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62)
- 2023(6573)
- 2022(5925)
- 2021(5309)
- 2020(4900)
- 2019(11470)
- 2018(11279)
- 2017(21995)
- 2016(12367)
- 2015(14318)
- 2014(14481)
- 2013(14614)
- 2012(14035)
- 2011(12903)
- 2010(12949)
- 2009(12170)
- 2008(12385)
- 2007(11497)
- 2006(9902)
- 2005(8941)
- 学科
- 济(52397)
- 经济(52342)
- 管理(30956)
- 业(30869)
- 方法(26335)
- 企(24265)
- 企业(24265)
- 数学(23289)
- 数学方法(23057)
- 农(14382)
- 学(14061)
- 中国(12903)
- 财(12832)
- 贸(11443)
- 贸易(11440)
- 易(11113)
- 地方(10481)
- 业经(9686)
- 制(9664)
- 农业(9348)
- 和(8280)
- 银(7919)
- 银行(7869)
- 融(7757)
- 金融(7755)
- 务(7581)
- 理论(7565)
- 财务(7563)
- 财务管理(7535)
- 行(7469)
- 机构
- 大学(188531)
- 学院(185395)
- 济(74919)
- 经济(73241)
- 研究(71253)
- 管理(65552)
- 理学(55974)
- 理学院(55269)
- 管理学(54086)
- 管理学院(53767)
- 中国(52232)
- 科学(47698)
- 农(43739)
- 京(41445)
- 所(39793)
- 研究所(36523)
- 农业(35325)
- 业大(34220)
- 财(32981)
- 中心(32068)
- 江(29604)
- 北京(26313)
- 财经(26109)
- 院(25622)
- 范(23763)
- 经(23591)
- 师范(23350)
- 省(23239)
- 经济学(23050)
- 州(22820)
- 基金
- 项目(123018)
- 科学(93003)
- 基金(87044)
- 研究(82738)
- 家(79806)
- 国家(79177)
- 科学基金(63806)
- 社会(49265)
- 省(48707)
- 社会科(46470)
- 社会科学(46451)
- 基金项目(45784)
- 自然(44007)
- 自然科(42908)
- 自然科学(42886)
- 划(42587)
- 自然科学基金(42133)
- 教育(38122)
- 资助(37427)
- 编号(32769)
- 重点(29133)
- 成果(27516)
- 发(27194)
- 部(27130)
- 计划(26387)
- 创(24950)
- 科研(24917)
- 科技(23976)
- 课题(23678)
- 创新(23489)
共检索到2787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明云 胡玉珍 苗亮 陈炯 史雨红 薛良义 徐万土
2007年3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海区网箱养殖的岱衢洋、官井洋大黄鱼自交以及正反向杂交子代进行生长特性观察。结果表明:整个实验过程(0~526d),官井洋大黄鱼自交子代(GG)和反交子代(GD)(官井洋♀×岱衢洋♂)大黄鱼较岱衢洋自交子代(DD)和正交子代(DG)(岱衢洋♀×官井洋♂)大黄鱼生长快,到526d实验结束时,GG和GD体重分别达到330.514g和336.694g,而DD和DG则仅为278.975g和243.297g。对其各阶段生长速度分析,发现虽然一龄DD生长较慢,但过冬后DD生长明显加快,体长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各群子代,体重增长也达到GG和GD增长水平,即有后期增长潜能。对比...
关键词:
大黄鱼 生长性能 杂交优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简林江 杨育凯 刘贤德 陈庆凯 王志勇
为了探讨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远缘杂交的可行性,构建了2个杂交家系(LN1和LN2),检测了杂交F1的倍性,并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杂交亲本及F1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可以成功杂交产生形态正常后代,45日龄成活率达到30%,但杂交受精率(29.0%、32.6%)与孵化率(75.0%、76.7%)要显著低于大黄鱼自繁(P<0.05)。杂交幼鱼体型修长,头为尖钝型,体侧布满黑褐色斑点;DNA相对含量测定和微卫星标记分析结果显示,90%以上杂交后代是杂交二倍体,另外有少量的杂交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杂交幼鱼形态兼具有双亲的特征,与大黄鱼明显不同;至45日龄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晓清 王志勇 谢中国 詹炜 宁岳
用大黄鱼(♀)和鮸(♂)进行属间杂交,获得了56.25%的受精率,45.24%的孵化率和0.65%的鱼苗成活率。对杂交亲本与子代进行了微卫星和AFLP标记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个微卫星位点(LYC0003,LYC0006,LYC0007,LYC0008)都可扩增出清晰的亲本差异条带,26个F1个体中均未出现雄鱼特有条带;4对选择性扩增引物(E-ACC/M-CAG,E-AAC/M-CAT,E-AAC/M-CTA,E-AGC/M-CTC)共检出326个AFLP条带,143条母本特异性条带中有132条出现在子代中,94条父本特异性条带中只有18条出现在子代中,子代中另出现了33条非亲条带。F1个体...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峰 高松柏 刘阳阳 储天琪 詹炜 楼宝
为了阐明小黄鱼、大黄鱼及其杂交子代(小黄鱼♀×大黄鱼♂)的生长和形态差异,比较分析了3、4、6、8、11、15月龄的3种鱼的体质量,并对8月龄的3种鱼表型性状(全长、体长、头长、躯干长、尾部长、尾柄长、尾柄高、体高和体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月龄之前,小黄鱼体质量高于大黄鱼和杂交子代,之后杂交子代体质量大于小黄鱼和大黄鱼,但是从11月龄开始,大黄鱼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体质量高于杂交子代,因此,最终杂交子代体质量介于双亲之间,表现为中亲优势。对8月龄鱼形态性状的分析可知,小黄鱼、大黄鱼及杂交子代之间的表型性状差异显著(P<0.05),其中,杂交子代的体质量和肥满度均显著高于双亲群体,表现出生长优势。对3种鱼形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得知,杂交子代的形态性状总体上偏向于小黄鱼,表现出母本效应。聚类过程中,杂交子代首先与小黄鱼聚在一起,同样表现为母本偏向性。通过判别分析构建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公式,据此获得3种鱼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0.6%,其中大黄鱼判别准确率高达94.6%,而小黄鱼和杂交子代的判别准确率较为相近,分别为73.5%和74.6%,两者均低于大黄鱼,再次说明了杂交子代在形态性状方面具有母本倾向性。为小黄鱼、大黄鱼及杂交鱼的形态判别和亲缘关系鉴定以及杂交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永 黄建华 杨其彬 周发林 苏天凤 江世贵
以三亚(S)、泰国(T)两个地理群体的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为亲本,建立自交组合SS(S♀×S♂)、TT(T♀×T♂)和杂交组合ST(S♀×T♂)、TS(T♀×S♂)。对各组合F1的5个生长性状(体长、体质量、头胸甲长、头胸甲高、头胸甲宽)进行测量,对杂交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在各个性状上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2.13%~19.70%),其中正交组合(ST)的杂种优势均高于反交组合(TS)(P<0.05)。对各性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个组合的子代在体长、体质量、头胸甲长、头胸甲高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头胸甲宽这一性状上无显著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佳 刘青华 施志仪
研究了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雌鱼与伊犁鲈(Perca schrenki)雄鱼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和性腺发育。结果显示:经过690 d的生长比较,杂交鲈体重为(446.94±32.14)g,黄金鲈体重为(314.16±31.20)g,伊犁鲈体重为(446.94±32.14)g;杂交鲈体重增长比黄金鲈快33.91%,二者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杂交鲈体重增长比伊犁鲈低6.24%,杂交鲈与伊犁鲈体重无显著差异。二龄杂交鲈雌、雄性腺系数分别为(10.05±0.05)%和(1.64±0.01)%,显著低于黄金鲈雌、雄性腺系数(13.67±0.05)%和(3.60±0.0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佟雪红 袁新华 董在杰 缪为民 苏志烽 岳春梅 林连升
以建鲤、黄河鲤为亲本,建立了建鲤自交JL(建鲤♀×建鲤♂)、正交JH(建鲤♀×黄河鲤♂)、反交HJ(黄河鲤♀×建鲤♂)3个试验组合,PIT标记后在养殖157、398、598d时测定生长参数。结果表明:(1)157、398d时增重率均为HJ>JH>JL,HJ与JL差异显著(PJH>HJ,子代差异不显著(P>0.05)。(2)体长、体重的变异系数在157、398d时HJ>JH>JL,598d时JL>HJ>JH。体长的变异系数小于体重的变异系数。(3)肥满度随养殖时间增加而增长,JL的肥满度最高并与JH、HJ差异显著;(4)雌、雄鱼生长差异显著,雌鱼生长始终快于JL;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叶金清 徐兆礼 陈佳杰 康伟
依据2010—2011年福建官井洋水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对2 098尾大黄鱼的体长、体质量、生长、性腺进行测定。据此,利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死亡参数分析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现状,并讨论了拐点年龄,临界年龄等渔业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目前官井洋大黄鱼平均体长132.6 mm,优势体长组为110~150 mm,占55.96%;平均体质量45.1 g,优势体质量组为10~50 g,占61.77%,大黄鱼幼鱼和补充群体已成为渔业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大黄鱼体长—体质量间的关系式为W=2.001×10-5L3.006。用ELEFAN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亮华 贾橙钰 许文雅 徐文婧 郑国栋 邹曙明
鲂鲌[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 × Culter alburnus (♂)]三倍体因性腺不发育或败育而将更多能量用于生长,因为不育可以保持F_(1)代的杂种优势而避免继续繁殖造成的种质衰退,同时具备生态安全性,因此,鲂鲌三倍体具有优越的“生长优势”或“经济性状”。为了解鲂鲌三倍体的生长情况与形态特征,本研究运用静水压技术对团头鲂(♀)×翘嘴鲌(♂)杂交受精卵进行三倍体化诱导,获得了诱导成功的鲂鲌三倍体群体(hybrid-3n)与未诱导成功的鲂鲌二倍体群体(hybrid-2n),并构建团头鲂(MA)和翘嘴鲌(CA)两个自交群体,通过生长对比实验比较分析了4种鱼的生长性能及形态差异。结果显示,在210 d生长周期内,鲂鲌三倍体绝对增重率[(0.88±0.11) g/d]比二倍体提高8.64%,较MA提高20.55%,较CA提高120.00%。可数性状上,鲂鲌三倍体和二倍体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1.05和36.07,都略偏向于母本团头鲂。可量性状上,鲂鲌三倍体杂种指数平均值为36.73,略偏向于母本团头鲂;鲂鲌二倍体杂种指数平均值为57.57,略偏向于父本翘嘴鲌。聚类分析显示,鲂鲌三倍体首先和二倍体聚在一起归为一类,然后再与母本团头鲂聚为一支,最后再与父本翘嘴鲌聚在一起。判别分析显示,对鲂鲌三倍体的判别准确率为90%,对4个群体的综合判别率达95%。主成分分析共得到累计贡献率达75.10%的4个主成分,主要体现了鱼体高和躯干的形态变异。综合分析表明,鲂鲌三倍体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具备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基础条件;鲂鲌三倍体与二倍体体型均介于双亲之间,都略偏向于母本,主要体现了鱼体高和躯干的形态变异。研究结果对鲂鲌杂交后代种群鉴定、倍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金国庆 秦国峰 刘伟宏 储德裕 洪苏州 周志春
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2份不同测交系交配设计子代遗传测定林材料,对马尾松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份测定材料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都极为显著。在材料Ⅰ(杂交亲本为随机选择)中,生长性状的遗传控制是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显性基因效应次之;而材料Ⅱ(杂交亲本经过生长选择)中正好相反,显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加性基因效应次之。根据2份材料材积的GCA效应值,各选出4个优良母本和2个优良父本,而基于杂交组合材积配合力总效应值(TCA),2份材料各初选出10个优良杂交组合,其平均材积增益分别是测验群体的32.20%和33.90%,是对照的52....
关键词:
马尾松 测交系 子代测定 配合力 遗传力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赵虎 崔国强 吕为群
比较了盐度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大黄鱼(♂)自交F1和大黄鱼(♀)×鮸鱼Miichthys miiuy(♂)杂交F1初孵仔鱼存活的影响。将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从盐度27的海水中分别转移至盐度12、17、22、27、32、37和42的海水中。结果表明,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存活率、平均存活时间(MST)、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盐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盐度12~32范围内,杂交F1初孵仔鱼的SAI值高达62.42~86.56,明显比大黄鱼初孵仔鱼高(46.18~53.89)。在盐度12条件下,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MST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
关键词:
大黄鱼 鮸鱼 远缘杂交 盐度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徐帅 王晓梅 赵春暖 任利群 吴玉萍 陈洋 郑言鑫 于涛 韩海英 李波 张明燡 吴楠
为探究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杂交群体和虾夷扇贝自交群体数量性状间的差异以及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采用数量性状对比、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等方法对在4月龄和20月龄时的杂交群体与自交群体的数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杂交群体各数量性状的均值大于自交群体;4月龄时两群体数量性状间的差异小于20月龄时。4月龄时,对自交群体体质量性状(湿重、软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长,通径系数分别为0.673、0.831;对杂交群体体质量性状的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高,通径系数分别为0.452、0.574。20月龄时,对自交群体体质量性状(湿重、软体重和闭壳肌重)的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高,通径系数分别为0.630、0.547和0.523;对杂交群体体质量性状的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长,通径系数分别为0.836、0.934和0.933。在通径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主要形态性状对湿重、软体重和闭壳肌重的线性回归方程,总决定系数(R2)在0.690~0.939。研究结果可为虾夷扇贝不同目标的人工选育提供数据参考,有助于虾夷扇贝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冀德伟 胡利华 闫茂仓 罗奎 陈相峰 张敏
为了探究野生群体的引入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近交群体子代性状的影响,利用源自厄瓜多尔海区的野生群体群选F_1(EC)与自建的全同胞兄妹近交群体(ZG)双列杂交,构建了EC♂×EC♀(EE)、ZG♂×ZG♀(GG)、EC♂×ZG♀(EG)、ZG♂×EC♀(GE) 4个子代群体,并对4个群体的仔虾进行了急性低盐度、亚硝酸盐暴露下的存活率和急性微囊藻毒素(MC-LR)暴露下的抗氧化酶活性分析,同时进行了养殖生长性状测试。结果显示:4个群体仔虾急性低盐度暴露下的存活率、急性MC-LR暴露下的抗逆性和生长性状都表现为EE>GE>EG>GG,急性亚硝酸盐暴露下的存活率GE>EE>EG>GG;杂交群体GE在急性低盐度、亚硝酸盐暴露和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31.83%、77.01%和2.77%;而EG群体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19.21%、-8.01%和-8.14%,性状弱于双亲中值。4个群体的抗逆、生长性状总体表现为EE>GE>EG>GG。研究发现:凡纳滨对虾杂交群体的性状以母本遗传占主导优势,近交群体的性状衰退可能是导致以其为母本的杂交子代性状退化的主因;凡纳滨对虾选育工作可能需要每年补充外源基础群体,才能保持选育群体的优势性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颖 蔡明夷 刘贤德 王志勇
为了评估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在良种培育与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利用AFLP标记研究了双亲基因在2个杂交F1家系(HF1和HF2)初孵仔鱼中的传递和分离方式。8对AFLP选择性扩增引物在两对亲本中分别检出478和446个片段。在HF1中,检出片段包括215条母本特异条带(FSB)、165条父本特异条带(MSB)和98条双亲共有条带(MuB),其中,121条(56.3%)FSB、115条(69.7%)MSB和93条(94.9%)MuB传递给了全部后代,其余片段在后代中发生分离。FSB和MSB分离位点的平均显性表型频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AFLP标记在HF2的传递与分离和HF1相似,只是分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秀文 彭鑫 王卫民 曹小娟
以泥鳅属鱼类黑龙江泥鳅(Misgurnus Mohoity,h)、北方泥鳅(Misgurnus bipartitus,n)、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rus,二倍体b,四倍体t)和副泥鳅属鱼类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p)为亲本,进行自交与正反交,获得11种子代,它们分别为(雌×雄):h×h(hh)、n×n(nn)、p×p(pp)、b×b(bb)、p×b(pb)、n×h(nh)、n×p(np)、p×h(ph)、b×p(bp)、t×p(tp)、p×t(pt)。经过270d的养殖试验,在60、90、120、150和270d这5个时间点测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