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71)
2023(9638)
2022(8260)
2021(7529)
2020(6427)
2019(14983)
2018(14525)
2017(28290)
2016(15603)
2015(17226)
2014(17575)
2013(17791)
2012(16888)
2011(15549)
2010(15798)
2009(14957)
2008(14946)
2007(13790)
2006(12193)
2005(10408)
作者
(47753)
(40431)
(39947)
(38208)
(25103)
(19587)
(18300)
(15746)
(14981)
(14223)
(13750)
(13539)
(12702)
(12633)
(12630)
(12574)
(12438)
(11646)
(11639)
(11526)
(10071)
(10010)
(9708)
(9253)
(9126)
(9014)
(8930)
(8790)
(8170)
(8146)
学科
(71699)
经济(71646)
(40741)
管理(38668)
(32004)
方法(31625)
数学(27641)
(27394)
企业(27394)
数学方法(27347)
农业(21236)
地方(18984)
中国(17969)
业经(16865)
(16427)
(14646)
(13468)
(11128)
贸易(11123)
(10848)
环境(10746)
(10705)
(10305)
(9350)
银行(9323)
(9322)
金融(9320)
理论(9166)
资源(9116)
(8898)
机构
学院(234225)
大学(230911)
(93937)
经济(91670)
管理(87998)
研究(80164)
理学(75662)
理学院(74692)
管理学(73314)
管理学院(72858)
中国(59722)
科学(52486)
(48754)
(48744)
(41837)
(41490)
业大(38133)
中心(38108)
研究所(37907)
农业(37286)
(37220)
(34023)
师范(33702)
财经(33340)
北京(30333)
(30039)
(29366)
经济学(28837)
(28426)
(28141)
基金
项目(156485)
科学(122332)
研究(112423)
基金(112406)
(98056)
国家(97193)
科学基金(82595)
社会(71762)
社会科(67806)
社会科学(67781)
(64890)
基金项目(60956)
自然(53127)
(52323)
自然科(51667)
自然科学(51648)
自然科学基金(50708)
教育(50159)
编号(46425)
资助(46077)
成果(36917)
(36037)
重点(35175)
(33888)
课题(31733)
(31065)
科研(30028)
国家社会(29272)
创新(29127)
计划(28903)
期刊
(110121)
经济(110121)
研究(62299)
(49154)
中国(44356)
学报(39564)
科学(36883)
农业(32468)
(30723)
大学(29080)
学学(27564)
管理(26609)
业经(22087)
(19552)
金融(19552)
教育(18854)
技术(18604)
问题(15814)
财经(15570)
经济研究(15568)
(14726)
资源(14715)
(13420)
(13280)
技术经济(11679)
图书(11609)
统计(11226)
商业(11133)
经济问题(10923)
农村(10524)
共检索到3413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江峰  李治兵  杨建春  
[目的] 梳理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精准定位和挖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和推动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方法] 对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乡村旅游地的矢量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和空间分析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分异性,并借助地理联系率探析其与经济、景点、历史名村等多因子的关联程度。[结果] 山西省乡村旅游地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形成了明显的“一核两带”的集聚态势。一核即以阳泉市为中心的核心集聚区,两带即沿太原—晋中—吕梁的晋中集聚带,以及沿长治—晋城—临汾的晋东南集聚带。结合山西省乡村旅游地特点将其分为自然景观类、风俗文化类、特色农业类3大类,数量分别为72个,69个和133个。区域层面上,临汾市自然景观类居多,晋城市以民俗文化类为主,太原市以特色农业类最多,晋中市、阳泉市2市种类分布较均匀,表现为多元化发展趋势。三类乡村旅游地均呈现一定的集聚分布态势和区域分异性,其中,自然景观类区域分布相对较均匀,且呈现多点的高核密度集聚态势;民俗文化类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于晋中和晋西南地区;特色农业类主要分布于经济、交通、人口等条件均较优越的中部地区。[结论] 山西省乡村旅游地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和区域异化的特点。晋中地区可发展以太原市为核心的环城特色农业类乡村旅游集聚地,以及以晋中市为中心的晋中风俗文化乡村旅游集聚地;晋东南地区未来可继续加强对风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发展以晋城市和长治市为中心的晋东南风俗文化和农家庄园并举的乡村旅游集聚地;晋北地区可着力培育以休闲度假、避暑疗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婷  
四川省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相对落后,游客来源主要依靠周边的传统自然景区,乡村旅游景点或景区尚未形成能够独立发展的经营局面。文章结合实地调研,对四川省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根据顺应空间结构现状、区域利益统一化、综合考虑交通条件等优化原则,从构建"以点带面"空间发展格局、突出传统旅游区的节点作用及优化交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匹配等方面提出了四川省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以期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红梅  杨素丹  夏凯生  杨素婷  
[目的]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贫困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研究贫困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对掌握当地乡村旅游空间发展规律、存在问题,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GIS技术、网络拓扑分析法和点—轴系统理论,分析了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和优化路径。[结果](1)区域尺度上,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总体分布不均,开发不充分,呈现中部—南部—北部依次递减的格局;休闲观光类处于主导类型,资源类型开发不充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县域尺度上,6区县间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明显,酉阳领先于其他区县;(3)空间关联方面,β指数为1. 01,γ指数为0. 34,Ai指数的平均值为76. 21km,平均径路长平均值为9. 28,表明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交通网络的连接度、通达度整体偏低,路网密度低;(4)结构优化方面,构建了渝东南"三级节点、两级轴线、两大板块"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系统。[结论]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开发不平衡、不充分,应尽快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充分挖掘整合特色资源,培育打造"点""轴""面"相结合的旅游空间体系,实现区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助推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勇前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产业发展情况,提出缩小区域差异、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运用现代化推广技术等发展意见解决山西省乡村旅游业发展道路上的问题。[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各级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对其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山西乡村环境舒适得分最高,自然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优势。乡村旅游可进入性得分为0. 81,可进入状况良好。山西乡村权重为0. 534,乡村性特点不突出。山西乡村旅游资源的设施因子得分较高,乡村旅游景点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开发空间和潜力较大。外围吸引物权重最低,可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农业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评价结果总分为6. 25,这表明指标权重得到调研对象的一致认可。[结论]山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特征前3位的权重顺序为乡村性>乡村资源>可进入性。山西省在乡村旅游业的经营与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乡村旅游区域差异明显、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浅、乡村旅游地缺乏知名度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真真  李盈昌  
[目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为了探究其开发与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以山西省489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方法]运用最近邻指数、基于Ripley’s函数的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GIS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方法,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定量测度。[结果](1)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呈中部和东南部密集、其他区域稀少的分布特征;(2)Ripley’s函数分析表明景点空间分布格局随距离变化有所不同,并在37km处聚集强度达到最大;(3)核密度分析显示高密度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分区,而北部和西部密度相对较低,一级热点区包括太原-平遥热点核心区、晋城热点核心区和阳泉热点核心区。[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将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划分为晋北和晋西2个单核心均衡发展区,晋中和晋东南2个多核心不均衡发展区,研究结论对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规划开发和管理有重要的参考、借鉴和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真真  李盈昌  
[目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为了探究其开发与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以山西省489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方法]运用最近邻指数、基于Ripley’s函数的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GIS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方法,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定量测度。[结果](1)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呈中部和东南部密集、其他区域稀少的分布特征;(2)Ripley’s函数分析表明景点空间分布格局随距离变化有所不同,并在37km处聚集强度达到最大;(3)核密度分析显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乡村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旅游产业整体实力提升的同时,有力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探讨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问题,有助于改善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整体结构,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沿着科学、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姚宏  郭雪梅  
选取集中率、地理集中度、变异系数和区位熵等指标分析2001—2012年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特征和差异。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集聚性呈现起伏波动态势,且出现开始减弱趋势;从空间差异看,离散程度偏高,说明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总体呈现不稳定性,市场波动大、市场结构不稳定对全省的旅游发展有抑制作用。形成这种特征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条件等。据此,提出促进山西省国内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越来越高。直接推进了第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其中,旅游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放松身心的不二选择,乡村旅游也因此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山西省地理环境类型多样、历史文化悠久、红色革命氛围浓郁,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而且,山西省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急需降低煤矿产业的占比,增大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融入。近年来,山西省各地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资源。从全域旅游视角分析,目前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多个建议,探讨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路径和优化布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郑江宁  颜澄  
文章通过最近邻比指标、旅游资源丰度指标来衡量浙江省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程度和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浙江省旅游资源属于集中型分布;绍兴市旅游资源的丰度最高,其次是金华市和杭州市,而衢州市旅游资源的丰度最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蕾  吴小根  马劲松  钟士恩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构建空间结构分析框架,以差异度、集聚度、连结度与通达度来考察南京市67个重点水体旅游资源单体,发现主城区资源的规模度、优越度均大于郊区,郊区在资源数量上明显多于主城区;最邻近点指数为1.024,基尼系数为0.2119,全市资源总体上为均匀型分布、集中程度较弱;β指数为2.194,γ指数为0.754,全市交通网络的连结度较好、节点之间的连通水平较好;通达度指数为67.99km,平均径路长为10.63,通达性较好的资源以主城区居多、较差的则以郊区为主;紧密度指数为0.50,全市区域相对紧凑,发展旅游交通具有良好的先天条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晋江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省生态农业自身特色,从资源的自身景观价值、资源条件及生态环境3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了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以期为山西省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评分法计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得分值,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山西省14个主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果](1)对于评价体系的准则层而言,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权重相同,总权重占比达到90%,是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部分,资源条件权重最低;(2)对于评价体系的项目层而言,资源生态质量权重最大,其次是资源科教价值,再次是文化价值;(3)对于评价体系的因子层而言,资源的奇特性权重最大,其次为资源的生态稳定性,两者权重值相差不大,均是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因子。[结论]山西省主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布在Ⅱ~Ⅳ级,且Ⅲ级水平最多,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少华  
客观评价古关隘的综合价值是正确保护和利用古关隘的科学依据。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的方式获取数据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分析评价山西省古关隘旅游资源。研究发现:(1)山西省古关隘旅游资源丰富,品质较高;(2)从空间分布来看呈现明显的分异规律;(3)大多数古关隘因当地经济落后、基础设施条件差和地处偏僻等因素还没得到有效的开发;(4)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为下一步整体开发利用古关隘旅游资源提供决策依据。最后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和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古关隘旅游开发的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静  
[目的]立足于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结合其特色进行资源分类并对乡村旅游资源做出评价,以期为河南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合理规划、定位提供借鉴及参考。[方法]依据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形态、特征、功能、用途,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国标分级标准,构建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等级分类体系;选取目前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采用最多的层次分析法(AHP)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做出评价。[结果](1)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5个主类、19个亚类以及55个基本类,该分类体系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功能及类型;(2)资源开发价值是评价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资源经济价值;(3)乡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乡村设施完善度成为评价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指标,这主要与河南省乡村旅游业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资源环境效益,只注重资源开发、不注重配套设施完善有关。[结论]河南省在发展自身乡村旅游产业时,注重自身丰厚资源的利用、合理开发传统村落资源、加强乡村居民环保意识培养和乡村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海彬  
[目的]从空间角度分析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同时深入探讨其驱动力,全面推动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以郑州市为例,通过洛伦兹曲线、最邻近指数、地理联系率和基尼系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进而选取24个驱动力指标,通过计算相关性系数对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惠济区、登封市、二七区等市区;(2)但各市区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区、上街区的最邻近指数大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均匀型,巩义市、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经开区、高新区、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的最邻近指数小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凝聚型;(3)郑州市各区的地理联系率均在94%以上,基尼系数均小于0.300,说明郑州市整体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均衡。(4)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24个驱动力指标均正向相关,其中乡村特有的景观、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村的数量、农民人均收入、民宿、停车场数量、道路标识系统的完整性和互联网覆盖率与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受多个驱动力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发展时期有所差异,因此有必要优化调控驱动力系统,促进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合理化以及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