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24)
2023(10704)
2022(9400)
2021(8895)
2020(7552)
2019(17452)
2018(17547)
2017(33601)
2016(18440)
2015(20980)
2014(21144)
2013(21018)
2012(19339)
2011(17243)
2010(16891)
2009(15223)
2008(14798)
2007(12876)
2006(11081)
2005(9098)
作者
(53231)
(43947)
(43669)
(41471)
(27888)
(21137)
(19830)
(17408)
(16796)
(15685)
(15254)
(14607)
(13752)
(13711)
(13479)
(13408)
(13334)
(13020)
(12526)
(12346)
(11103)
(10625)
(10615)
(9971)
(9926)
(9923)
(9830)
(9591)
(8823)
(8753)
学科
(70442)
经济(70366)
管理(50182)
(46364)
(38512)
企业(38512)
方法(33264)
数学(27963)
数学方法(27639)
(20777)
中国(19070)
地方(18684)
业经(16802)
(16313)
(16205)
农业(14009)
理论(13273)
(12917)
环境(11703)
教育(11452)
(11130)
贸易(11123)
技术(11109)
(10980)
(10744)
(10014)
财务(9946)
财务管理(9930)
(9693)
企业财务(9416)
机构
大学(253295)
学院(252687)
管理(102660)
(92292)
经济(89931)
理学(89166)
理学院(88168)
管理学(86587)
管理学院(86143)
研究(82940)
中国(59261)
科学(54759)
(54373)
(43126)
(41438)
(41092)
业大(40845)
中心(38155)
研究所(38094)
(37554)
(35634)
师范(35322)
北京(34001)
农业(33710)
财经(32998)
(30829)
(30498)
(30007)
师范大学(28467)
技术(28408)
基金
项目(180132)
科学(140065)
研究(133159)
基金(127260)
(110538)
国家(109550)
科学基金(93758)
社会(80521)
社会科(76019)
社会科学(75996)
(73960)
基金项目(69050)
自然(62015)
教育(61181)
(60541)
自然科(60480)
自然科学(60465)
自然科学基金(59320)
编号(56276)
资助(51841)
成果(45425)
重点(39933)
(38803)
课题(38729)
(38464)
(37348)
创新(34678)
科研(34265)
项目编号(34245)
大学(33173)
期刊
(101999)
经济(101999)
研究(72224)
中国(49879)
学报(42473)
(39642)
科学(38023)
管理(36172)
教育(33981)
大学(31558)
(29225)
学学(29176)
农业(27986)
技术(23090)
图书(18210)
业经(17861)
(17616)
金融(17616)
财经(14816)
经济研究(14504)
(14094)
问题(13349)
科技(13331)
理论(12866)
(12469)
书馆(12442)
图书馆(12442)
资源(12210)
实践(12172)
(12172)
共检索到3643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晓斌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庞大,是一座资源丰富的矿藏,在全省对文博事业、非遗保护日益重视的环境背景下",非遗+博物馆"的模式优势凸显,应利用好非遗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文化展示平台,让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贴近大众,进而盘活主题博物馆现有存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承。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梅  朱蓉  
从自然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是"物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是其内涵的直接表达;从精神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性和公共性呈现,在博物馆的陈列与受众参观的互动仪式中,实现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从社会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本身就体现着社会关系的演变,是重要的符号性存在和文化景观。研究从空间这一新维度出发,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空间中的传播属性以及价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利  华晨  
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受到多方面的广泛重视,国家和地方纷纷出台各种法规与规范,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的探讨则较少。本文通过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开放式博物馆的概念,提出了保护文化空间的思想,并指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保护上具有一致性。借鉴国外的保护经验,认为构筑开放式博物馆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有效的结合点,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规划技术手段引入到历史地段保护规划之中。最后,对构筑开放式博物馆规划的技术手段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种保护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萍  刘敏  刘慧娣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并以Arc GIS 10.0叠加分析将单项测评结果综合为总评价值。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必须与有形的物质景观结合;手工艺、民俗和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类;在微观层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较高的地区仅有1个市区、5个县,等级列前5位的地区只占22.2%;在区域层面,中部和南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远高于北部地区,且上党、晋商、河东文化区和省边界附近的传统聚落集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突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萍  刘敏  刘慧娣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并以Arc GIS 10.0叠加分析将单项测评结果综合为总评价值。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必须与有形的物质景观结合;手工艺、民俗和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类;在微观层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较高的地区仅有1个市区、5个县,等级列前5位的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立堂  
指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我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统计、梳理、编目和保存,建立科学、完整的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从事国家非物质遗产数据库的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阐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意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资料立档库和实物藏品数据立档库为例,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档案数据库的筹建过程及非物质遗产资料的分类、编码方法和著录、保存原则以及注意事项;最后提出数据库平台建设工作的改进意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琼飞  
海南作为典型的海岛型省份,长期以渔业及其他海洋资源为主导产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沉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海洋文明的延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海洋保护意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危机。笔者围绕海南海洋类非遗保护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科学的保护策略,切实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保护积极性,推动我国海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由王文章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从学理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概念、特征、类别等知识;然后立足实践维度,针对传统音乐、舞蹈、体育、美术、医药等二十几种非遗项目进行了讨论分析,深刻解读了各种非遗项目的价值意义、文化内涵、形成过程等;最后聚焦中国非遗保护现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提出科学的非遗保护措施,为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参考,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郑威  余秀忠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博物馆,它反映了新博物馆的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博物馆的社区化;二是博物馆从关注物质遗产到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并重。生态博物馆具备传统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同时又丰富了传统博物馆的内涵,扩展了传统博物馆的外延。旅游人类学认为,生态博物馆旅游并非与文化遗产保护相悖,它为现代和传统架起了桥梁,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创新,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动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盛华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联结着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共同情感认同和价值,对于了解历史、延续情感、传承发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引起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自然环境、经济、价值等诸方面的认同关系密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保护生态,将文化生态意识融入其中无疑将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生态主要研究文化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关系。由吴楠著、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建设研究》一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生态建设相结合,旨在唤醒大众的文化生态意识,促进文化生态建设。
关键词: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戴旸  周耀林  
非遗档案信息化是近年来文化事业机构关注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由于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情况还较为严重,因此,需要从原则和方法两个层面进行规范。本文作者首先分析了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将其概括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本真’,适当优先"、"慎用技术,确保通用"、"重视效益,保障安全"四个方面。其次,作者从面向公众需求的非遗档案网站建设、面向长期保存的非遗档案数据库的整合两个方面论述了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方法。最后,作者从机制、标准和知识产权三个方面阐述了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注意事项。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怀诗  胡文静  张华  
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发展使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新的契机。文章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应用5S模型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概念模型;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些关键技术及应注意的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娟  陈慕琳  张艺琼  龚芋交  孔雅茹  
基于地理学视角,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北省673项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及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总体呈现"四峰三谷"的变化特点,即在石器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隋唐至宋朝时期、明清时期发展兴盛,而在商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元朝时期发展缓慢;湖北省非遗十大类型的数量结构表现为四级,整体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呈现出"四团两带"的"人"字型空间结构,鄂西南及鄂东南是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区,恩施、武汉、宜昌三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史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长期性、集体性、无形性等特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辽宁省虽然颁布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但是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本文结合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省市的立法经验,尝试构建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以利于促进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进程。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曾立毅  
信息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保护与推广的主要发展趋势。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领域一种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能够较好的促进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和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架构主要包括项目组织机构建设、项目数据库体系和平台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和人力资源管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首军  
文章通过对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的延览,提出深入开展全面普查整理、科学认定保护和继承研究创新的基础性工作,继而挖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的基本价值,适度开发与努力创新,加强宣传和教育,从而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