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50)
- 2023(10908)
- 2022(8954)
- 2021(8192)
- 2020(6831)
- 2019(15342)
- 2018(15045)
- 2017(28764)
- 2016(15207)
- 2015(16507)
- 2014(15798)
- 2013(15292)
- 2012(13987)
- 2011(12802)
- 2010(12988)
- 2009(11865)
- 2008(11618)
- 2007(10323)
- 2006(9161)
- 2005(7923)
- 学科
- 济(70620)
- 经济(70583)
- 管理(50544)
- 业(45927)
- 企(40181)
- 企业(40181)
- 方法(29436)
- 数学(25663)
- 数学方法(25240)
- 中国(19818)
- 地方(17819)
- 技术(17800)
- 业经(16868)
- 农(15372)
- 环境(15112)
- 财(13110)
- 学(12884)
- 产业(12816)
- 技术管理(12290)
- 划(11708)
- 制(11377)
- 理论(11247)
- 和(10480)
- 农业(10477)
- 发(9772)
- 资源(9513)
- 地方经济(9432)
- 贸(8813)
- 贸易(8805)
- 银(8657)
- 机构
- 学院(214070)
- 大学(211217)
- 济(89469)
- 经济(87586)
- 管理(86589)
- 理学(75555)
- 理学院(74683)
- 管理学(73171)
- 管理学院(72768)
- 研究(71945)
- 中国(52194)
- 京(45310)
- 科学(45296)
- 财(37103)
- 所(34939)
- 中心(32411)
- 研究所(32041)
- 江(31909)
- 财经(30103)
- 业大(30056)
- 农(30013)
- 范(28379)
- 北京(28117)
- 师范(28108)
- 经济学(27356)
- 经(27263)
- 院(27046)
- 州(25982)
- 经济学院(24669)
- 农业(23318)
- 基金
- 项目(152399)
- 科学(123289)
- 基金(111657)
- 研究(109586)
- 家(97672)
- 国家(96969)
- 科学基金(85489)
- 社会(72679)
- 社会科(69341)
- 社会科学(69323)
- 省(62052)
- 基金项目(59938)
- 自然(55431)
- 自然科(54135)
- 自然科学(54124)
- 自然科学基金(53156)
- 划(51123)
- 教育(49289)
- 资助(44169)
- 编号(41788)
- 创(37117)
- 发(34793)
- 重点(34556)
- 创新(33812)
- 部(32294)
- 成果(31600)
- 国家社会(30863)
- 课题(29917)
- 科研(28275)
- 发展(27916)
共检索到308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姜海宁 张文忠 余建辉 张建伟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3年和2016年山西资源型城市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优势的城市创新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高水平创新环境骤降,中等水平稳步升高,而低水平创新环境并未实现突破性的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均呈增大趋势,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较高且变化相对复杂;原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耦合度指数均较高且均为高度耦合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城市逐渐下降;协调发展度较低,整体始终表现为"南北中度失调、中间严重失调"的格局;大部分城市相对发展度指数逐渐上升,山西"南北"区域属于创新环境超前型或同步发展型,而"中间"区域主要为创新环境滞后型的格局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应当充分依托城市创新环境或产业结构转型现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分类指导其资源型城市建设发展,从而实现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并进协同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容和平 齐雅琴
我国多数地区存在产业结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不协调现象,资源型地区尤为严重。本文以山西省这一典型资源型省份为例,运用模糊评价法、协整检验等方法,对山西省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镇化进程耦合性及原因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镇化 耦合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安树伟 魏后凯
针对东北资源型城市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产业转型的紧迫性,以煤炭、石油、森林等资源型城市为重点,探讨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战略重点,提出国家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援助政策。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叶堂林 毛若冲
立足于两系统的耦合作用机理,从要素投入、市场产出、环境支撑三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及其耦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态势良好,两系统的耦合总体处于稳定阶段;北京、天津、河北两系统的耦合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制约耦合度提升的因素有所不同。
关键词:
京津冀 科技创新 产业结构升级 耦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兰先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夏青
基于可得的产业数据,从生态指数、环境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影响指数四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四者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与产业结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强相关性。结合分析结果,明确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生态环境的评价,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 产业结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宏浩 陈晓红
以2003-2015年的中国资源型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耦合协调模型和面板VAR模型对中国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精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耦合关系及交互响应机制进行综合测度。研究发现:(1)资源型城市精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各地区间差异有所减弱;环境质量亟待改善,各地区间差异在波动中有所增加。(2)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待提升,耦合协调度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成长型、衰退型、再生型和成熟型。(3)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精明发展与环境质量均有自我增强和惯性增长趋势。资源型城市精明发展对环境质量呈现先正后负的作用机制,成熟型资源城市精明发展提升对环境质量具有正向增强机制,而衰退型资源城市环境质量对精明发展、再生型资源城市精明发展对环境质量均呈现先负后正的交替作用机制。未来15期,成熟型和再生型资源城市精明发展将会促进环境质量提升。针对不同类型资源城市提出了差异化的对策与转型发展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寰 黄辉 肖义 向昕
绿色创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探究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对于破除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路径锁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0年中国115个地级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产业结构层次指数、文本分析法与超效率SBM模型,表征并刻画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与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评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提升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增加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该结论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从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提升对绿色创新效率的作用效果上看,中、西部城市优于东部城市,再生型、成熟型城市优于衰退型和成长型城市,森林型城市优于油气型、钢铁型、有色金属型和煤炭型城市。(3)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增强通过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渠道影响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石琳
资源型城市转型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资源类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两个维度,对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进行评估和分析,研究发现:东北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仍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产业结构转型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高度发展不充分的双重挑战。东北资源类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作用低于全国水平,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发挥关键作用,但配置效率不高,从而加剧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困难。从分省情况看,辽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高度较高,但资源型产业的行业间作用较大,转型压力总体较小;吉林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较小,产业结构高度次之,转型面临一定压力;黑龙江产业结构高度较低,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大,转型压力最为艰巨。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转型 产业结构高度化 东北地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娜 赵康杰 景普秋
基于人口集聚的研究视角,利用2006—2020年我国113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方品质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并结合地理区位、发展阶段、发展类型等城市属性和生活、安全、社会、人文、创意等品质属性,多维度全方位考察其异质效应。结果显示:相较于自然地方品质,人造地方品质的提升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效果更强,良好的社会品质和创意品质是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因素。分城市类型来看,人造地方品质对东部和南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对成熟型和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效果更强,对煤炭、森工和综合类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作用机制方面,人造地方品质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主要通过人才集聚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两条路径进行有效传导,本地市场放大效应目前尚未显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建林 张思锋 王嘉嘉
西部资源型城市因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资源诅咒”效应更加凸显,转型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为西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西部地区15个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能力及其转型的供给侧支撑能力、经济社会支撑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进行评价。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焦妍妍 郭彬 优瑞池
基于"互联网+"视角,建立耦合协调模型研究各省2013—2017年"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金融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系统的协同发展趋势,并通过面板随机效应模型探寻科技、金融创新的耦合协调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东部省市各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高于中西部,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也更为显著。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武健鹏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由于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强,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主导产业处于产业链条的上游,资源型地区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应对危机、保持增长的过程中,资源型地区应把促进产业转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摆在突出重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莹 王成新 张北迪 苗毅 袁玉珂
文章以我国30个省区为例,构建城市化效率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其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不同城市化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化影响,揭示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时序演变上来看,中国城市化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大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变异系数可知,各省区城市化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空间格局上看,城市化效率整体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递进的演变特征,区域空间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呈现差异化的区域集聚现象。区域创新能力在研究时段内表现出由空间分布均衡到区域集聚的演变特征,东西差异显著,最终表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延伸的"T"字形格局;从空间耦合上看,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正相关,根据具体的空间关联模式,进一步将研究区域主要划分为高创新-高效率区、低创新-低效率区、低创新-高效率区三种类型。该研究从空间效应角度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城市化效率 创新能力 空间耦合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莹 王成新 张北迪 苗毅 袁玉珂
文章以我国30个省区为例,构建城市化效率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其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不同城市化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化影响,揭示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时序演变上来看,中国城市化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大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变异系数可知,各省区城市化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空间格局上看,城市化效率整体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递进的演变特征,区域空间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呈现差异化的区域集聚现象。
关键词:
城市化效率 创新能力 空间耦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