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03)
2023(10073)
2022(8175)
2021(7342)
2020(5733)
2019(13385)
2018(13083)
2017(25108)
2016(13293)
2015(14551)
2014(14338)
2013(14264)
2012(13394)
2011(12287)
2010(12722)
2009(11319)
2008(11059)
2007(9720)
2006(8991)
2005(8457)
作者
(39015)
(32537)
(32146)
(30542)
(20378)
(15382)
(14463)
(12576)
(12400)
(11400)
(11236)
(10846)
(10440)
(10348)
(10151)
(9926)
(9601)
(9386)
(9262)
(9158)
(8347)
(7987)
(7792)
(7438)
(7346)
(7208)
(7185)
(6950)
(6428)
(6389)
学科
(62378)
经济(62330)
管理(29282)
(29183)
中国(23916)
地方(22717)
(20810)
企业(20810)
(17755)
方法(17208)
业经(14869)
数学(14633)
数学方法(14455)
(12826)
农业(12124)
地方经济(11895)
(11378)
(11043)
(10651)
金融(10648)
环境(10602)
(10300)
(10287)
银行(10286)
(10180)
贸易(10167)
(10064)
产业(9802)
(9670)
理论(8768)
机构
学院(188601)
大学(184548)
(76861)
经济(74916)
研究(72817)
管理(66127)
理学(55588)
理学院(54711)
中国(54111)
管理学(53631)
管理学院(53270)
科学(45466)
(41454)
(36839)
(34136)
研究所(33510)
中心(32299)
(29817)
(29709)
(29538)
师范(29443)
(27433)
北京(26779)
财经(26398)
业大(25716)
(24461)
师范大学(23919)
(23789)
经济学(23778)
农业(22984)
基金
项目(124810)
科学(99207)
研究(92381)
基金(88427)
(77862)
国家(77217)
科学基金(65900)
社会(58490)
社会科(55509)
社会科学(55493)
(50349)
基金项目(47465)
(42698)
自然(41452)
教育(41226)
自然科(40508)
自然科学(40502)
自然科学基金(39710)
编号(37348)
资助(34328)
(33029)
成果(29998)
重点(29629)
课题(28012)
发展(27243)
(26858)
(26017)
(25835)
创新(24257)
国家社会(24052)
期刊
(95189)
经济(95189)
研究(62317)
中国(42543)
(28290)
科学(27793)
学报(26897)
管理(25545)
教育(24719)
(23217)
大学(20421)
农业(19519)
学学(19004)
(18489)
金融(18489)
业经(17074)
技术(17008)
经济研究(15771)
问题(13650)
财经(12407)
资源(11459)
(10883)
(10864)
(10637)
商业(10007)
现代(9768)
城市(8750)
科技(8681)
技术经济(8477)
(8412)
共检索到2956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瑾  刘勇  岳文泽  黄经南  
受自然要素的限制及人为因素的引导,山地城市的发展普遍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多中心组团式"模式。以重庆这一典型的山地城市为例,在ENVI、ArcGIS和SPSS等软件的支持下,基于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揭示重庆市1988—2001年、2001—2010年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并结合自然、经济、制度因素分析了其驱动力。研究表明,1988—2001年城市扩展主要以渝中区为核心,沿长江和嘉陵江两岸、交通线与河谷低平地带呈条带状扩展;2001—2010年则主要表现为外围组团的增长,形成多中心、组团式格局。重庆典型的山城、江城景观是多中心组团式格局形成的自然基础,而人口增长、新区开发、城市规划、交通导向等因素是加速这一格局形成的人为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冬华  诸大建  
以城市空间分散作为研究基点,对城市经济和行政活动进行分析,论证了当前城市成长中的分散化趋势,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及管理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永春  杨晓娟  
讨论了从计划经济到转型期中国河谷盆地型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发展趋势及理论设想,并以兰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在GIS技术支持下,以不同年份兰州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04年卫星遥感图为基础,在总结城市空间扩张特征、用地结构转变等整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弹性指数、转移矩阵和动态模型等若干方法,分析了1949~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得出了城市新增用地扩展经济弹性指数由4.29上升到5.02,1976~2001年道路广场开发度高达19.30%,耗减度仅为1.37%,2001~2004年建成区内公共设施用地开发度跃至19.39%,农业用地耗减度高达13.66%,用地扩展弹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嘉毅  陈玉萍  
基于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空间扩展呈非线性增长与稀疏式扩张演变的态势,其省际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在2006年以前表现出了大幅度波动的特征,在2006年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步收敛;城市空间的重心先后经历了向南与向西南迁移的轨迹,七大区域在空间扩展规模、贡献率与扩展强度上皆存在空间异质性;对扩展强度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高速扩展区、快速扩展区、中速扩展区、低速扩展区、缓慢扩展区错位分布,且扩展强度从东往西梯度递减;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口规模、政府干预度、气候舒适度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显性驱动因素,创新能力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的显著性则因时空而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梓洋   石培基   石晶   张学斌   刘玥  
【目的】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是贯穿城市化过程的关键的人地关系问题,而河谷城市由于扩展空间受限,其生态效应更加复杂,因此多角度探讨典型河谷城市空间扩展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尤为重要,同时可为相关学者提供较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以典型河谷城市兰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计算1995、2005、2015和2020年城市空间扩展规模、强度和景观格局指数,以反映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研究区分为12184个网格,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法以及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从多角度分析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探讨了自然环境条件对河谷城市空间扩展生态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结果】(1)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扩展规模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城市扩展方向以西部和北部为主,城市扩展模式由组团水平扩展向跳跃式扩展转变。(2)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整体生态风险效应和热岛效应存在减弱趋势,但河谷谷地却有上升趋势,研究期末总体格局呈谷地高、四周低的特征。(3)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存在微弱提升,主要表现为河谷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提升,且建成区部分区域由生态系统服务低值区向中值区转变。(4)城市扩展会对区域自然基底产生一定影响,而自然基底也影响着城市扩展的规模、方向与模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结论】从多角度出发构建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研究框架,发现在网格尺度上城市空间扩展对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影响较为显著,并对定量可视化研究城市演变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为城市智慧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姚剑虹  
文章从选择性激励的角度分析了医疗改革、家电下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一系列刺激内需措施的政策效果,提出高中阶段义务教育是当前提振内需的可行之策。认为高中阶段义务教育,长远来看,积累人力资本将获得经济增长的永动力,近期而言,高中阶段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和消费会近似同比增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并不太大,并且可以将就业压力从地域上向下分解、从时间上向后推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现学,林惠华  
以龙岗区中心组团为例,理论结合实际,由区域角度出发,从城镇功能性质、产业布局、城镇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大型配套设施的布置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城镇体系、城镇地域空间结构的合理构建,促进城镇职能分工体系的形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可石  杨瑞  刘冰冰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提出城市组团式发展。通过研究深圳组团式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指出当前深圳组团式空间结构发展面临着组团内职住平衡被打破、组团发展储备用地不足、网状组团结构有待加强以及特区外组团建设发展趋同四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深圳建设组团式空间结构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发展组团城市时,应引导组团居住、就业、公共设施配置等相对平衡,安排科学合理的组团开发时序,注重组团隔离带建设,塑造特色鲜明的组团形象,建设适度超前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制定连贯的规划指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徐攻博  汤富平  郭望成  邹建胜  
以1991年、2000年、2010年3个时相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提取了研究区建设用地信息,从规模和强度、方向、梯度与格局等5方面分析了浙北山地平原过渡区建设用地扩展的特征。研究表明:1991—2010年建地设用规模大幅度增加,扩展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市中心的上城区和下城区变缓,拱墅区较为稳定,而其他县(区)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东面各个方向的扩展强度明显高于西面各个方向的扩展强度。建设用地扩展格局存在高(低)值集聚现象,且中心极化和集聚现象在不断增强,空间扩展热点区整体上表现出由"一核五星"演变成"两核三星多点"的建设用地扩展格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晓文  方精云  朴世龙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通过有关城市扩展度量指标和网格样方法等空间分析手段的综合应用,论文对上海地区城市扩展规模、强度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上海市区各时期城市用地扩展相对集中于宝山-闵行、嘉定-浦东等方向,并分别构成城市扩展的南北轴向和东西轴向,不同时期各轴向城市用地扩展性质和强度有明显差异,从而使各时期城市扩展表现为以城镇用地为主(1987~1990)到城镇用地与工业开发区并存(1990~1995)以及以工业开发区扩展为主(1995~2000)的形式;②整个上海地区城市化扩展模式在不同时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较简单的以中心市区及周边区域为主的“单核扩展”为主的模式,逐渐转...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何文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实现了制度全面转型和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应该看到,社会保障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尚未到位、部分项目未能有效担当国民基本风险保障之责、现行制度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发展的质量。文章从社会保障基本权益公平性、制度可持续性和运行效率3个方面揭示了近10多年来社会保障发展质量欠缺,认为这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进而提出,中国社会保障宜从快速扩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文章建议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效的社会保障治理机制,全面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质量、制度质量、运行质量和服务质量,实现社会保障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做出应有的贡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晁恒  马学广  李贵才  
多中心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判断是制定适宜区域空间政策、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其空间结构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单位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珠三角地区2000,2005,2010年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进行研究。珠三角地区经历了从"核心—边缘"特征明显的单中心模式到"多中心"结构特征显著的发展历程,其演变模式总体上符合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但在城市区域的空间尺度,钱皮恩的"离心模式、组合模式和融合模式"对其空间结构演变具有更好的解释力。现阶段,珠三角地区基本实现了经济中心和人口中心的空间...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郑建锋  陈千虎  
本文以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特征、分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体呈多中心化发展态势,且遵循:东部-中部-西部、超大-特大-大-中-小城市和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的梯次演变规律,但其间穿插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和一般地级市、中小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水平转换、加速等阶段性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分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常态,这主要缘于中东部地区城市、中小型城市内部多中心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以及不同行政等级间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水平的分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刁琳琳  
选取山东省双核心城市——传统单中心城市济南和组团城市青岛,对其城市空间重构模式和特征作对比研究。借助ArcGIS9.0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功能,对研究时期内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用地扩展、人口和生产力空间分布变动等各种空间特征指标进行测量和比较,构建用地与人口异速增长模型、人口空间分布模型和基于空间基尼系数的生产力分布模型。研究表明:①济南和青岛正在经历完全相异的空间演进过程,即济南由单中心向东西组团式分散扩展、青岛组团式发展空间被不断填充连片而趋向紧凑;②两个城市用地扩张、人口分布以及投资、就业分布边缘化的趋向表明,单中心城市扩张的集约度更高,但未来用地供给也易受到城市形态制约,可持续度较低,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单卫东,包浩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