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24)
2023(4108)
2022(3543)
2021(3333)
2020(2716)
2019(6317)
2018(6185)
2017(11447)
2016(6503)
2015(6951)
2014(6978)
2013(7028)
2012(6383)
2011(5890)
2010(5990)
2009(5653)
2008(5460)
2007(4944)
2006(4532)
2005(4124)
作者
(22325)
(18813)
(18631)
(17946)
(11678)
(9169)
(8226)
(7368)
(7140)
(6649)
(6570)
(6347)
(6238)
(6217)
(6092)
(6013)
(5649)
(5494)
(5444)
(5369)
(4843)
(4838)
(4602)
(4387)
(4145)
(4122)
(4095)
(4010)
(3971)
(3887)
学科
(26947)
经济(26942)
管理(18326)
(16231)
(12353)
企业(12353)
方法(12320)
数学(10666)
数学方法(10553)
(9952)
环境(9397)
(8203)
生态(6894)
地方(6531)
中国(6309)
业经(6082)
(5479)
农业(5477)
(5415)
产业(5091)
结构(5079)
资源(4927)
(4814)
(4740)
(4216)
贸易(4210)
(4156)
(4111)
(3878)
理论(3733)
机构
学院(96973)
大学(96399)
研究(38715)
(38143)
经济(37422)
管理(34630)
理学(29920)
理学院(29543)
管理学(28840)
管理学院(28697)
科学(28674)
中国(28002)
(25493)
(22317)
业大(21552)
(21389)
研究所(20144)
农业(19945)
中心(16834)
(15159)
(15033)
(14689)
北京(14266)
(13857)
农业大学(13003)
科学院(12963)
财经(12042)
(11923)
(11891)
研究院(11847)
基金
项目(72238)
科学(55353)
基金(51831)
(49140)
国家(48840)
研究(45956)
科学基金(39659)
(29286)
社会(28312)
自然(28031)
基金项目(27633)
自然科(27202)
自然科学(27193)
社会科(27000)
社会科学(26995)
自然科学基金(26725)
(24815)
资助(21803)
教育(19614)
重点(17585)
(16474)
编号(15999)
计划(15963)
科技(15627)
(14617)
科研(14328)
(14327)
创新(13632)
(12615)
专项(12250)
期刊
(41756)
经济(41756)
学报(24606)
研究(23516)
(21737)
科学(20504)
大学(17722)
中国(17618)
学学(17242)
农业(15227)
管理(12494)
(10371)
林业(10112)
(9042)
技术(8584)
业经(7908)
业大(7550)
资源(7195)
科技(6441)
(6196)
经济研究(6091)
问题(6040)
(5887)
金融(5887)
财经(5702)
教育(5627)
农业大学(5452)
技术经济(5230)
(5067)
自然(4554)
共检索到139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邱尔发  陈卓梅  郑郁善  洪伟  黄宝龙  杨主泉  
对南靖林场5a山地麻竹林生物量、生产力及能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麻竹林现存生物量、能量贮量和移出林外利用的生产力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3a以后竹林地下部分生物量、能量贮量大于地上部分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和能量随竹龄增大而减小,1、2a竹林林下植被能量贮量高于麻竹林层;麻竹林各组分的热值为17 2059~20 2806kJ·g-1,灌木的最高,地表残留物的最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涛  王铁柱  高杰  
利用分层切割法,对侧柏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上坡位33年生侧柏纯林乔木层生物产量为54.991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1.666t/hm~2·a,地被物生物量为14.37t/hm~2;中坡位44年生侧柏纯林乔木层生物量为6 1.690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1.402t/hm~2·a,地被物生物量为13.58t/hm~2;下坡位44年生侧柏纯林乔木层生物量为66.906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为1.521t/hm~2·a.地被物生物量为13.6t/hm~2,林分叶面积指数为4.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功富  张清海  林益明  吴锡麟  
对福建省东山县海岸基干防护林带中木麻黄 -厚荚相思群落、木麻黄 -湿地松群落和单一木麻黄群落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基干防护林带中 ,复合群落的生物量和能量均要高于单一群落 ,其中木麻黄 -厚荚相思群落中的生物量和能量最高 ,为 1 670 0 64g·m- 2 和 3 41 685 70kJ·m- 2 ,其次是木麻黄-湿地松群落 1 0 1 0 4 62g·m- 2 和 2 1 0 1 2 8 3 0kJ·m- 2 ,单一木麻黄群落最低 ,为 5 1 2 9 87g·m- 2 和 1 0 5 75 1 40kJ·m- 2 。在木麻黄 -厚荚相思群落中 ,木麻黄各组分干重热...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新凯  田大伦  闫文德  宁晓波  邓湘雯  梁小翠  李树战  
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喀斯特城市——贵阳市的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年生杨树单株生物量为189.50kg,以树干生物量最高,占林木总生物量的57%;林分生物量为105.36t.hm-2,地上部分生物量为88.01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83.5%;林分生产力为12.12t.hm-2a-1,各器官生产力大小排序为树叶>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生产力最高,为8.24t.hm-2.a-1,占林分总生产力的68%;林下灌木层生物量为7 264.13kg.hm-2,以油茶生物量最高,为2 549.52kg.hm-2,占灌木层总生物量的35%;草本层生物量为5...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廖涵宗  邸道生  张春能  
青钩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ata)是福建中亚热带区域性代表种。在我国除三明市莘口格氏栲天然林保护区有成片的青钩栲优势种群以外,其区域性分布仅呈零星少量。为了繁衍珍贵树种资源,推广多树种造林,莘口教学林场自60年代以来,人工成片驯化栽培珍贵树种达45个,计400ha之多。其中青钩栲人工林23年生蓄积量高达163m~3/ha,最大单株材积为0.922m~3(胸径42cm,树高18m)。是一个很成功的造林树种。研究青钩栲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对制定合理的营林技术措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萧自位  王秀华  郑丽  王小李  高丽洪  唐建维  
根据4种不同胶林种植模式的样地调查资料,运用已有生物量模型和收获法获取生物量,分析了4种胶林种植模式的生物量组成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橡胶+茶和橡胶+咖啡和橡胶+多种植物模式的总生物量分别高于纯胶林69.636 t·hm-2、114.648 t·hm-2和81.924 t·hm-2。活植物体生物量是各胶林类型总生物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占97.79%~98.76%;死植物体生物量所占比例为1.24%~2.21%。各胶林组合模式中橡胶树的生物量均存在"超产"现象(D>0),表明植物多样性对各胶林组合模式中橡胶树的生产力存在正效应,能促进其生物量的积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黄志宏  陈步峰  周光益  吴仲民  王旭  李根  梁瑞友  
粤北南岭是我国中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本研究在进行样地测定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样地收获法实测了小坑流域地带性植被天然次生林3块代表性样地(小红栲-木荷群落、藜蒴栲-小红栲群落、木荷-杉木群落)生物量,在此基础上,应用相对生长方程法估算了该生态系统生物量。结果表明:(1)群落是以藜蒴栲、小红栲与木荷为主要建群种,为地带性植被类型;杉木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其中一个群落由杉木林皆伐转换而来有关;群落物种的重要值分布符合正态分布;(2)胸径与地上生物量的曲线拟合回归方程B(kg.tree-1)=0.128*D2.367 8可获得二者较高的相关性(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燕燕  樊后保  刘文飞  黄荣珍  袁颖红  苏兵强  廖迎春  
对闽南山区不同林龄(2、3、4、5、6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其中林木生物量采用标准木法,林下植被和地被物生物量采用样方收获法。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分别为45.14、69.22、92.20、111.82、175.09t/hm2,其中树干占的比例最大(44.5%~60.4%),细根最小(0.2%~0.6%);各林龄尾巨桉生产力依次为22.86、26.07、32.63、32.70、46.69t/(hm2·a),叶的生产力随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下植被生物量依次为5308.83、7201.62、5676.47、4033.42、9183.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李志辉  黄玲玲  杨模华  
以湖南省马尾松飞播林176块样地资料为基础,通过立地条件、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的分级组合,对马尾松飞播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生物量结构特征与林分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单株生物量最大为181.12 kg,最小为15.73 kg;马尾松林分生物量最大为84.49 t.hm-2,最小为8.85 t.hm-2;单株和林分生物量最大者分别是最小者的11.5倍和9.5倍,单株生物量的变化幅度较林分大;单株和林分各组合的生物量排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不同年龄、不同立地、不同林分密度马尾松飞播林净生产力差异显著,最大者比最小者高出5.52 t.hm-2.a-1,是它的19.4倍;研究结果可...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玉宝  张秋良  王立明  乌吉斯古楞  
分析了不同结构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中龄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特征,建立了单株总生物量和干、枝、叶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①草类+落叶松林和杜香Ledum palustre+落叶松林生产力、总生物量及其枝和叶生物量比例均为前者高。总生物量中树干生物量比例为后者高。密度为1 000~3 000株.hm-2,草类+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生物量及生产力最高分别达55.82 t.hm-2,0.99 t.hm-2.a-1和50.36 t.hm-2,0.83 t.hm-2.a-1。干、枝、叶生物量比例最低分别为79.6%,14.6%,4.8%和83.4%,8.8%,3.6%。②随密度增加,草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明东  江洪  刘跃建  
对32年生楠木人工林生物量、碳含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楠木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74.33t·hm-2,其中乔木层为166.73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95.6%;楠木林分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干0.5769gC·g-1,树皮0.4654gC·g-1,树枝0.5232gC·g-1,树叶0.4958gC·g-1,树根0.4931gC·g-1,灌木层0.4989gC·g-1,草本层0.4733gC·g-1,苔藓层0.4143gC·g-1,枯落物层0.3882gC·g-1;土壤碳含量平均值为0.0139gC·g-1,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含量逐渐减少;楠木林分生态系统总碳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士洞  罗天祥  
本文对国内外生物生产力区域尺度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地评述。生产力机理模型是当前生产力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而区域尺度转换是全球变化模型研究的关键问题。大量研究表明,植被叶面积指数是进行空间尺度拓展的连接点,而且叶面积指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进一步拓展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结果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丁贵杰  王鹏程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径级标准木收获法 ,研究了从幼林到成熟林的 5种不同林龄的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 :树木干物质是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器官 ,其比例与径阶大小无关 ,而与发育阶段有关。林分平均木及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 ,平均木在 18  2 2a生物量年增加速率最大 ,而林分是在 12  18年生。树干生物量所占百分比 (占 4 8%以上 )随林龄增加而增加 ,而枝、叶、皮刚好相反 ,18年生以前 ,根所占百分比随林龄增加而下降 ,此后趋于稳定。各器官所占百分比由大到小依次为 :干、枝、根、皮、叶。 8、12、18、2 2、30年生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 :33.94、89.94、...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小林  闫文德  梁小翠  康文星  刘曙光  曾令旗  
以2013年安仁县"十二五"森林资源调查资料作为依据,运用生物量、蓄积量为依据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安仁县9种森林类型的生物量、碳贮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安仁县的主要森林类型是杉木、慢生阔叶树、马尾松、中生阔叶树、湿地松、速生阔叶树、桉树组、柏木、杨树,其中杉木是优势树种,林分面积占乔木总面积的40.07%;幼龄林占乔木林面积的51.85%,中龄林占乔木林面积的21.15%,近熟林占乔木林面积的11.35%,成熟林占乔木林面积的7.25%,过熟林占乔木林面积的1.40%;主要树种的生物量、碳贮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旭霞  侯继华  王冰雪  王安志  吴家兵  张雷明  苏文  牛书丽  
【目的】气候变暖背景下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温度敏感性研究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温度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是理解生态系统的温度敏感性的重要手段,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作为典型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重要的碳汇,研究其生产力对环境温度的响应,对提升中国森林植被碳循环模拟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对象,收集长白山通量站2003—2011年共9年的观测数据,通过进行整合分析,量化了生态系统碳循环的3个关键过程: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响应曲线,并进一步分析环境因子对其最适温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总初级生产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温度响应均表现为一条峰值曲线,并存在最适温,GPP的最适温(tGPP)与NEP的最适温(tNEP)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在年际尺度上,一年中最高空气温度的改变是引起tGPP和tNEP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年均温和夏季温度对tGPP和tNEP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当最高温度升高1℃时,tGPP和tNEP分别增加0.41和0.66℃。降水、光和有效辐射、饱和蒸汽压差等环境因子对tGPP和tNEP无显著影响,但夏季降水能够降低温度对tGPP的影响。【结论】通过上述研究说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及净生产力存在温度适应现象,当研究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模型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温度适应,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和反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