支付意愿为每户每年44.00元。按照岷江流域现有家庭数量计算,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是5 507.48×104元。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支付意愿与个人社会经济变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对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作了环境经济学解释。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剑芬 杨玉盛 钟羡芳 贺旭东
粗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要素,由于定量研究某特定区域CWD的贮量和碳量的工作量相当大,需要长期的研究才能获得可信的数据,因此有关全球森林生态系统CWD的贮量和碳量仍不太清楚。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综述全球不同森林中CWD的贮量和碳库情况。结果表明:温带针叶林CWD贮量最高(30~200t.hm-2),而阔叶林最低(8~50t.hm-2);全球森林CWD碳贮量范围大致为75~114或157Pg。各森林CWD贮量值变化大,因林龄、CWD分解阶段和人类经营活动(如疏伐、皆伐和控制火烧)而异。今后需更广泛地开展森林CWD调查,以更深刻理解CWD与林分结构、树种特性及干扰的关系。此外...
关键词:
粗木质残体 森林生态系统 贮量 碳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李亚 杨万勤 李晗 倪祥银 何洁 吴福忠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川西高山森林典型乔木(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灌木(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和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林窗中心到郁闭林下不同生境(林窗中心、林冠林窗、扩展林窗和郁闭林下)中凋落物第一年分解不同关键时期(雪被形成期、雪被覆盖期、雪被融化期和生长季节)可溶性碳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6种凋落物可溶性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在冬季含量增加而在生长季节含量降低,而可溶性无机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邓坤枚 石培礼 谢高地
该文以长江上游为研究区域 ,根据上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别 ,划分为暗针叶林、其它针叶林、阔叶林、经济林、竹林、灌木林和 6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区域 ,并利用年降雨量、林冠截留量数据以及“影子工程”等方法 ,计量和评述了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效益。结果表明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年涵养水资源量为 2 397 2 81 4× 1 0 8m3 ,涵养水源的年经济价值为 1 6 0 6 1 79× 1 0 8元 ,相当于该区域 1 99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1 4。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经济价值 长江上游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金叶 李海防 段文军 唐东明 王绍能 刘兴伟 黄华乾
从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采用固定样地定位监测法,对漓江流域典型森林群落木荷Schima superba林降水特征及地表径流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荷林在雨季容易产生地表径流,但由于木荷林群落结构良好,地表径流系数仅为0.0167;木荷林地表径流平均滞后时间为70 min,最长滞后时间为330 min。地表径流的产生受前期降水和林地条件的影响,在前期降水较充分的情况下,4.3 mm的降水就能产生地表径流。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呈显著线型相关;降水强度对径流系数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降水强度越大径流系数越大。
关键词:
漓江 降水量 降水强度 地表径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一平 段泽新 窦军霞
利用岷江上游和元江(红河上游)河谷区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两河谷区的光、热、水、风等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两河谷区的日照时数均较多,日照充足,干热河谷的日照时数要比干暖河谷多。干热河谷的平均温度要比干暖河谷要高。两河谷均是气温的年较差较小,月较差较大;降水的地区差异大,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降水均集中在雨季,降水量干热河谷多于干暖河谷;两河谷均是山谷风大,定时风显著,风速均是干季大,雨季小。两河谷局地小气候均呈现复杂多样特征。在干热河谷中上段,光热资源较丰富,而水分资源不协调,导致水分构成了该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在干暖河谷中上段,光照可满足需要,热量和水分不足,构成了限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项清 于欢 阚瑷珂 黄弘 何杰
岷江上游河流水系的结构特征与复杂地貌环境构建了山区独特的水生态与水环境基础,从而塑造了流域聚落特殊的分布规律。研究分别通过河流邻近距离、河道剖面的海拔变化、集水流域等级以及河流水系发育的复杂程度,展开对岷江上游聚落分布的平面形态、垂直变化、类型分布和空间分异的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岷江上游水文环境耦合地貌特征影响山区聚落分布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聚落具有附主干河流呈“线状”分布的特征;总体上聚落随岷江支流河道海拔升高数量降低,但在不同支流上具有一定差异。岷江干流沿线聚落随河道剖面海拔升高呈现“U型”分布特征,聚落集中分布在海拔873-1588m和1877-3369m的河道两侧;不同民族类型聚落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集水区等级指向性,如1级集水区仅藏族聚落分布,而汉族聚落几乎全部分布于10级集水区;聚落密度总体随流域水系分维数升高而增大,且在不同支流流域上具有不同空间分异规律。(2)地理探测器表明河流水系密度、水系分维数、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岷江上游聚落分布的主控因子,且具有显著的非线性交互增强效应。(3)通过阶地发育、孕灾风险、气候环境和地貌景观特征的讨论,揭示了岷江上游水文特征与地貌环境耦合形成的生产生活环境被流域居民适应性选择和利用,从而形成河流水系影响聚落分布的内部机制。
关键词:
山区聚落 河流水系 河道剖面 阶地发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永健 陶建平 张炜银 臧润国 王微 李宗峰
对岷江上游土地岭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群落外貌、物种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恢复后群落外貌以小型叶、单叶、非全缘、草质的高位芽植物为主,表现出与演替前期相符的类似温带针阔混交林特征。恢复形成的四类不同群落组成有一定差异,造林并封育效果最好,干扰下的恢复效果最差。在恢复的进程中,四类群落垂直结构层次更复杂,川莓在各灌木层都占优势地位。放牧干扰是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较低及灌丛难以实现进展演替的主要原因。恢复后群落的上层盖度影响下层盖度,放牧引起了少数口食性差的草本迅速占优。从径级结构上看,处于演替前期的华山松林有被云杉类取代的趋势,加入演替后期种的封育造林是更理想的恢复模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炜银 陶建平
在岷江上游大沟流域,以受干扰而退化,经封育后自然恢复至灌丛阶段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恢复灌丛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在1 hm2的灌丛群落样地中,共调查到木本和草本植物43科,88个属,135种,其中:草本21科44属49种、木本34科47属86种。木本物种数和个体密度都随着基径级、高度级而递减;不同高度级和不同基径级的个体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恢复后的灌丛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岷江上游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的植物群落其外貌虽然呈现灌丛状,但其组成成分却相当丰富,其中本研究区域的顶级乔木树种如辽东栎等已在群落中出现并占有较大的优势。对于该区的退化群落而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焱 周旺明 于大炮 周莉 谷晓萍 吴志军 吴胜男 王晓雨 代力民
森林在全球和区域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对于估算碳收支与平衡有重要意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作为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不仅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且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具有重要影响。利用1988~2008年5期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长江上游地区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一期、二期)等资料,基于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分析了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2000~2010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天保工程实施前后10a长江上游六省区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变化以及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二期(2011~2020年)森林植被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吕琨珑 饶良懿 李菲菲 李会杰 朱梦洵 朱振亚 周建
粗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功能发挥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数据的基础上对长白山、小兴安岭、秦岭、武夷山、鼎湖山、哀牢山等地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粗木质残体储量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初步统计和分析。初步结果认为:中国南、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粗木质残体储量存在差异,北方的粗木质残体储量是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南方的粗木质残体储量是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海拔、林分结构、年平均降水量、自然灾害、人为干扰均是影响粗木质残体储量的因子,枯立木和倒木是中国原始林粗木质残体储量的主要贡献者。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粗木质残体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相应的合理保护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