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17)
2023(3429)
2022(3158)
2021(3043)
2020(2694)
2019(6095)
2018(6080)
2017(11036)
2016(6718)
2015(7687)
2014(7843)
2013(7737)
2012(7822)
2011(7139)
2010(7647)
2009(6983)
2008(7370)
2007(6681)
2006(6159)
2005(5518)
作者
(22562)
(19093)
(18811)
(18038)
(12499)
(9728)
(8626)
(7465)
(7406)
(7367)
(7057)
(6630)
(6591)
(6332)
(6190)
(6095)
(5943)
(5836)
(5834)
(5611)
(4985)
(4945)
(4821)
(4540)
(4451)
(4390)
(4357)
(4355)
(4159)
(4154)
学科
(25086)
经济(25064)
管理(14572)
(14031)
(10091)
企业(10091)
方法(9575)
地方(9001)
(8969)
(8595)
数学(6804)
数学方法(6636)
农业(6382)
中国(6200)
业经(5598)
理论(5260)
(5033)
(4924)
(4266)
贸易(4262)
(4033)
环境(3993)
(3961)
地方经济(3920)
(3519)
银行(3496)
(3446)
金融(3444)
教育(3360)
(3342)
机构
学院(100642)
大学(98511)
研究(39451)
管理(32468)
(30652)
经济(29701)
科学(29290)
中国(29006)
理学(26797)
理学院(26274)
管理学(25414)
管理学院(25220)
(24897)
(23806)
(23577)
(22852)
研究所(20856)
农业(19644)
业大(18694)
中心(17979)
(17234)
(17001)
师范(17000)
(14956)
(14551)
北京(14336)
(14154)
师范大学(13600)
科学院(13001)
技术(12855)
基金
项目(64524)
科学(48143)
基金(43521)
研究(43058)
(40206)
国家(39822)
科学基金(31858)
(28672)
社会(24236)
基金项目(23624)
自然(22954)
(22935)
社会科(22706)
社会科学(22696)
自然科(22268)
自然科学(22258)
自然科学基金(21853)
资助(19613)
教育(19571)
编号(17302)
重点(15288)
(14999)
成果(14480)
计划(13838)
课题(13709)
(13444)
科技(13205)
(12846)
科研(12462)
(11957)
期刊
(43392)
经济(43392)
研究(25702)
(23559)
学报(23206)
中国(23154)
科学(19687)
大学(16034)
农业(15996)
学学(15148)
教育(12107)
管理(11642)
(11208)
(9088)
(8808)
金融(8808)
业经(7611)
技术(7512)
(7493)
资源(7490)
(6540)
业大(6483)
(6313)
旅游(6313)
(6313)
林业(5969)
图书(5518)
问题(5363)
财经(5301)
(5271)
共检索到161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雨  方自力  谢强  潘红丽  刘兴良  
岷江上游是四川盆地和长江干流的重要生态屏障,其植被资源在汶川地震中遭受了严重破坏。以震前(2006年)和震后(2008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研究了该区域植被在地震中的受损情况及灾后恢复状况。研究表明:受地震影响,岷江上游森林、灌木、草地和荒漠植被面积在2006~2008年分别下降23 124、15 409、7 482和2 656hm2,降幅依次为2.73%、2.53%、1.04%和4.12%,而沼泽面积变化不大;经过灾后恢复,森林、灌木、草地和荒漠植被面积在2008~2010年分别恢复12 104、21 283、10 554和2 847hm2,分别占受损面积的52%、138%、...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舒建平  张林玲  何芝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绵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在2008年至今两年多的时间里,绵竹市旅游业进行了积极恢复重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后,应着力从平复资金缺口、调整产业结构、突出文化亮点、深化旅游体验、恢复旅游市场人气、完善旅游救援等方面做好工作,实现绵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覃志敏  陆汉文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本任务结束后,灾区贫困村发展步入后重建时期。本文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理论视角,以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灾区贫困村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等作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灾后恢复重建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他们的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水平;而住房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加重了农户债务负担,使其金融资本恶化,脆弱性增加;迫于还债等压力,农户生计策略倾向于打工等投入少、回报周期短的生计方式,但贫困程度深的农户因缺乏知识、技能、市场信息等,工资性收入比例低,生计方式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增收困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延东  邓大胜  李睿婕  
社会资本在灾害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灾害社会学研究和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根据2008年和2009年的两次大规模抽样社会调查数据,从社会支持、社会参与和社会信任三个方面对汶川地震灾区的社会资本水平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得到了广泛的社会援助和支持;与此同时,灾区群众体现出强烈的社会参与精神,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来,积极参与救灾和重建中的各项社会公益行动;灾区群众的整体信任程度较高,与灾前相比,社会信任水平呈明显上升之势。灾区人民的互助、参与、团结与信任,构成了他们重建家园时最可依赖的"社会资本"。在制订灾后重建政策时,应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与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永健  陶建平  张炜银  臧润国  王微  李宗峰  
对岷江上游土地岭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群落外貌、物种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恢复后群落外貌以小型叶、单叶、非全缘、草质的高位芽植物为主,表现出与演替前期相符的类似温带针阔混交林特征。恢复形成的四类不同群落组成有一定差异,造林并封育效果最好,干扰下的恢复效果最差。在恢复的进程中,四类群落垂直结构层次更复杂,川莓在各灌木层都占优势地位。放牧干扰是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较低及灌丛难以实现进展演替的主要原因。恢复后群落的上层盖度影响下层盖度,放牧引起了少数口食性差的草本迅速占优。从径级结构上看,处于演替前期的华山松林有被云杉类取代的趋势,加入演替后期种的封育造林是更理想的恢复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振之  马琳  胡海霞  
现有国家规划体系在定位、内容和行政监管等方面制约旅游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统筹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以汶川5.12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建设旅游功能区以引导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形态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战略层面的旅游功能区规划,协助统筹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协调城乡发展的空间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振之  叶红  
5·12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地震造成了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众多旅游景区遭受严重破坏。有的景区的旅游资源在地震中消失殆尽。此外,地震造成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的重新运营。游客对于地震后灾区旅游业的形象和旅游信心也遭受严重打击。伴随着一些道路、城镇、旅游景区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灾区旅游生产能力和旅游消费需求遭受重创,原有的生产力受损,原有旅游产业结构被破坏。因此,有必要站在生产力布局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重新审视灾后四川旅游业的恢复重建问题。从空间布局、产业调整、项目建设、市场营销等多角度去重新规划灾后旅游业的发展蓝图,共建灾区旅游业的美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灾后重建规划组  李双成  赵志强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对成都市域文化旅游资源及设施等造成严重破坏,尤以位于龙门山地震带附近的四市一县灾损最甚。受灾损失的重点文化旅游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刻不容缓。论文首先对成都文化旅游设施的损毁程度进行评估,分析成都市文化旅游设施灾后重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恢复重建战略进行思考,提出恢复重建工作的保障措施,以期为尽快有序恢复成都市文化与旅游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姝玥  王芳  许燕  潘益中  
对都江堰安龙镇某九年制学校学生进行复原力、创伤后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探讨复原力对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心理援助活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震后一个半月时,该校学生有17.3%的人出现较严重的创伤后应激反应,12.9%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2)复原力中的积极认知和信任两个维度对降低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恢复具有比较大的作用;(3)创伤后应激反应在复原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升  孟庆国  
汶川地震已近两周年了。受灾居民是否从地震灾害的冲击中恢复过来?影响受灾居民灾后恢复的决定因素如何?本文利用2010年1月在六个重灾县(市)收集的1000余户受灾家庭样本的问卷数据,对受灾居民灾后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6成的受灾居民经济状况已恢复到灾前水平;宏观社会资本(突出表现在信任上)对灾后恢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灾程度对灾后恢复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对灾后恢复的影响不显著;其他因素如常住地、民族等也对灾后恢复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兰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梁灏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汶川地震涉及范围广,灾情严重,情况复杂,在具体的灾后重建尤其是农村灾后重建工作中尚存在诸问题和困难,如规划严重滞后;重建资金缺乏统筹安排;时间紧、任务重,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项目活动不能按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缺乏灵活性;原宅基地复耕矛盾凸显。对策建议为:各灾区市县应对灾后重建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项目活动;财政报账制度应具有灵活性;重点区域的项目完成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蒲实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已成为当前乃至较长一个时期内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涉及范围广、目标多重、利益关系复杂、耗费时间长,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将其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就农民安置与农业生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军  曾鹦  李妍峰  
震害发生后,快速而准确地掌握及评估因震灾而引起的交通受损状况对于抗震救灾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针对5.12汶川地震对四川交通运输方面造成的损失,提出了基于区域交通可达性的震后交通损失改进评估方法,采集并整理了四川省什邡市震后的交通流量数据进行实例分析,验证基于区域交通可达性的震后交通损失评估法中各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为震前防范及震后交通疏导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玖平  吴敏  马艳岚  
对汶川八级地震灾区城镇和农村新建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其居住条件、管理体制、社会生活、心理状态、就业形势等现状,针对灾后新建社区的管理问题,提出了包括增强社区基础保障、建立社区组织机构、加强社区模式管理、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