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41)
- 2023(9105)
- 2022(7793)
- 2021(7100)
- 2020(6008)
- 2019(13852)
- 2018(13800)
- 2017(26926)
- 2016(15012)
- 2015(16870)
- 2014(17296)
- 2013(17476)
- 2012(16260)
- 2011(15083)
- 2010(15262)
- 2009(14071)
- 2008(14013)
- 2007(13161)
- 2006(11508)
- 2005(10217)
- 学科
- 济(68183)
- 经济(68134)
- 农(46442)
- 业(45302)
- 管理(39177)
- 农业(30649)
- 方法(28224)
- 数学(25356)
- 数学方法(25146)
- 企(24173)
- 企业(24173)
- 环境(18059)
- 业经(17271)
- 学(16114)
- 中国(16027)
- 地方(15353)
- 财(13817)
- 制(12520)
- 发(12045)
- 贸(11675)
- 贸易(11672)
- 易(11369)
- 划(10598)
- 和(10353)
- 农业经济(10337)
- 资源(9742)
- 银(9737)
- 银行(9705)
- 行(9276)
- 村(9171)
- 机构
- 学院(224861)
- 大学(219987)
- 济(93314)
- 经济(91372)
- 管理(84670)
- 研究(78110)
- 理学(73125)
- 理学院(72292)
- 管理学(71008)
- 管理学院(70628)
- 农(63457)
- 中国(60012)
- 科学(51717)
- 农业(49105)
- 京(46474)
- 业大(44059)
- 所(41454)
- 财(38723)
- 中心(38146)
- 研究所(37932)
- 江(35146)
- 财经(30921)
- 农业大学(30469)
- 范(29214)
- 师范(28901)
- 北京(28666)
- 经(27972)
- 经济学(27549)
- 州(27337)
- 省(27218)
- 基金
- 项目(151917)
- 科学(118117)
- 研究(109007)
- 基金(108927)
- 家(96169)
- 国家(95339)
- 科学基金(80106)
- 社会(68559)
- 社会科(64593)
- 社会科学(64570)
- 省(62349)
- 基金项目(59180)
- 自然(51898)
- 划(51152)
- 自然科(50491)
- 自然科学(50477)
- 自然科学基金(49537)
- 教育(47658)
- 编号(45165)
- 资助(43145)
- 农(35050)
- 发(34991)
- 成果(34926)
- 重点(34698)
- 部(33263)
- 创(30920)
- 课题(30240)
- 科研(29526)
- 计划(29264)
- 创新(29054)
- 期刊
- 济(108321)
- 经济(108321)
- 农(65795)
- 研究(58201)
- 农业(44609)
- 中国(43191)
- 学报(40328)
- 科学(36567)
- 大学(29939)
- 学学(28741)
- 财(28231)
- 业经(24291)
- 管理(23745)
- 业(21804)
- 融(21514)
- 金融(21514)
- 技术(18860)
- 教育(16913)
- 问题(16120)
- 版(14181)
- 农村(14077)
- 村(14077)
- 财经(14073)
- 经济研究(13985)
- 资源(13945)
- 农业经济(13936)
- 经(12065)
- 技术经济(11924)
- 经济问题(11908)
- 世界(11742)
共检索到3275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静 冯永忠 杨改河 陈兵
【目的】分析山西省农业碳循环过程,为该省的农作物布局,以及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固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山西省11个地区2000-2006年作物产量、种植面积、农业投入等统计数据,对山西省各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进行了分析。【结果】(1)山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从2000年以来呈现波动增加趋势,碳吸收总量从2000年的2 010万t增加到2003年的2 330万t,上升近11%,但从20世纪初期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2 330万t下降到2006年的2 230万t;2006年运城和临汾主要以小麦碳吸收为主,其余各市都以玉米碳吸收为主,其中玉米的碳吸收量和单位面积碳吸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婷 蔡海生 张学玲
利用2001~2010年江西省农业投入和农作物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了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及碳足迹,分析了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碳足迹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2001~2010年,江西省农业投入引起的碳排放量从2001年的11.910 1×106 t,增加至2010年的5.872 8×106 t,增加了1.03倍,农业机械化对碳排放总量贡献率最大。碳排放强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8年赣州市碳排放量最多,景德镇市最少;(2)2001~2010年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先减少,后逐年增加,到2010年又减少,整个2001~2010年间增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梁 赵杰 陈守越
依据2002—2013年山东省17地市农业投入、播种面积以及作物产量等统计数据,对全省各地市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碳源、碳汇估算,从中分析其变化规律,并探讨造成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农田系统具备较强的碳汇能力,碳吸收量明显高于碳排放量,两者的总量之比为4.32∶1;碳吸收量和碳汇量呈增加趋势,碳排放量和碳足迹呈降低趋势;农田生态系统表现出较大的碳生态盈余,碳足迹占同期耕地面积的比值呈现降低趋势,2002年为27.71%,2013年为20.96%;17地市之间单位面积碳汇量和单位面积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2013年单位面积碳汇量最高的为德州市(6.20t/hm~2)、最低为威海市...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碳足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小祥 张华兵 于英鹏
[目的]开展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及其时空格局研究,对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农作物经济产量法分别估算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并构建生态承载效率指数、经济贡献效率指数对2007—2016年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变化以及公平性进行研究。[结果](1)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先上升后下降,并呈中间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化肥、农药使用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农膜、柴油使用对碳排放影响逐渐增加。(2)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体呈上升趋势,呈中西部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稻谷和小麦碳吸收占比高达75%,蔬菜碳吸收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84%,逐渐成为江苏沿海碳吸收重要来源。(3)江苏沿海地区10个县(市、区)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率较好,启东市、海门市、赣榆区、盐城市区、大丰区、射阳县等6个县(市、区)碳汇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低于碳排放比例,是影响江苏沿海地区农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地区。[结论]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动态区域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制定和完善差异化减排策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皓然 宋戈 杨光 张雪 周春凤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研究区,以种植面积、农作物产量及农业投入等相关数据为基础,定量测算2003—2012年潍坊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分析期间碳足迹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3—2012年,潍坊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小于碳排放总量,二者的比例为1∶7.4,碳排放强度增长率从0.055%减少到0.048%,碳吸收强度增长率从1.18%增加到1.98%。10年间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和碳排放量分别增长了10.69%和7.02%,碳吸收增长率高于碳排放增长率,农田系统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2)蔬菜是主要的碳汇,占比为73.31%,6种碳排放途径中,农田灌溉是主要的碳源,占比为87.32%。3)农田...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碳足迹 潍坊市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祁兴芬
本研究依据2001-2010年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及农业投入等数据,对德州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进行估算并分析变化情况,并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德州市2001-2010年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总量呈增加的趋势;小麦、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吸收量明显高于其他农作物;2001-2010年德州市碳排放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不同县市由于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特色的差异,造成碳排放也不相同;五种途径碳排放过程中,化肥施用过程中碳排放所占的比例较大且呈减少的趋势;2001-2010年德州市碳吸收量远远大于碳排放量,德州市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碳汇功能。碳源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德州市农田生态系统碳...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吸收 碳排放 碳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勇 税伟 李首成 康银红
采用2003~2010年四川省兴文县农业投入和产出相关农业数据,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现状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2003~2010年兴文县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呈持续增加趋势,2010年碳吸收量达183 487.22 t,比2003年提高了8.76%。②2003~2010年兴文县农田生态系统排放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从2003年的10443.06 t增加到2010年的11955.70 t,化肥施用是导致碳损失的主要途径。③兴文县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大于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但碳排放的增长大于碳吸收的增长,对农田碳汇培育形式压力。
关键词:
兴文县 农田生态系统 碳汇 现状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翁翎燕 李伟霄 张梅 谈俊忠
定量研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空间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对挖掘农田生态系统的多重功能,合理制定区域适宜的农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2005~2019年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在收缩中趋于集聚化,净碳汇重心总体上朝西北方向移动;(2)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在全局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局部则呈现较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空间集聚特征;(3)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局部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差异明显,局部空间结构和空间依赖方向上均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相比较而言,苏中地区较苏南、苏北地区具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而盐城市区、启东市及泰州市区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较大的波动性;(4)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较为稳定,局部空间联动性较弱,空间集聚性表现出较高的路径锁定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伟 徐媛媛 王福利 罗明灿 陈建成
以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域主要农田投入、产出及耕地面积等有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碳排放和碳足迹进行核算,并分析其时序和空间格局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农作物碳吸收能力最强的是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11.10%,化肥在主要碳排放途径中占比最高,达到了56.2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由2001年的16.37×10~6 hm~2下降到2020年的13.41×106 hm~2,整体呈现出碳生态盈余。(2)从空间上看,中国31个省域的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在总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东部和北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且海南和西藏等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天津和上海等呈下降趋势;受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单位面积碳足迹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且各省域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单位面积碳足迹最大的北京和最小的广西之间相差0.35 hm~2/hm~2。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伟 徐媛媛 王福利 罗明灿 陈建成
以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域主要农田投入、产出及耕地面积等有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碳排放和碳足迹进行核算,并分析其时序和空间格局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农作物碳吸收能力最强的是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11.10%,化肥在主要碳排放途径中占比最高,达到了56.2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由2001年的16.37×10~6 hm~2下降到2020年的13.41×106 hm~2,整体呈现出碳生态盈余。(2)从空间上看,中国31个省域的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在总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东部和北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且海南和西藏等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天津和上海等呈下降趋势;受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单位面积碳足迹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且各省域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单位面积碳足迹最大的北京和最小的广西之间相差0.35 hm~2/hm~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学锋 金晓斌 张晓霞 周寅康
为在项目尺度构建土地整治农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框架,以江苏省宜兴市土地整治项目作为案例,根据设定的土地整治工程使用年限,从项目建设-使用过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2个时间维度,对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项目建设-使用过程维度,1)项目建设期大量物料投入和电力等资源输入,导致能值投入加大,能值产出下降;2)受土地整治影响,项目建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自给能力减弱,对外界经济投入依赖度增加,净能值产出率下降,环境负载率增大,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从生命全周期来看,3)由于土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宏 曹志洪 王志明
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讨论了土壤活性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表明:不同农田土壤活性碳含量为049~499mg/g、CPMI为516~165。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CPMI的影响为绿肥(GM)>厩肥(FYM)>FYM+NPK>参考(REF)>NPK>对照(CK);对水稻土为:稻草(RSC)>FYM>FYM+NPK>REF>NPK>CK。黄棕壤GM、FYM和FYM+NPK处理的CPMI分别比REF提高了50%、459%和219%,NPK和CK下降了6%和381%。潮土施肥10年的CPMI与施肥5年相比,FYM和FYM+NPK提高了284%和197%,而NPK和CK下降87%和1...
关键词:
活性碳,碳库管理指数,施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志会 刘瑞涵
以北京农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2004~2012年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及释氧功能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农田生态系统氧气释放量总体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以2008年最高,年平均氧气释放量为270.9万吨,农田生态系统中粮食作物的年均氧气释放量所占比例最高为80.1%,在粮食作物中玉米的氧气释放量所占比例最高为69.3%,单位耕地面积的氧气释放量平均为12.89 t·hm-2·a-1,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北京农田生态系统碳蓄积量总体也呈增加趋势,年递增幅度为2.8%,年平均碳蓄积量为105.82万吨,其中粮食作物的碳蓄积比例增加较为显著,且粮食作物年均碳蓄积量所占比例最大为80.4%...
关键词:
北京市 农田生态系统 碳汇 释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杭晓宁 张健 胡留杰 罗佳 马连杰 廖敦秀
利用2006—2015年重庆市农业生产统计数据,对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分析,探讨造成碳排放和碳吸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排放因子中,氮肥的排放量和占比均最高,约为50%,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51.35%下降到2015年的47.32%;水稻是重庆市第一大农作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碳吸收第一大来源,截至2015年,其全生育期碳吸收量达到4.099 5×106 t,占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的39.1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占同时期播种面积的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19.78%下降到2015年的17.44%,即农田生产产生的碳排放需要全市约1/5的播种面积来消纳;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碳盈余状态,2015年达到了2.727 2×106 hm2,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逐年提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万发 裴光富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的效益。结果表明:稻-蟹-泥鳅田饵料转化率在16.57%~18.34%之间,比稻-蟹田13.61%提高2.96%~4.73%。1hm2稻-蟹-泥鳅田产出无公害水稻9111kg、无公害河蟹474kg,分别与稻-蟹田水稻9200kg和河蟹489.6kg相近。增收无公害泥鳅145.8kg,经济效益比稻-蟹田14458元增加1015.6元。其中养泥鳅利润为1191.11元。
关键词:
水稻 河蟹 泥鳅 无公害食品 生态效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