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64)
- 2023(16365)
- 2022(14503)
- 2021(13494)
- 2020(11602)
- 2019(26969)
- 2018(26856)
- 2017(51883)
- 2016(28462)
- 2015(32285)
- 2014(32527)
- 2013(32166)
- 2012(29825)
- 2011(26799)
- 2010(26637)
- 2009(24528)
- 2008(24091)
- 2007(21188)
- 2006(17994)
- 2005(15578)
- 学科
- 济(115961)
- 经济(115836)
- 管理(79830)
- 业(76128)
- 企(62583)
- 企业(62583)
- 方法(56958)
- 数学(50169)
- 数学方法(49472)
- 农(31528)
- 财(29067)
- 中国(27825)
- 学(27650)
- 业经(24632)
- 地方(24337)
- 农业(21136)
- 贸(20323)
- 贸易(20315)
- 易(19687)
- 制(19210)
- 务(18792)
- 财务(18708)
- 理论(18670)
- 财务管理(18667)
- 和(17854)
- 环境(17688)
- 企业财务(17596)
- 技术(16907)
- 银(15473)
- 银行(15405)
- 机构
- 大学(406352)
- 学院(405166)
- 管理(160126)
- 济(156508)
- 经济(152923)
- 理学(139486)
- 理学院(137895)
- 管理学(135157)
- 管理学院(134446)
- 研究(133629)
- 中国(98186)
- 科学(87857)
- 京(86447)
- 农(72496)
- 财(69978)
- 所(68525)
- 业大(66226)
- 研究所(63011)
- 中心(61941)
- 江(59111)
- 农业(57427)
- 财经(56902)
- 北京(54019)
- 范(53435)
- 师范(52863)
- 经(51693)
- 院(48672)
- 州(47655)
- 经济学(46365)
- 技术(43810)
- 基金
- 项目(282854)
- 科学(220395)
- 基金(203669)
- 研究(201049)
- 家(179008)
- 国家(177558)
- 科学基金(151545)
- 社会(123676)
- 社会科(117062)
- 社会科学(117028)
- 省(112593)
- 基金项目(108914)
- 自然(101890)
- 自然科(99455)
- 自然科学(99427)
- 自然科学基金(97585)
- 划(94497)
- 教育(92903)
- 资助(84855)
- 编号(82560)
- 成果(65511)
- 重点(63766)
- 部(61512)
- 发(59835)
- 创(57942)
- 课题(56691)
- 科研(55086)
- 创新(54176)
- 计划(53071)
- 大学(52239)
- 期刊
- 济(164982)
- 经济(164982)
- 研究(110635)
- 中国(74430)
- 学报(69994)
- 农(64716)
- 科学(62585)
- 管理(54810)
- 财(53569)
- 大学(51819)
- 学学(48896)
- 农业(44784)
- 教育(42029)
- 技术(36152)
- 融(29441)
- 金融(29441)
- 业经(28311)
- 财经(26439)
- 经济研究(25884)
- 业(23035)
- 经(22481)
- 问题(22142)
- 图书(21611)
- 版(20157)
- 资源(20000)
- 技术经济(19822)
- 科技(19537)
- 统计(19451)
- 理论(19129)
- 业大(17967)
共检索到5740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秦明星 康庆 郭青霞 丁一 吴星仪
以山西省10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计算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值,采用空间解析几何模型测度土地多功能耦合度、协调性、综合发展程度,并以轨迹分析法进行分区,探究2005—2020年土地多功能综合发展程度及区域协调发展情况,厘清县域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综合情况。结果表明:(1)山西省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时空演化阶段特征明显,2005—2020年生产功能优势区由点状分布逐步扩散、联结,呈现集聚态势,且随着能矿经济衰退和经济转型,导致2020年集聚度较2010年明显降低;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呈现分区集聚、南强于北的特征;生态功能相对稳定,与生产、生活功能鲜明互补。(2)土地多功能空间协调偏离度与耦合度空间分布有异但格局特征趋同;而综合发展程度与耦合度空间分异均呈阶段性变化。(3)生产与生活功能的耦合度、综合发展程度总体提升,但提升幅度小,整体水平低;生态功能微弱恢复,整体水平趋于中等;协调偏离度整体较优,但存在低水平协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苏建军 黄解宇
为了定量研究山西省旅游业的竞争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本文从产业角度出发,建立了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西省11个城市为研究单元,运用AHP分析法和Yaahp软件,采用面板数据,对山西省11个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的旅游现实竞争力、旅游发展潜力竞争力、旅游支持竞争力和旅游综合竞争力都有所提高,但增幅差别较大。太原、大同和晋中一直是山西省旅游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在各个比较年份中,无论是竞争力评价指数值,还是其排名次序,始终都是居于前3位。太原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的
关键词:
AHP法 旅游竞争力 评价体系 山西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路路 郑新奇 原智远 崔海宁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多功能性评价方法,为区域土地持续利用提供支撑。研究方法: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研究结果:(1)1995—2015年唐山土地利用总功能快速提高,功能之间协调性呈减弱趋势,土地利用功能日趋多元化,重心由生活功能转变为生态功能;(2)土地生产和生活功能经历了快速提高阶段,由低度持续转变为中高度和中度持续,生态功能由缓慢退化跃入快速提升阶段,由低度持续转变为中度持续;(3)农业生产、就业支撑和生态调节功能先退化后快速提升,资源供给功能持续降低,经济发展、交通保障、社会保障等功能均呈现快速提高趋势。研究结论: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可为区域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提供参考和方法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旭 李裕瑞 袁涛 王婧
经济持续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关注的重要问题,而长期以来对于小城镇发展道路的诸多争辩和关切也集中在发展规模、用地效率等。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测度江苏省109个抽样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借助相关分析等探讨二者关联特征。研究发现:(1)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人口规模增加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指数增长"效应要明显优于建成区面积扩张带来的"线性增长"效应,在人口规模达到5万~6万后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2)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联度呈现差异化特征。苏南地区显著高于苏中和苏北,人口规模越大两者的关联度越高,全国重点镇的关联度高于非重点镇和乡,三产均衡发展型和工业主导型乡镇的关联度高,而农业主导型乡镇的关联度较低。上述研究发现对于镇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在于要统筹布局、重点推进、提升活力,着力增强人口吸引力,达到人口门槛规模,进而促进三产融合与集约集聚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超 吴水荣 孟贵 李婷婷 陆霁
为客观准确地评估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论文构建了包括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生态制度建设和生态民生改善5个方面共35项指标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19年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由1999年的0.169提高至2019年的0.803,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子系统对生态文明的贡献最大,生态制度建设子系统对生态文明的贡献最小。山西省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化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提升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超 吴水荣 孟贵 李婷婷 陆霁
为客观准确地评估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论文构建了包括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生态制度建设和生态民生改善5个方面共35项指标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19年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由1999年的0.169提高至2019年的0.803,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子系统对生态文明的贡献最大,生态制度建设子系统对生态文明的贡献最小。山西省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化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提升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喜君 郭丕斌
在借鉴全球创业观察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与专家座谈、征询获取数据,采用极大不相关法进行指标选取,重构了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对山西省创业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山西在政策稳定性、政策优惠性及政府工作效率等方面总体较好,但在融资环境、知识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最后,针对山西省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七步走"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创业环境 全球创业观察 创业活动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馨梅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流通业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是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之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1—2010年北京流通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北京流通业资源利用效率在"十一五"时期较"十五"时期有了很大提高,这表明在整个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北京流通业的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左海霞
[目的] 分析山西省农业经济增长、结构、竞争力优势度和区域农业资源配置现状及合理性,为乡村振兴产业动力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全国为参照,运用比较优势指数和Esteban-Marquillas偏离份额法拓展模型,综合探析山西省农业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现状。[结果] 2000—2019年间,山西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整体保持增长趋势,农林牧渔业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与全国同产业比值稳定在1.225%。结构比例演变相对稳定,以种植业为主,牧业为辅,渔业林业比重低;结构调整以种植业略下降,林业略提升为主要特征。农作物以谷物、豆类、薯类具有比较优势,尤以谷子、胡麻籽、高粱、绿豆、红小豆比较优势明显,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偏离效应分析显示:种植业规模增长明显,但结构、竞争力、资源配置均处于劣势;林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合理,但规模小,不具竞争力;牧业发展规模、竞争力、资源配置优势均较好,但结构尚不合理;渔业产业规模小,增长优势不明显,结构发展程度低,竞争力差。动态变化中份额分量演变高度一致,种植业和牧业呈现明显的正负交替和此消彼长态势。农业经济增长优势整体表现为由南向北依次减弱的趋势,各地区结构偏离效应均为负,份额和结构分量区域间差异较小;竞争和配置分量偏离效应空间分布复杂,差异较大。[结论] 与全国相比,研究期内山西农业经济增长趋势不明显,竞争力低于全国水平。其中种植业和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林业结构和资源基础好,但发展较晚,亟待提高竞争力;渔业规模小,发展程度尚低。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性较差,可通过优化结构和分工,提高区域协作能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彩霞 马国忠 容和平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作用逐渐突显出来,对县域经济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在本文中,以柳林县为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柳林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进行分析,并且对柳林县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因子分析法 柳林县经济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志敏
本文基于山西省调研数据,从个人、组织和社会3个层面入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中间层,个人层面是影响科技人才流动的最主要因素,社会层面是次要因素,组织层面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权重最小。在方案层,影响科技人才流动的首要因素是福利待遇,第二大因素是发展前景,第三大因素是家庭因素,第四大因素是人才政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吸引及留住人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人才 人才流动意愿 层次分析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明月 张梦婕
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2000—2016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从全局和局部两个维度,分析广东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演变特征与差异。研究表明:研究期间广东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稳步上升态势;区域层面,集约水平平均值: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珠三角地区集约水平一直高于全省平均值,并拉大与其他3个地区的差距;市域层面,珠三角城市集约水平变化不尽相同,粤东粤西部分城市长期处于低集约水平。从全局看,大多数年份具有全局空间集聚现象,集聚性趋于增强;从局部看,局部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并存,HH型城市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由珠江口西岸转移到东岸;LL型城市分布在广东东部和西部,并且有扩散的趋势。HL型城市布局分散,LH型城市围绕珠三角高集约水平城市分布,两种类型的城市都有减少趋势。
关键词:
集约利用 GPCA ESDA 广东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成勋 李红彦 李润琴 王旭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颇具特色。层次分析法的应用领域渗透到诸多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管理水平综合评价,已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以电网企业为例,对其管理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不同区域电网企业的管理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职业卫生管理 指标体系 评价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田宇
水资源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基于水质水量耦合的视角,利用中国除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地区差异及来源,并探究其时空演化规律。从区域差异特征看,全国及四大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利用水平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总体呈现“自西向东不断先上升后略有下降,自南向北先上升后下降”的分布趋势;从变动情况看,绝对差异呈缩小的趋势,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贡献,贡献率为53.72%;部分西部省区市拉低了整体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邻居”水平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周小平 申端帅 谷晓坤 李小天 张思露
研究目的:剖析大都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影响耕地多功能的价值显化和优化配置,以期为实现耕地多功能供需平衡和推动耕地保护转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探索性案例研究法、"情境—结构—行为—结果"政策过程分析法。研究结果:(1)情境层面。地方性、价值观和制度环境是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多功能两者影响关系的基础。(2)结构层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参与主体具有多元性和嵌入性,耕地多功能的价值显化是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结果,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多功能的互动过程本质上是多元主体的集体行动。(3)行为层面。借助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政策工具,联动培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推动耕地多功能价值发现和优化配置。(4)结果层面。耕地多功能与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和"中心与外围"的逻辑关系,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首先是通过促进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增强耕地外援系统的多功能性,进而促进和稳固耕地系统的多功能性。研究结论:通过在大都市郊野空间内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断优化耕地本体环境及其外围环境,强化耕地与其外援系统之间的要素互动与交换,重构耕地多功能利用的外部环境,最终推动耕地多功能供给与外部多元需求的高效互动与匹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