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88)
2023(4501)
2022(3790)
2021(3269)
2020(2614)
2019(6035)
2018(5836)
2017(11251)
2016(6323)
2015(6815)
2014(7009)
2013(7069)
2012(6899)
2011(6327)
2010(6282)
2009(5335)
2008(5257)
2007(4646)
2006(4234)
2005(3544)
作者
(20117)
(16985)
(16776)
(15844)
(10711)
(8191)
(7300)
(6538)
(6447)
(6064)
(6028)
(5940)
(5544)
(5245)
(5202)
(5194)
(5164)
(5137)
(4961)
(4933)
(4402)
(4178)
(4077)
(3964)
(3955)
(3727)
(3718)
(3691)
(3586)
(3357)
学科
(29856)
经济(29835)
管理(15926)
(12436)
方法(11509)
环境(11454)
地方(10235)
(10170)
数学(8927)
数学方法(8812)
(8712)
(7974)
企业(7974)
农业(7585)
业经(6818)
中国(6237)
资源(5640)
(5548)
(4972)
理论(4621)
(4523)
生态(4504)
规划(4386)
地方经济(4345)
环境规划(4297)
经济学(3937)
(3789)
农业经济(3713)
(3567)
贸易(3566)
机构
学院(96569)
大学(94609)
管理(36329)
(36002)
研究(35330)
经济(35148)
理学(31492)
理学院(31014)
管理学(30335)
管理学院(30169)
科学(25334)
中国(23944)
(20366)
(19822)
(18350)
研究所(17226)
业大(16962)
(16718)
师范(16550)
(15968)
农业(15944)
中心(15907)
(14996)
师范大学(13570)
(13493)
(12658)
财经(12384)
(12305)
北京(11869)
科学院(11544)
基金
项目(69979)
科学(55917)
基金(51207)
研究(48704)
(45555)
国家(45209)
科学基金(38666)
社会(31608)
(31578)
社会科(29969)
社会科学(29958)
基金项目(28623)
自然(26015)
自然科(25336)
自然科学(25325)
自然科学基金(24840)
(24484)
教育(20821)
资助(20285)
编号(18176)
(17384)
重点(16098)
(14354)
计划(14154)
(14028)
发展(13730)
科研(13498)
(13496)
课题(13422)
成果(13357)
期刊
(42187)
经济(42187)
研究(23148)
(18785)
科学(17587)
学报(17246)
中国(16472)
农业(13295)
大学(12503)
学学(12000)
管理(10114)
(8533)
业经(8074)
资源(8074)
教育(6985)
(6723)
技术(6627)
(6626)
(6524)
旅游(6524)
(6524)
问题(6086)
(5590)
(5500)
金融(5500)
学刊(5252)
旅游学(5245)
游学(5245)
经济研究(4918)
科技(4859)
共检索到1349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慧强  刘嘉乐  弓志刚  
利用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计算方法,以山西省为案例地,测度2004—2015年山西省铁路、公路、民航等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及其演化过程;同时利用Kaya等式和LMDI分解模型分析测算山西省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从游客数量、人均旅游消费水平、旅游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单位GDP客运交通周转量、单位客运交通周转量能耗、能源结构六大方面,测度并探讨山西省旅游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机理,分析结果显示:促进旅游交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游客数量、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和单位交通周转量的能耗;旅游产业的产值占GDP比重、单位GDP客运交通周转量和能源结构是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因素。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宇硕   眭任静   李拉扬  
旅游生态效率的提升对促进区域旅游资源优化与整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分析2006—2020年山西省11个城市的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及其交互效应。结果表明,2006—2020年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明显的U形演化轨迹,旅游生态效率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纯技术效率的提升推动旅游生态效率的优化发展。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变化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一致性,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经济水平是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空间格局的主导影响因素,社会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且处于波动状态,两两因子交互后呈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两种模式,表明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要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旅游基础设施、盘活闲置旅游项目、调整优化景区管理、加强入境旅游工作、支持旅游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加强用地保障等涉及多部门职能的政策举措。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淑芳   黄松  
运用修正DEA-Malmquist模型分析2011—2022年山西省各市红色旅游效率的变化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红色旅游效率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红色旅游效率水平整体偏低,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共同牵制着综合效率的提升。(2)各市红色旅游效率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太原红色旅游效率相对较好。(3)互联网支撑能力、政府宏观调控、红色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对山西省红色旅游效率分异的单因子解释力较强,交通优势度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更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广海  刘菁  
文章以旅游碳排放强度为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我国省域旅游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2年我国旅游碳排放强度整体呈降低趋势;中部地区旅游碳排放强度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泰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内部差异是引起整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我国旅游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高碳排放强度地区主要集聚在西北地区,低碳排放强度地区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及其周边地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崔雪娇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探究其康养旅游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最大化利用其资源优势,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文章概括了山西省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对山西省康养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进一步探究了其发展策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章锦河  
<正>“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2023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施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代服务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应有担当和作为。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管理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更是旅游业碳排放“双控”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前提与保障。
关键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振环  冯学钢  王亚玲  
文章以中国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自下而上"法对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Tapio脱钩模型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审视各省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整体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处于不断波动之中,且各省份旅游业碳排放差异明显。从时序演变格局来看,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演变态势较为平稳,主要处于扩张性连接状态,脱钩效应欠佳。从空间演变格局来看,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空间集聚度较低,但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小琴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对其耦合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山西省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在0. 3~0. 7,处于中等耦合阶段,两者的发展水平进步较快;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2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2013—2015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在2016年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水平。[结论](1)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价值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D在2016年均处于近7年最高点,但耦合度增长迟缓,今后应注重两者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以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全面协同发展;(2)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增长态势明显,耦合效应明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山西省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3)山西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可分为起始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耦合度从2012年起长期处于稳定的中度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苏建军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测度区域差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采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等指标,分析了1992—2006年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总体水平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在波动起伏中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存在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正确看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确定旅游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方向和任务,构建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晋江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省生态农业自身特色,从资源的自身景观价值、资源条件及生态环境3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了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以期为山西省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评分法计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得分值,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山西省14个主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果](1)对于评价体系的准则层而言,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权重相同,总权重占比达到90%,是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部分,资源条件权重最低;(2)对于评价体系的项目层而言,资源生态质量权重最大,其次是资源科教价值,再次是文化价值;(3)对于评价体系的因子层而言,资源的奇特性权重最大,其次为资源的生态稳定性,两者权重值相差不大,均是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因子。[结论]山西省主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布在Ⅱ~Ⅳ级,且Ⅲ级水平最多,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敏  张芙蓉  解智涵  
以山西省11个地市的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山西省A级景区数量、山西2018年国内旅游收入与山西入境旅游收入指标,利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分析山西省A级景区与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结果表明:A级景区重心为37. 33°N,112. 48°E,国内旅游收入重心为37. 23°N,112. 39°E,入境旅游收入重心为37. 91°N,112. 67°E。从三组二维组合矩阵来看,呈同步的城市有朔州、阳泉、长治、晋中,错位的城市包括大同、忻州、吕梁、太原、临汾、运城、晋城。针对空间错位现象,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耿娜娜  王建秀  刘亮娇  
通过对山西旅游市场数据资料的分析得出:山西省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迅猛;山西旅游市场呈现出旅游客源市场多元化、游客消费水平有所提高、消费结构需继续优化、旅游目的地市场形成梯度的特点,最后提出了优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姚宏  郭雪梅  
选取集中率、地理集中度、变异系数和区位熵等指标分析2001—2012年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特征和差异。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集聚性呈现起伏波动态势,且出现开始减弱趋势;从空间差异看,离散程度偏高,说明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总体呈现不稳定性,市场波动大、市场结构不稳定对全省的旅游发展有抑制作用。形成这种特征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条件等。据此,提出促进山西省国内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少华  
客观评价古关隘的综合价值是正确保护和利用古关隘的科学依据。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的方式获取数据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分析评价山西省古关隘旅游资源。研究发现:(1)山西省古关隘旅游资源丰富,品质较高;(2)从空间分布来看呈现明显的分异规律;(3)大多数古关隘因当地经济落后、基础设施条件差和地处偏僻等因素还没得到有效的开发;(4)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为下一步整体开发利用古关隘旅游资源提供决策依据。最后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和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古关隘旅游开发的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红林  
[目的]参考部分省市已出台的乡村旅游相关行业标准或规范,确定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级评价标准。[方法]以交通、接待、餐饮、住宿、商业与娱乐、整体环境、后勤保障与综合管理等8个关键要素作为对旅游质量的评价指标,并选取山西省内较为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2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范例,将不同层次开发建设、旅游设施配套的乡村旅游区划分为5个档次,以逐级递增的等级标准,为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级评价制定出了从"一星级"到"五星级"等5个等级的评价标准。[结果]获得"五星级"旅游点3个、"四星级"旅游点10个、"三星级"旅游点7个,其中"五星级"旅游点为昔阳县大寨村生态农业园、阳城县皇城村、晋中市后沟村。[结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标准既可用于分级评价众多旅游点,又是政府引导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