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13)
- 2023(12065)
- 2022(10728)
- 2021(10111)
- 2020(8574)
- 2019(19597)
- 2018(19562)
- 2017(37258)
- 2016(20832)
- 2015(22961)
- 2014(23027)
- 2013(22841)
- 2012(21007)
- 2011(18860)
- 2010(18640)
- 2009(16773)
- 2008(16229)
- 2007(13914)
- 2006(11866)
- 2005(10140)
- 学科
- 济(76913)
- 经济(76829)
- 管理(55243)
- 业(52219)
- 企(42280)
- 企业(42280)
- 方法(36374)
- 数学(31537)
- 数学方法(31176)
- 农(22288)
- 学(21860)
- 地方(19772)
- 中国(18295)
- 财(18139)
- 业经(16919)
- 环境(15757)
- 农业(15240)
- 和(13134)
- 贸(13051)
- 贸易(13043)
- 理论(12685)
- 易(12633)
- 技术(12485)
- 制(12402)
- 务(11781)
- 财务(11722)
- 划(11718)
- 财务管理(11703)
- 企业财务(11155)
- 融(10446)
- 机构
- 大学(288998)
- 学院(288666)
- 管理(111491)
- 济(104178)
- 经济(101673)
- 研究(101374)
- 理学(97733)
- 理学院(96506)
- 管理学(94534)
- 管理学院(94048)
- 科学(71163)
- 中国(70118)
- 京(61683)
- 农(61265)
- 业大(53648)
- 所(53474)
- 研究所(49863)
- 农业(48566)
- 财(45536)
- 中心(45288)
- 江(41786)
- 范(38466)
- 北京(38140)
- 师范(37994)
- 财经(37412)
- 院(36812)
- 省(34280)
- 州(34178)
- 经(34097)
- 技术(32737)
- 基金
- 项目(212697)
- 科学(164272)
- 基金(152379)
- 研究(146330)
- 家(137019)
- 国家(135947)
- 科学基金(114168)
- 社会(88585)
- 省(86806)
- 社会科(83739)
- 社会科学(83712)
- 基金项目(82569)
- 自然(79142)
- 自然科(77156)
- 自然科学(77124)
- 自然科学基金(75684)
- 划(72826)
- 教育(65815)
- 资助(62384)
- 编号(58286)
- 重点(48385)
- 成果(46042)
- 发(45781)
- 部(44792)
- 创(44081)
- 计划(43244)
- 科研(41699)
- 创新(41270)
- 课题(40783)
- 科技(39187)
- 期刊
- 济(110631)
- 经济(110631)
- 研究(76878)
- 学报(60041)
- 农(55827)
- 中国(52030)
- 科学(51183)
- 大学(42663)
- 学学(40794)
- 农业(38660)
- 管理(37749)
- 财(32267)
- 教育(28933)
- 技术(22241)
- 业(20293)
- 融(19800)
- 金融(19800)
- 业经(19085)
- 财经(16953)
- 业大(16943)
- 科技(16594)
- 经济研究(16452)
- 版(15970)
- 林业(15527)
- 资源(15200)
- 问题(14653)
- 图书(14495)
- 经(14298)
- 理论(13473)
- 农业大学(13419)
共检索到4016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原宗英 武英鹏 李艳芳
利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 (或单基因系 )作鉴别寄主 ,监测来自山西省 3个不同小麦生态区 11个县 (市 )的 92份叶锈标样。在发现的 2 7个致病类型 (毒性基因组合 )中 ,TRK ,TRT ,PHT ,THT出现频率分别为 19 6% ,9 8% ,6 5 % ,6 5 % ,为优势致病类型。对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频率分析结果表明 ,毒性基因V19,V2 4 ,V38的出现频率较低 ,分别为5 4 % ,16 5 %和 0 ,其对应的抗性基因可视为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汪宜萱 刘敏英 李艳芳 原宗英 杜恩强
199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用1989年从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中部晚熟冬麦区、北部春麦区的13个县(市)的不同生态区采集的181个叶锈菌菌株与山西省的33个生产品种、后备品种及亲本材料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叶锈菌群体具有不同的毒性.例如丰抗13在各生态区表现的抗、感反应不一致,即使在表现抗病的地区,其抗性也不一致.
关键词:
小麦 叶锈菌 生态类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秋燕 王国芬 徐智斌 王美南 王阳 井金学
以化学诱变剂EM S处理小麦条锈菌CY 17和CY 31的夏孢子诱发其毒性突变,用抗条锈Y r近等基因系筛选毒性突变体,建立了4个CY 17和1个CY 31的突变菌株,各筛选品种上的病菌突变频率明显不同,突变率在2.14×1-0 6~3.68×1-0 5。对突变菌株的毒性测定结果表明,CY 17的所有突变菌株对Y r12发生了毒性突变,且CY 17和CY 31的所有突变菌株对Y r5,Y r10,Y r15和Y r24等4个抗病基因表现无毒性。研究证实毒性突变是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变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EMS诱导 毒性突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如佳 王阳 王美南 井金学 李振岐
为了得到带有明确遗传标记的毒性突变菌株,应用基因枪转化技术,以小麦条锈菌野生白化菌系为转化受体,以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yg)的质粒为插入载体,对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插入突变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动2 h,可裂膜承载压力为1 100 Psi时进行轰击转化,所得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在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为36.09%。进一步将转化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进行扩繁,在筛选品种上筛选,将筛选到的突变体在其上继代培养4代,获得了两个稳定的毒性突变菌株MM-2、MM-3。MM-2菌株对南大2419的毒性减弱,反应型由野生菌系的4型变为2型;MM-3菌株在南大2419的反应型...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基因枪 毒性变异 插入突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新培 赵鋆 刘博凡 郭一 康振生 詹刚明
【目的】明确中国主要冬繁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为冬繁区及黄淮海麦区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及小麦抗性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四川盆地、湖北和河南南部等主要冬繁区采集并分离得到148个小麦条锈菌菌株,利用中国鉴别寄主和单基因系鉴别寄主进行毒性表型鉴定;并利用17对KASP-SNP引物对菌株进行标记,完成基因型分析。【结果】基于中国鉴别寄主共鉴定出14个已知小种和63个未知致病类型,其中CYR34(16.2%)、G22-14(12.2%)、CYR32(6.8%)、CYR33(5.4%)为优势小种(致病类型);基于单基因系鉴别寄主鉴定得到113个小种(致病类型),其中race1(7.4%)、race2(3.4%)、race3(3.4%)为优势小种(致病类型)。贵农22类群是中国冬繁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最大流行类群,供试条锈菌均不侵染携带Yr5和Yr15的单基因系品种。单基因系毒性鉴定及分子标记均显示CYR34和G22-14的毒性表型及基因型呈现多样化,表明这两个优势小种内部存在高度分化。基于两套鉴别寄主的毒性数据聚类显示,四川盆地与湖北南部条锈菌群体相似,而湖北西北部与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相似;基于KASP-SNP分子数据的遗传聚类显示,四川盆地、湖北南部条锈菌群体与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基因型存在分化;Structure分析显示四川盆地、湖北南部群体主要有2种遗传背景,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群体主要有一种遗传背景;群体遗传分化分析显示四川盆地条锈菌群体与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二者Fst值最大,为0.118,遗传差异最大且遗传分化明显;湖北西北部群体与河南南部群体遗传分化程度最小,Fst值为0.010;基因流分析得到湖北西北部群体与河南南部群体之间的Nm值为25.236,Nm>4,二者存在较大的基因流,湖北西北部和河南南部群体与四川盆地群体之间的Nm值分别为2.923和1.864,均存在较小的基因流;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湖北南部地区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上述结论均支持四川盆地、湖北南部群体同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群体存在遗传分化。【结论】单基因系鉴别寄主能够精准地进行中国小麦条锈菌小种鉴定;中国主要冬繁区的小麦条锈菌群体存在不同来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胜国
1993~1994年,自河北省收集154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系上。结果表明,V1、V3a、V3b、V3c、V5、V6、V7、V8、V1+2+9毒性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均在96%以上;V17出现频率次之,为51.9%;V2、V4a、V2+6再次之,出现频率分别是25.3%、26.8%和9.1%;出现频率最低的是V4b,仅3.9%。在毒性基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V1+V3a+V3b+V3c+V5+V6+V7、V8+V1+2+9,达98.1%,其次是V2+V2+6、V2+V4a、V4a+V2+6、V4a+V4b、V2+V4b、V2+V4a+V4b,出现频率...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毒性基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巩文峰 宛琼 马占鸿
目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29、CY31、CY32和CY33已成为我国很多小麦产区的优势流行小种,为明确这4个小种间亲缘关系及其与毒性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CY29、CY31、CY32和CY33的基因组DNA进行了AFLP标记分析,并与这4个生理小种的毒性分析相比较。结果表明:AFLP分析和毒性分析各将4个生理小种分为2个类群,两者的相关系数r=0.014。4个生理小种AFLP分析遗传多样性高于毒性分析遗传多样性,生理小种间遗传相似度较高,但两者相关性极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原宗英 陈万权 武英鹏 李艳芳 曾卫芳
选用14个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系,推导分析了来自山西省6个育种单位和种子部门的24个重要小麦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的44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中,推导出了Lr1,Lr3,Lr13,Lr23,Lr26,Lr30等6个抗叶锈病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形式分别分布在19个小麦品种中,其中Lr1,Lr3,Lr26是供试材料的主要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4个供试品种中,仅有晋麦62号和鲁麦14号两个品种表现出对叶锈病良好的抗性,晋麦31号、晋麦56号和晋麦61号3个品种表现为中抗至中感(杂合类型),晋春9号、晋春13号、晋偃746-9等12个品种具...
关键词:
小麦 叶锈病 基因推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尹江 杨素梅 田长叶 杨才 曹永国
按照四种不同生态类型区分析了1989~1991年度全国旱地裸燕麦(Avena nuda L.)区试3年9点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由多个基因型构成一个群体在各生态区的生育表现、穗粒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有显著的差异,着眼于高产裸燕麦育种目标,夏裸燕麦区以大穗大粒型品种为突破口;二秋裸燕麦区则应主攻大穗;秋裸燕麦区提高产量要在均衡发展的前提下提高亩穗数,实现重穗型;冬裸燕麦区则应保持大穗,增加穗粒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向运佳 章振羽 沈丽 邝文静 姬红丽 倪建英 陈万权 彭云良
为监测小麦病菌毒性变异,指导抗病品种选育和大面积布局,2005-2010年在四川阿坝、甘孜、凉山等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以及盆地内冬春流行区采集条锈病标样,单孢子堆分离菌株后接种全国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四川辅助鉴别寄主川麦42,6年共分离、接种617个小麦条锈病菌株,测得已知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33个。结果表明,自越夏区分离的137个菌株中测出17个已知小种或致病类型;自流行区分离的460个菌株中测得30个已知小种小种或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类群是一种新的致病类群。病菌在越夏区和盆地内冬春流行区的生理小种毒性组成表明,越夏区病菌毒性慢于流行区,盆地内病菌受到来自陇南和四川西部越夏区菌源以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杜冬冬 张毓妹 张河山 杨文香 刘大群
由小麦叶锈菌引起小麦叶锈病是我国小麦重要病害之一。为研究小麦叶锈菌流行群体的毒力构成和亲缘关系,利用IGS(Intergenic spacer)特殊引物(L318和5SK)对71个小麦叶锈菌IGS进行扩增检测。结果表明小麦叶锈菌小种间的IGS存在多样性,但多样性与小种毒力之间不存在直接相关性,和小种的区域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对差异带型进行分析,获得IGS-1、IGS-2的序列。IGS在小麦叶锈菌种内存在多态性,这有益于开发和建立IGS分子标记,并为研究锈病流行群体结构和追溯年度流行的病原来源,以及该病菌的生物学进化提供依据。同时利用IGS可以预测病害发生的流行群体,进而有针对性的种植抗病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率伍 秦昭 赵世佳 刘子豪 路亚南 马保站 肖继斌 程琨 郑文明 刘娜
为探究转录因子TaMADS2在小麦抗叶锈病中的功能,以TaMADS2基因在亲和/非亲和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上调表达,且在非亲和组合中上调表达时期较亲和组合更早为依据,利用BSMV-VIGS技术沉默‘中国春’‘郑麦9023’中TaMADS2基因表达,观察TaMADS2沉默植株的表型以及病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接种叶锈菌后,TaMADS2基因沉默植株较对照相比叶锈菌感染加重,单侵染点处活性氧积累面积减小,菌丝长度增加,发病面积增大,促进了病原菌的生长,减弱了植物的抗性反应;通过qRT-PCR分析发现在叶锈菌侵染早期,病程相关基因TaPR1和TaPR2的表达水平下调。综上,TaMADS2基因可能通过调控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正向调控小麦对叶锈菌的抗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文渊 谢红江 陶炼 陈善波 涂美艳 陈栋
以茂县、盐源、小金、林芝县20年生‘金冠’苹果品种为试材,探索了4个不同生态区金冠苹果叶片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金冠’苹果P_n日变化和年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但达到峰值时间有所不同,林芝偏晚,有明显的"午休"现象。LSP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盐源和小金‘金冠’的AQY最高,表明其对弱光的利用率较高。当CO_2浓度在400μmOL/mOL以下,4个生态区‘金冠’的P_n随CO_2浓度增加基本呈直线上升;林芝金冠最先达到CO_2补偿点,CCP为最低点的(55.06±0.94)μmOL/mOL;林芝金冠CSP最高,达(1588±5.2)μmOL/mOL。羧化效率以林芝‘金冠’的CE最高,茂县...
关键词:
不同生态区 金冠苹果 光合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宏鹏 张河山 杜冬冬 赵赛 闫红飞 孟庆芳 张娜 杨文香 刘大群
旨在探索小麦叶锈菌寄主体外萌发的适宜载体及温度,并为小麦叶锈菌的孢子萌发阶段RNA转录组分析提供优良的试验材料。采用高湿度黑暗培养法,以新鲜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FHJT的夏孢子为供试材料,测试不同载体对小麦叶锈菌夏孢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在所测最适温度20℃下,以6种不同材料为培养载体,小麦叶锈菌夏孢子的芽管生长率和芽管生长长度均有显著差异,在无纺布上的夏孢子的芽管长度最长达到465.85μm,微孔滤膜上的夏孢子芽管伸长速度最快,而在这6种材料上夏孢子12 h的萌发率基本相同。微孔滤膜更利于萌发孢子的收集,因此,微孔滤膜是最适宜的萌发载体。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夏孢子 萌发 培养载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