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3)
2023(7630)
2022(6224)
2021(5464)
2020(4027)
2019(9326)
2018(8827)
2017(16937)
2016(8966)
2015(9532)
2014(9384)
2013(9448)
2012(9016)
2011(8509)
2010(8684)
2009(7745)
2008(7504)
2007(6616)
2006(6146)
2005(5751)
作者
(25869)
(21824)
(21675)
(20531)
(13914)
(10426)
(9761)
(8434)
(8405)
(7625)
(7575)
(7312)
(7023)
(6856)
(6836)
(6591)
(6381)
(6335)
(6240)
(6088)
(5411)
(5260)
(5193)
(5084)
(4998)
(4905)
(4722)
(4553)
(4391)
(4247)
学科
(50725)
经济(50682)
中国(20116)
管理(19960)
(19520)
地方(19449)
方法(14243)
(13114)
数学(12601)
数学方法(12532)
(12156)
企业(12156)
业经(11220)
地方经济(10571)
(9970)
农业(9527)
环境(9470)
(8468)
金融(8466)
(8047)
银行(8042)
(7932)
贸易(7922)
(7909)
(7507)
(7504)
发展(7461)
(7444)
城市(7285)
(6977)
机构
学院(131618)
大学(129215)
(60400)
经济(59046)
研究(51320)
管理(47020)
理学(40027)
理学院(39391)
管理学(38762)
管理学院(38495)
中国(37172)
科学(30246)
(28812)
(25759)
(24960)
研究所(22531)
中心(22520)
(20570)
财经(20483)
师范(20445)
(20125)
经济学(19804)
(19693)
(19274)
(18572)
北京(18367)
经济学院(17928)
业大(16909)
师范大学(16823)
(16540)
基金
项目(88164)
科学(71877)
研究(65071)
基金(64968)
(56376)
国家(55922)
科学基金(48871)
社会(45223)
社会科(43136)
社会科学(43128)
基金项目(35159)
(34656)
自然(29581)
(29165)
自然科(28960)
自然科学(28957)
自然科学基金(28387)
教育(28322)
编号(24826)
(24700)
资助(24638)
发展(21392)
(21092)
重点(20192)
国家社会(19479)
成果(19026)
(18890)
课题(18347)
(17998)
创新(16944)
期刊
(72508)
经济(72508)
研究(46027)
中国(27359)
(18993)
科学(18110)
管理(17197)
(16424)
学报(16300)
(14039)
金融(14039)
教育(13535)
农业(13330)
业经(12910)
大学(12808)
经济研究(12406)
学学(12029)
问题(11254)
技术(10311)
财经(9828)
(8629)
(8506)
城市(8085)
资源(7549)
商业(7538)
现代(7214)
(6884)
(6755)
技术经济(6499)
世界(6354)
共检索到2045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卫海  李阳兵  周焱  丹文丽  
利用贵阳市1976年MSS影像,1986年、1996年TM影像,2006年CBERS影像和1∶5万DEM等,对喀斯特山地地貌背景及地形条件与贵阳城市化空间过程的时空分异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土地扩展集中指数表明地貌分布直接影响城市在不同方向上的扩展分布,建设用地的扩展主要发生在起伏度小于30m的平缓地形区;对比贵阳城市扩展斑块,新生斑块密度整体上要高于延展斑块密度;城市几何中心轨迹呈西北—东南来回移动。这说明贵阳城市扩展整体受地形条件影响较大,向盆周山丘缓坡→盆地外围的岩溶山地垭口、谷地、小型山间盆地坝子和岩溶丘原面拓展,城市扩展不能连片发展,只能在较为平缓的地带分散扩展,各分区城市扩展强度最高值均在5~15km的缓冲区内。同时城市空间放射状指数表明城市形态虽然狭长,但城市化过程中紧凑度水平逐渐升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晓明  李月臣  黄孝艳  何志明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查询,评析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的不同观点及研究状况。发现国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开展较早,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较成熟,而国内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大量引进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技术,研究对象主要以东部大城市为主,缺乏对西部城市及中小城市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城市空间扩展特征、驱动机制等,较少研究城市空间扩展过程、机理以及未来扩展趋势;同时应加强城市空间扩展与生态环境响应机制研究;城市空间扩展驱动机制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驱动机制具有差异性。文章基于此对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做了初步探讨,为今后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瑾  刘勇  岳文泽  黄经南  
受自然要素的限制及人为因素的引导,山地城市的发展普遍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多中心组团式"模式。以重庆这一典型的山地城市为例,在ENVI、ArcGIS和SPSS等软件的支持下,基于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揭示重庆市1988—2001年、2001—2010年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并结合自然、经济、制度因素分析了其驱动力。研究表明,1988—2001年城市扩展主要以渝中区为核心,沿长江和嘉陵江两岸、交通线与河谷低平地带呈条带状扩展;2001—2010年则主要表现为外围组团的增长,形成多中心、组团式格局。重庆典型的山城、江城景观是多中心组团式格局形成的自然基础,而人口增长、新区开发、城市规划、交通导向等因素是加速这一格局形成的人为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常学礼  张宁  孙小艳  韩艳  
近几十年来,干旱绿洲区城镇村居民用地的增加加剧了相邻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以甘州区、临泽县城和高台县城1985年的城市(镇)空间域为辐射核心,在辐射半径不相交的条件下,以间隔2 km为辐射半径,采用GS技术中的缓冲分析对黑河中游张掖绿洲1985、1995和2006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张掖绿洲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农田和城镇村居民用地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为主要特点。在空间尺度上,农田和城镇村居民用地随离核心城镇区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而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则相反。在时间尺度上,农田和城镇村居民用地在不同的时间段都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农田的增加主要在辐射距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彦曦  陈凤  濮励杰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总结了城市空间扩展机制、扩展动力机制、模式、模型及产生的影响,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扩展模式、动力机制、研究方法以及用地扩展的类型识别和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分析,展望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扩展,将在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用地效益、土地集约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进一步与3S技术和CA结合,将推进其快速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对国内城市空间扩展特征与模式、城市空间扩展效益、城市空间扩展机理及城市空间扩展对策与模拟4个层面的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表明,城市空间扩展实质是一个以"人"的需求为主体、自然性和社会性耦合依存的地域表达过程,决定了其扩展进程的地域性、阶段性和区域性等个性与共性并存的特征属性,也就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复杂综合性和个性与共性共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然而,现有研究不仅存在样本单元不全面、类型比较分析欠缺、个案分析较多、共性规律总结不够的不足,而且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上存在较大的缺陷,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因此,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后续研究应该强化样本单元的多元化、类比化;加强研究内容的综合化,尤其强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梓洋   石培基   石晶   张学斌   刘玥  
【目的】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是贯穿城市化过程的关键的人地关系问题,而河谷城市由于扩展空间受限,其生态效应更加复杂,因此多角度探讨典型河谷城市空间扩展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尤为重要,同时可为相关学者提供较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以典型河谷城市兰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计算1995、2005、2015和2020年城市空间扩展规模、强度和景观格局指数,以反映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研究区分为12184个网格,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法以及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从多角度分析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探讨了自然环境条件对河谷城市空间扩展生态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结果】(1)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扩展规模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城市扩展方向以西部和北部为主,城市扩展模式由组团水平扩展向跳跃式扩展转变。(2)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整体生态风险效应和热岛效应存在减弱趋势,但河谷谷地却有上升趋势,研究期末总体格局呈谷地高、四周低的特征。(3)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存在微弱提升,主要表现为河谷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提升,且建成区部分区域由生态系统服务低值区向中值区转变。(4)城市扩展会对区域自然基底产生一定影响,而自然基底也影响着城市扩展的规模、方向与模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结论】从多角度出发构建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研究框架,发现在网格尺度上城市空间扩展对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影响较为显著,并对定量可视化研究城市演变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为城市智慧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徐攻博  汤富平  郭望成  邹建胜  
以1991年、2000年、2010年3个时相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提取了研究区建设用地信息,从规模和强度、方向、梯度与格局等5方面分析了浙北山地平原过渡区建设用地扩展的特征。研究表明:1991—2010年建地设用规模大幅度增加,扩展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市中心的上城区和下城区变缓,拱墅区较为稳定,而其他县(区)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东面各个方向的扩展强度明显高于西面各个方向的扩展强度。建设用地扩展格局存在高(低)值集聚现象,且中心极化和集聚现象在不断增强,空间扩展热点区整体上表现出由"一核五星"演变成"两核三星多点"的建设用地扩展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阳兵,高明,魏朝富,谢德体  
西南岩溶山地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环境,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其自身的土地资源特点、生态特点和社会特点。文章以此为基础,提出岩溶山地土地整理的原则、思路,认为岩溶山地的土地整理应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阶梯式还林退耕和辐射式生态重建、实行土地双轨制、直接对农户投资着手等,提出不同空间尺度如县市、乡镇、村组、农户土地整理的具体模式。非耕地资源开发是岩溶山地土地整理的重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肖琳  田光进  
首先引入定量识别城市扩展模式的城市扩展面积指数,结合象限方位法和缓冲带法分析空间扩展特征;其次在栅格尺度构建空间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不同时间序列城市增长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1990-1995年天津城市扩展以主城区填充式、环城四区外延式为主,填充式和外延式主要分布在Ⅲ、Ⅶ、Ⅷ象限与16、56、104km缓冲带,距公路较近易发生扩展,道路沿线的城市扩展空间辐射范围广;②1995-2000年天津环城四区、塘沽、大港少量填充式扩展,集中在Ⅶ、Ⅷ象限与96~112km缓冲带,城市扩展与到城市用地距离显著负相关,主城区高密度建设用地抑制环城四区城市扩展;③2000-2005年天津城市扩展活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伯红  王桂芹  
利用湘潭市1949—2010年的城市用地资料,通过用地扩展强度指数、中心城区形状指数、空间效率、空间象限方位分析等方法,分析产业空间和城市形态演变的时间序列特征,探讨了基于产业用地扩展的城市空间演变。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空间结构向"多功能、多极核"方式转变;产业集聚引导城市的土地利用从松散到集约;产业结构更新引导城市空间演变轨迹由中心向圈层、轴向扩展;产业组织方式引导空间演变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并从产业用地扩展角度提出了城市空间优化的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雪兰  欧阳巧玲  江喆  刘卓  谭洁  周国华  
基于1989、1999、2009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利用GIS分析技术、等扇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了长沙市1989年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在扩展方式上,长沙市城市空间扩展总体上以"团状+星状"扩展为主,但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扩展特点;②在扩展方向上,总体经历了"东南东方向—东南方向—东南、西和东方向"空间转变过程,其城市重心转移距离为1 725.23m;③应用多元回归模型构建长沙市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力指标评价体系,认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区位条件的引导、国家的政策制度、规划调控、行政区划的调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沈体雁  冯等田  李迅  朱荣付  
交通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内在适应性因素,并直接牵引城市空间扩展方向。论文选择北京市最具代表性的3个区域(中心城、通州区和密云区),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研究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发现不同交通道路对北京城市空间形态变化影响力不同,中心城主要是受环路、高速、地铁和铁路的影响,而郊区则主要受国道和省道的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冯科  吴次芳  韦仕川  刘勇  
研究目的:探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UGB管理模式,为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管理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论:中西方城市在城市化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土地所有制基础、城市行政基础、市场化程度以及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等方面存有差异,UGB管理模式并不能够简单地"复制"到中国,需要从它的正确定位、划定方法、整合管理及弹性控制等4方面进行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