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3)
- 2023(2006)
- 2022(1832)
- 2021(1662)
- 2020(1541)
- 2019(3310)
- 2018(3286)
- 2017(5512)
- 2016(3467)
- 2015(3788)
- 2014(3617)
- 2013(3504)
- 2012(3377)
- 2011(2940)
- 2010(2785)
- 2009(2604)
- 2008(2538)
- 2007(2241)
- 2006(1877)
- 2005(1617)
- 学科
- 济(8200)
- 经济(8193)
- 学(6988)
- 业(5682)
- 管理(4894)
- 企(4179)
- 企业(4179)
- 地方(3940)
- 壤(3872)
- 土壤(3859)
- 方法(2869)
- 农(2849)
- 数学(2482)
- 数学方法(2419)
- 森(2166)
- 森林(2166)
- 林(2140)
- 生物(2115)
- 农业(2108)
- 贸(2087)
- 贸易(2083)
- 水产(2044)
- 易(2014)
- 环境(1968)
- 生态(1967)
- 地方经济(1936)
- 动物(1836)
- 及其(1794)
- 财(1755)
- 中国(1651)
- 机构
- 学院(47610)
- 大学(46889)
- 研究(23315)
- 农(21438)
- 科学(21099)
- 农业(17396)
- 业大(15311)
- 中国(14993)
- 所(14743)
- 研究所(14181)
- 济(11680)
- 室(11640)
- 农业大学(11341)
- 经济(11315)
- 实验(11299)
- 管理(10863)
- 实验室(10845)
- 京(10681)
- 省(10484)
- 重点(10316)
- 业(9605)
- 中心(9540)
- 理学(9401)
- 理学院(9184)
- 科学院(9024)
- 院(8788)
- 管理学(8627)
- 管理学院(8568)
- 资源(8396)
- 环境(8017)
共检索到660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周周 卢舒瑜 王娇 郭东矗 庞丹波 周金星 彭霞薇
【目的】为明确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深入探究岩溶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云南建水岩溶与非岩溶区人工桉树林、人工云南松林和天然次生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探究不同地质、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与土壤酶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表明,在相同地质背景条件下,两种不同人工林土壤中桉树(阔叶林)与云南松(针叶林)放线菌的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天然次生林微生物数量为18.2×10~5cfu/g。受地质条件、植被恢复模式等影响,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各异。相关分析表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放线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酸性磷酸酶、碳酸酐酶、过氧化氢酶4种酶活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物质的转化受地质条件、林分差异和恢复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
岩溶 土壤酶 根际 土壤微生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汝 王海宁 姜远茂 魏绍冲 陈倩 葛顺峰
【目的】研究不同苹果砧木对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微生物稀释平板培养法对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八棱海棠(M.micromalus Makino)、楸子(M.prunifolia(Willd)Borkh.)、新疆野苹果(M.sievesii(Ledeb.)Roemer)、东北山荆子(M.baccata Borkh.)等5种苹果砧木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苹果砧木土壤根际微生物各生理类群数量差异显著,并且都以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微生物数...
关键词:
苹果砧木 根际土壤 微生物数量 酶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志海 刘晶晶 付丽 卢冬雪 岳胜天 杨美英
为研究添加外源溶磷菌wj1和wj3对大豆根际土壤的影响及其改良盐碱土的可行性,以吉林省主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吉育406"为材料,将wj1和wj3菌液施入到不同处理的土壤中,分析外源溶磷菌对不同生育时期大豆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生长的R2和R6两时期,混合菌能显著增加黑土中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菌株wj1在整个生育期内提高了黑土磷酸酶活性;黑土添加溶磷菌对大豆根际各种微生物数量均有提高;菌株wj1有利于促进黑土中溶磷菌和自身固氮菌数量的增加,添加wj3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冬云 郭天财 查菲娜 岳艳军 宋晓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豫麦49-198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细菌在拔节和抽穗期数量较多,而放线菌、真菌在开花期数量最多。根际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及土壤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以基本苗150×104株/hm2或225×104株/hm2处理最高;真菌数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与产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表明微生物和酶活性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
关键词:
小麦 密度 微生物 土壤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素慧 刘世琦 张自坤 尉辉 齐建建 段吉锋
【目的】研究大蒜长期连作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蒜连作0(CK)、5、10、15和20年的土壤再分别盆栽大蒜,以大蒜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变化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随连作年限的增加,根际真菌数量持续上升,连作20年的土壤约为对照的2.88倍。而其它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只在短期内(5—10年)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相比,连作10年的大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各增加了8.72%和25.81%,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芳香族化合物降解菌分别为对照的5.63、11.60和3.35倍。连作10年的大蒜根系分泌物对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
关键词:
连作 大蒜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乔蓬蕾 吴凤芝 周新刚
连作障碍是制约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连作障碍的原因很多,而土壤微生物菌群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对于土壤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连作障碍的主要因子。围绕连作引起的作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以及特异微生物的变化,提出将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与传统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重点研究微生物菌群活性和功能变化以及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连作障碍的影响,同时对从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菌群影响的角度和微生物细胞水平解决连作障碍提出了展望。旨在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哈文秀 周金星 庞丹波 关颖慧 崔明
【目的】植被的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是加速岩溶生态系统修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措施。研究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可揭示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为岩溶区植被恢复模式的筛选和恢复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岩溶区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恢复的云南松针叶林、桉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各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9. 076~56. 855 g/kg,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为822. 311~1 175. 778 mg/kg,微生物量碳(MBC)含量为332. 933~2 035. 244 mg/kg,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为2. 381~6. 094g/kg。同一植被恢复方式下,除云南松林下的EOC含量外,各有机碳组分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局部土层深度出现波动。云南松林土壤亚表层(10~20 cm)的EOC含量显著高于表层(0~10 cm)和深层(20~30 cm)。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DOC、EOC与SOC含量的影响大致均表现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云南松林各土层的MBC含量始终显著高于桉树林。各有机碳组分与SOC均表现为极显著(P 桉树林>云南松林。SOC与CPI、CPMI呈极显著(P 云南松林>桉树林。各植被恢复方式下SOC、MBC、DOC、EOC含量与4种土壤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多为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3种植被恢复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酶活性。其中,天然次生林对土壤整体质量的提升能力最高,桉树林在提升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含量方面较为显著,而云南松林对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提升能力更为显著。因此,应该加快岩溶区宜林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优先考虑自然恢复,选择人工造林时要注重对阔叶树的利用和优化管理。
关键词:
岩溶区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洪芹 臧晓琳 蔡宙霏 程路芸 马元丹 宝音陶格涛 张汝民 高岩
为了揭示放牧对退化草原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群落阻击草场进一步退化的机制,以小区控制放牧试验(不放牧、轻度放牧、重度放牧)冷蒿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程度放牧干扰对冷蒿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各放牧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各处理之间冷蒿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显著高于非冷蒿根际土壤(P<0.05)。冷蒿根际土壤氨化细菌和好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高于非冷蒿根际土壤;轻度放牧区冷蒿根际土壤氨化细菌和好氧纤维素分解菌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焦如珍 杨承栋
通过对江西省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山下、上村2个林场的一代和二代杉木人工林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研究发现,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放线菌数量、类群以及芽孢杆菌属、固氮菌属、纤维单胞杆菌在细菌中所占比例均明显比一代杉木林的少;但真菌数量以及土壤杆菌、微球菌属、色杆菌属在细菌中所占比例、青霉菌在真菌中所占比例均明显比一代杉木人工林的高。一代和二代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的放线菌数量均比非根际土壤的少,细菌数量却比非根际土壤的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根际土壤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姜飞 刘业霞 艾希珍 郑楠 王洪涛
【目的】探讨嫁接辣椒的抗病机理,为合理调控根域生态环境,减轻根腐病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卫士’辣椒为砧木,以‘新丰2号’为接穗嫁接,自根辣椒为对照(CK),通过人工接种根腐病菌,研究砧木、嫁接和自根辣椒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根系吸收面积与呼吸强度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接种根腐病菌前,砧木和嫁接辣椒的根系吸收面积、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和比例及脱氢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CK。接种后嫁接辣椒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CK,但高于砧木;砧木和嫁接辣椒的根系吸收面积与活跃吸收面积、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放线菌比例均显著大于CK,土壤酶活性也明显高于CK,呼吸强度...
关键词:
嫁接 根腐病 微生物 土壤酶 辣椒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英英 吴之涛 杨宪忠 魏玉杰 吴芳 杜雷超
【目的】研究白芍根腐病病株和健株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土壤环境因子、微生物群落与白芍根腐病之间的关系,为白芍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研究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白芍健株和病株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序,并运用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白芍健株相比,病株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24.7%,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33.2%,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显著增加54.4%、50.2%。病株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减少,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病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Sumerlaeot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株,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Ethylomirabil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下降。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Chthoniobacter、Subgroup7、Saccharimonadales在病株根际土壤中的相对丰度高于健康植株。病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增加,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减少,接合菌门(Zygomycota)相对丰度则显著高于健株。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溶性盐、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脲酶、蔗糖酶是影响白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子,主要与细菌优势菌门Chloroflexi、Methylomirabilota、Actinobacteriota,真菌优势菌门Chytridiomycota、Basidiomycota、Ascomycota的变化密切相关。【结论】芍药根际土壤中土赤壳属(Ilyonectria)、白粉属(Erysiphe)、镰刀菌属(Fusarium)等有害真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养分失衡、酶活性变化是导致白芍根腐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白芍 土壤微生物群落 根腐病 酶活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含 龚敏 李妍昕 石汝杰
【目的】研究外源基质对天麻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为林下仿野生栽培天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外源基质不同,设置HSS(火山石、原土体积比为1∶1)、NT(泥炭、原土体积比为1∶1)、ZS(蛭石、原土体积比为1∶1)、CK(原土不添加基质)等4个处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乌红天麻根际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区和真菌ITS1区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蔗糖酶(S-SC)、纤维素酶(S-CL)、脲酶(S-UE)、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β-葡糖苷酶(β-CG)和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S-FDA)活性,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土壤酶方面,除β-葡糖苷酶之外,3种外源基质处理均能显著提高上述7种酶活性,其中ZS处理提升最为显著;②α多样性方面,NT处理下土壤细菌的Shannon、Chao1和ACE指数均高于CK,但CK处理下细菌物种丰富度(OTU)最高;HSS处理下土壤真菌的Shannon、Simpson、Chao1、ACE指数及OTU均显著高于CK。③PCoA分析显示各处理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NT、HSS处理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CK相似,但ZS处理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④各处理下天麻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真菌的优势菌门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⑤Mantel_test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外源基质处理下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最显著的影响,酸性磷酸酶活性对真菌群落结构影响最为显著。⑥Spearman相关性热图显示根际土壤真菌的丰度及多样性比细菌更易受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论】综合来看,泥炭处理对乌红天麻根际土壤微生态有更好的调节作用,为泥炭基质在乌红天麻引种栽培中的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潇潇 王雪莱 梁海芸 于崧 于立河 郭伟 房孟颖 郑立娜 李欣
为了探究芸豆根际微生态环境对盐胁迫的响应机制,以HYD和JW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将2种碱性盐Na2CO3、Na HCO3按摩尔比1∶9混合,按混合后占土壤质量分数0(S0),0. 4%(S1),0. 8%(S2),1. 2%(S3)设计4个浓度梯度,研究不同程度盐碱胁迫对芸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碱胁迫下,HYD在株高、根长和地上、下生物量等优于JW。在盐碱胁迫处理下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差异显著,细菌数量高于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两芸豆品种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在S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且差异显著。在相同处理下,HYD的株高、根长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等生长特性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均显著高于JW。相关分析表明,脲酶活性与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放线菌数量、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在盐碱胁迫条件下,p H值上升,微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导致酶活性改变,间接改变根际土壤微环境。一定量的盐碱胁迫有利于提高芸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促进芸豆生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永红 吕顺 李春雨 魏岳荣 易干军
为探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机理,以巴西香蕉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4)对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Foc4对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B)影响不大,但显著提高了真菌数量(F)及其在整个微生物中的比例,显著降低了放线菌数量(A)及其在整个微生物中的比例;B/F及A/F显著降低;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显著升高;Foc4侵染改变了香蕉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导致其种群结构失衡,这可能是导致香蕉枯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Foc4侵染后香蕉根际土壤酶活性发...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绾彤 孟彤 齐彬 张威 张兆荣 林冬梅 林占熺 刘艳玲
对6个菌草品种种植前后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进行检测,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不同品种菌草土壤的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未种植菌草的对照组(P<0.01),酸性磷酸酶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1),脲酶与速效氮、速效磷、全氮和有机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蔗糖酶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1).种植不同品种菌草后,巨菌草、象草、热研4号王草、桂闽引象草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指数AC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桂牧1号真菌多样性指数CHA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中多数细菌和真菌优势菌属均与土壤养分有显著的相关性.总之,种植菌草对改良土壤、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