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42)
2023(12756)
2022(11015)
2021(9922)
2020(8359)
2019(19246)
2018(18972)
2017(36262)
2016(19625)
2015(22276)
2014(22564)
2013(22681)
2012(21815)
2011(20133)
2010(20624)
2009(19346)
2008(19214)
2007(17475)
2006(15785)
2005(14701)
作者
(60405)
(50673)
(50435)
(47979)
(32381)
(24338)
(23062)
(19716)
(19144)
(18264)
(17340)
(16921)
(16263)
(16242)
(15913)
(15682)
(15157)
(15023)
(14609)
(14521)
(12864)
(12638)
(12262)
(11682)
(11524)
(11382)
(11295)
(11107)
(10340)
(10052)
学科
(105276)
经济(105185)
管理(54852)
(50371)
(37703)
企业(37703)
方法(36342)
数学(31661)
数学方法(31417)
地方(29805)
中国(29172)
(27467)
业经(21114)
(21065)
(19297)
农业(18898)
环境(18819)
地方经济(17126)
(16702)
(16442)
贸易(16431)
(15766)
(15244)
金融(15242)
(15038)
(14872)
(14813)
银行(14786)
(14340)
资源(12694)
机构
学院(295405)
大学(294202)
(131851)
经济(129063)
研究(110611)
管理(108747)
理学(91664)
理学院(90548)
管理学(89158)
管理学院(88593)
中国(84100)
科学(67240)
(63928)
(58569)
(57791)
(52843)
研究所(52743)
中心(49923)
(47648)
财经(44986)
业大(42996)
农业(41131)
北京(41028)
经济学(40941)
(40842)
师范(40477)
(40475)
(38843)
(37658)
经济学院(36604)
基金
项目(186719)
科学(145721)
研究(137630)
基金(132526)
(115095)
国家(114095)
科学基金(96387)
社会(87962)
社会科(83270)
社会科学(83242)
(75797)
基金项目(69991)
(62129)
教育(61341)
自然(59841)
自然科(58237)
自然科学(58215)
自然科学基金(57135)
编号(56348)
资助(54476)
(46861)
成果(46224)
重点(42583)
(40902)
课题(39668)
(38116)
发展(37938)
(37327)
国家社会(36040)
创新(35819)
期刊
(159811)
经济(159811)
研究(92967)
中国(66513)
(49143)
学报(45353)
(43813)
科学(42772)
管理(39775)
大学(33403)
农业(33297)
学学(31237)
教育(30147)
(29322)
金融(29322)
技术(26424)
经济研究(25633)
业经(25547)
财经(22653)
问题(21067)
(19631)
(17874)
技术经济(16737)
资源(16342)
(16026)
图书(15644)
世界(14928)
统计(14737)
商业(14400)
国际(14104)
共检索到470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永蕙  景建邦  张乃明  
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使得山西原本脆弱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同时人力资本后备不足严重影响了山西省的转型发展。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的协调机制,可为山西省的战略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文章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构建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度函数模型,对山西省2004—2014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山西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仍存在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协调稳定性较差、资源环境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本不足、区域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永蕙  景建邦  张乃明  
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使得山西原本脆弱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同时人力资本后备不足严重影响了山西省的转型发展。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的协调机制,可为山西省的战略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文章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构建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度函数模型,对山西省2004—2014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山西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仍存在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协调稳定性较差、资源环境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本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同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文珺  刘丽红  
[目的]以山西省为例,探究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演变规律以及限制因素,对加快山西省农业全要素融合、促进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论文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和限制因子识别模型,从山西省市两级分别分析2010—2020年农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系统(REE系统)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因子,探究其发展水平、演变规律以及限制因素。[结果](1)研究期间全省层面农业REE系统处于较低至中等水平,变化趋势是先降低后增加。其中农业经济发展有所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资源利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耦合协调等级:2010—2012年轻度失调,2013—2016年进入濒临失调阶段,2017—2020年,提升为勉强协调。(2)区域层面,以太原市发展水平最高,并向轻度协调发展过渡;阳泉市和运城市表现为最低水平;其他地区为较低水平。变化趋势以太原市、大同市增速稳定,忻州市、临汾市和吕梁市3市发展波动性较大。耦合协调等级:太原市、大同市、长治市3市为勉强协调型;晋城市、晋中市2市为濒临失调型;其他6市均为轻度失调型。(3)障碍因子识别包含13个主要指标。[结论]山西省农业REE系统整体水平为较低到中等,耦合度高,耦合协调度相对低,协调等级逐年优化,表现为有序发展趋势。近年来山西省农业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一定进展,但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减弱,约束作用开始突显,尤其表现在产业结构、水资源、耕地资源、环境污染和治理等方面,区域尤以晋西南地区的吕梁市、临汾市和运城市为重,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环境改善等发展模式有待加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国弟  
对山西省经济在全国的分工定位和作用作了基本分析,结论是山西能源经济发展快,已成为全国商品煤主要供应基地,但非能源经济发展缓慢,全省与全国的经济差距呈拉大的趋势。认为解决二元经济是促进山西省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提出了解决二元经济的有关对策建议和山西省经济发展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椿  
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对2005—2015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旅游产业系统、城镇化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基于测算结果构建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并选取3个时间截面利用GIS软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市3个系统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均呈上升态势,但上升速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耦合协调度最高的为太原市,最低的为忻州市。截面数据的分析表明,山西各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总体表现出失调衰退—中间过渡—协调提升的转化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葛成军  俞花美  焦鹏  
根据海南省1998~2009年经济、资源与环境数据,建立了海南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模型,对海南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系统的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一系统对另一系统的协调系数波动较大;不同年份,不同系统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说明海南省一系统对另一系统的发展匹配受外界影响大,三系统间的协调系数较高,大部分均超过0.9,这可能与海南具有较好的资源条件、特殊的产业结构以及生态环境基础有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袁国强  郭红玲  
在分析我国山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三者相互联系制约的角度,提出了实现山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与途径:(1)实行非均衡式的协调发展战略;(2)制定协调发展的实施规划;(3)构筑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芳林  臧凤新  赵喜仓  
协调发展既是国民经济乐观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江苏省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定位,发现环境发展中的薄弱点与发展潜力,促进环境与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环境安全理论为依托,以强调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建立江苏省环境与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应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及变异系数法权重均值赋权,借鉴模糊数学中隶属度函数来计算协调系数。结果表明:2001~2010年江苏省环境与人口、经济系统的平均协调水平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并且有稳中上升的趋势,协调发展前景乐观;同时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健全江苏省协调发展机制、探讨环境安全维护体系建设、制订缓解人口...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桂娥  石咏梅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型阶段,应研究制造业和物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物流业的发展优势助力制造业。以灰色关联理论为基础,在分析山西省制造业和物流业各自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两业的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反映当前山西省两业之间的联系程度,为其协调联动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葛成军  俞花美  焦鹏  
根据海南省1998~2009年经济、环境、资源系统的数据,分析海南省的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期实现三大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结果表明,经济和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综合发展水平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资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海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压力不断增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洪开荣  浣晓旭  孙倩  
通过结合中部地区实际情况,构建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了1999—2010年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度,依据测算结果对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整体区域的综合分析与六省之间的对比分析,并针对协调发展中所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整体中部地区处于基本协调发展阶段,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六省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形成明显的两大等级板块,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骏  孙茂洋  关一凡  
基于2001~2012年江苏省与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发现在2011年后江苏省与全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呈"N"型而不是典型的倒"U"型。进一步选取有关指标建立协调度评价模型,对2001~2012年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是2001~2010年经济发展与环境系统协调度逐年增加,并在2010年首次呈现中级协调状况,但协调度在2011年又有所下降,2012年有所好转但仍旧较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江苏省应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严良  张春梅  康淑娟  
本文从青海省能源互经济、环境现状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进行系统地分析,以能源与经济、环境三元系统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提出用“双轮驱动”的方法来优化青海省的三元系统,探讨打破其协调发展“瓶颈”的对策。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智国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演进受相互间胁迫和约束机制制约,如何促进其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选取指标体系构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指数,建立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以确定和识别云南省近15年来两系统的演进态势。结果表明,云南两系统协调发展度呈缓慢上升趋势,环境保护严重滞后。预测显示,未来的协调发展度呈倒"U"型,在2025年达到最大值,但因环境保护仍严重滞后,未来的协调发展仍面临重大挑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