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07)
- 2023(4303)
- 2022(3583)
- 2021(3457)
- 2020(2949)
- 2019(6386)
- 2018(6564)
- 2017(13019)
- 2016(7400)
- 2015(8166)
- 2014(8382)
- 2013(8563)
- 2012(8143)
- 2011(7627)
- 2010(7885)
- 2009(7578)
- 2008(7614)
- 2007(7323)
- 2006(6497)
- 2005(5978)
- 学科
- 农(43932)
- 济(33053)
- 经济(33020)
- 农业(29206)
- 业(28698)
- 业经(13777)
- 管理(12820)
- 企(9934)
- 企业(9934)
- 农业经济(9740)
- 中国(9003)
- 方法(8939)
- 村(8878)
- 农村(8872)
- 土地(8386)
- 发(7943)
- 制(7892)
- 学(7224)
- 地方(7155)
- 劳(7095)
- 劳动(7091)
- 发展(6927)
- 展(6903)
- 策(6843)
- 理论(6441)
- 体(6390)
- 农业劳动(6285)
- 收入(6281)
- 及其(6228)
- 人口(6209)
- 机构
- 学院(114600)
- 大学(111067)
- 济(46804)
- 经济(45902)
- 农(45076)
- 管理(41364)
- 研究(40111)
- 理学(35521)
- 理学院(35114)
- 管理学(34573)
- 农业(34529)
- 管理学院(34366)
- 中国(31222)
- 业大(25617)
- 科学(24837)
- 京(23323)
- 所(21836)
- 农业大学(21234)
- 研究所(19579)
- 财(19443)
- 江(19320)
- 中心(18877)
- 范(17682)
- 师范(17615)
- 业(16820)
- 省(15654)
- 财经(15059)
- 经济管理(14820)
- 州(14714)
- 科学院(14516)
- 基金
- 项目(69902)
- 研究(54671)
- 科学(54387)
- 基金(49305)
- 家(42718)
- 国家(42159)
- 科学基金(35030)
- 社会(34818)
- 社会科(32355)
- 社会科学(32345)
- 省(29311)
- 农(26724)
- 基金项目(26590)
- 编号(25360)
- 教育(23429)
- 划(23182)
- 成果(21151)
- 自然(20697)
- 自然科(20148)
- 自然科学(20147)
- 自然科学基金(19796)
- 资助(18224)
- 发(16635)
- 部(16091)
- 课题(15888)
- 重点(15353)
- 业(15194)
- 性(14929)
- 创(14233)
- 制(13785)
共检索到181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安强 刘桂娥
根据考古材料对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进行了归纳论述。分析认为 :岭面史前稻作农耕文化可能肇始于 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如牛栏洞遗存 ) ,在新石器时代时期 (如石峡文化 )和晚期 (晓锦遗存 )继续存在且有所发展 :但受气候 ,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发展缓慢 ,在史前期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稻作农耕文化区。
关键词:
岭南地区 史前期 稻作农耕文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兆荣
中华民族素以农耕文明著称,乡土社会的悠久性和区域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乡土景观形态的复杂性。然而,只要是农耕文明,"田"便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它既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的折射,是土地农耕形态的田畴阡陌的图景,是人群共同体社会结构的"家园"纽带,又是"乡里乡亲"的缩影;自古延续的"田甲"管理系统亦建立在"田"的背景之上,王城之"城郭"形制也与田地的形态有关,甚至国家的"疆界"亦是由"田"构成的"疆理制度"。换言之,田地也是"社稷"国家的缩影。在南方,水稻与灌溉连带着一系列的自我属性,形成了一连串相互组合的独特景观要素。
关键词:
田地 里甲 邻里 社稷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彭玉冰 戴勇
农耕文化是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封闭性、保守性、悠闲性、平均主义、经验主义、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血缘与地缘意识浓厚等特征。这种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产生冲突,并给企业的管理实践带来负面影响,表现在:桎梏国企改革的深入;影响企业的快速成长;不利于规范化和科学管理;制约企业的创新活动,阻碍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利于企业引进专业人才及其他内部制度的贯彻;引发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彼此的不信任和矛盾;不关注外界变化导致企业应变能力低下等。
关键词:
农耕文化 管理实践 负面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俊芳 张国忠 许绮川 黄海东 周勇
针对我国南方油-稻、麦-稻、稻-稻、肥-稻等多种水稻种植制度长期并存,水稻前茬作物收获后残留田间的秸秆愈留愈高,传统人畜力和常规机械耕整方式难以将其翻埋还田的突出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诸多不良后果,阐述了最新研制成功的专利技术及装备船式旋耕埋草机的基本结构、工作机理与试验结果。通过机船合一、结构组合、性能综合所构建的本作业机组,体现了水田适度耕整、秸秆埋覆还田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解决了水田现代耕作的难题。
关键词:
旋耕 埋草 水田 机耕船 多熟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童绍玉
稻作文化是云南稻作民族能动地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云南稻作民族的生存环境立体多样 ,内部纵横分割、地形破碎封闭 ;区位具有过渡性 :是青藏高原与东部平原、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和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之间的过渡地带 ,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中南半岛文化在此交汇 ,与本土文化圆融 ,古代三大原始族群在此繁衍融合。这种立体多样的文化生态孕育了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多个稻作文化亚型。云南各稻作民族在长期能动适应文化生态的过程中 ,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民族立体分布格局 ,独特的祭祀活动、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志国 谭砚文 龙文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2018年11月23—25日,为全面推动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促进对乡村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由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主办,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人文与法学学院和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廖洪乐
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影响农户水稻产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播种面积对水稻产量有显著正影响,劳动力和化肥投入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生产要素的规模报酬因地而异,农业劳动者年龄老化已对水稻生产造成显著负影响。本文特别指出,研究者常常忽略了耕地面积计量标准的统一,这会引起变量取值并使模型结果产生偏差。本文最后在肯定良种和生产条件对水稻产量的基础作用的同时,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东勃 宋锐
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现代性意蕴。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现代性、融入现代性、扬弃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契合乡村振兴伦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内在张力,探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之道,对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孟默涵 许爱萍 高俊杰 冯敏莹 赵婷
传承发展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通过代际之间口耳相传的“乡村夜话”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受诸多因素影响正逐步“退场”,已无法再承担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的历史重任。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新形态的乡村图书馆,应该填补“乡村夜话”消失的“空场”,积极投身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事生产经验、节庆活动和民间艺术、祖传家训和乡风民俗等传统农耕文化。因此,当前乡村图书馆应该以农民口述农耕文化为抓手,以乡居农民为主体,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断加强乡村图书馆资源、人员队伍和场所建设,从而积极发挥其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耕文化的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瑞明 史新星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治理、农耕技术发展、农事习俗形成等方面。在现代农业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虽然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所蕴含的田野智慧却依然能为乡村振兴,乃至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诸多有益滋养。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新时代要把优秀农耕文化传承融合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题中,通过乡风道德营造、多元乡村治理构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等多种路径去实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林丽华
<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描绘的是一种自然和谐、朴素自得的生活方式。此种以“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体现。谈及农耕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经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里的农耕文化》一书无疑将为我们打开一扇深入洞悉农耕文化的窗。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曾雄生
中国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中心,辅之以耕、耙、耖为基本环节的整地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肥水管理技术,目的在于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稻的产量。这套行之有效的传统水稻栽培技术至宋元时期已基本定型,构成中国近千年来经济发展的一大基石。明清时期,水稻生产得到全面发展,但其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也越来越频繁。在原有稻作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增强抗御灾害的能力,成为稻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而新方向的调整除了受制于自然因素之外,也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收录在明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中徐光启《告乡里文》是研究徐光启生平及明清时期江南农业史的重要史料,其核心问题就是在水灾过后,如何恢复水稻生产。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文中所涉及的品种、播种、育秧、移栽、买秧、水利排灌、农业改制等问题进行解读,试图为江南经济史研究提供新的理解。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曾雄生
中国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中心,辅之以耕、耙、耖为基本环节的整地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肥水管理技术,目的在于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稻的产量。这套行之有效的传统水稻栽培技术至宋元时期已基本定型,构成中国近千年来经济发展的一大基石。明清时期,水稻生产得到全面发展,但其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也越来越频繁。在原有稻作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增强抗御灾害的能力,成为稻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而新方向的调整除了受制于自然因素之外,也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收录在明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勋 闵庆文 徐明 李先德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农村衰落已成为城市化过程中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2015年中央政府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引起了众多学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但相关研究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一个以遗产保护为前提的特殊农村地区,如何推动一二三产业(下称"三产")融合发展,如何量化"三产"融合度,研究尚待深入。基于对农业文化遗产特点、资源特征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等方面的分析,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融合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并构建了由产业融合度与劳动力融合度组成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融合度评价方法体系及具体核算方法。以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十大片区所在的8个乡镇为对象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产业融合度分项指数间越均衡则产业融合度越高;各乡镇分项指数和产业融合度的数值皆很小,有巨大的"三产"融合发展空间;新街镇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融合度领先,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最大;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的产业融合与劳动力融合有较高的正相关性(r=0.67),显著水平在10%以下(P=0.069<0.1)。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在本地就业,对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星辰 杨振山
生态农业通过农业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水稻是日本重要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回顾和总结日本稻作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与模式,尤其是在稻鸭(鱼)共作等有机农业生态模式、农业耕作技术和水稻多功能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为我国水稻生态种植生产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水稻 生态农业 日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