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07)
2023(5355)
2022(3920)
2021(3449)
2020(2825)
2019(6267)
2018(6406)
2017(12344)
2016(7062)
2015(7987)
2014(8331)
2013(7953)
2012(7056)
2011(6270)
2010(6135)
2009(5849)
2008(5748)
2007(4994)
2006(4552)
2005(4159)
作者
(22262)
(19007)
(18877)
(17983)
(11862)
(9262)
(8404)
(7390)
(7323)
(6734)
(6529)
(6410)
(6330)
(6170)
(5928)
(5695)
(5608)
(5550)
(5427)
(5349)
(4852)
(4691)
(4673)
(4353)
(4245)
(4198)
(4142)
(4112)
(3941)
(3793)
学科
(32579)
经济(32552)
管理(17387)
(17121)
(12877)
企业(12877)
方法(10555)
(10409)
(9982)
中国(9530)
数学(9026)
地方(9003)
数学方法(8963)
土地(8192)
业经(7560)
农业(6802)
(5942)
(5917)
(5094)
(4872)
贸易(4867)
问题(4681)
(4656)
发展(4592)
(4585)
环境(4409)
(4355)
经济学(4354)
产业(4344)
地方经济(4232)
机构
学院(101284)
大学(100734)
研究(39340)
(37323)
经济(36498)
管理(34530)
理学(29461)
理学院(29041)
中国(28938)
管理学(28231)
管理学院(28089)
科学(27454)
(24494)
(22581)
(21373)
研究所(19811)
业大(19522)
农业(19369)
中心(17065)
(16507)
(16048)
(14852)
(14014)
北京(14008)
(13922)
师范(13844)
财经(13349)
科学院(13017)
农业大学(12710)
(12693)
基金
项目(71349)
科学(55067)
基金(51225)
(47766)
国家(47430)
研究(47160)
科学基金(38671)
社会(29650)
社会科(27943)
社会科学(27935)
(27703)
基金项目(27459)
自然(26636)
自然科(25900)
自然科学(25888)
自然科学基金(25391)
(24420)
教育(20614)
资助(19970)
编号(18046)
重点(17044)
(16143)
计划(14783)
(14782)
成果(14190)
(14084)
科研(13773)
科技(13740)
课题(13387)
创新(13321)
期刊
(43761)
经济(43761)
研究(27138)
中国(23661)
(23520)
学报(22530)
科学(20552)
大学(15960)
农业(15699)
学学(15399)
管理(12345)
(12079)
(8711)
教育(8702)
业经(7871)
(7797)
金融(7797)
资源(7313)
技术(6819)
经济研究(6774)
问题(6476)
财经(6445)
业大(6436)
(6160)
(5585)
科技(5477)
林业(5458)
农业大学(5085)
现代(5023)
国土(4901)
共检索到1513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白晓永  王世杰  
为了解岩溶区土壤允许流失量(T值)与土地石漠化的关系,根据岩溶土壤圈系统论,采用实地调查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贵州碳酸盐岩岩石组合类型测算了T值,并探讨了其对石漠化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岩溶区的T值可分为三大类,在极纯、较纯和不纯的碳酸盐岩地区,T值分别为20、100和250 t.km-2.a-1,在无土可流、完全是石山的地区,T值只有几吨或更低;②在T=20、100和250 t.km-2.a的地区,石漠化发生率分别为29.86%、28.12%和23.25%,石漠化严重度分别为73.55%、60.57%和52.19%。因此,岩溶区的T值总体偏小,且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空间分布特点;在相同社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丽萍  杨达源  朱大奎  
土壤允许流失量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然而,发育在不同母质上的土壤,其土壤的最大允许流失量差异很大,确定这一值的依据也各不相同。在岩成土壤地区,母岩风化剥蚀速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是确定土壤允许流失量、分析人类加速水土流失的重要依据之一。选长江三峡黄陵背斜段风化花岗岩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剥蚀沉积相关原理,通过恢复古地理环境及时代,计算出新生代以来本区花岗岩的平均风化剥蚀速率为16.97mm/ka,最大剥蚀速率为49.56。又根据区内太平溪流域的泥沙资料,算出了当地现代的剥蚀速率,多年平均为297.7mm/ka,最小值为31.5...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燕  彭补拙  窦贻俭  金峰  杨浩  
已有土壤允许流失量(T值)定义多以防止土壤肥力减退、土地生产力下降为目标,考虑的主要因素为成土速度、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减退,确定T值的依据是土壤侵蚀速率不大于成土速率,保证土壤资源得到不断更新。然而土壤侵蚀并不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更是一种客观自然过程,土壤侵蚀除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土壤生产力下降,还可能对侵蚀发生地以外的地区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控制土壤侵蚀目标时,只局限于提高土壤生产力已与时代发展不合拍了,应将视野扩展到保护和改善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引入生态环境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保护水体环境质量要求建立了一种新的确定T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红艳  周金星  崔明  但新球  丁访军  
土壤在全球碳平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也是极其敏感的。针对贵州岩溶峡谷地区石漠化导致的土地退化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定位监测样地选取在石漠化典型地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于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采用动态气室法(Li-8100,USA)监测了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和季节动态变化,通过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治理前后石漠化程度监测数据分析,定量评价了石漠化对区域土壤碳排放量的影响,可为定量评价石漠化对土壤碳汇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区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地的石漠化程度具有很高的关联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红艳  崔明  周金星  但新球  丁访军  吕相海  
研究以喀斯特典型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为例,对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了测定,并计量分析了石漠化治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比石漠化土地的高,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主要受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大于石漠化程度的影响;(2)土地平均碳密度则与石漠化影响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呈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极重度石漠化土地的变化规律;(3)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关岭县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治理...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隋夕然  吴丽芳  王妍  王紫泉  肖羽芯  刘云根  杨波  
【目的】探究岩溶石漠化区土壤团聚体养分及酶活性特征,可为该地区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滇中高原4种不同石漠化程度(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层土壤3种团聚体(粒径2.00 mm)分布特征,团聚体4种水解酶(淀粉酶、脲酶、β-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3种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团聚体组成比例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由高到低依次为粒径>2.00 mm(51.31%)、粒径0.25~2.00 mm(36.53%)、粒径2.00 mm的团聚体最高,其次为粒径0.25~2.00 mm,粒径0.05)。【结论】在岩溶石漠化地区,较大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在土壤组成上占优势,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而较小粒径的土壤团聚体更有利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积累,其相应的含量也更高。图2表6参48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石军南  卢海燕  唐代生  张丹华  
喀斯特石漠化的本质是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退化的过程,而坡度大小则影响着水土流失的强度。利用相关调查资料和研究数据,针对邵东县岩溶区石漠化强度变化情况,分析岩溶地区坡度与土地石漠化分布的相关性,构建了石漠化强度分布图和坡度图。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石漠化强度分布图和坡度图进行叠加分析,探讨坡度与石漠化分布的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邵东县岩溶地区坡度主要集中在16°~25°的斜坡和26°~35°的陡坡之间,陡坡区是不同程度石漠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坡度25°的陡坡地区增长迅速。因此坡度增大引起的水土流失加剧是形成石...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邵晗  王虎  王妍  徐红枫  苏倩  刘云根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和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及土壤养分与土壤重金属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云南省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的撂荒地、灌草地、人工林地、自然林地、玉米Zea mays地、核桃Juglans regia林地和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养分和重金属质量分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自然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P0.05)。【结论】自然属性较强的地区土壤肥力水平高,且重金属污染风险低,说明人为干扰是影响石漠化地区进行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土壤质量,应适当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图3表8参29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素红  李森  王金华  郝俊民  吴波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粤北岩溶山区进行了不同时期卫星影像的解译和制图,分析了近30年来该地区石漠化土地的景观动态与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近30年来,粤北石漠化景观呈逆转趋势,研究区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1974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2042.43 km2,占喀斯特分布区的42.47%,1988年与2004年分别下降至33.95%和21.14%;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速度最快,至2004年中度石漠化土地取代轻度石漠化土地成为分布面积最广的石漠化类型;研究区景观异质性持续降低,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不断增加,景观连接度升高;石漠化土地斑块密度增大但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斑块趋于均匀。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朱斌  刘丹一  
文章在对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石漠化综合治理面临的形势、加快治理的意义和可行性。建议将石漠化综合治理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通过坚持恢复林草植被为主,综合治理;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扶持政策;深入总结一期工程经验教训,一期工程实施情况;统筹各部门力量,出台高层次顶层设计,分类指导;根据地方特色建立当地适宜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监管力度等措施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命义  
根据两次监测的结果,广东省岩溶区监测面积1 063 060.4 hm2,其中稳定型面积1 023 342.3 hm2,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96.3%,顺向演替面积31 479.7 hm2,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3.0%,逆向演替面积8 238.4 hm2,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0.7%;对广东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及程度之间的动态变化做了分析,并对变化原因进行了解释。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庆棠  陆佩玲  
中国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总面积约为30多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以上,其中石漠化面积已占1/2(17.6万km2),平均每年以2500km2的速度在扩展,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是中国南方地区的心腹之患.该文概述了石漠化之成因与危害,提出了防治石漠化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申宏岗  曹建华  潘根兴  
研究了处于同一气候条件下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果园土壤溶解有机碳的空间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壤pH值与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465,P<0.01),DOC与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347、0.574、0.444,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丹丽  喻阳华  钟欣平  秦仕忆  
【目的】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养分质量特征,为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土地生产力恢复、土壤科学研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花椒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核桃地、柚木地和玉米地为研究对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阐明土壤理化性质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变化及土壤质量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花椒地的C、N元素含量较低,核桃地、玉米地和金银花地土壤的TP、TK和AK含量较亏缺,火龙果地和柚木地土壤的养分元素均处于较低水平。(2)经相关性分析,土壤TN含量与pH、AN含量与SOC含量、TP含量与TK/AK含量和TK含量与AK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BD与T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3)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花椒(2.334)>金银花(1.283)>玉米(-0.330)>核桃(-0.386)>柚木(-1.153)>火龙果(-1.598)。【结论】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在作物栽培与管理过程中应补充N、P、K等矿质元素,并注重养分作用效应的协同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周周  卢舒瑜  王娇  郭东矗  庞丹波  周金星  彭霞薇  
【目的】为明确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深入探究岩溶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云南建水岩溶与非岩溶区人工桉树林、人工云南松林和天然次生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探究不同地质、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与土壤酶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表明,在相同地质背景条件下,两种不同人工林土壤中桉树(阔叶林)与云南松(针叶林)放线菌的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天然次生林微生物数量为18.2×10~5cfu/g。受地质条件、植被恢复模式等影响,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各异。相关分析表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放线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酸性磷酸酶、碳酸酐酶、过氧化氢酶4种酶活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物质的转化受地质条件、林分差异和恢复模式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