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88)
- 2023(4658)
- 2022(4030)
- 2021(3765)
- 2020(3141)
- 2019(7161)
- 2018(7138)
- 2017(13502)
- 2016(7406)
- 2015(8261)
- 2014(7900)
- 2013(8036)
- 2012(7394)
- 2011(6646)
- 2010(6413)
- 2009(5695)
- 2008(5344)
- 2007(4481)
- 2006(4038)
- 2005(3306)
- 学科
- 济(28452)
- 经济(28433)
- 管理(14114)
- 业(13992)
- 地方(12653)
- 农(11417)
- 方法(9894)
- 企(8956)
- 企业(8956)
- 农业(8421)
- 数学(7528)
- 数学方法(7442)
- 业经(7238)
- 学(6909)
- 中国(6028)
- 环境(5349)
- 地方经济(5084)
- 理论(4764)
- 财(4384)
- 农业经济(4037)
- 和(3923)
- 资源(3811)
- 制(3809)
- 土地(3758)
- 发(3633)
- 贸(3531)
- 贸易(3527)
- 技术(3397)
- 税(3310)
- 易(3280)
- 机构
- 学院(97512)
- 大学(93916)
- 管理(36000)
- 研究(34775)
- 济(31958)
- 经济(30954)
- 理学(30881)
- 理学院(30339)
- 管理学(29732)
- 管理学院(29536)
- 中国(25496)
- 科学(25130)
- 京(20015)
- 农(19692)
- 范(17697)
- 师范(17545)
- 所(17495)
- 中心(17250)
- 江(17131)
- 业大(16531)
- 研究所(16305)
- 州(15880)
- 农业(15345)
- 省(14451)
- 师范大学(14393)
- 财(14340)
- 院(13062)
- 北京(12091)
- 游(11509)
- 旅(11356)
- 基金
- 项目(71616)
- 科学(56438)
- 研究(51584)
- 基金(50476)
- 家(44573)
- 国家(44171)
- 科学基金(37792)
- 省(32297)
- 社会(31460)
- 社会科(29588)
- 社会科学(29579)
- 基金项目(29197)
- 自然(25847)
- 划(25275)
- 自然科(25093)
- 自然科学(25088)
- 自然科学基金(24609)
- 教育(22212)
- 编号(21395)
- 资助(19279)
- 发(17475)
- 重点(16372)
- 成果(15853)
- 课题(15194)
- 创(14407)
- 部(14137)
- 计划(13939)
- 科研(13760)
- 发展(13472)
- 创新(13424)
共检索到142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坤 雷振仙
低风险出游和健康需求推动山地骑行旅游发展,但少有研究揭示其时空特征及机理。文章基于骑行轨迹数据、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季节性强度指数、经验模态分解法、复杂网络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以贵州省为案例地,实证探讨山地骑行旅游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贵州山地骑行旅游发展具有成长性,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旺淡季分别是夏季和冬季。时序变化具有波动性和周期性,以中低频率波动为主,波动周期为9个月,峰值出现在4~8月,与贵州山地避暑旅游目的地的特征相吻合。(2)贵州山地骑行旅游时空演化呈多核心协同发展,形成以贵阳区县为极核区域,以兴义、仁怀、赤水、凯里为孤立核点,以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为骑行旅游发展轴线,由花溪、清镇、观山湖等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空间网络结构。(3)贵州山地骑行旅游的空间分异格局受到经济社会、山地自然要素、交通基础设施、生态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山地梯度、路网密度等因素的驱动作用较为明显。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多为协同增强效应,山地骑行旅游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山地骑行旅游时间和空间特征的描述性分析及其形成机理,对于协调山地旅游目的地的人地关系、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及骑行设施的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锦宏 曾雪 车旭航
以贵州省9个市(州)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再基于重心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生”系统的时空耦合态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贵州省各市(州)“三生”系统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其综合评价指数差异显著。(2)“三生”系统的重心一直位于贵阳市境内,但偏移方向有所不同;“三生”系统两两之间空间耦合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生产—生活”系统、“生活—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3)从时间上看,“三生”系统耦合协调度以波动上升和保持稳定为主,空间上呈现出以贵阳、遵义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式结构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锦宏 曾雪 车旭航
以贵州省9个市(州)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再基于重心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生”系统的时空耦合态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贵州省各市(州)“三生”系统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其综合评价指数差异显著。(2)“三生”系统的重心一直位于贵阳市境内,但偏移方向有所不同;“三生”系统两两之间空间耦合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生产—生活”系统、“生活—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3)从时间上看,“三生”系统耦合协调度以波动上升和保持稳定为主,空间上呈现出以贵阳、遵义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式结构特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明琦 魏琴
近年来,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在给当地农民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低碳旅游蓬勃兴起,成为旅游业升级转型的有效举措,故生态旅游资源见长的贵州省就在大力推进低碳生旅旅游建设。贵州省在推进低碳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既保护了当地的环境,又使当地居民得到了丰厚利益,实现了良性互动、滚动发展。发展低碳生态旅游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充分发挥游客、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合力,着力构建内生驱动机制与外生驱动机制,让二者共同作用,从而推动贵州省低碳生态旅游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低碳旅游 生态旅游 贵州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骁 李江风 姚尧 吴笛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研究2010—2016年贵州省旅游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对贵州省旅游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贵州省旅游效率变化总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技术进步是贵州省旅游效率上升的主要贡献者。(2)从空间上看,贵州省旅游效率的空间分异明显,南部市州普遍高于北部,少数民族自治州总体高于其他市州。(3)影响因素中,政府作用和人才规模对贵州省旅游效率总体上具有正向的显著性,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贵州省旅游效率显著为负或不显著,产业结构对贵州省旅游效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永庆 陈媛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低、社会综合效益好等优点,许多地区已将其定义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贵州省旅游业也快速发展,这其中高速铁路的开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高速铁路对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贡献率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具体选取了10个横向指标,以整个贵州省为研究对象,采用曲线拟合和灰色预测模型分析相关旅游经济指标在"有""无"高铁情况下的实际值与预测值,最终得到高铁开通缩短了贵阳与其他省会城市之间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并加快了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最后为进一步发展贵州旅游经济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旅游经济 可达性 灰色预测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尧艺
旅游购物对一国旅游收入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发展旅游购物对于一个国家的旅游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了解旅游购物的发展规律,总结成功经验,对于希望通过发展旅游购物,带动旅游经济增长的地区和国家而言至关重要。
关键词:
旅游购物 旅游目的地 购物旅游 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舒小林 柴用栋 高应蓓 邱晓敏
基于生态、需求和供给价值链的研究视角,根据"求异、共享、互促"原则和微笑曲线附加值分布探讨了旅游产业(虚拟)集群空间结构,同时,以贵州为例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首位集中度和空间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旅游产业集群内部是以中心城市和重点景区(度假区)为核心,周边景区景点及相应的服务企业为边缘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在旅游产业(虚拟)集群之间,是以高级别行政中心和大型旅游企业为依托的旅游集群为核心,次一级城市、知名景区为依托的旅游集群为边缘的"核心—边缘"空间网络结构。而且旅游产业集群内部各旅游企业是"求异、共享、互促"原则下的竞合关系。最后,研究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区域联合战略和推进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翁桂兰
贵州省梵净山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加上峰怪石奇 ,沟深壑险 ,急流险滩十分适合生态旅游。本文通过对该地区资源特征及机遇的分析 ,提出了发展当地旅游业的一些设想以及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应采取的一些保护措施。
关键词:
梵净山 资源开发 生态旅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灵稚 苏维词 杨振华 郑群威
为分析山地农业种植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制定种植结构的调控途径,采用C-PCA耦合模型(典型主成分分析)对贵州省1949~2013年种植结构演变的15个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省1949~2013年种植结构逐渐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分别以7.24%和2.95%的速率增长;(2)通过C-PCA耦合模型的贡献率得出种植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仓储运输业比重、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农业人口比重,其对应累计贡献率达86.04%;(3)调控山地农业种植结构,不仅需要发展山地高效复合型农业,提高种植系统抗灾能力,还需借助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云平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山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向阳 明庆忠 杨春宇 穆学青 胡金海
文章以贵州省为研究区域,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系统韧性理论评价框架,综合采用熵权TOPSIS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障碍度模型,探究2011—2020年贵州省旅游生态系统韧性时空演化规律及分维度空间分布模式,并基于多空间尺度诊断旅游生态系统提韧的障碍因素。研究发现:(1)在时间上,2011—2020年旅游生态系统韧性呈现上升趋势,贵阳市、遵义市上升幅度明显,但各市(州)旅游生态系统韧性的差异程度逐渐变大。总体上,经济较发达地区旅游生态系统韧性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在空间上,2011—2020年贵州省旅游生态系统韧性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趋势,在空间上形成以“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中心向周边递减的异质性格局。(3)响应(R)是阻碍贵州省旅游生态系统提韧的主要维度;工业污染源治理资金投入占GDP比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是调节旅游生态系统韧性的主要因子。(4)提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效能、遏制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缓解旅游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矛盾、提升旅游生态系统功能是贵州省旅游生态系统空间修复的主攻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静 王蓉 李亚娟 贾垚焱 于洁
以网络信息为数据来源,以黔东南州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构建基于网络信息的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体系,并对黔东南州的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进行评价,同时基于GIS方法对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参与统计评价的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共137个,其中人文综合类旅游资源数量最多,民族风情体验类、人文活动类和游憩休闲类旅游资源均相对较少;(2)全部旅游资源点吸引力的平均值为0.153,其中休闲体验类旅游资源吸引力均值最高,为0.212;(3)各亚类旅游资源吸引力在不同评价维度的优劣势相对突出,且各有所长;(4)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其西北部和南部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点相对较少;(5)镇远县中部,凯里市—雷山县为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吸引力最集中的两个片区,镇远县、凯里市、天柱县为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吸引力最集中的三个片区,凯里市—雷山县、从江县—黎平县为人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吸引力最集中的两个片区,而休闲体验类旅游资源吸引力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且各资源点的吸引力大小没有明显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万春 廖军华
[目的]贵州是生态旅游大省,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有助于加快扶贫速度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法与实地调查法分析贵州省农业生态旅游的地理优势,结合极值比率、密度系数及变异系数分析其区域特征。[结果]贵州省的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且26. 3%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分布在距离高速公路的1~3km处,同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特有的喀斯特地形特征及丰富的水资源等融合少数民族文化或红色文化资源组成特有的贵州农业生态旅游。贵州省不同区域农业生态旅游的极值比率在3. 40~7. 50之间波动,黔西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差异最明显。密度指数在2. 50~5. 30之间波动,黔东北地区的旅游人数在贵州省最多。变异系数在1. 00~1. 60之间波动,黔东南的农业生态旅游收入在贵州省最高。[结论]贵州省农业生态旅游在地理位置上有显著的优势,且在区域间存在差异,今后应注意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并基于当地旅游优势发展适宜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以实现经济、社会、旅游的共同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瑞 王茂强 吴孟珊 殷红梅
以贵州省青岩古镇为典型案例地,运用语义差别方法系统性地测度与分析了游客对古镇旅游地意象的功能感知与心理感知及其优化对策。结果显示:古镇游客的意象总体感知与其意象功能感知呈较积极态度,而古镇游客的意象心理感知则呈中立态度;具体之,在游客意象功能感知中,游客对古镇整体风貌、核心景区环境、基础设施、门票价格和内外交通便利性依次呈较完整、较整洁、较完善、中立和稍消极态度,而游客对古镇居民友好程度、主体空间商业化环境、镇域肌理文化氛围、镇域空间历史厚重感和全镇域社会文化意象的心理感知则依次呈较冷漠、较失望、较浓厚、较强烈和中立态度。基于此,认为优化古镇旅游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环境、突破"门票经济"优化古镇旅游产业链、注重空间社会公正和空间肌理文化活化,可提升游客对古镇旅游地的意象感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春宇 彭礼红
本文通过引入旅游地游客量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两个旅游学参量,构建了基于不同参量状态下的旅游地游客量量测公式;这些公式与不同的回归方程相对应,给回归方程式中的常数以明确的旅游学意义。该模型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并与其数学表达式——Logistic曲线模型进行对比研究,尝试探寻旅游地游客量预测模型新方法。文后以贵州省国内游客量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果与实际符合得较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