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42)
- 2023(14372)
- 2022(12530)
- 2021(11613)
- 2020(9780)
- 2019(22280)
- 2018(22266)
- 2017(42134)
- 2016(23281)
- 2015(26187)
- 2014(26260)
- 2013(26214)
- 2012(24691)
- 2011(22366)
- 2010(22488)
- 2009(20460)
- 2008(19785)
- 2007(17508)
- 2006(15538)
- 2005(14007)
- 学科
- 济(95586)
- 经济(95491)
- 管理(61977)
- 业(59582)
- 企(47039)
- 企业(47039)
- 方法(37993)
- 数学(32369)
- 数学方法(32008)
- 中国(28296)
- 农(27785)
- 地方(26708)
- 学(22729)
- 业经(22223)
- 财(20827)
- 农业(19052)
- 制(18080)
- 贸(16427)
- 贸易(16412)
- 易(15820)
- 融(15597)
- 金融(15595)
- 环境(15581)
- 银(15550)
- 银行(15483)
- 和(15190)
- 理论(15106)
- 技术(14965)
- 行(14883)
- 地方经济(14048)
- 机构
- 大学(330253)
- 学院(328982)
- 济(125693)
- 管理(125273)
- 经济(122536)
- 研究(120264)
- 理学(107191)
- 理学院(105870)
- 管理学(103891)
- 管理学院(103332)
- 中国(88400)
- 科学(78294)
- 京(73064)
- 农(64342)
- 所(63304)
- 研究所(57634)
- 财(56475)
- 业大(54324)
- 中心(53985)
- 江(51341)
- 农业(50495)
- 北京(46639)
- 范(45632)
- 师范(45080)
- 财经(44193)
- 院(43913)
- 州(41622)
- 省(41050)
- 经(40121)
- 技术(37295)
- 基金
- 项目(224932)
- 科学(174130)
- 研究(161521)
- 基金(159220)
- 家(140927)
- 国家(139684)
- 科学基金(117562)
- 社会(97981)
- 社会科(92535)
- 社会科学(92507)
- 省(91539)
- 基金项目(84898)
- 自然(78342)
- 自然科(76422)
- 自然科学(76393)
- 划(76327)
- 自然科学基金(74996)
- 教育(73373)
- 编号(66238)
- 资助(65877)
- 成果(54224)
- 发(52190)
- 重点(51126)
- 部(48041)
- 课题(47289)
- 创(46458)
- 创新(43359)
- 科研(43120)
- 计划(42668)
- 发展(40694)
- 期刊
- 济(148812)
- 经济(148812)
- 研究(99364)
- 中国(73409)
- 农(59684)
- 学报(59611)
- 科学(53103)
- 管理(46850)
- 大学(43695)
- 农业(41573)
- 教育(41257)
- 学学(41022)
- 财(40376)
- 融(30691)
- 金融(30691)
- 技术(28458)
- 业经(25341)
- 经济研究(22283)
- 业(21342)
- 财经(20858)
- 问题(18867)
- 图书(18814)
- 经(17710)
- 科技(17238)
- 理论(16172)
- 版(16106)
- 业大(16040)
- 技术经济(15553)
- 资源(15298)
- 实践(14941)
共检索到503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程伯瑛 赵廷昌 孙福在 牛玉山 李文斌
在山西省南北两个辣椒产区分离到的 8支菌株 ,经鉴定为甘蓝黑腐黄单胞菌疮痂致病变种 ,均属辣椒—番茄小种 3。辣椒在 5月份定植到田间后 ,当连续两旬或连续三旬中有两旬 ,旬平均气温≥ 18 5℃、旬降雨量≥ 11 1mm时 ,田间就可出现病斑 ;自此到 7月底 ,各旬的旬降雨量决定病害的流行趋势 ,降雨量大而均衡 ,病害流行加重 ,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反之 ,病害流行较轻或受到抑制。在苗期喷 2次 15 0mg/kg的新植霉素药液 ,并在田间初发病后 ,连喷 2次2 0 0mg/kg的新植霉素药液 ,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流行 ,γ生防 31菌株在田间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是有应用价值的生防...
关键词:
山西省 辣椒疮痂病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睿揆 王志远 飞兴文 吴毅歆 吴兴兴 毛自朝 何月秋
从40份农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了69株芽孢杆菌对Fusarium oxysporum、Botrytis cinerea、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ylin-drocarpon具有拮抗作用,其中Bs2菌株发酵液稀释50倍(5.6×107cfu/mL)后处理,连续用3次后的第7天,对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60.77%,略低于化学农药粉锈灵(0.8 g/L)的防治效果。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Bs2与菌株Bacillus pumilusSBT2-9的相同,其16S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41%,被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司美茹 薛泉宏 余博 袁虎林 蔡艳 来航线 陈占全
采用拮抗菌发酵液、皿内竞争及紫外线照射菌株代谢产物等方法,研究了36株生防菌对辣椒疫病、西瓜枯萎病、棉花枯萎病及黄瓜枯萎病4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1)4种病原真菌在含有不同拮抗菌发酵液的平板上生长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说明供试拮抗菌对4种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36株供试拮抗菌对辣椒疫霉、西瓜枯萎菌、黄瓜枯萎菌和棉花枯萎菌有抑制效果的菌株数分别为30(占83.3%),27(占75%),24(占66.7%)和26(占72.2%)株。(2)36株供试拮抗菌中,与辣椒疫霉、黄瓜枯萎菌、棉花枯萎菌及西瓜枯萎菌具有竞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分别有19(52.7%),10(27.8%),6(16...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平平 范博文 付崇毅 王永 毕智君 李正男
【目的】明确吉林白城和内蒙古开鲁辣椒白皮病病原,并从辣椒根际土壤中筛选对该病原菌具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为辣椒白皮病的诊断和绿色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吉林白城和内蒙古开鲁辣椒产区,采集表现“白皮”症状的辣椒果实及其根际土壤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果实接种法验证分离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结合ITS-ACT-TUB-CHS-GAPDH-HIS3多基因联合法对分离的致病菌进行鉴定。利用逐级稀释法分离辣椒根际土壤样品中的放线菌,用离体结合活体测定法筛选对分离病原菌有显著拮抗活性的生防菌,并采用形态学、培养特性和分子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筛选的生防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从吉林白城和内蒙古开鲁辣椒样品中分离得到25株真菌,其中有6株真菌在致病性测定中表现出典型的白皮病症状,分别为LJ1、LJ2、LJ3、LJ4、LJ5和KLLJ9,形态学结合多基因联合确定分离的病原菌均为斯高维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以斯高维尔炭疽菌LJ1为供试靶标菌,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株拮抗放线菌SLJ2-2,其能有效抑制斯高维尔炭疽菌LJ1的感染和扩展,喷施3次SLJ2-2发酵上清液后对斯高维尔炭疽菌LJ1的抑制率达到95.53%,结合形态学、培养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SLJ2-2鉴定为微黄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结论】吉林白城和内蒙古开鲁地区辣椒白皮病主要由斯高维尔炭疽菌侵染引起,从辣椒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的微黄白链霉菌能有效抑制该病原菌的感染及其在辣椒上的扩展。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高磊 赵昌松 彭宣和 吴平华 张凡 汪华
为明确辣椒根腐病病原,从田间采集分离、纯化、鉴定、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并开展高氏15号生物菌剂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和促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ITS、EF-1a、IGS基因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发现,引起该地区辣椒根腐病的病原物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柯赫氏法则完成了辣椒根腐病的回接鉴定试验.田间防效和促生结果显示,多粘类芽孢杆菌在240g/667m2,高氏15号菌剂在50g/穴和75g/穴,甲霜·恶霉灵1 500倍液防治辣椒根腐病效果最好,均达到70%以上.经试验处理的株高、根长、整株鲜重、根鲜重和根干重和空白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文才 陈佳 张晓敏 Francis David M
番茄疮痂病是世界上所有番茄种植地区主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该病能引起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育种界的关注。由于该病病原菌存在多个种和小种以及对该病的抗性呈数量性状遗传,因此通过育种途径来改良抗性进展缓慢。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育种家筛选、聚合或累加对多个小种的抗性提供了一种工具。以前的综述对1997年以前在病害的发生、症状、危害、综合防治、遗传分析和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总结。近年来,在病原菌种与小种的鉴定、抗源的发掘、抗性遗传的分子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传统育种与分子生物学方法有机结合的策略也初见成效。本文将对这些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分子标记在番...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宋烨 向君亮 申永瑞 王佳琦 刘权 殷奎德
为改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疮痂病日益加重的情况,以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crabies为指示菌筛选拮抗菌,优化菌株的发酵条件,检测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的抑制情况。首先,利用稀释涂布法、平板划线法和抑菌圈法分离筛选到了1株对疮痂链霉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并命名为BU108。随后,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方法,对该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适培养条件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浸粉,碳氮比为1∶2,磷酸二氢钾(KH_2PO_4)为0.5 g·L~(-1),硫酸镁(MgSO_4·7H_2O)为0.5 g·L~(-1),氯化钠(NaCl)为5.0 g·L~(-1),培养温度为28℃,pH 8,培养时间为22 h。最后,通过盆栽实验检验了芽孢杆菌BU108对马铃薯疮痂病的实际抑制效果,结果显示:BU108施用浓度为1×10~(10)cfu·m~(-2)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91.6%,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鹏程 金光辉 张春雨 李鑫
【目的】为明确枯草芽胞杆菌ZD13-5、地衣芽胞杆菌SD24-3和解淀粉芽胞杆菌ZD21-4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及促生作用。【方法】采用3株生防菌混配后拌入种薯处理和土壤(基质)处理的方式,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对生防和促生作用进行验证。【结果】盆栽试验表明,所用生防菌对马铃薯疮痂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各处理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ZD13-5+SD24-3+ZD21-4防治马铃薯疮痂病效果最佳且较稳定,2018年和2019年该处理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68%和74.68%,2019年该处理种薯拌种产量增幅达23.81%,基质处理产量增幅达31.65%,2种施用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SD24-3+ZD21-4拌种处理马铃薯株高显著增加28.89%,SD24-3+ZD21-4基质处理茎粗显著增长56.76%。田间试验中,ZD13-5+SD24-3+ZD21-4马铃薯种薯拌种病情指数为13.89,土壤处理为23.33,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种薯拌种防治效果达61.60%,显著优于其它处理;土壤处理防治效果仅为35.48%,次于种薯拌种与SD24-3+ZD21-4种薯拌种处理。各处理间促生作用增幅不显著,ZD13-5+SD24-3+ZD21-4马铃薯种薯拌种产量增加26.28%,土壤处理为34.23%。【结论】3个生防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也能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在使用方式上种薯拌种比土壤喷施更适合,该研究可为今后马铃薯疮痂病生物防治制剂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方树民 王正荣 柯玉琴 陈玉森 黄春梅 于建兴
【目的】研究花生栽培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为品种抗性鉴定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病菌孢子悬液对32份品种作田间接种鉴定,对不同叶位病情做调查;用不同病级叶片作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测定。对8份品种作表皮组织显微计测和病程观察。【结果】粤油5号等11份表现感病;濮花16等10份为中感;淮花8号等8份和徐花8号等3份则为中抗和抗病。抗病型品种(MR-R)顶端嫩叶发病率0~23.8%,Ⅴ、Ⅵ级病叶比率0;感病型品种(MS-S)则分别为84%~100%和10.7%~37.1%。随着叶片病害逐级加重,POD活性和MDA含量相应上升;CAT和SOD活性则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皮层结构差异决定对疮痂病抗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伟全 杨文香 李亚宁 刘大群 孟庆芳 张汀
【目的】对采自中国10个省(区)的马铃薯疮痂病菌进行分子水平鉴定。【方法】采用结合生物学特性和16SrDNA序列特点的方法对获得的菌株进行分析。【结果】中国的Streptomycesscabies菌株与美国的S.scabies标准菌株ATCC49173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为100%,但中国的菌株不能以甘露醇为单一碳源,对10IU·ml-1青霉素不敏感,能产生硫化氢。而中国的S.acidiscabies菌株与美国的S.acidiscabies标准菌株ATCC49003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为99.8%,但能以棉子糖为单一碳源,对苯酚(0.1%)和结晶紫(0.5μg·ml-1)敏感,不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翠 张亮 黄军 刘清术 郑井元 王运生 戴良英 陈武
从辣椒果实胎座中分离出60株内生细菌,平皿对峙培养发现13株细菌对辣椒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有拮抗作用,其中6株对白绢病抑制率较高的生防菌对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和辣椒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apsici)病原菌也有抑菌活性。16Sr RNA鉴定结果表明,菌株G242和T443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YZ12、G241、T151、T44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以单一菌株或菌株复配进行盆栽试验,结果 G241和T443复配后对辣椒白绢病的防效达到88.41%,高于单一菌株G241(29.14%)和T443(38.16%)的防效。
关键词:
辣椒 果实胎座 生防菌 辣椒白绢病 防效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辉 刘丽 于舒怡 关天舒 邹春蕾 李柏宏 郑丽娇
近年辽宁地区辣椒细菌性斑点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 (Doidge) Dye]发生严重,为挖掘新的优质高效生防资源,以辣椒细菌性斑点病菌BWB3为靶标,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从动物粪肥混合物中分离获得1株高效生防细菌SF18-3。为进一步明确SF18-3的生防潜力,利用抑菌圈法优化最佳发酵条件后,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发酵液中6种胞外酶活性,测定其室内抑菌活性并评价田间盆栽防治效果,并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与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以NB为基础培养基140 r·min-1恒温30℃发酵84 h后SF18-3抑菌效果最好,发酵液中蛋白酶活性与木聚糖酶活性较高,分别为536.13 U·L-1与564.22 U·L-1;最佳发酵条件下平板抑菌圈直径为3.40 cm,盆栽防治效果达70.17%;显微镜观察SF18-3菌体呈杆状、有芽孢;革兰氏染色为阳性。16Sr DNA序列与已知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OK169608及(B. velezensis) OK147645聚为一类,结合其菌落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确定菌株SF18-3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玮 巫庆 彭化贤
从四川省双流县发病辣椒上分离得到菌核病菌株,通过病害田间症状病原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等研究,结合柯赫氏法则验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证明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riorum(Lib.)de Bary],属于核盘菌属。并筛选出可用于生产上防治辣椒菌核病的3种杀菌剂,防治效果在70%~86%之间。
关键词:
辣椒 柯赫氏法则 病原菌鉴定 防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玮 刘波微 李洪浩 彭丽年 巫庆 彭化贤
对辣椒菌核病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病原菌菌丝在培养基上生长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在pH为3~11范围内都可以生长,最适生长pH为5~7。菌丝生长对硝酸钠利用最差,丙氨酸和蛋白胨利用最好。碳源以蔗糖生长较好,果糖生长较慢。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0~30℃,培养基除米糠培养基外,其余都适合菌核萌发,在pH3~11范围内都可以萌发,最适萌发pH范围为3~7。碳源中,最适合菌核萌发的氮源为蛋白胨,果糖不利于菌核萌发,菌核的致死温度为70℃,菌核浸泡45 d及以上不萌发。通过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生产上辣椒菌核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辣椒 菌核病 生物学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晓敏 Francis David M 杨文才
为了明确我国主栽品种对番茄疮痂病抗性状况,本研究以我国番茄疮痂病主要小种T1和T3的菌株接种我国目前种植的39个番茄品种,并通过分子标记进行分析和辅助育种。结果表明,虽然有些品种具有了抗性材料的特征条带,但所有材料对T1和T3小种都不能产生过敏反应。采用与T1小种抗性位点Rx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成功地将抗病品种OH9834的抗性位点Rx3转移到9个不同的感病品种中,获得了抗病植株。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番茄品种缺乏对番茄疮痂病的抗性,同时也表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用于番茄疮痂病的抗性育种中。
关键词:
番茄 疮痂病 抗性鉴定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