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21)
2023(10628)
2022(9108)
2021(8544)
2020(6934)
2019(15359)
2018(15439)
2017(28530)
2016(15992)
2015(17896)
2014(17681)
2013(16742)
2012(15411)
2011(13616)
2010(13448)
2009(12388)
2008(12098)
2007(10798)
2006(9414)
2005(8211)
作者
(48203)
(40235)
(40126)
(37694)
(25430)
(19745)
(18128)
(15837)
(15571)
(14128)
(13699)
(13695)
(12990)
(12520)
(12474)
(12448)
(12207)
(11929)
(11612)
(11510)
(10237)
(9903)
(9771)
(9256)
(9055)
(9018)
(8901)
(8786)
(8228)
(8216)
学科
(56243)
经济(56164)
管理(45306)
(38754)
(30567)
企业(30567)
方法(22086)
数学(18857)
数学方法(18589)
(18420)
中国(16640)
(15772)
(15596)
地方(14392)
环境(13873)
业经(12721)
(12384)
农业(12100)
(11318)
贸易(11313)
(10950)
(10146)
(9851)
理论(9522)
(9096)
银行(9042)
(9026)
技术(9018)
财务(8996)
财务管理(8976)
机构
学院(218639)
大学(218117)
(80243)
管理(78459)
经济(78296)
研究(77698)
理学(67863)
理学院(66933)
管理学(65522)
管理学院(65148)
中国(57767)
科学(53244)
(48748)
(47410)
(41014)
业大(39878)
农业(38751)
研究所(37794)
(36570)
中心(36050)
(34123)
(30297)
师范(29812)
北京(29073)
财经(28937)
(28774)
(27044)
(26716)
(26190)
农业大学(25777)
基金
项目(154664)
科学(118927)
基金(110258)
研究(106123)
(100263)
国家(99365)
科学基金(82812)
社会(66432)
社会科(62657)
社会科学(62637)
(62223)
基金项目(59601)
自然(55929)
自然科(54590)
自然科学(54566)
自然科学基金(53555)
(52691)
教育(47921)
资助(43416)
编号(42129)
重点(35191)
(33378)
成果(33283)
(32153)
(31767)
计划(31103)
科研(30202)
课题(29833)
创新(29790)
科技(27829)
期刊
(90197)
经济(90197)
研究(59022)
中国(46448)
学报(46022)
(44198)
科学(38531)
大学(33207)
学学(31566)
农业(29354)
(28941)
管理(26760)
教育(23769)
技术(17216)
(16964)
金融(16964)
业经(15928)
(15653)
经济研究(14166)
(13696)
财经(13649)
业大(12952)
问题(12208)
资源(12109)
(11756)
科技(11650)
图书(11200)
农业大学(10975)
商业(9236)
(9227)
共检索到3229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坚  李英全  姜鹏  
滇西北地区山地人居环境在长期的适应性"生长"过程中,受自然廊道和人文廊道的影响较大,通过对滇西北地区独特区位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山地环境中自然廊道和人文廊道对山地人居格局及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了目前滇西北山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希望为其快速脱贫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龙  黄震方  
遗产廊道是目前保护线性文化遗产的一种新趋势。我国拥有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准确地评价其旅游价值,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遗产廊道自身的特殊性和整体性,尝试从廊道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廊道生境条件和旅游保障条件及发展潜力等方面建立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从廊道整体效应出发评价其旅游价值。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非法(Delphi)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各因子的权重。并以古运河江苏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与古运河江苏段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鄢涛  李芬  彭锐  
研究以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为例,应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计算,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特征进行度量和分析,利用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值提取城市绿心。结果表明,红格镇不同的用地类型其景观指数特征具有较大差异,而土地利用开发多元化活动逐渐改变和影响当地的景观格局特征。当地绿色带状廊道主要由绿色河流廊道构成,绿带具有长度短,间断多,连接度低等特点。采用城市生态建设的微循环理论中的微绿地措施,提出了社区住宅立体绿化;调整乔灌木的配比,提升林木郁闭度;建立街区公园,公共开放空间遮荫;道路低冲击设计措施;斑块之间的廊道连接与网络化等具体建议,为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建设提供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健生  马洪坤  彭建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综合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生态资源并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在生态功能节点识别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根据耗费距离模型,生成生态功能耗费表面,并进行最短路径网络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核心斑块、关键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的生态阻力值,林地阻力最小,且远小于其他景观类型生态阻力值;生态功能耗费梯度表面的分布呈现围绕生态功能节点向周围辐散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较西部西南部建成区低;核心斑块的大小和形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较大的斑块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且对应的节点级别较高;所识别的关键廊道共有4条,空间位置大体上落在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羊台山向塘朗山的廊道外缘与基本生态控制线存在冲突,需要对该区域加以管控。建议一方面适时调整生态控制线范围并将冲突部分纳入生态控制线之内,另一方面对该地区进行必要的监管和保护,防止受到进一步破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崔翀  周庆  杨敏行  
佛山禅城古镇历史文化遗存集中,但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多重危机。以禅城古镇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将廊道概念从遗产保护等宏观尺度引入中微观的城市设计:通过分析空间结构演变、评价历史文化价值并对重要遗产进行梳理,从而构建历史文化景观廊道;把以往古迹标本和分散碎片转变成具有整体连续性的景观体验,注重时间、空间和感官维度对典型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进行系统保护和展示再现,从文化景观的适应、传承、创新等方面探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更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拓展旧城保护研究的视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岩  陈紫园  
评价道路生态廊道的生态位适宜度,可为确定各类景观面积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优化道路生态廊道的景观格局。本次研究区为近郊型道路353省道(仪征段)两侧各1km范围的生态廊道,道路绿化景观有机拓展和融入周边的农田、湿地、丘陵和乡村,形成景观、产业、旅游的统筹规划和建设,是一条以线带面、综合规划的道路生态廊道建设综合体。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进行景观格局分析,通过建立生态涵养、旅游经济、农业生产三个方面相关生态位适宜度评价体系和模型,对研究区各区段的功能定位进行量化赋值研究,取其最大赋值作为该区段的主要功能发展方向,并由此确定景观的面积、布局和内容,实现景观格局的科学优化配置,促进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和平  王卓  
遗产廊道理论发端于美国,表现为一种区域化的文化景观保护战略方法,对于完善现今我国遗产资源的整体性保护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借鉴这一理论方法,聚焦陪都重庆的抗战文化遗产资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基于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抗战遗产的空间分布进行相关性研究,划定不同的遗产聚落,在此基础上引入适宜性分析的思路探究适宜抗战遗产廊道走向的带状区域,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现有城市路网的遗产休闲游览建议性线路,希望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将散点式的山城抗战遗产进行资源整合与文化彰显,为遗产资源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工作提供一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必虎  程静  
苗疆边墙体系是明清政府为防御并管辖腊尔山苗民而在湘黔边境地区构筑起的一套建筑体系。苗疆边墙体系不仅见证了苗汉人民斗争与融合的历史,也反映了当时的军事制度、风水理念及建筑技艺,具有较高的价值。作为跨区域的线性遗产,苗疆边墙体系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通过构建遗产廊道,能够有效保护遗产和进行旅游开发。遗产廊道主要分为三个系统:保护系统、旅游系统及支持系统。三个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苗疆边墙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框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和平  王卓  
遗产廊道理论发端于美国,表现为一种区域化的文化景观保护战略方法,对于完善现今我国遗产资源的整体性保护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借鉴这一理论方法,聚焦陪都重庆的抗战文化遗产资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基于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抗战遗产的空间分布进行相关性研究,划定不同的遗产聚落,在此基础上引入适宜性分析的思路探究适宜抗战遗产廊道走向的带状区域,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现有城市路网的遗产休闲游览建议性线路,希望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将散点式的山城抗战遗产进行资源整合与文化彰显,为遗产资源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兵  魏康霞  宋巍巍  
通过分析1994~2009年16a逐年DMSP/OLS的静态平均灯光数据的DN值分布情况,考虑实际空间格局分布数据需求和数据质量,选择1994、2000、2005、2009年4个年度为代表,进行江西省城镇空间格局分布应用研究,并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4~2009年度江西省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数值尽管与统计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总体扩展趋势基本一致;在城镇化增长速度上,2000~2005年比1994~2000年大29.53%,2005~2009年比1994~2000年大43.57%,说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正逐步提速,并有加快发展的趋势;景观指数分析表明江西省城镇化扩张过程中,面积越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解晨   周建妤   姜群鸥   肖辉杰   辛智鸣  
沿黄荒漠绿洲区景观格局构建及优化对防治土地荒漠化、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磴口为研究区,分析2005—2020年磴口景观类型时空演变特征,结合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电路理论和水文分析法综合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利用重力模型和景观连接度指数判断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重要性,构建磴口荒漠绿洲区景观格局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2005—2020年磴口主要植被景观中,耕地规模最大且持续扩张,草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林地则持续缩减;2)识别出重要草地生态源地8块,重要生态廊道99条和重要生态节点345个。以耕地和草地类型为主,均位于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3)提取出需重点优化生态障碍点面积159.83 km~2,需重点优化生态夹点面积81.18 km~2,分别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和中部区域;4)最后,从维持南部并扩大西北部生态源地规模、打通并优化重要林草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生态障碍点和生态夹点等多方面提出荒漠绿洲区景观格局优化建议。本研究可为荒漠绿洲区生态环境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王鸣  刘吉平  王纪武  
只有统筹城乡的城镇生态廊道规划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城镇生态环境,降低城镇生态风险的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城镇生态廊道规划实践中保护目标空泛、定量控制欠缺等问题,论文提出了生态廊道识别与定量化设计的技术方法。并以浙江湖州市埭溪镇为例,根据当地生态状况与潜在生态风险,确定生态廊道的数目、构成、宽度、连续性等各要素,实现优化城乡生态格局的预定技术目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坚  
滇西地区具有独特的山地城市形态结构。这种独特的结构要求在山地城市景观体系建构上,体现出整体景观、边缘景观、重点景观的优化组合。通过对滇西地区的景观环境体系、绿化网络等建设实践的分析,为该地区及相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寇刘秀  包存宽  蒋大和  
以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探讨运用生态足迹进行融合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为规划环评较早地介入规划编制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规划编制初期,确定规划的生态底限,农业用地、非农建设用地和水域的面积不低于3 728、1 016和2 019 km~2;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状评价的结果提出耕地是苏州城市发展的限制因子,水资源是优势因子,并估算了规划实施前后苏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规划实施后,苏州市的人均生态赤字有加大的趋势,耕地的赤字是最主要的贡献者,草地和能源用地的生态盈亏无变化,林地的生态赤字将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生态盈余将增加。依据该结果提出了减缓生态赤字的措...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海春  陈健  
资源型城镇是我国重要的城镇类型之一,曾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政策新要求下,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与问题。从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角度出发,以榆林市为例,研究在新形势下,通过培育发展核心,分区统筹协同发展,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空间聚合集约发展等策略对市域城镇结构进行优化,建立起可持续的城镇发展体系,为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