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58)
2023(10487)
2022(8729)
2021(7890)
2020(6186)
2019(13829)
2018(13550)
2017(25479)
2016(13630)
2015(15494)
2014(15829)
2013(15844)
2012(15434)
2011(14322)
2010(14932)
2009(13874)
2008(13705)
2007(12643)
2006(11958)
2005(11246)
作者
(41784)
(34836)
(34527)
(32938)
(22208)
(16518)
(15746)
(13391)
(13309)
(12643)
(12099)
(11624)
(11330)
(11277)
(10923)
(10806)
(10271)
(9958)
(9941)
(9637)
(9147)
(8624)
(8508)
(8181)
(7949)
(7852)
(7753)
(7671)
(7240)
(6875)
学科
(83111)
经济(83043)
管理(35836)
(30261)
地方(28396)
中国(25397)
(21363)
企业(21363)
(20518)
方法(20182)
业经(17628)
数学(17104)
数学方法(16926)
地方经济(16903)
(14747)
农业(14283)
(13292)
(13120)
金融(13119)
(13096)
环境(12945)
(12702)
银行(12693)
(12415)
(12248)
(10745)
贸易(10731)
(10355)
(10182)
发展(9612)
机构
学院(205342)
大学(202211)
(94770)
经济(92692)
研究(82184)
管理(70608)
中国(64321)
理学(57202)
理学院(56413)
管理学(55519)
管理学院(55121)
科学(47329)
(45396)
(42881)
(42615)
研究所(37601)
中心(36741)
(34975)
(31865)
财经(31786)
(30789)
师范(30556)
北京(30366)
经济学(29686)
(29567)
(28489)
(28250)
(26853)
经济学院(26134)
业大(25296)
基金
项目(121301)
科学(94889)
研究(94879)
基金(83510)
(71542)
国家(70871)
社会(60767)
科学基金(59522)
社会科(57490)
社会科学(57479)
(49526)
基金项目(43046)
教育(42293)
(40640)
编号(39155)
(34334)
资助(33793)
自然(33756)
成果(33432)
自然科(32818)
自然科学(32813)
自然科学基金(32164)
课题(29689)
发展(28597)
重点(28425)
(28121)
(26043)
国家社会(24861)
(24530)
(24212)
期刊
(128979)
经济(128979)
研究(73991)
中国(53138)
(31953)
(31450)
管理(29804)
教育(28570)
学报(26692)
科学(26657)
(25534)
金融(25534)
农业(21660)
技术(20932)
大学(20665)
经济研究(20396)
业经(20314)
学学(18908)
财经(16697)
问题(16635)
(14713)
(12216)
技术经济(11973)
世界(11555)
图书(11363)
国际(11182)
经济问题(10859)
(10684)
论坛(10684)
资源(10683)
共检索到357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文彦  
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已探明地质储量达6,427亿吨,其中工业储量为1,750亿吨。山西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探明储量占全国1/3;全省含煤面积达57,000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7%。主要煤田有大同、宁武、西山、霍西、河东、沁水六个,面积最小的也有1,500多方公里,大的如沁水煤田达3万方公里,探明储量分别从170亿吨到700亿吨不等。全省煤炭预测储量则可达8,700亿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唯实  
根据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FA方法分析比较了1990~2008年中国各个省市区、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发展差异的成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效率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中国的全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大于1,说明中国整体的能源效率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文荣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构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是社会生产关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也是一种“不依赖真实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的独立行为和独立存在”的特殊社会资源。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兴,则经济发达、社会进步;金融衰,则经济萧条、社会滞步。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与振兴更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本文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出发,探讨了沈阳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海潮  赵艺学  
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总量,在纵向上有较大的发展,但同全国的份额分量比较,既有高于全国的份额分量,又有低于全国的份额分量。对竞争偏离分量的分析,又明显地显示出,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山西区域经济发展一定要不断地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雪旺  智瑞芝  江波  
文章对区域形象塑造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形象塑造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形象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辨析,从客观性与主观性、整体性与片面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现势性与前瞻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形象塑造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山西省为案例,论证了区域形象塑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山西省的区域形象经历了一个华夏文明的摇篮(古代)——商业金融中心(近代)——能源重化工基地(现代)——暴发户的乐土(未来可能)的历史嬗变过程,山西省要摆脱当前的形象危机,破解“资源的诅咒”,摆脱路径依赖,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抛弃“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现有形象,塑造“节约山西”的区域新形象。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党兴华  赵璟  
本文借助Zipf公式考察了陕西省关中地区自1978年到2002年间城市规模分布的变化趋势。根据统计资料,本文对关中城市群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和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因素及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如何加快关中城市群建设的有关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锦顺  
高铁大规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收缩,提高了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流通速度,对刺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选择全国范围的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引入随旅行时间和票价增大而降低的可达性指数,从实证上研究了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对城市GDP和人口增长有正影响,高铁发展引起沿线周边地区投资增加。对于融入高铁网的城市,由于存在回流效应,高铁收缩了空间和时间,推进了城市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了经济增长。对于周边城市也能够利用高铁的扩散效应改善区位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朱容  
本文论述了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区域经济的法治经验 ,提出了加强我国区域法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 :加强地方经济立法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积极培育法治文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国富  陈鑫鹏  
国家级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而设立的综合功能平台,其设立的政策效果有待检验。基于2002—2018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设立国家级新区政策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识别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1)国家级新区的设立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并且其推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未减弱。(2)在东北和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的政策效应明显优于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内陆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的政策效应明显优于在沿海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3)无论国家级新区设立在“省会及以上城市”还是“其他城市”,对周边城市均存在“虹吸效应”,其中又以设立在“其他城市”的国家级新区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更显著。(4)跨区域设立国家级新区的政策效应要优于单一行政主体设立国家级新区的政策效应。上述实证研究结果为国家级新区未来布局和相关政策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子美  
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干预行为的适度与科学。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强化法治意识 ,准确定位 ,转变职能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添锦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 0世纪 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 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 ,即实施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实行东西互动 ,带动中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 ,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晓合  
中国加人WTO后,有必要依据国际贸易理论,从全球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区域经济发展转型问题。笔者认为,“入世”后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观念对接,以现代市场观念为发展重新定位,营造有鲜明特色的“后发优势”来推动发展转型,走国际经济接轨道路。现以我国广西壮族区域经济发展为例进行初步探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方一  刘卫东  
为了评估我国区域性能源强度指标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预测在能源强度指标约束下,"十二五"期间各区域结构调整的走向和经济增长率。结果显示:由于"十二五"期间技术进步只能使能源强度降低11%左右,各区域需要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各自的节能目标;节能政策将对能源基地型和中等能耗型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力较大,其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面临较大的节能压力;但政策对都市消费型和低能耗型区域的约束较小,这类区域通过推动产业转移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在保证经济中速增长的同时实现节能目标。这一模拟结果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情况相一致。因此,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区域公平与节能减排效率之间的矛盾,政策制定时应考虑平衡这对矛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