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44)
- 2023(10495)
- 2022(9248)
- 2021(8944)
- 2020(7266)
- 2019(17009)
- 2018(17050)
- 2017(32225)
- 2016(17844)
- 2015(20305)
- 2014(20321)
- 2013(20045)
- 2012(18513)
- 2011(16335)
- 2010(16269)
- 2009(14411)
- 2008(13884)
- 2007(11811)
- 2006(10029)
- 2005(8720)
- 学科
- 济(63945)
- 经济(63867)
- 管理(49795)
- 业(44421)
- 企(38159)
- 企业(38159)
- 方法(31455)
- 数学(26135)
- 数学方法(25817)
- 中国(17603)
- 农(17386)
- 学(15747)
- 财(15440)
- 业经(15418)
- 地方(14162)
- 理论(14031)
- 和(12411)
- 教育(11940)
- 农业(11694)
- 技术(10932)
- 环境(10878)
- 贸(10862)
- 制(10854)
- 贸易(10849)
- 易(10503)
- 务(9744)
- 财务(9686)
- 财务管理(9668)
- 划(9645)
- 企业财务(9142)
- 机构
- 大学(242158)
- 学院(241061)
- 管理(97645)
- 济(86336)
- 理学(84731)
- 经济(84107)
- 理学院(83780)
- 管理学(82287)
- 管理学院(81867)
- 研究(77604)
- 中国(56896)
- 京(52138)
- 科学(51123)
- 财(39408)
- 所(38791)
- 农(38336)
- 业大(37401)
- 中心(35752)
- 研究所(35590)
- 江(35279)
- 范(33929)
- 师范(33623)
- 北京(33105)
- 财经(31628)
- 农业(29969)
- 州(29405)
- 经(28791)
- 院(28781)
- 技术(27886)
- 师范大学(27129)
- 基金
- 项目(171430)
- 科学(133014)
- 研究(127413)
- 基金(121279)
- 家(105363)
- 国家(104411)
- 科学基金(89260)
- 社会(76558)
- 社会科(72295)
- 社会科学(72277)
- 省(68220)
- 基金项目(65338)
- 教育(59259)
- 自然(58772)
- 自然科(57280)
- 自然科学(57266)
- 划(57090)
- 自然科学基金(56215)
- 编号(53734)
- 资助(49557)
- 成果(43838)
- 重点(37897)
- 部(37066)
- 课题(37033)
- 发(35831)
- 创(35714)
- 项目编号(33311)
- 创新(33054)
- 科研(32509)
- 大学(32251)
共检索到349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琪 侯晓斌
文章从山西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入手,对当前全省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总结、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促进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持整体性、全方位、活态化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关键词:
山西 文化遗产 非遗保护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闵庆文 张丹 何露 孙业红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寻求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正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特征。本文从古籍整理与考古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角度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进展,从动态保护途径研究、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和保护与发展实践...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罗清霞
我国历经五千余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着极高的艺术、经济价值,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给予高度关注。不过在实践中,商标保护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为此,文章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发展现状分析为基础,对常见的商标保护模式以及暴露出的缺陷进行深刻研究,从商标申请绿色通道建立、商标注册制度完善、申请人机制的完善、组合商标建立四个方面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完善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爱琴 周勇 陈君子 胡红兵
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法对湖北省文化遗产时空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历经时间较长,主要集中在史前至先秦时期、明朝至近代以来这两个时间段之内。2随着历史演进,湖北省新增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重心移动距离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移动方向呈现出先向南、再向东移动的趋势,与湖北省历史发展轨迹较为一致。3不同历史时期,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类型表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均属于集聚型。4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演化逐渐由"多核聚散"演变为"一枝独秀"的发展模式,从以襄阳、荆州、鄂—黄为中心的聚散分布格局发展到以武汉为中心的分布格局。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时空演化 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省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晓斌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庞大,是一座资源丰富的矿藏,在全省对文博事业、非遗保护日益重视的环境背景下",非遗+博物馆"的模式优势凸显,应利用好非遗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文化展示平台,让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贴近大众,进而盘活主题博物馆现有存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承。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梓萌 李刚
习仲勋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率先倡导保护西北地区古文献及珍贵文物;建国初期主政西北时,提议设立文物处,做出保护西安城墙、唐慧彻寺南塔和碑林博物馆等指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中央任职,签发大量文物保护文件;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保护长城、圆明园、林则徐故居及墓地等文物遗迹,以及秦腔、阿宫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总结习仲勋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包括: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教育功能,强调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保护文化遗产的科学理念和方法点。这些前瞻性思想和实践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乐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非遗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在信息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山西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借助科技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文章总结了科技参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现实状况及问题,指出乡村非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不应局限于文化本身,还应当包括传承主体、实践技能和实践空间的多维度转化。
关键词:
科技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 山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昕 柴琳
回顾了鼓浪屿将核心价值确定为国际社区的发展过程,指出世界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提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社区文化遗产在本质上属于易损的历史文化价值公共区域,作为对历史文化土地市场失灵的一种矫正,有关保护活动必须把建立适宜的保护商业模式放在核心位置。保护商业模式的滞后是制约我国社区遗产保护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摆脱困境鼓浪屿宜尽早建立船票一门票商业模式。
关键词:
鼓浪屿 社区文化遗产 保护商业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萍 刘敏 刘慧娣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并以Arc GIS 10.0叠加分析将单项测评结果综合为总评价值。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必须与有形的物质景观结合;手工艺、民俗和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类;在微观层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较高的地区仅有1个市区、5个县,等级列前5位的地区只占22.2%;在区域层面,中部和南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远高于北部地区,且上党、晋商、河东文化区和省边界附近的传统聚落集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突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萍 刘敏 刘慧娣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并以Arc GIS 10.0叠加分析将单项测评结果综合为总评价值。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必须与有形的物质景观结合;手工艺、民俗和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类;在微观层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较高的地区仅有1个市区、5个县,等级列前5位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臧其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介绍了学校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学校引入非遗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非遗大师和院校教师组成"双导师制"共同进行非遗项目教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三段递进式"非遗教学模式,做好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
非遗传人 培养模式 实践研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利娟 张建忠
特色小镇建设是国家提出的一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形式。2016年山西省三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阳城县润城镇便是其中之一。润城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具备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结合驱力理论、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和昂普分析理论,从开发目的、资源分析、市场形象定位和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梳理润城镇古堡型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开发思路,并提出打造仿古式文化旅游度假景区,开发新型旅游产品;活化古堡空间功能,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博物馆;借助节庆、赛事和民俗演艺活动,搭建复合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平台;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利益共享等润城镇古堡型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策略。以期为山西省及其他类似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栩同 孙蒋涛
城市共生理念是在吸收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和谐相处的新发展需求,并依托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新形态基础上提出的。在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之中,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在城市遗产保护中消耗了大量的经济成本与人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少济 马丽卿
文化遗产不只是一段静态的"民族记忆"而或被束之高阁的"文化化石",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要求他要"活"在当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要以一种"活态"的状态借助产业资源、市场机制去激活其内在生命力。本文以文化旅游产业视角下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保护模式进行研究,试图综合市场价值网络的诸多元素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融合的动态保护模式,使文化遗产通过自身与当下社会间的互渗作用,将文化遗产富含的历史文化精粹重新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同时现代生活方式与科学技术也将进一步激发文化遗产的创新机能。
关键词:
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遗产 活态保护 资本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凌 杨豪中
基于生态学理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视为由各种生态要素构成的文化生态场,通过对场域中各生态要素的分析解读,指出在历史区域改造中,根据文化生态结构特征研究发展对策,从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生态要素两方面构建文化生态场,有助于维持遗产地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促进历史区域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