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51)
- 2023(15114)
- 2022(12460)
- 2021(11094)
- 2020(9393)
- 2019(21221)
- 2018(21035)
- 2017(40046)
- 2016(21863)
- 2015(24700)
- 2014(25140)
- 2013(24872)
- 2012(23468)
- 2011(21339)
- 2010(21679)
- 2009(20206)
- 2008(20077)
- 2007(18359)
- 2006(16544)
- 2005(15207)
- 学科
- 济(102229)
- 经济(102143)
- 管理(58768)
- 业(57254)
- 企(43030)
- 企业(43030)
- 方法(37694)
- 数学(31600)
- 农(31556)
- 数学方法(31301)
- 中国(30428)
- 地方(30060)
- 业经(24772)
- 农业(21508)
- 学(21293)
- 环境(21067)
- 财(20390)
- 贸(17409)
- 贸易(17397)
- 制(17374)
- 易(16748)
- 发(16475)
- 地方经济(15885)
- 银(15715)
- 银行(15678)
- 融(15620)
- 金融(15618)
- 和(15521)
- 行(15165)
- 产业(15070)
- 机构
- 学院(322642)
- 大学(318239)
- 济(132631)
- 经济(129654)
- 管理(118482)
- 研究(117114)
- 理学(100330)
- 理学院(99087)
- 管理学(97337)
- 管理学院(96722)
- 中国(88028)
- 科学(73935)
- 京(69611)
- 所(61094)
- 农(60227)
- 财(59212)
- 研究所(55386)
- 中心(53611)
- 江(52612)
- 业大(49305)
- 农业(46798)
- 范(46269)
- 财经(46015)
- 师范(45796)
- 北京(44312)
- 院(42272)
- 州(41769)
- 经(41410)
- 经济学(40153)
- 省(38969)
- 基金
- 项目(210532)
- 科学(164440)
- 研究(154677)
- 基金(148560)
- 家(130018)
- 国家(128867)
- 科学基金(109034)
- 社会(97628)
- 社会科(92468)
- 社会科学(92437)
- 省(87092)
- 基金项目(79173)
- 划(71336)
- 教育(69141)
- 自然(68440)
- 自然科(66639)
- 自然科学(66619)
- 自然科学基金(65391)
- 编号(63181)
- 资助(60167)
- 发(52563)
- 成果(50933)
- 重点(48471)
- 课题(45292)
- 部(44841)
- 创(43492)
- 发展(42223)
- 展(41523)
- 创新(40765)
- 国家社会(39943)
- 期刊
- 济(158442)
- 经济(158442)
- 研究(94588)
- 中国(70937)
- 农(56512)
- 学报(51131)
- 科学(48146)
- 财(44493)
- 管理(42623)
- 农业(38321)
- 大学(37982)
- 教育(35717)
- 学学(35716)
- 融(30653)
- 金融(30653)
- 技术(28768)
- 业经(28313)
- 经济研究(24179)
- 财经(22081)
- 问题(21783)
- 业(20788)
- 经(19128)
- 资源(17372)
- 技术经济(16447)
- 贸(15919)
- 图书(15733)
- 版(15720)
- 科技(15603)
- 商业(15579)
- 统计(14748)
共检索到4990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椿
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对2005—2015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旅游产业系统、城镇化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基于测算结果构建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并选取3个时间截面利用GIS软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市3个系统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均呈上升态势,但上升速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耦合协调度最高的为太原市,最低的为忻州市。截面数据的分析表明,山西各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总体表现出失调衰退—中间过渡—协调提升的转化趋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丽芳 苏建军 黄解宇
本文运用耦合度模型,对山西省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进行了耦合过程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森林公园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指数次第攀升,森林公园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正耦合关系。因此,在发展森林公园旅游经济的同时,应注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促进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森林公园 山西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哲 刘娜娜 夏雨霏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我国省域2005—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为拮抗向磨合阶段过渡时期;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其依赖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局部集聚模式呈现出向高-高集聚模式演进的趋势。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空间相关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哲 刘娜娜 夏雨霏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我国省域2005—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为拮抗向磨合阶段过渡时期;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其依赖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局部集聚模式呈现出向高-高集聚模式演进的趋势。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空间相关性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琳 张涛
文章以黑龙江省的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3~2017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3~2017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指数极速发展,从0.053提升到0.667,旅游产业得到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指数从2003年0.623提升到2017年的0.856,总体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尽管2011~2015年生态环境指数整体下降,但之后又有回升趋势。(2)12个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方面,除大庆市不断向好、鸡西市指标有所下降以外,各地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格局演变很小,基本格局变化不大。(3)总体来看,2003~2017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由中度耦合协调逐渐过渡到极度耦合协调类型,两者的要素关联水平较好,彼此促进,协调发展。
关键词:
旅游产业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鑫
本文以耦合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为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给予一种新的诠释,为后期旅游经济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关系 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叶莉 夏惟怡 钟璇
文章构建了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体系,运用数学模型测度了2000—2017年广西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运用GM (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第一,2000—2017年,广西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均逐年提高,耦合度保持在颉颃阶段,并具有即将突破该阶段进入磨合阶段的态势;第二,耦合协调等级由濒临失调类经由勉强协调类逐渐演化至初级协调类,并从2012年起在旅游经济领先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由勉强协调类旅游经济滞后转变为勉强协调类生态环境滞后;第三,预测结果表明,从2018年起,后续9年内广西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将持续提高,且具有从初级协调到中级协调突破的可能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蔡文静 夏咏 赵向豪
[目的]探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城镇化”三维系统(以下简称“EEU”系统)协调发展关系,以期为推动三者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西北5省区为例,在构建EEU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GIS工具和灰色预测模型对西北各省区EEU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分析。[结果]2003—2017年西北5省区EEU系统评价值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系统评价值呈波动上升态势,明显高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值;耦合度水平较高,协调度整体由过度发展大类向协调发展大类演变;各省区协调度上升等级不同且未能达到优质协调等级,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有经济发展滞后型和生态环境滞后型两大类;未来5年各省区协调度将稳步提升,但演进差异明显。[结论]基于此,提出要遵循科学方法,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突破薄弱环节,推进系统协调发展,重点关注甘肃,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成 冯学钢 唐睿
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看成一个内涵广泛、结构复杂且具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间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构建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为例,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各省市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关系给予分析;最后,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该区三大系统的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系统具较高关联性,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并不具有显著冲突;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保持稳定和波动上升为主,空间上大致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且耦合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东中西部各有不同;未来几年内该区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除个别省份外,总体呈小幅上升发展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刚 蔡平
文章通过对全域旅游发展机制的理论分析,构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指数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我国各省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并进行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省域范围内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相互影响的协调关系,大部分省区协调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全域旅游有利于推进城镇旅游产业结构、空间格局和城镇化质量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
全域旅游 旅游产业 城镇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耿娜娜 邵秀英
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9—2018年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旅游产业与城镇化3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其增幅不同。城镇化系统增长态势明显,波动幅度较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系统小,系统耦合度波状上升,且为高耦合;在协调度时序上呈上升趋势,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五个阶段,总体达初级协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城镇化系统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的特征,且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的倒"V"型格局。从省域来看,除陕西达中级协调外,其余省(区)都为初级协调。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和山西旅游产业系统综合评价值较低,内蒙古、河南、四川和山东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较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慧 徐琼 郭尧琦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既是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根本动力。文章基于我国2007—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构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分析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演变情况。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全国总体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主要位于拮抗阶段,耦合水平较低,时序演变不明显。②全国总体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后期提升至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协调水平仍有待提升,二者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③从空间分异来看,我国省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布集中,空间演变不明显,耦合度西北地区陷入"低谷",其他地区均匀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规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艳霞 罗恒
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生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基于系统耦合视角,以城镇化进程迅速的西部地区陕西省为例,对其2005—2016年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城镇化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优化了城镇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速度超过生态安全发展速度,两者的不协调趋势呈扩大状态;2005—2016年,陕西省的城镇化系统与区域生态安全系统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先后经历了不协调衰退、低度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4个阶段。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生态安全的滞后将成为阻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安全 系统耦合视角 陕西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秀丽 胡烨君 马志云
文章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这一视角出发,在解析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三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时空差异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探究黄河流域内部耦合协调度差异的来源,并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演进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增长后劲不足;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下游、中游、上游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递减趋势;总体Dagum基尼系数在持续缩小,各省份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是黄河流域基尼系数的构成主因;三大系统耦合协调等级转移概率存在区位差异,黄河上游的青海和甘肃在下一阶段仍将处于初级协调等级,中游地区达到中级协调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会继续保持在该水平,下游地区的河南和山东则有一定概率出现协调水平回落现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振鹏 黄晓杏 傅春 余达锦
根据旅游、城镇化、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交互耦合的作用机理,构建鄱阳湖地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了1999~2013年鄱阳湖地区的协调发展度,根据测算结果对鄱阳湖地区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及6个城市(南昌、景德镇、九江、鹰潭、抚州、上饶)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鄱阳湖地区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和城镇化相对滞后导致其平均水平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协调水平有待提升,6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且特征各异,城镇化和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制约鄱阳湖地区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鄱阳湖地区应在坚持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快...
关键词:
旅游 城镇化 生态环境 鄱阳湖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