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11)
2023(10369)
2022(9211)
2021(8708)
2020(7138)
2019(16963)
2018(17472)
2017(33184)
2016(18450)
2015(20567)
2014(20780)
2013(20381)
2012(18466)
2011(16616)
2010(16392)
2009(14518)
2008(13903)
2007(11652)
2006(10286)
2005(8853)
作者
(52104)
(43063)
(42732)
(40785)
(27294)
(20533)
(19437)
(16987)
(16425)
(15256)
(14789)
(14292)
(13551)
(13534)
(13292)
(13259)
(13007)
(12848)
(12176)
(12093)
(10832)
(10452)
(10261)
(9734)
(9676)
(9618)
(9517)
(9388)
(8647)
(8483)
学科
(68760)
经济(68676)
管理(52521)
(45715)
(39179)
企业(39179)
方法(31814)
数学(27588)
数学方法(27279)
(17826)
中国(17428)
(17143)
(17107)
业经(15603)
环境(15018)
(14642)
地方(14374)
(12501)
理论(12083)
农业(11641)
(11125)
(10992)
贸易(10988)
(10669)
(10651)
技术(10512)
(10475)
银行(10433)
教育(10365)
(10133)
机构
大学(250193)
学院(248021)
管理(100755)
(94896)
经济(92765)
理学(87586)
理学院(86614)
管理学(85168)
管理学院(84728)
研究(84311)
中国(60955)
科学(54461)
(53699)
(43577)
(42322)
(40729)
业大(38924)
研究所(38883)
中心(37646)
(35278)
财经(34646)
北京(34076)
(33757)
师范(33421)
农业(31795)
(31541)
(30871)
(28611)
师范大学(27161)
经济学(27115)
基金
项目(175530)
科学(137597)
研究(128720)
基金(126709)
(110524)
国家(109620)
科学基金(94047)
社会(78237)
社会科(73998)
社会科学(73975)
(69207)
基金项目(68379)
自然(62715)
自然科(61179)
自然科学(61168)
自然科学基金(60034)
教育(58877)
(58446)
编号(52916)
资助(51308)
成果(42812)
重点(39112)
(38123)
(37363)
(36578)
课题(36446)
创新(34098)
科研(33829)
大学(32722)
项目编号(32625)
期刊
(103508)
经济(103508)
研究(74195)
中国(47242)
学报(41046)
科学(37683)
(36777)
管理(36631)
教育(31848)
(31451)
大学(30544)
学学(28521)
农业(25579)
技术(21652)
(19637)
金融(19637)
业经(16827)
财经(16032)
经济研究(15744)
图书(13865)
(13532)
问题(13364)
理论(13160)
(12907)
科技(12873)
实践(12294)
(12294)
技术经济(11637)
(11115)
现代(11111)
共检索到357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中庆  
山西能源革命与碳达峰碳中和均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完整的逻辑体系,两者都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进能源转型示范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持续深化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是探索能源转型调整、推动清洁低碳发展的科学路径,是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需要统筹能源及相关领域的各类关系,并成为山西能源革命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引。两者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存在密切关联。积极稳妥推进山西能源革命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在理念维度上价值转向,在体系维度上规范协同,在机制维度上融合引领,在保障维度上倾斜支持,以实现两者在方向、进程与效果的有效衔接。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袁广达  徐德越  
应对气候变异,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向国际社会的一种承诺。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和经济计量的手段,决定了碳会计能够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发挥应有的功能。碳会计就是为了实现低碳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技术、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是会计服务碳减排所采取的生态保护的具体行动,进而为经济决策提供所需的价值信息。嵌入会计的碳中和目标实现,应当做好的工作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和碳资产确认与计量,生态环境损害成本确认与补偿标准的计算,ESG信息披露以及推动低碳对公司战略、运营、产品的财务管理,从而将碳会计建设成为地球生态共同体会计。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华磊   杨敏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转型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西方国家在本次能源转型中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是由于传统现代化模式导致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碳中和由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但其承诺和现实行动间却存在明显反差,原因在于西方长期奉行的自我优先原则和将能源转型作为政治手段。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双碳”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国际担当,也顺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正处于关键时期,碳达峰、碳中和将从能源、发展、生态、民生等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以能源转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应把握推进节奏、优化能源战略,通过“绿色崛起”为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许文  
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需采取更加有力的碳减排政策和措施。在已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的背景下,有必要将征收碳税作为进一步加大碳减排调控的政策选项。但征收碳税应权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碳减排之间的关系,基于新发展阶段的国家利益需要,因时制宜选择碳税的实施路径,协调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关系,制定相关实施策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柯娟娟  袁祥勇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已成为经济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研究在现代财务会计制度框架下,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行为转化为货币计量,结合会计学、经济学、环境学理念,在市场导向的经济活动中,通过碳会计、碳足迹核算、碳标签的研究,企业进行经济交易活动时,透过商品或服务中货币价值转移与碳足迹转移同步的概念,结合现行的会计制度与碳会计,扩展财务会计系统并提出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欧阳志远  史作廷  石敏俊  杨德伟  龙如银  周宏春  林思佳  郭瑞芳  王宇杰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复杂巨系统,要解决"双碳"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站在全局的角度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进行考虑和规划;而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碳中和起点强度等方面来看,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着多重阻力和艰巨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政治、经济、科技、舆论等手段,综合考虑减排与增汇两种途径,从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入手,以关键性问题为导向,从技术、经济、制度三个层面多维发力,逐一突破,推动经济社会系统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全方位、全链条、系统性的能源生产、转化和管理方式转变;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采取经济激励政策,平衡低碳技术与传统技术路线之间的成本差额,引导资本流向低碳技术领域;着力突破清洁能源利用的瓶颈,切实改变能源结构,全面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绿色转型。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莉  马蔡琛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税制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一方面,我国应完善现有税制中针对碳排放和使用森林资源征收的限制性税收;另一方面,需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低碳发展。此外,还应该考虑开征碳税。这样的绿色税制体系才能全方位地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挥促进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剑波  崔安鑫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彰显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在此背景下,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便更好地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以“碳达峰或碳中和”为主题的核心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发文量总体上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核心作者群已初具规模;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呈现出分散的态势。得出结论:研究特征主要有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以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为导向的研究和以未来目标为导向的研究;研究阶段可大致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以及爆炸式增长阶段三个阶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剑波  崔安鑫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彰显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在此背景下,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便更好地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以“碳达峰或碳中和”为主题的核心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发文量总体上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核心作者群已初具规模;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呈现出分散的态势。得出结论:研究特征主要有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以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为导向的研究和以未来目标为导向的研究;研究阶段可大致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以及爆炸式增长阶段三个阶段。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邹薇薇  刘熙  李娜  
自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来,全球经济脱碳化成为不可逆转的重要导向。但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经济脱碳化带来的绿色通胀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企业碳排放成本、居民用电价格、金属矿产价格已呈现持续性上涨的态势。从大宗商品供需关系和国际、国内“双碳”政策的传导效应出发,剖析供给冲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视角下绿色通胀的形成路径与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乌克兰危机对绿色通胀现象的加剧效应,发现传统能源供需、新旧能源交替和金属矿产供需“三大错位”将推动绿色通胀成为一种中长期趋势,而新冠肺炎疫情、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绿色通胀的短期压力。对此,国内应当从落实稳增长措施、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加强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和健全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加以应对。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邹薇薇  刘熙  李娜  
自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来,全球经济脱碳化成为不可逆转的重要导向。但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经济脱碳化带来的绿色通胀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企业碳排放成本、居民用电价格、金属矿产价格已呈现持续性上涨的态势。从大宗商品供需关系和国际、国内“双碳”政策的传导效应出发,剖析供给冲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视角下绿色通胀的形成路径与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乌克兰危机对绿色通胀现象的加剧效应,发现传统能源供需、新旧能源交替和金属矿产供需“三大错位”将推动绿色通胀成为一种中长期趋势,而新冠肺炎疫情、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绿色通胀的短期压力。对此,国内应当从落实稳增长措施、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加强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和健全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加以应对。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唐葆君  李茹  
实现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是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但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受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的影响。本文依据NET-Power模型,以我国六大电网区域为研究对象,从发电技术角度出发,探讨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不确定性对电力行业碳达峰及碳中和的影响。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下降有望推动电力行业碳排放于2023年达峰,届时峰值约为41.5亿吨,至206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有望降至15.8亿吨,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突破8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90.8%,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79.7%。最后,本文建议政府应通过技术研发或补贴等手段降低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在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同时,还应提高区域间清洁电力传输规模、提升清洁电力跨区域传输能力,逐步推动电力行业绿色转型。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旭东  
<正>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个社会的转型和升级。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国家经济增长新的着力点,也成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抓手。
关键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媛  简小玉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背景,结合贵州省2005—2019年土地利用面板数据,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究并预测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5—2019年,研究区净碳排放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碳源主要来自建设用地,碳汇则来自林地和耕地。(2)由灰色关联度可知,各类土地对净碳排放的影响依次为耕地>未利用地>林地>园地>建设用地>牧草地>水域。(3)根据预测结果,2020—203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线性增长趋势,且净碳排放实际值和预测值的一致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4)贵州省减排降碳关键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土地农转非。研究区应抓住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发展关键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碳汇的固碳减排作用,通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减少碳源的排放量,探索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玉焕  钱之凌  徐鑫  
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中国的碳达峰及碳中和,本文使用1998-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研究中国整体以及三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和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从国家整体视角,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实现碳减排;(2)从区域视角,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减少碳排放,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3)从空间视角,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对本地区碳排放存在负向空间直接效应,对其他区域碳排放也存在负向的空间间接效应;(4)从影响路径视角,中国整体和东部地区能源消耗和技术创新均在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的路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中部地区能源消耗在影响路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而技术创新表现为遮掩效应,可能原因是存在技术减排的反弹效应。西部地区能源消耗和技术创新均不是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的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