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31)
- 2023(10112)
- 2022(8937)
- 2021(8305)
- 2020(7234)
- 2019(16751)
- 2018(16493)
- 2017(31148)
- 2016(17268)
- 2015(19608)
- 2014(19755)
- 2013(19741)
- 2012(18593)
- 2011(16886)
- 2010(16810)
- 2009(15684)
- 2008(15523)
- 2007(13913)
- 2006(12193)
- 2005(10812)
- 学科
- 济(71949)
- 经济(71892)
- 管理(42086)
- 业(40218)
- 方法(32166)
- 企(30271)
- 企业(30271)
- 数学(27608)
- 数学方法(27271)
- 农(22282)
- 地方(21168)
- 中国(17322)
- 学(16576)
- 农业(15297)
- 业经(15203)
- 财(14970)
- 制(13151)
- 贸(12546)
- 贸易(12540)
- 易(12032)
- 理论(11663)
- 环境(11370)
- 和(10693)
- 地方经济(10193)
- 银(9432)
- 融(9425)
- 金融(9422)
- 银行(9403)
- 教育(9331)
- 技术(9102)
- 机构
- 学院(246512)
- 大学(246389)
- 济(92304)
- 管理(91861)
- 经济(89742)
- 研究(87006)
- 理学(78439)
- 理学院(77377)
- 管理学(75783)
- 管理学院(75310)
- 中国(63812)
- 科学(57478)
- 京(53857)
- 农(48091)
- 所(44709)
- 财(41138)
- 业大(41009)
- 研究所(40947)
- 中心(40865)
- 江(40513)
- 农业(37917)
- 范(36700)
- 师范(36303)
- 州(33956)
- 北京(33618)
- 财经(32416)
- 院(31833)
- 省(30156)
- 师范大学(29432)
- 经(29038)
- 基金
- 项目(167503)
- 科学(129567)
- 研究(120210)
- 基金(117780)
- 家(103899)
- 国家(103022)
- 科学基金(86886)
- 社会(72737)
- 省(70036)
- 社会科(68665)
- 社会科学(68641)
- 基金项目(64142)
- 自然(57929)
- 划(57813)
- 自然科(56423)
- 自然科学(56405)
- 教育(55588)
- 自然科学基金(55359)
- 编号(49644)
- 资助(48124)
- 成果(39553)
- 重点(38524)
- 发(37778)
- 课题(35721)
- 部(35363)
- 创(34277)
- 科研(32469)
- 计划(32378)
- 创新(32111)
- 大学(30575)
- 期刊
- 济(105737)
- 经济(105737)
- 研究(68684)
- 中国(53020)
- 农(42677)
- 学报(41881)
- 科学(38525)
- 财(31783)
- 大学(30447)
- 管理(30027)
- 农业(29175)
- 教育(28921)
- 学学(28392)
- 技术(22815)
- 融(19021)
- 金融(19021)
- 业经(18359)
- 业(16495)
- 资源(15424)
- 经济研究(14888)
- 财经(14622)
- 问题(14526)
- 版(13100)
- 图书(12883)
- 经(12559)
- 技术经济(11735)
- 科技(11708)
- 统计(11276)
- 刊(10941)
- 理论(10819)
共检索到3679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锦宏 曾雪 车旭航
以贵州省9个市(州)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再基于重心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生”系统的时空耦合态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贵州省各市(州)“三生”系统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其综合评价指数差异显著。(2)“三生”系统的重心一直位于贵阳市境内,但偏移方向有所不同;“三生”系统两两之间空间耦合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生产—生活”系统、“生活—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3)从时间上看,“三生”系统耦合协调度以波动上升和保持稳定为主,空间上呈现出以贵阳、遵义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式结构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锦宏 曾雪 车旭航
以贵州省9个市(州)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再基于重心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生”系统的时空耦合态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贵州省各市(州)“三生”系统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其综合评价指数差异显著。(2)“三生”系统的重心一直位于贵阳市境内,但偏移方向有所不同;“三生”系统两两之间空间耦合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生产—生活”系统、“生活—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3)从时间上看,“三生”系统耦合协调度以波动上升和保持稳定为主,空间上呈现出以贵阳、遵义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式结构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符莲 熊康宁 高洋
在耦合协调及障碍度模型上,对贵州省2008—2016年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旅游产业系统综合指数增幅达0.83;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稳步提高,由严重协调转变到初级协调阶段,耦合协调类型由旅游发展滞后演变为生态环境发展滞后类型;协调障碍因子包含废水排放总量、烟粉(尘)排放总量、旅馆业年末客房床位数、铁路旅客周转量等。样本期间系统综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二者协调发展步调不一致,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能很好地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王娜 胡静寅
本文以海南省及其下辖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0年海南省全省医养业与国际旅游业、2015-2020年海南省辖县市医养业与国际旅游业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研究样本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类型、耦合发展类型展开探究,得出如下结论:(1)2011-2020年海南省医养业与国际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2)海南省辖县市两产业耦合协调水平差异悬殊,耦合协调类型为失调衰退类的县市占比超过75%。最后为海南省辖县市有针对性的发展国际医疗康养旅游产业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锦宏 肖林
随着“两山理论”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创新实践,经济高质量与绿色发展方式成为贵州省后发赶超的重要驱动力。生态效率和旅游产业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好坏的核心指标,论文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运用超效率SBM方法,基于面板数据,测度贵州省9个市(州)的生态效率与旅游产业效率及其耦合协调度,分析和揭示其时空分异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贵州省生态效率、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呈现“U”型发展形态,并表现出中期效率转移、后期整体升级的趋势,从耦合协调度看,贵州省区域生态效率与旅游产业效率耦合水平较高,呈现总体协调发展态势,部分市(州)实现了后发赶超。这为揭示后发省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逻辑提供了现实解读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锦宏 肖林
随着“两山理论”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创新实践,经济高质量与绿色发展方式成为贵州省后发赶超的重要驱动力。生态效率和旅游产业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好坏的核心指标,论文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运用超效率SBM方法,基于面板数据,测度贵州省9个市(州)的生态效率与旅游产业效率及其耦合协调度,分析和揭示其时空分异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贵州省生态效率、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呈现“U”型发展形态,并表现出中期效率转移、后期整体升级的趋势,从耦合协调度看,贵州省区域生态效率与旅游产业效率耦合水平较高,呈现总体协调发展态势,部分市(州)实现了后发赶超。这为揭示后发省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逻辑提供了现实解读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龚志强 龚琪
生态文明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吸引和保障要素,而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则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支撑,因此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耦合特征。文章在深入分析生态文明与旅游目的地之间耦合协调度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构了两个系统的耦合模型和指标体系。研究中发现,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婺源县生态文明与旅游目的地的耦合协调度从最初的严重失调发展到中级协调,产生了显著的综合效益,而且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越高,其相互促进的作用就越大,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旅游目的地 耦合协调度 婺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宪波 陶宇 欧维新
掌握乡村三生功能水平,揭示功能间的相互关系与演变规律是未来乡村规划与发展的基础。基于"三生"空间与土地多功能理论基础,采用多指标综合法与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江苏省2005、2018年45县(市)乡村三生功能大小,各功能之间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类型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8年,江苏省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提升;(2)各县市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各功能间耦合度均为协调耦合;(3)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勉强协调型、初级协调型和中级协调型三类;时间上,由濒临失调型以倒"U"型向协调演进,空间上各县市差异客观存在;三生功能中两两功能状态差异明显,并具有明显的南北差距。未来需加强江苏省乡村绿色生产、绿色宜居等建设,以及统筹规划、缩小南北乡村差距。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春晖 马耀峰 吴晶 朱环
通过构建入境旅游流与省域目的地耦合系统指标体系,对2000、2005和2010年我国西部12省(区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①我国西部省份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缓慢提升,但仍未进入协调发展阶段。②入境旅游需求发展滞后为普遍现象,即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供给发展滞后省份数量呈现扩大趋势。③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特征为,胡焕庸线经过及其以东省份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而以西省份水平较低。④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逐步扩大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入境旅游流系统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而且,旅游区内部省际差异,是整个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又以西北地区省际差异为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遗志 胡争艳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综合考虑贵州省的生态环境丰富性与脆弱性特点,构建了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协调机制的PSR模型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贵州省2006—2017年相关数据,运用耦合模型对贵州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约束力间的耦合程度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推进呈现出多个不同阶段,2006—2017年贵州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经历了2006—2010年的快速变化和2010—2017年的缓慢变化两个阶段;耦合协调度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实现了由严重失调向初级协调阶段的转变。根据耦合协调机制的发展阶段特性,提出促进贵州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间耦合协调发展的措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锦宏 陈睿
运用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贵州省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以熵权赋值法赋予指标权重,从时空两个维度,分别测算出贵州省及各市(州)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值。研究发现,贵州旅游业综合评价指数、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及其耦合协调度在时间维度上均呈上升趋势,其耦合协调程度从较低水平磨合阶段逐渐上升至高水平耦合阶段。而从空间维度看,仅贵阳市达到较高水平的优质协调,其余各市(州)耦合协调度水平都较低。结果表明,贵州省近年来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取得较好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内部不均衡、不协调的状况,须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
旅游业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 熵权赋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春晖 马耀峰 白凯
对旅游流与目的地的互动关系展开"系统整合研究",有利于构建整体旅游复杂系统的理论框架,可有效推动旅游系统内部要素关系、发展演化规律以及供需平衡预测和调控等问题的解决。本文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入境旅游为例,构建旅游流与城市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1993-2012年六大典型城市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互动关联耦合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分析了系统内部要素耦合作用强度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入境旅游流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游客流量和流速,目的地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和目的地经济环境;(2)典型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长期处于磨合发展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黎星池 龚雪
商贸流通业作为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随着"互联网+"效应的不断加强,融合了电子商务、农业、物流以及益民服务等方面,进一步促进流通模式的创新驱动发展。本文以贵州省为例,构建互联网产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得出贵州省2010-2016年互联网产业和商贸流通业的综合发展指数,并利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贵州省自2010年以来互联网与商贸流通业的耦合协调等级从失调衰退阶段逐渐过渡到协调发展阶段,从互联网发展滞后型转变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滞后型,两者发展处于不同步状态,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控,以实现互联网与商贸流通业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坤 雷振仙
低风险出游和健康需求推动山地骑行旅游发展,但少有研究揭示其时空特征及机理。文章基于骑行轨迹数据、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季节性强度指数、经验模态分解法、复杂网络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以贵州省为案例地,实证探讨山地骑行旅游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贵州山地骑行旅游发展具有成长性,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旺淡季分别是夏季和冬季。时序变化具有波动性和周期性,以中低频率波动为主,波动周期为9个月,峰值出现在4~8月,与贵州山地避暑旅游目的地的特征相吻合。(2)贵州山地骑行旅游时空演化呈多核心协同发展,形成以贵阳区县为极核区域,以兴义、仁怀、赤水、凯里为孤立核点,以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为骑行旅游发展轴线,由花溪、清镇、观山湖等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空间网络结构。(3)贵州山地骑行旅游的空间分异格局受到经济社会、山地自然要素、交通基础设施、生态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山地梯度、路网密度等因素的驱动作用较为明显。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多为协同增强效应,山地骑行旅游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山地骑行旅游时间和空间特征的描述性分析及其形成机理,对于协调山地旅游目的地的人地关系、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及骑行设施的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纪璇 李琳娜 程明洋
[目的]通过探索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交互关系和演化规律,为安徽省乡村空间功能优化、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乡村“三生”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1997-2017年安徽省县域乡村“三生”功能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缩小,乡村发展水平趋向均衡,其中生活功能对乡村发展起到主导作用。(2)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度整体较高,以高耦合和良性共振耦合为主,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3)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主要表现为基本协调,呈北低南高和片状分布的特征,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且空间正相关关系增强,低值聚集区由皖中向皖北地区转移。[结论]目前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未来需进一步提高乡村“三生”功能以支撑乡村转型和振兴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