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70)
- 2023(13228)
- 2022(11924)
- 2021(11082)
- 2020(9372)
- 2019(21373)
- 2018(21275)
- 2017(40683)
- 2016(22339)
- 2015(24868)
- 2014(24416)
- 2013(24031)
- 2012(22013)
- 2011(19856)
- 2010(19692)
- 2009(18281)
- 2008(17174)
- 2007(14894)
- 2006(13237)
- 2005(11383)
- 学科
- 济(85465)
- 经济(85371)
- 管理(59930)
- 业(55850)
- 企(46107)
- 企业(46107)
- 方法(39528)
- 数学(33388)
- 数学方法(32971)
- 农(23669)
- 中国(21739)
- 学(21343)
- 财(20122)
- 地方(19981)
- 业经(19303)
- 农业(16102)
- 理论(15459)
- 贸(14869)
- 贸易(14860)
- 易(14356)
- 制(14327)
- 环境(13919)
- 和(13855)
- 技术(12721)
- 务(12391)
- 财务(12326)
- 财务管理(12303)
- 教育(11880)
- 划(11764)
- 企业财务(11593)
- 机构
- 学院(307767)
- 大学(307308)
- 管理(119923)
- 济(114091)
- 经济(111462)
- 研究(106188)
- 理学(103848)
- 理学院(102633)
- 管理学(100576)
- 管理学院(100068)
- 中国(76749)
- 科学(70757)
- 京(66922)
- 农(54950)
- 所(54649)
- 财(51612)
- 研究所(50333)
- 业大(49797)
- 江(49606)
- 中心(47476)
- 农业(43416)
- 范(42808)
- 师范(42281)
- 北京(41489)
- 财经(41291)
- 院(39093)
- 州(37394)
- 经(37390)
- 技术(34243)
- 师范大学(34094)
- 基金
- 项目(217239)
- 科学(169271)
- 基金(155829)
- 研究(155419)
- 家(137773)
- 国家(136637)
- 科学基金(116080)
- 社会(95061)
- 社会科(89820)
- 社会科学(89794)
- 省(87438)
- 基金项目(83437)
- 自然(78290)
- 自然科(76392)
- 自然科学(76370)
- 自然科学基金(74960)
- 划(73199)
- 教育(70947)
- 资助(64885)
- 编号(63676)
- 成果(50494)
- 重点(49290)
- 发(47006)
- 部(46507)
- 创(44902)
- 课题(44297)
- 科研(42091)
- 创新(41861)
- 计划(40962)
- 大学(39438)
- 期刊
- 济(127237)
- 经济(127237)
- 研究(87732)
- 中国(57592)
- 学报(54261)
- 农(49350)
- 科学(49192)
- 管理(43186)
- 大学(39515)
- 财(37462)
- 学学(37220)
- 教育(35366)
- 农业(34495)
- 技术(25676)
- 融(23061)
- 金融(23061)
- 业经(22353)
- 经济研究(19992)
- 财经(18943)
- 业(17589)
- 图书(17228)
- 经(16112)
- 问题(16082)
- 科技(15735)
- 资源(15128)
- 版(14707)
- 理论(14492)
- 业大(14038)
- 技术经济(14022)
- 实践(13447)
共检索到4456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玄彧 李勇
岷江中、上游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穿入第二阶梯,是中国西部地质、地貌、气候的陡变带,因而研究其下蚀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利用河流阶地与阶地形成年龄间的线性关系分别研究了岷江上游和中游几个河段的河流下蚀率,通过计算分别得出岷江上游和中游几个河段的河流下蚀率,在此基础上对岷江上游和中游的几个河段的下蚀率作了对比,得出岷江上游几个河段的年平均下蚀率(1.40 mm/a)大于岷江中游几个河段的年平均下蚀率(1.08 mm/a)的结论,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庞学勇 包维楷 吴宁
干旱河谷是我国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环境异质性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以其较好的光热等条件成为整个川西地区人口和城镇分布集中的核心地带,但是由于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和随之而来的人地矛盾,加之干旱河谷脆弱的生态系统,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为例,探讨了干旱河谷气候成因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指出人类活动是叠加于自然因素作用之上的,不是起主导作用,大气环流、局地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造就了当今干旱河谷气候形成,是干旱河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其气候特征具有:(1)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春季气温回升快,秋季下降迅速,≥10℃的积温大,持续时间较长,地温...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气候特征 气候成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世梁 傅伯杰 刘国华 马克明
退耕还林因地域的差异存在不同的问题。长江上游山区本质属于受干扰山地系统,生态恢复需从多尺度和多角度入手。作为一个契机,退耕还林对生态恢复的作用在持续性和生态性上存在着矛盾和统一,同时也存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针对岷江上游区域,在分析了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对比,讨论了人工林种植后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抚育较好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质量指数增加,人工林需要加强人为的干预,并根据在该区域的社会经济调查,指出了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恢复 岷江上游 人工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一平 段泽新 窦军霞
利用岷江上游和元江(红河上游)河谷区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两河谷区的光、热、水、风等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两河谷区的日照时数均较多,日照充足,干热河谷的日照时数要比干暖河谷多。干热河谷的平均温度要比干暖河谷要高。两河谷均是气温的年较差较小,月较差较大;降水的地区差异大,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降水均集中在雨季,降水量干热河谷多于干暖河谷;两河谷均是山谷风大,定时风显著,风速均是干季大,雨季小。两河谷局地小气候均呈现复杂多样特征。在干热河谷中上段,光热资源较丰富,而水分资源不协调,导致水分构成了该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在干暖河谷中上段,光照可满足需要,热量和水分不足,构成了限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金山 谢洪
泥石流堵塞主河,特别是堵断主河后发生重大灾害的实例屡见不鲜,对泥石流堵河的研究也方兴未艾。选取岷江上游具有代表性的堵河型泥石流沟4条、堵塞型泥石流沟及不堵河型泥石流沟各2条,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得到各泥石流沟的基本数据、泥石流堵河状况及入汇处主河特征的资料,对堵河型泥石流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并与堵塞型、不堵河型泥石流沟进行比较,得出计算泥石流堵断主河可能性大小的经验公式,并对所选典型泥石流沟进行了计算。经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故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可用此式计算泥石流堵河可能性大小,并依此来判断泥石流对主河的堵塞程度,计算数值越大,堵塞程度就越高,一般堵河可能性R在10以上为易于堵河,...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泥石流堵河 可能性 经验公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慧玲 杨万勤 汪明 岳楷 王滨 彭艳 张川 吴福忠
森林河道与溪流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与水生态系统的关键纽带之一,其贮量特征直接关系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但缺乏必要关注。因此,以岷江上游典型高山森林河道与溪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山森林河道与溪流木质残体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域森林木质残体在河道与溪流中的总贮量分别为2 630.72g/m2和753.41g/m2。(2)河道木质残体以径级大于10cm的粗木残体为主(达88.23%),1~2.5cm的细木质残体分布最少(仅1.20%);相反地,溪流木质残体以1~2.5cm比例最大(达48.95%),10cm以上的木质残体分布比例最小(仅1.22%);(3)...
关键词:
高山森林 溪流 河道 木质残体 贮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维东 于冰 张雪涛 李亚飞 陈娟
采用三维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对弯道上游顺直河段水流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全面分析了水流的三维时均流速及流场和纵向紊动强度。结果表明:该河段存在折冲水流,弯道与直道衔接处凸岸侧存在分离区,水流紊动强度的区域分布与流速区域分布相对应。该研究可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顺直河段 流速分布 紊动强度 粘性底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延琼 陈国阶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2000年遥感资料,在土地利用分类基础上编制景观类型图;运用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选取景观斑块数、变异系数、分维数、分离度、破碎度等反映景观空间格局的指数,从景观斑块特征、景观形状、景观异质性以及景观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对岷江上游流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草地与林地构成了研究区景观的主体,二者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5.12%,草地因其面积最大而成为整个景观的基质;②研究区幅员辽阔,以藏、羌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民喜好聚居等特点,使得耕地、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出现小聚居、大散居格局,其分离度与破碎度均较大;③因研究区海拔高差大,整个景观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景观格局 GIS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永健 陶建平 张炜银 臧润国 王微 李宗峰
对岷江上游土地岭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群落外貌、物种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恢复后群落外貌以小型叶、单叶、非全缘、草质的高位芽植物为主,表现出与演替前期相符的类似温带针阔混交林特征。恢复形成的四类不同群落组成有一定差异,造林并封育效果最好,干扰下的恢复效果最差。在恢复的进程中,四类群落垂直结构层次更复杂,川莓在各灌木层都占优势地位。放牧干扰是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较低及灌丛难以实现进展演替的主要原因。恢复后群落的上层盖度影响下层盖度,放牧引起了少数口食性差的草本迅速占优。从径级结构上看,处于演替前期的华山松林有被云杉类取代的趋势,加入演替后期种的封育造林是更理想的恢复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哲 覃建雄 罗丽
[目的]对岷江上游地区农文旅融合效应进行测度,分析不同县域农文旅融合效应时空演变特征,为岷江上游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岷江上游地区的汶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对综合效应和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ArcGIS软件,探析不同县域的融合效应时序变化特征和空间差异。[结果]十二年来,岷江上游农文旅融合效应水平逐渐提升,从2010年五县均为低等水平发展类型,到2021年汶川达到高等水平,其他四县全为中等水平类型,差距不断缩小,总体效应不断增强。从时序变化上看,耦合协调度变化整体上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3年为失调—协调过渡阶段,2014—2017年为初级协调阶段,2018—2021年为中级协调阶段。从空间差异上看,耦合协调程度分为三个等级:汶川县为濒临失调,理县、茂县、松潘县为轻度失调,黑水县为中度失调。从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看,汶川县属于社会效应领先、文化效应滞后型,理县属于经济效应领先、生态效应滞后型,茂县和松潘县属于经济效应优先、文化效应滞后型,黑水县属于生态效应领先、经济效应滞后型。[结论]岷江上游农文旅融合综合效应不断提高,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耦合协调等级经历了失调—协调过渡阶段到初级协调阶段再到中级协调阶段的变化,四大效应之间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五县差距不断缩小,但发展过程和当前所处阶段仍然存在明显差异。最后,针对综合效应时空变化特点及规律,提出农文旅融合效应提升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薛小燕 查小春 黄春长 庞奖励 刘建芳
以汉江上游郧县尚家河段含有4期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的沉积剖面为例,采用HEC-RAS模型计算出这4期最大古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45 550~61 750m3/s,与比降法重建的古洪水洪峰流量结果相比,误差为1.58%~3.09%。同时,采用相同水文参数和模型,计算了剖面附近的2010年7月18日洪痕洪峰流量,与实测流量相比,误差为4.91%,说明重建古洪水洪峰流量时水文参数选择与洪峰流量计算结果是合理的,同时也表明利用HECRAS模型在重建古洪水流量中简捷,可操作性强,其研究结果为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晓景 何报寅 张文 李元征 苏振华
监测和预报悬浮泥沙浓度的沿程分布和时间变化,无论是对于河流水利工程还是河流生态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卫星遥感反演同步性好、速度快、周期短,可以实时和全面地观测大尺度悬浮泥沙分布。旨在建立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影像的长江中游河段悬浮泥沙浓度反演模型,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反演2002~2009年长江中游河段丰水期的悬浮泥沙浓度,分析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研究揭示,MODIS Terra影像红波段与悬浮泥沙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2=0.877,n=125,RMSE=40.57mg/L),可以用于长江中游丰水期悬浮泥沙浓度的反演。长江三峡工程经历三次蓄水,坝下游宜昌至汉口段悬浮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丽娟 昝国盛 葛剑平 毕晓丽 周睿
采用MTCLIMC山地小气候模拟模型对岷江上游气候变量进行了模拟,由已知测站的数据作为输入,对整个岷江上游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潜在蒸散发进行估计,模拟时段为1995年7-9月。结果表明:此3种气象指标的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7月份温度高,潜在蒸散量大,从7月到9月,各项指标均递减,它们的空间分布基本是与地形变化一致的,但由于植被因素的作用,潜在蒸散量的表现略有不同。最后,选取岷江上游已有的五个气象测站1981-2000年的实测数据对模拟的结果进行验证,模拟结果基本符合,平均最高温与平均最低温拟合的相对误差较小,蒸散发的相对误差较大。以MTCLIM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采用不同垂直递减率...
关键词:
MTCLIM 气候模拟 岷江上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金月 王石英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是全球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岷江上游因地质构造复杂、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系统异常脆弱和灵敏而备受关注。本文以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为研究对象,选取证据权重法(WOE)进行滑坡脆弱性评价,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水力侵蚀、景观破坏与污染脆弱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区各生态主题脆弱性的空间叠加分析;探讨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在不同影响因子作用下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滑坡脆弱性、水力侵蚀脆弱性、景观破坏与污染脆弱性均以轻微度为主,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80.43%、71.89%、75.55%;各生态环境主题脆弱性综合分析表明,54.70%的区域至少面临一种生态问题,面临两种及以上环境问题的区域占15.43%,同时面临三种环境问题的占1.35%。研究结果探讨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子,对岷江流域乃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未来应持续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延琼 陈国阶 樊宏
岷江上游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西北部。该地区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成都平原的水源生命线。但几十年来 ,该区域植被的大量砍伐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引起了一系列生态失调问题 ,被列为南方山地典型脆弱生态环境区。在分析岷江上游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其形成的自然因素 :地质条件的不稳定性、地貌状况和地面组成物质的脆弱性以及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和人为因素 :土地的过度垦殖、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草场的过度放牧等 ,提出了改善该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对策。结果表明 ,科学利用与发展林草植被 ,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加大坡耕地的坡改梯力度 ,合理利用土地、重视干旱河谷的治理、聚落的...
关键词:
岷江上游 脆弱生态环境 坡耕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