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98)
- 2023(6808)
- 2022(5728)
- 2021(5213)
- 2020(4491)
- 2019(10099)
- 2018(9697)
- 2017(18480)
- 2016(10377)
- 2015(11229)
- 2014(11435)
- 2013(11202)
- 2012(10239)
- 2011(9391)
- 2010(9335)
- 2009(8549)
- 2008(8273)
- 2007(7297)
- 2006(6091)
- 2005(5462)
- 学科
- 济(49258)
- 经济(49223)
- 管理(28689)
- 方法(25571)
- 业(25128)
- 数学(23617)
- 数学方法(23168)
- 企(21098)
- 企业(21098)
- 地方(12576)
- 学(11853)
- 中国(9827)
- 财(9049)
- 农(8965)
- 业经(8114)
- 地方经济(7944)
- 环境(7913)
- 技术(7022)
- 理论(6819)
- 和(6660)
- 划(6366)
- 农业(6253)
- 融(6236)
- 金融(6235)
- 制(6150)
- 务(5938)
- 财务(5912)
- 贸(5903)
- 贸易(5902)
- 财务管理(5899)
- 机构
- 大学(149362)
- 学院(149012)
- 济(57568)
- 管理(56944)
- 经济(56312)
- 研究(52511)
- 理学(50146)
- 理学院(49507)
- 管理学(48179)
- 管理学院(47903)
- 中国(37367)
- 科学(36470)
- 京(30990)
- 所(27771)
- 农(27376)
- 研究所(25951)
- 业大(25048)
- 财(24448)
- 中心(23633)
- 江(21806)
- 农业(21773)
- 财经(20338)
- 院(19962)
- 范(19796)
- 师范(19513)
- 北京(19030)
- 经(18527)
- 经济学(17522)
- 州(17520)
- 省(16326)
- 基金
- 项目(110805)
- 科学(87505)
- 基金(80736)
- 研究(74590)
- 家(72975)
- 国家(72474)
- 科学基金(61512)
- 社会(47473)
- 社会科(45213)
- 社会科学(45200)
- 省(44544)
- 基金项目(42155)
- 自然(42107)
- 自然科(41118)
- 自然科学(41104)
- 自然科学基金(40307)
- 划(38180)
- 教育(34661)
- 资助(34489)
- 编号(27984)
- 重点(26117)
- 发(24100)
- 部(23954)
- 计划(22717)
- 创(22574)
- 科研(22065)
- 成果(21479)
- 创新(21244)
- 课题(20452)
- 国家社会(20064)
共检索到205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曾旭 章守宇 林军 钟佳明
为了提高人工鱼礁选址的有效性,本研究以岛礁海域保护型人工鱼礁选址适宜性评价为例,基于多准则决策方法,结合专家系统、层次分析法、GIS空间分析对马鞍列岛海域进行了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经验提取影响保护型人工鱼礁选址适宜性的主要准则(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管理因素)和对应的次级准则(底部坡度、底质类型、海流、水深;渔获量、资源密度、幼鱼量、幼鱼扩散;与污染源距离、与航道距离、离岸距离)。通过两两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要准则和次级准则的权重,结果显示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管理因素的权重分别为0.481、0.4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何倩 刘淑德 唐衍力 董秀强 赵伟 奉杰 于梦杰
为了解山东琵琶岛海域人工鱼礁区鱼类群落物种及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于2020年7月—2021年4月在富瀚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开展4个季度的渔业资源和环境因子调查,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基于12个功能性状的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了鱼类群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鱼礁区鱼类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而对照区仅功能多样性指数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功能均匀度指数和功能离散度指数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功能丰富度与物种数和Margalef丰富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功能均匀度与物种数和Pielou均匀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群落特征加权平均数指数(CWM)表明,鱼类群落优势性状组成呈现一定的时空变化特征;冗余分析结果显示,透明度和无机氮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影响,而酸碱度、无机氮、溶解氧和透明度则对功能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鱼类群落物种和功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但变化趋势不一致,表明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在解释鱼类群落差异时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曾雷 唐振朝 贾晓平 于杰 陈国宝
为探究人工鱼礁聚鱼效果,于2017年2月、4月、9月和11月主要通过声学探测技术,对防城港海域渔业资源密度、空间分布与大小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其临近海域4次调查共捕获各类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201种,包括鱼类126种、蟹类32种、虾类20种、虾蛄类11种和头足类12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在时空层面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且交互作用显著(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罗含思 沈敏 林军 吴星辰 刘洪生
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选址是人工鱼礁区建设的必要环节。通过对浙江嵊泗马鞍列岛人工鱼礁区备选海域附近采集的底质柱状样品的分析,测得了每个站点底质柱样的粒度、含水率、天然密度等物理性质,以及贯入强度、抗剪强度等力学性质。用谢帕德和福克沉积物分类法分析粒度结果,发现所研究海域的底质由砂、粉砂、黏土构成,粉砂含量最高,主要以砂质粉砂为主。不同区域的底质因其粒度组分、孔隙率、天然密度等不同,其含水率不同,造成底质的承载力也不同。对底质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底质的含水率与贯入强度、抗剪破坏强度均存在较强的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和–0.64,可作为人工鱼礁投放底质适宜性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底泥含水率与粒度间的回归方程可为大面积的底质承载力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大幅降低调查的工程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国山 佟飞 蔡星媛 李文涛 张秀梅
2013年6月和8月,采用潜水采样和录像的方法调查了威海双岛海域人工鱼礁区内礁石上附着的大型海藻,并分析了海藻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海藻9种,其中红藻门5种、褐藻门和绿藻门各2种。夏末和夏初的海藻群落相似度为20.35%,对相似性贡献最大的5种海藻分别为金膜藻(Chrysymenia wrightii)、日本异管藻(Hterosiphonia japonica)、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和孔石莼(Ulva pertusa)。夏末的海藻生物量密度(243.83 g/m2)高于夏初(164.99 g/m2...
关键词:
海藻群落 人工鱼礁 覆盖率 环境因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赵德辉 解斯达 马超 贾广臣
近岛礁海域距离大陆较远,风浪较小,已经成为发展水产养殖业的重点区域。研究发现,岛礁附近强烈的波浪反射会导致波浪能量的相对集中,进而造成养殖结构破坏。目前,有关养殖结构动力响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平坦海床海域,针对近岛礁海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一种布置在岛礁附近的铰接式多体浮式渔场平台在自存工况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在自存工况下,岛礁地形增大了渔场平台的纵荡运动,其功率谱峰值相比平坦海床增加61.78%;平台迎浪侧系缆力的有效值增大为平坦海床的2.03倍。同时,岛礁地形引起的波浪反射使平台垂荡运动最大的位置由迎浪侧网箱转移至中间网箱,平台整体的纵摇运动减弱,但中间网箱与两侧网箱的相对转动增大。研究结果为近岛礁海域养殖设施及其系泊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增强 章守宇
人工鱼礁是放置于海底以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物理、生物或社会经济过程的人工设施,具有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功能。21世纪以来我国东海区开展了较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用以改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局面。科学地评价人工鱼礁建设的经济效果,对指导今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根据东海区建设规模超过5×104空m3、建成时间大于2年、礁体结构为具有代表性的钢筋混凝土和旧船改造、并且有跟踪调查记录的4个有代表性的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项目的调查资料,选取净现值(NPV)、动态投资回收期(DPP)、内部收益率(IRR)和益本比(BCR)等作为评价指标,运用模糊数学法建立了相应的模糊隶属函数,运用熵权法确定了评价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尹增强 章守宇
科学评价鱼礁生态效果对后续鱼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鱼礁生态效果产生原理出发,以鱼礁的自然特征、流场效应、水质与底质、饵料生物、鱼类与大型无脊椎动物5方面作为评价准则,建立了2个评价层次共29个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在查阅文献和分析调查资料基础上,确定了定量评价指标的模糊隶属函数和定性指标的评判依据以作为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运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对2个代表性资源保护型鱼礁的生态效果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吻合。评价方法可以作为有关鱼礁生态效果评价的依据。
关键词:
生态效果 评价标准 资源保护 人工鱼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沈天跃 章守宇 沈蔚 汪振华
人工鱼礁的流场营造、鱼类诱集等建设目标,一般是通过单位鱼礁、鱼礁群等不同规模的形式实现的;实际投放的成千上百个人工鱼礁处于何种分布状态、它们是否满足单位鱼礁等规模要求,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因此,如何对人工鱼礁的实际分布状态进行合理的划分归类或剔除,以最大程度地贴合设计方案的配置组合方式,对于正确评价鱼礁投放的准确与否是非常必要并具有现实意义的。本研究基于C3D侧扫声呐系统采集的高清晰水下影像,结合Arc GIS的数据矢量化功能,提取出各个鱼礁单体在水下的空间位置以及各鱼礁之间的相互距离与方位等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聚类分析,借助基于划分、层次和约束的算法对投放后的鱼礁进行划分、归类或...
关键词:
人工鱼礁 单位鱼礁 空间聚类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艳 陈聚法 过锋 王军 李娇 袁伟 谢寒冰
根据2010~2011年莱州人工鱼礁海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共8个航次的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总氮(TN)、总磷(TP)、有机碳(TOC)等要素的分析结果,运用N/P比值、有机污染指数A和富营养化指数E等方法,对投放人工鱼礁海域不同年份水体的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该海域水环境在人工鱼礁投放后的变化。结果表明,投礁区第2年DIN含量明显降低,而DIP含量略有上升,使得海区中的DIN/DIP值降低,由89.60降低到44.54。2011年和2010年投礁区DIN/DIP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人工鱼礁对水...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水质 变化 莱州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守宇 张焕君 焦俊鹏 李曰嵩 朱孔文
根据2003-2004年对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运用对比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的水质、底泥和浮游生物等在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所产生的上升流将沉积于底泥的氮营养盐携带至上层,使得鱼礁区的海水特性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鱼礁区与对照区点的浮游植物组成相似度由投礁前极高的0.963下降到投礁后3个月的0.863和7个月后的0.685,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鱼礁区的浮游动物个体增重率明显,达到了对照区的5倍之多,十分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增殖,人工鱼礁对于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得到了确认。
关键词:
人工鱼礁 生态环境 海州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石一茜 赵旭 俞锦辰 林军 韩星雨 刘臻 黄宏
为了解马鞍列岛人工鱼礁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组成及垂直分布特征,于2018年6月采集该海域附近柱状沉积物样品,通过测定柱状沉积物粒度组成,同时采用改进后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的连续提取法(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 BCR)分析了7种重金属(Cd、Cu、Zn、Pb、Cr、As、Ni)各形态含量,并结合地累积指数法(Igeo)、相关性以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分析方法,探索了马鞍列岛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结果显示,柱状沉积物粒度组成(D [3,2])以细粉砂粒为主;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总体上随深度呈锯齿状波动,在0.5 m和2.0 m时达到极值;7种重金属总量均可满足我国海洋沉积物质量I类标准;重金属Cd以次生相为主,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F1)、Fe/Mn氧化物结合态(F2)及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F3)3种形态百分组成基本相当,其余6种重金属均以残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7种重金属有效态垂直变化趋势具有周期性和一致性;以惰性元素Ni作为参比,综合3种分析方法进行来源识别,结果显示,柱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Zn、Pb、Cr、As、Ni主要是自然沉积的结果,而Cd在个别深度存在污染累积,是否存在生态风险,还待进一步研究;后续可结合稳定同位素测年法,探索重金属含量及形态随年代的变化,进一步确定重金属污染的历史记录。研究表明,马鞍列岛附近海域重金属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污染程度较低,可较准确地反映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本底值。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岳英洁 贺志鹏 冷星 于冬
为探究人工鱼礁建设对周边海域潮流场和水交换产生的影响,基于Mike21 HD潮流模型,对莱州湾芙蓉岛西侧人工鱼礁建设前后周边海域潮流场和水交换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鱼礁建设前,涨急时,从平面分布上,鱼礁区东西向流速呈增加趋势,南北向流速呈递减趋势;从垂向分布上,流速变化:底层>中层>表层,底层流速最大增加量8.6 cm·s~(-1)、最大减小量4.3 cm·s~(-1),增加量大于1 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303 m,减小量大于1 cm·s~(-1)的区域距鱼礁区最远距离为574 m。落急时,平面流速变化趋势与涨急时基本一致;垂向分布上,底层流速最大增加量7.9 cm·s~(-1),最大减小量3.6 cm·s~(-1),增加量大于1 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271 m,减小量大于1 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333 m。鱼礁建设后周边海域水交换率增加约0.1%。人工鱼礁投放后,只改变了礁区局部海域的水动力环境,对湾内其他海域没有影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詹启鹏 孙昕 董建宇 张宇洋 张秀梅
为探究人工鱼礁礁龄对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5月、8月和10月通过潜水样方取样,调查了莱州芙蓉岛海域人工鱼礁的礁体附着生物。共鉴定出附着生物94种,其中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种类最多,为33种,软体动物门(Mollusca)次之,为21种。1龄鱼礁(投放时间为1年的短礁龄)附着生物的种类为66种,4~5龄鱼礁(投放时间为4~5年的长礁龄)为79种。不同季节和不同礁龄鱼礁附着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存在差异,在附着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方,长礁龄礁区均显著高于短礁龄礁区。本研究选取了摄食习性(feeding habits)、活动能力(mobility)、栖息方式(habitat)、成体大小(body size at maturity)、寿命(longevity)和身体柔韧度(flexibility)6个功能性状(共计21种性状类型),比较了不同季节2种礁龄附着生物群落功能性状的相对丰度。结果表明,本海域人工鱼礁上更易附着滤食性、无活动能力、固着型、长寿命(>5年)、无身体柔韧性、规格极小(<0.05),而滤食性、固着型和无活动能力等性状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1礁龄鱼礁(P<0.05)。附着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程度方面,4~5龄鱼礁高于1龄鱼礁,但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运用传统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性状法(BTA)分析了不同季节长、短礁龄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性状的差异,为揭示人工鱼礁的生态效应提供了新视角。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陈玲 王凯 周曦杰 赵旭 陈亮然 章守宇 汪振华
岛礁海域海藻场是近岸浅海重要的湿地生境之一,其所在水域的食物网往往较开阔水域复杂,而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来揭示其独特的物质传递和能量流动规律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趋势。在利用该技术之前,往往需选择恰当的基准生物以更准确地阐释海藻场食物网各阶层的营养关系。为此,于2014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在浙江省枸杞岛海藻场选取4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蝾螺(Turbo peTholaTus)、角蝾螺(Turbo cornuTus)、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和带偏顶蛤(Modiolus coMpTus)]为实验对象,利用多元方差分析检验其δ~(13)c和δ~(15)n值的种内(间)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